苦豆子的地理分布
苦豆子的地理分布
产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西藏。多生于干旱沙漠和草原边缘地带。原苏联、阿富汗、伊朗、士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1]
苦豆子为豆科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荒漠、半荒漠地区。东起内蒙古包头、神木,西至新疆的霍城、喀什,南自叶城人和田、敦煌、到宁夏的中卫、盐池,北至哈巴河、阿尔泰、哈密、乌拉特中后旗、阿拉善的广大地区。地域上连续分布带有两条,南从鄂尔多斯台地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北由内蒙古高原经阿尔善高原、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至准噶尔盆地之间,两带之间则呈间断状分布。
八角的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南亚和北美洲。其中亚洲占80%。在东南亚产区,主要以中国为主,其次是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菲律宾的加里曼丹等地区和国家。美洲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海地以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3]
主产于中国广西西部和南部(百色、南宁、钦州、梧州、玉林等地区多有栽培),海拔200-700米,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桂林雁山(约北纬25°11′)和江西上饶陡水镇(北纬25°50′)都已引种,并正常开花结果。福建南部、广东西部、云南东南部和南部也有种植
海枣的地理分布
原产西亚和北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在云南元谋露地栽培能结实。海枣是干热地区重要果树作物之一,且有大面积栽培,尤以伊拉克为多,占世界的1/3。[3]
全球有1亿棵枣椰树,阿拉伯国家拥有全世界70%的枣椰树,即7000万棵枣椰树,主要分布在伊拉克、沙特、阿联酋、埃及、叙利亚、苏丹、也门、巴林王国、阿曼、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两伊边界阿拉伯河(Shattal-Arab)地区曾经有1800万株,也是世界上第五大枣椰树树林。但是受到战争、污染物、建坝引起的土地盐化、以及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بينالنهرين)湿地的退化,世界上最大的枣椰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伊拉克是世界上种植枣椰树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3000多万株枣椰树,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沿河岸。巴士拉地区有1000多万株,整个城市在翠绿的林海中,被称为/枣椰城0。伊拉克年产的椰枣占世界总产量的3/4以上,每年平均输出约2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西亚的沙漠地区,只要有水,就能见到众多的枣椰树。枣椰树树高20米-30米,绿油油的,迎风摇曳,亭亭玉立。它们不仅点缀了绿洲的景色,更为旅游者和驼队带来了荫凉与慰藉。
苦豆子的生长
苦豆子属中旱生植物,地上部分小,冠幅为252 30cm;地下部分大,形成庞大的根系网,两者干重比为l:2.4~5。苦豆子是耐轻盐碱植物,一般生于全盐量小于0.2%的土壤上,全盐量上升到0.3%时生长受到抑制,当全盐量达0.4%时未见生长,但有时也具有避盐现象,如草旬盐土土层0~18cm间全盐达3.7%,它可以直接穿过上面盐分较重的土层而吸收下层含盐量较轻土壤中的水分。
苦豆子主要生于沙质土壤上,耐沙埋、抗风蚀,具有良好的沙生特点,由于水分活动频繁,植物根系伸展的深而广,在结构紧密的土壤内,因其水分上下移动不畅,植物根系较浅。在半固定沙丘上,苦豆子多为先锋种,当流动沙丘固定后首先生长的即苦豆子。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连片生长,分布稀疏,结构简单,伴生种少,主要伴生群落有:苦豆子一甘草一披针叶黄花、苦豆子一牛心朴子群落、苦豆子一沙蒿植物群落,一般覆盖度40~50%。
苦豆子种子成熟期与雨热同季,种子含有亲水胶体能粘附土壤,在湿沙土中很快发芽生长,形成秋季苗,荚果很轻可随风滚动或漂流,故分布较广。
苦豆子适合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区内较潮湿的地段,如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低湿处,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湿地、湖盆沙地、绿洲边缘及农区的沟旁和田边地头。苦豆子不仅是优良的固沙植物与可利用牧草,还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用途广泛,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极高。苦豆子资源全国产区面积约为180余万hm2,除部分地区因农垦开荒导致资源减少外,大部分保留完好。
白豆的地理分布
眉豆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适于冷凉气候,多种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热带地区常在最寒冷的季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世界约有40个国家栽培小扁豆,亚洲生产最多。收获总面积约为2862kha,总产量约为2264kt。中国主产于广西、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3]
酸柑的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亚洲南部(台湾省、广东省、马来西亚等)形态:常绿灌木,株高1-2米,具短刺,幼枝有角棱,叶椭圆形互生,革质,具光泽及强烈芳香味。花顶生,花冠五裂,白色,具香气。四季均能见花,但以春、夏季盛开;果实扁圆形,初绿,成熟时呈橙黄色,果囊8-11瓣,每瓣种子3-4颗,卵形。花期春季。
青蒿的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青蒿主产重庆酉阳、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
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1]
生产基地
基地位于重庆市的酉阳县,地处武陵山区,享有“青蒿之都”美誉的酉阳,酉阳青蒿遍及各地,量大质优,有效成分青蒿素平均含量可达8‰以上,部分优选品种青蒿素含量甚至达到16‰,居世界最高。由于非洲、美洲、东南亚等国长期疟疾盛行,以前国际通用的治疗疟疾的药剂奎宁在人体产生了抗药性,于是青蒿素及其制剂成为国际上公认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被非洲、美洲人称为“神药”
酉阳青蒿目前国内最早、世界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保护区域青蒿种植已实现规模化,仅酉阳青蒿种植实现青蒿种植10万亩、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
“酉阳青蒿”成功入围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备选名单,为“酉阳青蒿”贴上了国际标牌,为酉阳药业产业规模化、工业化、科学化发展增添无穷的动力。
松仁的地理分布
又名罗松子、海松子、新罗松子、红松果、松子、松元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多种松的种子。红松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华山松为我国特产品种,北自山西沁源,南到云贵高原,东起河南,西到甘肃、四川和湖南等者。红松仁和马尾松仁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苦豆子的生长习性
豆子属中旱生植物,地上部分小,冠幅为252 30cm;地下部分大,形成庞大的根系网,两者干重比为l:2.4~5。苦豆子是耐轻盐碱植物,一般生于全盐量小于0.2%的土壤上,全盐量上升到0.3%时生长受到抑制,当全盐量达0.4%时未见生长,但有时也具有避盐现象,如草旬盐土土层0~18cm间全盐达3.7%,它可以直接穿过上面盐分较重的土层而吸收下层含盐量较轻土壤中的水分。
苦豆子主要生于沙质土壤上,耐沙埋、抗风蚀,具有良好的沙生特点,由于水分活动频繁,植物根系伸展的深而广,在结构紧密的土壤内,因其水分上下移动不畅,植物根系较浅。在半固定沙丘上,苦豆子多为先锋种,当流动沙丘固定后首先生长的即苦豆子。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连片生长,分布稀疏,结构简单,伴生种少,主要伴生群落有:苦豆子一甘草一披针叶黄花、苦豆子一牛心朴子群落、苦豆子一沙蒿植物群落,一般覆盖度40~50%。
苦豆子种子成熟期与雨热同季,种子含有亲水胶体能粘附土壤,在湿沙土中很快发芽生长,形成秋季苗,荚果很轻可随风滚动或漂流,故分布较广。
苦豆子适合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区内较潮湿的地段,如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低湿处,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湿地、湖盆沙地、绿洲边缘及农区的沟旁和田边地头。苦豆子不仅是优良的固沙植物与可利用牧草,还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用途广泛,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极高。苦豆子资源全国产区面积约为180余万hm2,除部分地区因农垦开荒导致资源减少外,大部分保留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