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1、有糖尿病家庭史者,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应定期检查。
2、超重或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3、有妊娠糖尿病或曾分娩巨大胎儿(出生时体重大于或等于4kg)的妇女。
4、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5、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或两者兼具者。
6、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多食少动、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的人群。
7、曾经发现血糖偏高或尿糖阳性者,如单位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化验时发现血糖异常,应进一步检查。
8、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分裂症及躁狂抑郁症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者。
9、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
乙脑的易感人群
乙脑的全称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嗜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蚊虫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所以乙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集中于7、8、9三个月,这与夏秋季的气温、湿度适宜蚊虫滋生,又有利于乙脑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有关。
乙脑的易感人群是3岁至6岁的小儿,近些年由于疾控部门给小儿普种“乙脑疫苗”,发病率大减,但未接种的无免疫力的幼儿、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人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隐性感染,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绝大多数成年人因此而获得免疫力。少数人经这种蚊虫叮咬约10天至15天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烧、恶心、呕吐、嗜睡、头痛,两三天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搐、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搐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孩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就完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人在7天至10天内热度渐退,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少数严重病人可因惊厥、昏迷持续较久,恢复后常留有时间长短不一的精神不正常、智力减退、失语、手脚僵直不能活动等后遗症。
得了乙脑,关键在于早期诊治。在“乙脑”流行季节,遇有发病急,有高烧、头痛、嗜睡的病人,没有或只有较轻的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就应当怀疑“乙脑”。尤其是第一、二天除了发烧外,还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精神症状,如嗜睡、呕吐、烦躁、惊跳、双眼凝视或精神异常的病人,要及时送医院诊断。对于“乙脑”的治疗,目前虽然暂无特效办法,但只要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及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如降体温、止痉挛等对症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
乙脑的预防
(1)防蚊、灭蚊:蚊子是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蚊子可以带病毒越冬,病毒还能通过虫卵传代,因此蚊子是传播媒介,消灭蚊子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2)接种乙脑疫苗:乙脑疫苗是我国计划免疫接种项目之一,6个月到10岁的儿童都要按计划免疫的要求接种乙脑疫苗。疫苗接种时间一般安排在乙脑流行季节前的1~2个月,即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第一年应接种两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接种一次。乙脑疫区的成人由于体内多有乙脑抗体,则不用接种疫苗;但非疫区的人来到疫区,应在乙脑流行前接种乙脑疫苗。接种疫苗后,人群的保护率可达70~90%。因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脑。
(3)开展有关乙脑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除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消除蚊虫滋生地或药杀室内成蚊。在蚊子多的地方,睡觉应尽量用蚊帐,家庭和幼儿园要安装好纱门、纱窗。搞好个人卫生,常换衣,去除汗臭味,是防蚊的重要措施。
霉菌性阴道炎易感人群
1、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孕妇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通常妇女阴道中寄生着许多细菌,这些不同的菌群间相互制约,形成共生状态,是不致病的。广谱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使阴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相互间的抑制作用被改变,白色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广泛,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也有所升高。
2、妊娠:妊娠期体内性激素水平较平时明显升高,这会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增加阴道酸度,形成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的环境;同时,妊娠可使细胞的免疫力下降,这就使念珠菌容易致病。据统计,1/3的孕妇阴道中有念珠菌存在,发病率约在15%左右。
