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遗尿症的居家治疗对策

儿童遗尿症的居家治疗对策

居家对策一:调整患儿的饮食。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居家对策二: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家长要为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居家对策三: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儿童遗尿症患儿要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家长在患儿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居家对策四: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家长要让孩子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居家对策五: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宝宝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居家对策六:不要伤宝宝自尊心。遗尿可使宝宝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居家对策七:行为治疗。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设置日程表,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宝宝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及晚餐中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宝宝没有尿床时,把一颗星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居家对策八: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要求父母在宝宝夜晚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将宝宝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宝宝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条件反射建立,宝宝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鼓励宝宝自己去厕所排尿,使他们在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居家对策九:膀胱功能锻炼。督促宝宝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宝宝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从1数至10,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居家对策十:药物治疗。家长可给遗尿宝宝服用氯丙咪嗪,每天临睡前服用一次,剂量遵从医嘱,一般在见效后持续服药3个月。然后,用同样的剂量每两天睡前服用一次,持续3个月,总疗程6个月。氯丙咪嗪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使膀胱的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宝宝容易惊醒,起床排尿。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个别宝宝在治疗一开始,如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及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不用处理,大约1-2周就可自行消失。

儿童遗尿症的治疗

遗尿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习惯的改变,行为疗法,心理治疗,训练,以及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1.家长不要因此打骂责备小孩,要多关心体贴患儿。

2.傍晚后要限制水量的摄入,睡前排尿。

3.夜间唤醒患儿,唤醒次数逐步减少,做的定期排尿,并结合中药治疗。

4.若通过上述方法不能改善,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胆碱类药物,这类药物停药后可能复发,因此要逐步减量至停药。

儿童遗尿症如何治疗

尿症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但是在成人中的遗尿症一般都来自器质性因素,如疾病,伤残,药物副作用,衰老等.绝大多数不属于心理疾病,治疗手段也根据病况具体分析处理,有些可能终身不愈.

作为心理疾病的遗尿症一般是指儿童遗尿症,即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 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根据某些资料,也有大约10%的5岁女孩,15%的5岁男孩遗尿的统计.大约2/3的遗尿是在夜间最初1/3时间内发生.因遗尿症发现较早,不难治疗.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1) 遗传因素:可能为本病发病因素之一,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约为70%的患儿一级亲属有遗尿史,可能与有遗传因素的患儿控制遗尿的神经机制成熟延迟有关. 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精神因素:本病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且遗尿常在精神刺激后开始或恶化,说明心理因素在部分患儿中起一定作用.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例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3)睡眠过深:根据不少家长反应,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4)教育训练因素:因父母排尿习惯训练不良,教育不当,未能养成正常排尿习惯,或儿童生活不规律,白天体能活动过度或功课负担过重,均可造成夜间不能适时排尿而出现遗尿.例如,有些患儿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母亲训练幼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拉尿,最后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这样幼儿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因为孩子有时排了尿,有时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未排尿,这样反会造成孩子排尿紊乱,不可能形成规律.还有的母亲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样会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5)器质性因素:如泌尿系感染,尿崩症,癫痫发作,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6)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1970年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63名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少30%.1992年我院对44例遗尿儿童作膀胱B型超声检查,除1例正常外,膀胱容量均不同程度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50%.

孩子尿床和遗尿症有什么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对孩子的健康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儿童遗尿症成为了最近家长们非常关心的一种疾病,孩子尿床和遗尿症有什么关系?听下专家的介绍吧。

遗尿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遗尿症是指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约占遗尿症的70%~80%,是主要的遗尿症类型。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一般来说,孩子过了3岁还在频繁尿床,且一个月达到两次以上就可算作是遗尿症。

因此,家长可以从刚才的症状描述判断孩子是否为遗尿症,还有详细的询问病史,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从这些病史中判断孩子是否为遗尿症。

另外就是孩子发生遗尿的原因,一些儿童因白天游戏、玩耍过度,精神疲劳,或睡前饮水过多而偶然发生遗尿者,不属于病态,家长要注意区分。

儿童遗尿症-临床分型

儿童遗尿症-临床分型

根据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特点把该病分为四型。

昼夜尿频型: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病理机制是膀胱排尿机能调节障碍。治疗方案为使用具有低频脉冲理疗zy-f型遗尿治疗仪+抗胆硷药(奥昔布宁为主)。

觉醒障碍型: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神经传导功能调节障碍。以使用zy-e型遗尿治疗仪为主,可酌情使用氯丙咪嗪或丙咪嗪。

