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准确位置及功效 下脘针灸操作方法
下脘准确位置及功效 下脘针灸操作方法
操作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7-9壮,或温和灸15-20分钟。
主治:腹痛肠鸣,食物不化,呕吐反胃。
针灸四白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坐位,双眼平视,眶下缘中点(对瞳孔垂线)以下7分,即眶下孔处。
简易取法:
1.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处。
2.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直线与平鼻翼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为巨髎穴,巨髎穴与瞳孔间的正中点即是本穴。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片 上脘类属功效
类属:为任脉与足阳明,手太阳经交会穴。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降逆,利膈化痰。
主治:胃脘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呃逆,腹胀纳呆,黄疸,癫狂症。
小儿中脘的准确位置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
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艾灸养生保健灸法有哪些
艾灸的养生作用十分的丰富,既可以激发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又可以温经散寒、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受到医家的重视。艾灸是我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保健功能十分的显著,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推崇和信任。艾灸是通过点燃艾绒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起到养生和保健的作用,是一种简单而比较容易从左的有效养生和治疗病症的方法。
第一、艾灸养生保健灸法
艾灸足三里穴。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推荐,正坐屈膝,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预防疾病的功效,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二、艾灸命门穴
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是人生命力的中心,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是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三、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四、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中线,肚脐上四寸的位置,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和调理胃部疾病。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再向上量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2.位上腹部正中线,肚脐中央垂直向上7横指处即是上脘穴。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中脘穴的准确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穴:取中脘穴时,先找到胸骨,然后向下按胸骨,在肋骨分叉,胸骨和剑突交接的部位即为胸剑联合,从胸剑联合处至肚脐中央,取中点,即为中皖穴。
灵台的准确位置功效 灵台穴的功效
类属:属督脉。
功效:清泄肺热,宣肺肃肺,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主治病证:
1.肺热炽盛,肺气不利,肺失宣降之咳嗽,气喘诸病证。
2.热毒郁遏之疔疮。
3.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痛,胁肋疼痛诸病证。
4.其他: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背痛,项强;疔疮,丹毒,蜂窝主治炎,胆道蛔虫症,疟疾。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按摩中脘的功效
按摩中脘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化湿降逆之功效,主治胃疾,经常刺激中脘穴,对于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小儿脾胃病有很好的疗效。
艾灸养生保健灸法有哪些
第一、艾灸养生保健灸法
艾灸足三里穴。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推荐,正坐屈膝,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预防疾病的功效,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二、艾灸命门穴
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是人生命力的中心,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是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三、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目的,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
第四、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中线,肚脐上四寸的位置,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和调理胃部疾病。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片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于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上的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先取中脘,于其上1寸处即是本穴。
脾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脾虚艾灸取穴
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解溪穴
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
灸法:灸法:对准穴位点燃,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丰隆穴
位置: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下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下脘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三里,陷谷,针刺补法,灸中脘,关元,温阳和中,治疗脾胃阳虚之腹痛,泄泻,肠鸣,反胃等。
6.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缝,针刺补泻兼施,健脾消积,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之消化不良,疳积等。
7.配脾俞,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太溪,针刺补泻兼施,灸水分,气海,温补脾肾,利水祛湿,治疗脾肾阳虚之浮肿。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