3、糖尿病:患糖尿病后,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同样使阴道内酸度增加,念珠菌宜于生长繁殖。
4、应用皮质类固醇: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会使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减低机体免疫力;同时皮质类固醇还能使机体血糖水平升高,使霉菌性阴道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5、应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
6、应用雌激素:雌激素有使糖原在阴道上皮细胞内沉积的作用。这些糖原在阴道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使阴道酸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生长。
7、患严重疾病使抵抗力下降,或复合维生素B缺乏时,也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
介绍5类泌尿系感染易感人群
泌尿系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易感染,泌尿系感染易感人群一般有以下5类,那么这五类易感人群就要注意了。
广义的泌尿系感染中包括了尿道炎、前列腺炎、膀胱炎以及肾脏感染性疾病。肾脏感染性疾病包括肾盂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脓肾、肾周围炎。通常所指的泌尿系感染是全泌尿道的非特异性感染。其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常见的是肾盂肾炎,而下尿路感染的常见为膀胱炎及尿道炎。复什性泌尿系感染是泌尿系感染时合并有泌尿系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的异常,通常引起尿流不畅,或有尿路异物存留,如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
泌尿系感染易感人群常见的有以下5类:
1、老年人:菌尿随年龄而增多,大于70岁人群菌尿发生率明显增长。男性增多,男女的比例由1∶3。1升至1∶0。8,易发生膀胱炎症,主要诱因是慢性前列腺增生,或慢性前列腺炎所致的排尿不畅而感染。
2、女婴:妇婴的尿道易受尿布上的粪便感染。
3、妊妇:妊娠期菌尿发生率高达7%,一般认为与雌激素分泌增多有关,同时妊娠后期宫体膨大压迫输尿管及膀胱,据统计20%以上菌尿孕妇将发展为肾盂肾炎,需积极抗菌治疗。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常有缺陷,加之尿糖阳性,利于细菌生长,易发生尿路感染。
5、不洁性生活人:尤其爱拈花惹草的人群易发生泌尿感染,这部分人出于某些原因又不愿意到医院肾科而在私人诊所不规范治疗,以致病性迁延不愈状况。
哪些人容易得霉菌性阴道炎
哪些人容易得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妇科常见疾病,多发于幼女、孕妇、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红肿、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等一些不适感觉!下面看下哪些人容易得霉菌性阴道炎:
哪些人容易得霉菌性阴道炎
1.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孕妇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通常妇女阴道中寄生着许多细菌,这些不同的菌群间相互制约,形成共生状态,是不致病的。广谱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使阴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相互间的抑制作用被改变,白色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广泛,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也有所升高。
2.妊娠:妊娠期体内性激素水平较平时明显升高,这会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增加阴道酸度,形成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的环境;同时,妊娠可使细胞的免疫力下降,这就使念珠菌容易致病。据统计,1/3的孕妇阴道中有念珠菌存在,发病率约在15%左右。
3.糖尿病:患糖尿病后,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同样使阴道内酸度增加,念珠菌宜于生长繁殖。
4.应用皮质类固醇: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会使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减低机体免疫力;同时皮质类固醇还能使机体血糖水平升高,使霉菌性阴道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5.应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
6.应用雌激素:雌激素有使糖原在阴道上皮细胞内沉积的作用。这些糖原在阴道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使阴道酸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生长。
7.患严重疾病使抵抗力下降,或复合维生素b缺乏时,也是霉菌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
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遗传病因。Ⅰ型糖尿病由于体内存在易感性因素与人类的细胞抗原有联系,使遗传易感性增强,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会发病。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原因(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病毒后,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岛B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坏死而丧失功能;或病毒长期滞留在B细胞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引起体内B淋巴细胞产生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使胰岛B细胞损伤破坏,造成胰岛素合成减少,引起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它仅可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