夜间多尿型: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调节障碍。治疗方案为去氨加压素+zy-c型遗尿治疗仪。

混合型:a.昼夜尿频+觉醒障碍,b.昼夜尿频+夜间多尿,c.觉醒障碍+夜间多尿。治疗方案为snm+三联药物疗法。

儿童尿床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习惯性尿裤 习惯性屎裤是儿童遗便症的主要表现,儿童遗便症是指在3-4岁以后仍不能根据场合排便的非生理疾病因素造成的疾病。所谓生理疾病因素是指器质性因素(包括损伤或功能不全)和痢疾、尿道炎等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儿童遗便症都是心因性疾病,即心理疾病。

2.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到某些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

3.小儿遗尿 简介(概述):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

必须指出,尿床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父母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引起孩子遗尿症的诱发因素是哪些

1.遗传因素

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可能通过遗传患上,有专家调查遗尿症患儿,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患儿的父母曾经都患有儿童遗尿症,这就使得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上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都曾患有儿童遗尿症,那么孩子出现遗尿症的患病率为77%,如果只是单方面患有,那么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在44%。

2.膀胱容量小

在对孩子膀胱进行B型超声检查发现,也只能患儿的膀胱容量明显比正常孩子的要小,而且随孩子患病程度的不同,患儿的膀胱容量比正常孩子小30%~50%左右,这就导致孩子夜间无法贮存更多的尿液,以至于造成尿床。

3.睡眠过深

孩子出现睡眠过于深沉,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尿床的原因,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白天玩得过于疲劳,从而夜间睡眠过深过沉,并且难以唤醒,及时叫醒也是迷迷糊糊,从而出现尿床。

4.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有的家长给孩子使用尿布的时间过长,以致于不能使孩子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家长训练孩子排尿方法不对,在晚上把孩子唤醒以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这样孩子就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构成条件反射。

儿童遗尿症症状

临床表现

1、按发病时间分: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约占遗尿儿童的70-80%。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约占遗尿儿童的20-30%。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2、按遗尿时间分:作为遗尿症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不严格的。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和昼遗尿症。昼遗尿症患儿在白日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在夜间肯定也遗尿,所以这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昼夜均有遗尿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推迟到成年而不消失。

3、按发病原因分:

(1)功能性遗尿: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不自主的排尿,并且遗尿为唯一症状者。

(2)器质性遗尿:因神经系或泌尿系器质性病变而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的不自主排尿现象。

其中原发性遗尿一定为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可为原发性遗尿或继发性遗尿,故有原发功能性遗尿和继发功能性遗尿之称。继发性遗尿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出生即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只能称为器质性遗尿,无原发、继发之说。

小孩白天遗尿怎么办

1.首先采用生物免疫调控疗法,治疗,这种方法是利用精密的数字化导航仪将生物蛋白自动分解成生物离子,然后使其到达大脑,这样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新陈代谢,是恢复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2.其次对儿童的膀胱的储量进行治疗,有的儿童遗尿是由于膀胱容量小导致的,可以让儿童每天多喝水,这样可以增强膀胱的水容量,是膀胱具有储尿功能,然后在训练儿童控制排尿的能力就可以治疗遗尿症状。

3.最后药物治疗法,对于儿童出现的遗尿症状可以采用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这样可以降低膀胱的内压,增加膀胱的容量,减少儿童对尿的失控能力,但是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所以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建议慎重选择。

4.注意事项:儿童遗尿会影响儿童的智商,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大脑发育不完善,甚至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等障碍,所以父母要及时的对儿童进行治疗和多加关爱儿童的成长。

有哪些原因引起了小儿遗尿呢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

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孩子尿床我们都认为是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或是因为白天疯玩了一天到了晚上乏了所以才会出现尿床的现象,确实小孩子尿床是在正常不过的时期了,我们谁都不会去往疾病这一方面去着想,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应懂事的年龄了还是总是出现尿床的话我们就应该要警惕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患了儿童遗尿症。遗传因素,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睡眠过深,本病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心理因素,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男孩尿床长期不治或影响性格

小张今年12岁,读小学五年级,平时乖巧听话,就是性格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小张每天早上都会主动把衣物浸泡在水里先洗一遍,父母起先一直未发现有异常,还时常夸奖他。直到偶然发现床底下带尿味的碎棉絮,才知道孩子每天起早的原因竟然是尿床了,而且竟然瞒了父母6年之久!经过控制夜间尿量、增加膀胱容量等系统治疗,小张遗尿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医生说他的心理辅导还将继续下去。

