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按足三里能治胃病吗
常按足三里能治胃病吗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人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很多人生活起居和饮食不规律,吃生冷瓜果和不干净的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很容易导致胃部疾病,或使疾病缠绵难愈或容易复发。
足三里是预防和治疗胃病的有效穴位,它位于髌骨下缘3寸(患者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即为3寸,下同),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患者拇指指关节横度)处。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或艾条熏烤穴位的方法,每次3~5分钟,一日数次即可。操作时要使穴位局部取得酸胀感,并向周围放射,使用艾灸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中医把艾灸足三里的保健作用比做每天吃一只老母鸡,说明它的效果非同一般。对于胃部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都有良好效果。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坐在凳子上,腿弯曲,大腿与小腿约成90度。手摸膝盖外侧,有一凹陷处(膝眼),五指并拢,手指伸直,食指第二关节放在膝眼处,并使手指与小腿成垂直方向平贴在腿上,小指第二关节下即是足三里。按压穴位加上揉动,直至局部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时效果最好。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
缓解胃疼的方法
灸中脘
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
温和灸15~20分钟。按先左后右,左内关→左足三里→中脘→右内关→右足三里→左内关的顺序,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方中内关穴
方中内关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为治疗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胸、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具有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消除疲劳等保健作用,刺激该穴后对因受寒或饮食所伤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缓解或止痛的效果。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功能调理脾胃,化湿降逆。艾条温和灸三穴协同起到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中降逆、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效。
脾虚弱怎么调理 按摩调节
按摩穴位,能调节身体,例如,按摩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能调中理气,疏导经络,脾胃不畅的人,按摩足三里,能很好的调节。
吃多了胃疼怎么办 指按足三里
食指按压同侧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左右各一穴)1-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足三里主治范围广泛,尤其对胃病、肠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等等。
太乙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乙穴配伍应用
太乙穴有调理肠胃,宁心安神之功,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痫,癫狂等症。胃病常配中脘,足三里;肠疾常配天枢,上巨虚;神志病可配神门,鸠尾。
补阳气的穴位
1、补阳气的穴位有气海穴
气海穴又称丹田,“气沉丹田”的说法,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从肚脐向下一寸半的地方。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从肚脐向下量约1。5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按摩或针灸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效。
2、补阳气的穴位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小腿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按摩或针灸足三里穴,可以使手指、脚趾微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使肢端暖和起来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助于防治胃病、腹痛、腹泻、高血压、贫血、下肢瘫痪、关节炎。
常按足三里能治胃病吗
合谷止牙痛
人们早就有“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的俗语,可见牙痛对人的影响不小。合谷穴是治牙痛的要穴,中医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即指面部和与口有关的疾病,可以使用合谷穴来治疗。合谷穴位于手臂第一、第二掌骨之间,患者可将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就是此穴。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合谷穴的方法止牙痛,操作持续3~5分钟,要做到均匀有力,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周围或上肢放射;或用市售的中药艾条点燃,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合谷穴,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对于各种牙病如龋齿、牙龈炎、冠周炎等引起的牙痛,均有缓解作用。但顽固性牙痛或不明原因的牙痛,即便症状缓解后,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足三里治胃病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人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很多人生活起居和饮食不规律,吃生冷瓜果和不干净的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很容易导致胃部疾病,或使疾病缠绵难愈或容易复发。
足三里是预防和治疗胃病的有效穴位,它位于髌骨下缘3寸(患者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即为3寸,下同),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患者拇指指关节横度)处(见图2)。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或艾条熏烤穴位的方法,每次3~5分钟,一日数次即可。操作时要使穴位局部取得酸胀感,并向周围放射,使用艾灸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中医把艾灸足三里的保健作用比做每天吃一只老母鸡,说明它的效果非同一般。对于胃部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都有良好效果。
三阴交防痛经
痛经是困扰许多年轻女性的病痛,表现为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甚至痛连腰骶,难以忍受。长期使用止痛药则容易形成依赖性,往往使得疼痛发作更加剧烈。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如果能在每次经期来临前三天,采用拇指或掌根按揉或艾灸三阴交穴的办法,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一直使用至月经第三天,则可有效防治痛经。按揉穴位时力量要连续均匀,艾灸时温度要适中,均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并沿大腿内侧向上放射、停止施术后感觉持续1~2分钟为佳。对月经周期不规则的患者,可于经期的前三天运用此法缓解疼痛。
太阳穴解头痛
头痛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对高血压、感染性发热性疾患、五官科疾病等引起的头痛,关键是治疗原发病。而神经功能性头痛每因劳累、紧张或用脑过度引发或加重,可使用点按或按揉太阳穴得到缓解。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向后约1寸(患者拇指指关节横度即为1寸)处凹陷中,每次操作3~5分钟。力量要适度,以局部有酸胀感并向眼周放射、不引起难以耐受的疼痛为度。此法有止痛醒神的功效,也能减轻因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引起的头部不适。
捏脊健脾胃 足三里
足三里对于人体保健有很重要的作用,经常按揉足三里能够有效健脾和胃、对于各种原因各种类型的脾胃病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脾胃不适一定不能忽视,脾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又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哦。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足三里性属土经土穴,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有强壮作用。
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禀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灸足三里还有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扶正祛邪,疏风化湿之功。
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1.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伤风感冒。
2.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统疾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肠胃虚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腹膜炎,腹泻,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等疾病,灸足三里相当有效。
3.健步作用:灸足三里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主证,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梢神经炎有良效。
4.灸足三里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艾灸方法
艾条悬起灸:每次灸15-20分钟,以穴位处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施灸10次。
按摩足三里穴位有什么好处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按摩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上午7-9点,胃经最旺时,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身体脂肪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晚上9-11点脾经最旺时按摩此穴,脾主运化,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能量,运输给各个脏器,从而达到进补的作用。
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强身健体,对各种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长按足三里,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美化肌肤。足三里属胃经,是治疗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体才能健康。
哪些人不能按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1.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强身健体,对各种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美化肌肤。足三里属胃经,是治疗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体才能健康。
3.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4.长按足三里,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睡觉前敲打足三里的好处
1、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2、按摩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晚上9-11点脾经最旺时按摩此穴,脾主运化,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能量,运输给各个脏器,从而达到进补的作用。
3、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强身健体,对各种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美化肌肤。足三里属胃经,是治疗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体才能健康。
脾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脾俞配伍应用方法
治胃病,配章门,足三里健脾和胃。治泄泻,完骨不化配太白,肾俞,温运中药,健脾止泻。治尿少,水肿配阴陵泉,中极,以温补脾阳,行气划水。治黄疸配阴陵泉,阳陵泉,以温化寒湿,疏肝利胆。
中医怎么用艾灸养胃
用艾灸治胃病的妙用养生方法。艾灸养生疗法操作方便,下面教您如何用艾灸治胃病。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