原因(3)自身免疫: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糖尿病传不传染别人 如何避免孩子遗传糖尿病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因此无法避免孩子遗传上糖尿病易感基因,但是可以让孩子避免发病环境,从而避免发病。
艾滋病易感人群
知道了艾滋病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我们不难知道哪些人容易得艾滋病,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妓女和暗娼:性交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方式,妓女和暗娼每天都接待许多性对象,这样不但自己容易得艾滋病,而且也可以进一步传染给其他人。
(2)男性同性恋者:肛门和直肠是不正常的性交途径,肛门紧而窄,直肠薄而脆,很容易因性交而损伤。另外,同性恋者常结为一个团伙,其中许多性伙伴相互交换,所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是很大的,对双恋者危险性则更高。
(3)性滥交者: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曾出现性解放的思潮,冲击了人们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少人抛弃了贞节和忠诚的信念,在男女性关系上采取了随便轻率的态度,搞婚前、婚外性关系,性滥交,这些人由于性交的众多而广泛,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4)性病病人:大多数性病病人有放荡的性生活,很容易同时染上好几种性病。所以,凡在发现有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性病的同时,应该想到患者有没有同时染上艾滋病的可能。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伙伴: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症状的,与他长期生活并发生性关系的对象是很容易被感染上的。
(6)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吸毒者有下列特征,①长期使用毒品,摧残了身体,危害了健康,机体抵抗力下降;②吸毒团伙成员丧失理智,败坏伦理,常伴有性滥交及性淫乱;③毒品成瘾者为获取注射毒品后的迷幻境界,不顾注射器的消毒,相互混用,因而很容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7)血友病患者:得了血友病的患者,需经常注射凝血因子以制止出血,凝血因子是在许多人提供血液的工厂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所提供作原料的血液中,只要有1~2个人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就会使生产出来的所有凝血因子制剂都带有病毒,病人使用后,很容易感染上。
(8)父母患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婴儿:许多性病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传播。即父亲一母亲一婴儿。
帕金森病易感人群
说起帕金森这个老年病,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将其总结为“三个多”:一是聪明人得的多,二是中国人得的多,三是症状非常多。
聪明人得的多
从著名作家巴金、数学家陈景润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教皇保罗二世等众多名人都得过帕金森病,原因很可能和过度用脑有关。陈彪戏称为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得这病。
原因是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帕金森病就是因为一种叫多巴胺的细胞减少、衰老而发病。过度用脑会加速脑组织老化,诱发帕金森病。
另外,这个病还与工作紧张、压力有关。曾有实验发现:二战期间关押在监狱的战俘得帕金森病的非常多,主要就与压力、紧张程度有关。因此,防帕金森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用脑过度,尤其年轻时从事脑力劳动的老人,晚年别太紧张和忙碌,尽量多休息。
中国人得的多
目前中国得帕金森病的老人有200多万,全世界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在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要增加到500万,在全世界占比率将近57%。
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非常快,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0岁以上,随年龄增高,患病率也不断升高。
症状非常多
抖、慢、紧、不稳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即手抖或是动作慢,比如写字写得越来越小;紧是指肌肉紧,手伸出去觉得僵硬;不稳是平衡不好,走路容易晃、摔跤。这其实是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晚期的症状,等到真正出现手抖了,这个病可能至少存在3年,甚至十几年了。
而早期的非运动症状,如失眠、嗅觉减退、血压不稳定、焦虑等最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会在睡眠中大喊大叫,甚至踢打同床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后需及早到医院筛查。
照顾帕金森患者需要细心人
家属对帕金森患者的护理,衣食住行样样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帕金森患者,就需要这样一个细心人儿。
穿上宽松衣
帕金森患者的抖、慢让穿衣服也成了难题。家属应尽量给患者买一些易穿、易脱及前开襟的上衣、裤。不要选用带纽扣的衣服,自粘胶带的衣服更方便;给患者穿无需鞋带的鞋子,带鞋带会增加摔倒的机会。
吃上舒心饭
可以给患者多吃些谷类、蔬菜、肉类及奶类食物,每天喝够8杯水,吃2~3个水果。多吃些瘦肉,鸡鸭肉最好去皮以后再进行烹制。
如果患者拿不稳杯子,可使用吸管;吃饭时,可用防滑垫来固定碗碟,避免打翻;如果进食速度慢的话,可选用保温餐具,避免食物变凉。若患者不能自己进食,应在药物发挥药效时喂食,让患者保持60~90度的坐立姿势。
住上安全屋
如果屋里太杂乱,帕金森患者很容易摔倒。要减少屋内家具的摆放,在容易磕碰的地方,如桌角等地方加上护垫。在浴室、卫生间里,防滑垫、安全扶手可少不了。卧室里,睡床不宜过高,双脚可以着地的高度最合适;为了方便患者起床,可在床两边安装扶手,或安装起床辅助器来方便患者行动。