儿童遗尿症是指5周岁以上的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俗称“尿床”。统计资料表明,5岁儿童遗尿占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每年下降10%—15%,到15岁时,遗尿患儿只占儿童人群的2%。它是属于一种可以自行好转的疾病,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小儿遗尿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是现代调查研究证实,遗尿可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患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精神和生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如何预防儿童遗尿症

01

要想预防遗尿症千万不要让儿童有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而且在睡觉前要控制饮水量。如果有每天晚上尿床的儿童,在晚上一定要按时唤醒,让他排尿,逐渐养成自控排尿的习惯,这样有利于预防遗尿症。

02

要想预防遗尿症必须要儿童多处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让小孩吃辛辣,油炸和冰冷的食物,而且尽量要多吃粗粮,做到这些有利于预防儿童出现遗尿症。

03

要想预防遗尿症必须要经常带小孩进行身体的锻炼,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身体的素质,也有利于预防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的居家治疗对策

儿童遗尿症是困扰很多患儿及家长朋友的儿科疾病之一,在对待儿童遗尿的问题上家长应端正态度,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关心爱护患儿,注意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居家治疗对策,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居家对策一:调整患儿的饮食。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居家对策二: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家长要为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居家对策三: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儿童遗尿症患儿要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家长在患儿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居家对策四: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家长要让孩子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居家对策五: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宝宝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居家对策六:不要伤宝宝自尊心。遗尿可使宝宝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居家对策七:行为治疗。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设置日程表,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宝宝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及晚餐中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宝宝没有尿床时,把一颗星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居家对策八: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要求父母在宝宝夜晚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将宝宝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宝宝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条件反射建立,宝宝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鼓励宝宝自己去厕所排尿,使他们在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居家对策九:膀胱功能锻炼。督促宝宝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宝宝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从1数至10,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居家对策十:药物治疗。家长可给遗尿宝宝服用氯丙咪嗪,每天临睡前服用一次,剂量遵从医嘱,一般在见效后持续服药3个月。然后,用同样的剂量每两天睡前服用一次,持续3个月,总疗程6个月。氯丙咪嗪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使膀胱的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宝宝容易惊醒,起床排尿。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个别宝宝在治疗一开始,如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及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不用处理,大约1-2周就可自行消失。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1.先天畸形:如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全等。

2.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患儿控制排尿的功能发育缓慢,到达一定年龄多能自己控制。常见这些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排尿次数较多,与智能无关。

3.局部病变:女孩患烧虫病,男孩患包茎可能为遗尿的原因。

4.缺乏训练:父母对孩子的清洁习惯不注意培养或训练不当,如不及时换湿尿布,不按时让其小便等。此种原因较少见。

5.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更换环境使孩子的精神紧张等,均可能成为遗尿的诱因。

儿童遗尿症的临床表现

一旦发病,患者夜尿次数会比日常多,夜尿量大,白天可尿频也可无尿频现象。混合型儿童遗尿症会出现三种临床表现,第一种是觉醒障碍和夜间多尿,第二种是昼夜尿频和觉醒障碍,第三种是昼夜尿频和夜间多尿。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大家已经知道,一旦发病,大家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治疗儿童饮尿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饮食治疗法、药物治疗法、物理疗法。饮食治疗法主要指少吃流质食物,少吃西瓜、桔子等良性水果,少喝牛奶,睡前少喝水,保证饮食规律等。常见治疗儿童遗尿症的药物有氯丙咪嗪、奥昔布宁、去氨加压素、麻黄素。氯丙咪嗪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能膀胱容量扩大;奥昔布宁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量;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麻黄素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相关推荐

15岁女孩用尿不湿耽误治疗后悔不已

受遗尿症的影响,婷婷至今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左右。据婷婷妈妈说,孩子从小就有尿床毛病,不过以前年龄小也没在意,然而直到上小学仍旧天天夜晚尿床,家人才觉得可能不对劲了。 家人带着婷婷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遗尿症,但治疗效果却不好,甚至白天也会遗尿。为了不影响上学,家人只好为婷婷买来“尿不湿”,这一戴就是8年。 为了节约费用,婷婷晚上睡觉就用棉布做的尿片,但还是经常会弄湿床单,婷婷妈妈每天都要为女儿洗尿布和床单,时间长了也对治疗女儿的病失去了信心。心情不好时也会责备婷婷。 “我最怕上学,总担心会被同学发现!”婷婷