走上健康路
家属要鼓励帕金森患者完成适当的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但千万注意,如果患者不愿走动,不要强行拉患者走动,会增加患者双脚僵硬的时间;起步的时候,不要拖着脚走路,所以即便是在家里,也最好不要让患者穿着拖鞋行走。
糖尿病的遗传基率有多高
遗传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对1型糖尿病单卵双胞长期追踪,发生糖尿病的双生一致率可达50%。然而,从父母到子女的垂直传递率却很低,如双亲中一人患1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仅为2%~5%。
遗传学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已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基因位点至少有17个,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目前认为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物是决定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最重要的因素。90%~95%的1型糖尿病病人携带hla-dr3、dr4或-dr3/-dr4抗原,二者高度相关;但hla-dr3、-dr4抗原携带人群只有0.5%发生1型糖尿病,提示hla-dr3、-dr4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背景条件。hla-dq位点位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主要决定因子。hla-dq b链57位是门冬氨酸,为1型糖尿病的抵抗基因,若不是门冬氨酸,而是缬氨酸、丙氨酸或丝氨酸等,则是易感基因;hla-dq a链52位是精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易感。当细胞表面表达为hla-dq a52精氨酸及-dq b57非门冬氨酸,即dq a52arg+纯合子及dq b57asp-纯合子时,患病的相对风险最高。此外,近年来还发现hla某些其他位点的基因如tnfβ基因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或某些非hla基因多态性也与1型糖尿病易感性有关。
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较1型糖尿病更为重要。单卵双胞患2型糖尿病一致率为90%,双亲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风险率为5%~10%,父母均患病者的子女中5%有糖尿病,12%有igt。
大多数2型糖尿病为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复合病(complex disease),有以下特点:①参与发病的基因在1个以上;②各参与基因的作用程度不同,起主要作用者为主效基因(major gene or master gene),作用较小者为次要基因(minor gene),即各个基因对糖代谢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各基因间可呈正性或负性交互作用;③不同患者致病易感基因的种类不同,非糖尿病者也可有致病易感基因,但负荷量较少;④各个致病易感基因作用于不同的糖代谢环节,赋予糖尿病的异质性。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2星糖尿病的基本特征,研究可能导致这两方面改变的候选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是探讨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的重要途径。
1.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 与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有关的因素有:①葡萄糖激酶缺陷。②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肝葡萄糖摄取(肝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同时降低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③线粒体缺陷。④胰岛素原加工(proinsulin prosessing)障碍,胰岛素原在胰岛b细胞β颗粒内,在疾速原转化酶2和3以及羧肽酶作用下,脱去与胰岛素连接处c肽分子两侧的两个氨基酸残基(arg31-arg32和lys64-arg65),分解出等克分子的胰岛素和c肽。该加工过程障碍可致胰岛素生成减少及高胰岛素原血症,后者的生物学活性远远低于胰岛素。⑤胰岛素结构异常:一些学者发现有的家系有胰岛素基因(染色体11p)点突变,产生变异胰岛素(mutant insulin),其生物活性低下。⑥胰淀粉样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又称胰淀素(amylin),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胰岛素共同存在于β颗粒内并共同分泌。40%~90%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有淀粉样物质沉淀,从而影响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
2.胰岛素抵抗 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有:①葡萄糖转运蛋白。除前述glut2缺陷可致肝胰岛素抵抗外,glut4存在于肌肉和脂肪细胞,在胰岛素作用下转移到细胞表面,加速葡萄糖的易化转运过程。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可导致受体后胰岛素抵抗;②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与其受体α亚基结合后,激活酪氨酸激酶,刺激β亚基酪氨酸残疾磷酸化,从而传递胰岛素的多种生物效应。编码α和β亚基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19p,现已鉴定了近40种突变,造成不同部位的受体或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现已基本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有mody和变异胰岛素综合征。胰岛素基因点突变部位不同,所编码的变异胰岛素也不同(现已发现5种变异胰岛素),变异胰岛素生物活性显著低下,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病因目前并不明确。
孕妇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荷尔蒙发生变化