小儿尿床吃什么好

莲子羹 配方:莲子、芡实、板栗、核桃各若干,鸡蛋1个,盐少许。 制法:将莲子、芡实、板栗、核桃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0克,放入碗中,加盐拌匀,打入鸡蛋,加清水少许,搅拌至起泡泡,入锅蒸熟成羹即可食用。每日食用1次,连食5~7日,之后改为每周食用1次。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固元。对改善小儿遗尿症有良好效果。 山药糕 配方:山药、山萸肉各若干,白糖少许。 制法:山药洗净去皮,捣烂如泥,加入山萸肉蒸熟,加少许白糖调味即可。每日当点心适量食用,连食5~7日。 功效:山萸肉有治疗遗精、遗尿、小便频数之功效,此食疗方适

儿童遗尿症治疗方法的介绍

1、膀胱功能锻炼。督促宝宝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的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宝宝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从1数至10,然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2、行为治疗。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设置日程表,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宝宝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及晚餐中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宝宝没有尿床时,把一颗星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3、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

儿童遗尿症有哪些饮食宜忌

饮食宜进 1.温补固涩食物。肾气不足者宜食,如糯米、鸡内金、鱼鳔、山药、莲子、韭菜、黑芝麻、桂圆、乌梅等。 2.清补食物。肝胆火旺者宜食,如粳米、薏米、山药、莲子、鸡内金、豆腐、银耳、绿豆、赤豆、鸭肉等。 3.干饭。患儿晚餐宜吃干饭,以减少摄水量。 4.动物性食物。宜吃猪腰、猪肝和肉等食物。 5.食疗法。 (1)荔枝肉,每日睡前吃10个,连吃1-2个月,最宜秋、冬季食用。 (2)鸡肠1副,洗净,烘干研末,加白糖适量拌匀。每日睡前服1/5-1/7副,温开水送服,连服5-7日。 饮食禁忌 1.牛奶、巧克力、柑

儿童遗尿症怎么办

调整饮食: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

儿童遗尿症诊断鉴别

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不难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是继发性遗尿症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 1、继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不分白天夜晚、床上或非床上、清醒或非清醒状态均可发生,除尿床外还有其它更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多为器质性病变,诸如下尿路梗阻、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炎或身体其他器官疾病,手术后,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影响到神经系统或患儿全身虚弱致功能失调,也可以出现暂时性遗尿。一旦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 2、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如惊吓、威胁、严厉批评惩罚或长期的紧张不安

儿童遗尿症怎么办

调整饮食:每天下午4点后,让宝宝少饮水,晚饭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宝宝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

小儿遗尿重视心理治疗

一、小儿遗尿多需心理治疗 儿童遗尿症,在临床上多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俗称“尿床”。统计资料表明,5岁儿童遗尿占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每年下降 10%一15%,到l5岁时,遗尿患儿只占儿童人群的2%。它是属于一种可以自行好转的疾病,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小儿遗尿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是现代调查研究证实,遗尿可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患多种疾病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

孩子长大尿床很可能是有隐性脊柱裂

一、脊柱畸形的病因 二、脊柱畸形的症状 三、脊柱畸形的治疗 立马就要上小学了,可孩子晚上还是尿床,妈十分焦虑,带孩子来看医生,血、尿陈规检察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察无阳性发现,后做X线腰骶部正位片时发现有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正是小儿遗尿病因之一,是脊柱变形的一种。实在像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是有不少的,甚至有些人长大到十几岁也有尿床这样的情况出现,这说明是真的有疾病了,妈妈应该及时带小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 一般正常婴儿“反射性排尿”,两到三岁以后能“有意排尿”,四岁以后仍然任意排尿则称“遗尿症”。小儿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的饮食

一、遗尿症食疗方 1.每日吃荔枝干肉10只,常吃可见效。 2.将白果炒香,五至十岁儿童每次五至七个,成人每次食八至十个,一日两次,食时细嚼慢咽,至不遗尿为度。 3.白果蒸鸡蛋:干白果仁两枚(研末)备用:将鸡蛋一端打一小孔塞入白果粉,用纸封口朝上,蒸熟食用,有补虚收敛作用,可治妇女白带过多,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小儿遗尿等症。 4.白果腐皮粥:白果10-15克(去壳),豆腐皮(腐竹)40-50克,大米适量,同煮粥,用白糖调味食用,有养消胃痰,止咳定喘作用,适用于肺虚咳喘,肾虚遗尿,小便频数,老年肺结核,妇女体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