女性从怀孕开始,体内荷尔蒙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孕初期三个月里,容易出现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同时心理也比较容易出现波动,情绪变得低落。生育期女性是精神性疾病易感人群,如果调解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难以适应角色身份的突然转变,就可能表现出抑郁,躁狂,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
哪些人群是糖尿病的易感者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也称高危人群,是指未发现患糖尿病但存在有较大患病危险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于年龄、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因而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出生体重过低者、未接受母乳喂养者、中老年肥胖者、周围神经传导异常者、肩周炎患者。
遗传因素可造成机体胰腺功能的先天性缺陷或障碍,从而难以平衡血糖而造成糖尿病的发生。在家族中,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近亲以及同性双胞胎中有一位患糖尿病,都要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出生时体重过低,表面婴儿在母体中发育不全或营养不良,这可能造成婴儿体内胰腺细胞发育不健全,以致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随着婴儿的成长,加之后天的不良饮食因素、肥胖等,则可诱发糖尿病,调查发现,出生时体重低于2.3千克的婴儿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概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的6倍之多。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婴儿长期以牛奶喂养,其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中老年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者,是最大的糖尿病易感人群,且易发生二型糖尿病。这与其日常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吸烟、酗酒和心理压力大、缺乏锻炼因素等有很大关系。
以上讲解了糖尿病病因的一些知识。我们都知道一旦得了糖尿病,将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生的治疗过程,日常护理主要依靠自己和家人,如尿糖的监测、定期查血糖、口服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另外对并发症的用药等,都是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自己操心的事情。应善于安排,持之以恒。
导致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病毒后,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岛B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坏死而丧失功能;或病毒长期滞留在B细胞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引起体内B淋巴细胞产生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使胰岛B细胞损伤破坏,造成胰岛素合成减少,引起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它仅可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
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遗传病因。Ⅰ型糖尿病由于体内存在易感性因素与人类的细胞抗原有联系,使遗传易感性增强,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会发病。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生活中导致糖尿病的因素都有哪些
第一、遗传因素
在很早以前,国际医学界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调查与实验发现,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发病机率要普遍高于正常家庭的人群。主要遗传途径是基于某类特种细胞染色体出现多基因的变异而遗传给后代的。根据现有医学资料可见,多基因变异只会使个体出现糖尿病易感性,而并非是糖尿病本身,这种病症的易感性再加上后天的环境因素,如肥胖、感染等,就可诱发糖尿病。
第二、环境因素
有鉴于遗传因素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因素对于携带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群尤为敏感,通过不良环境因素的入侵,这类人的发病机率更高。在临床医学上,环境因素是诱发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对医学研究而言其意义重大。
环境因素内含4大因素:
①、病毒因素:截止到目前,医学界关于病毒感染诱发糖尿病的案例屡见不鲜。生活中导致糖尿病的因素都有哪些?当前被确认出与糖尿病相关的病毒种类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入侵人的体内,并成为细胞坏死或免疫力功能丧失的元凶。
②、肥胖因素:肥胖的医学定义是指个体超过正常体重的20%,有无数的案例都表明:体重正常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机率要低于一类肥胖症人群。肥胖症的出现多由家族遗传,或者是基于后天的不良饮食习惯而致的。肥胖症的维持时间越长,糖尿病的感染率就越高。
③、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正常人常摄入冷藏的或是存放已久的肉类,烟熏类食品,也可能会诱发糖尿病。在临床研究中,有学者曾利用幼年时期的动物作测试,使其摄入烟熏肉,此后动物出现了糖尿病病症。
④、营养因素:在非洲或东南亚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人们由于长期摄入木薯,营养不良现状较为普遍,直接降低了蛋白质的摄入量,最终影响到了胰腺的功能。除此以外,有临床医学报告也指出,蛋白质的长期缺损,可造成胰岛素分泌量的下降导致糖尿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