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小孩疳积如何艾灸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
脊中怎么找最简便 脊中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俯卧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健脾利湿,镇痉固脱。
主治:黄疸,痔疾,泄泻,脱肛,小儿疳积,癫痫,肝炎,肠炎。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手上穴位;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 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手掌穴位图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上面介绍了艾灸的适用范围以及艾灸的一些常见食用,并且粗略的介绍了艾灸的简单方法。其实艾灸的穴位还有很多,留在我们背部有一个穴位叫做命门穴,对女性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能够治疗月经不调,还能够治疗习惯性流产。在我们的下腹部有一个气海穴,这个穴位的艾灸对于女性不孕有防治作用。
小儿疳积宜食
对于疳症患儿来说,其饮食应以健脾运消、益气养胃为主。应食用的食物主要有:山楂及山楂制品、麦芽(烘干研粉加糖)、鸡内金、萝卜子、猪肉、牛肉、蚕蛹、鱼子、粳米、猪肚、牡蛎、鱼、虾、鸡、鸭、鹌鹑、猪肝、鸡蛋、糯米、锅巴、白扁豆、鸡肝、蝗虫、南瓜子、新鲜蔬菜、水果等。
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最宜小儿疳积者煮粥食用。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明代医学家缪希雍还说:“粳米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2.糯米:只适宜小儿疳积者煮成糯米粥食用,做饭或做成糕饼点心则不相宜。
3.锅巴:又名锅焦,为烧干饭时所起的焦锅巴。小儿疳积症宜用锅焦煎水代茶饮,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
4.白扁豆:性平,味甘,有补脾、健胃、和中、化湿、止泻的作用。故小儿疳积见有食少便溏,或消化不良、久泻不止者食之最宜,,5鸡肫皮:又叫鸡内金。历代医学家均认为鸡肫皮有消积滞、健脾胃、助消化、疗疳积的作用。据现代研究,人服食鸡肫皮后,胃液分泌量增加,胃酸度及消化力均增高,胃运动功能也明显加强,胃排空率大大加快。这说明中医称鸡内金能“健脾胃,消积滞”是有科学道理的。
6.蝗虫:又叫蚱蜢。蝗虫富含蛋白质及脂肪、钙、铁、磷,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等,有补养强壮的效果,可治疗小儿疳积。《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它有“暖胃助阳,健脾运食”的作用。
7.蚕蛹:是一种高蛋白营养滋补品,小儿疳积者宜炒食之,清代名医王孟英认为,常见病饮食宜忌·其他疾病“蚕蛹甘温,补气,止渴,杀虫,治疳积,童苏”。现代民间中也经常将它用于疳积者。
8.南瓜子:性平,味甘,能杀蛔虫,蛔虫引起的小儿疳积,即蛔疳之症患者食之最宜,可用南瓜子炒熟吃,儿童一般每次用50~100克,于早晨空腹时服。
9.猪肚:能补虚损,健脾胃。所以,患有小儿疳积者宜食之。
10.鹌鹑:性平,味甘,能益气补虚,宋代医家寇宗爽就曾指出:“小儿患疳,旦旦食之。”所以,小儿疳积者食之尤宜。此外,小儿疳积者还宜服食谷芽、荞麦、萝卜、青菜、白菜、芹菜、马兰头、梨、苹果、金檎、槟榔(蛔疳者宜食)、莲子粉、山药、玉米粉、蛙肉以及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等。
脾虚怎么办 脾虚之针灸调理
小儿脾胃虚弱常可导致小儿疳积,表现为小儿消瘦厌食,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腹胀,大便干稀不调等症状。可用三棱针点刺小儿手掌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的四缝穴,每只手掌上有四个刺血点,双手一共八个刺血点,用三棱针点刺分别后用力挤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此法可以行气健脾,调节阴阳平衡,但需注意此法消毒必须严格,需要专业医生方可操作。
脾腧穴、胃俞穴、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以艾灸部位潮红温热为度。艾叶性温,为纯阳之性,艾灸时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以上穴位艾灸适宜于脾虚所导致的脾胃功能低下和脾胃虚寒的人群调理保健使用。
宝宝可以艾灸吗 小儿艾灸保健的作用
第一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孙思邈的医案中记载着用灸法给儿童清热。我们知道儿童容易发烧,发烧是我们身体的本能,用发热的方法来驱逐我们身体受到的寒气。(操作时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操作,咨询chenssjun微信互动平台,也可以接受专业培训指导)
中医认为,发烧是机体感受外邪之后,正邪对抗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人体的气机是循环无息的,当外邪进入人体后,阻滞了气机的正常运行,郁积而化热,化热的同时,艾灸可以帮助将外邪排出体外。
秋冬季节是感冒伤风的高发期,儿童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坚持用艾灸调理,很快就会发现鼻涕不流了,喷嚏不打了,手也暖了。
到了夏天,这个时候很多儿童爱吃冷饮,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身体长了湿疹,此时用艾灸祛湿效果好,见效快。
我们用艾灸最主要来防病保健、增强体质,艾灸是历代以来人们所推崇的保健养生之法。
第一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在人体的督脉上,人体手足三阳之气与督脉的阳气,在此汇合后上行头颈。因为穴内阳气充满、坚实如椎,所以名为大椎,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儿常灸大椎穴可提高免疫力,能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利于儿童长高。
第二身柱穴
身柱穴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艾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儿童们艾灸身柱一个月,大多数儿童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精神气色也更好。
艾灸身柱穴常用于调理:儿童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惊风、发育不良等。
神阙位于肚脐,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儿童虚损症状。脾特别虚的儿童,更要经常灸一灸神阙穴。
艾灸神阙穴常用于调理:夜尿、拉肚子、便秘、疳积等。
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脾为后天之母,公孙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祛湿温阳等作用,能够改善儿童先天虚寒、虚弱的体质。
现在的儿童容易吃的太多、太杂,脾的气容易瘀滞,经常艾灸公孙穴,可以使得脾经的气血充盈、补益脾胃。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儿童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咳嗽的儿童,家长可以灸这个穴位,这个穴位对改善儿童脾虚、积食有非常好的作用。
1.儿童保健艾灸效果很好,而且方法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儿童没有痛苦,无副作用,非常适用于家庭使用。
2.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施灸,一般要坚持1-6个月,直至儿童健壮为止。
3.儿童天性好动,故在施灸时要格外小心。
4.艾灸最好在空气流通,清洁干燥的房间中进行。
肠胃湿热吃什么水果
1、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2、花生:又名花生、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3、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温。可健脾养胃。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4、子: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5、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涩,性平。可杀虫,润肠通便,消食化积。适用于小儿黄瘦疳积,对蛔虫、蛲虫、钩虫等虫积腹痛有效。
6、榴: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7、枣: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艾灸能治便秘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
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脾胃虚弱疾病会导致失眠吗
失眠的因素很多,中医考虑失眠病在心,涉及肝脾肾,或者是由于过于劳累耗伤心血导致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或者是肝火过旺肝郁脾虚型的失眠,或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肝肾亏虚型的失眠。
需要根据你的症状来对症分析论证,加以治疗,才会从根本上调理根治,通过中医辩证治疗因为阴虚火旺、心虚胆怯、心脾两虚,脾胃湿热、饮食停滞等都可导致,中医中药调理,养心安神,平时要注意多到户外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太大的思想压力,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可以的去想一些事情,平时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
脾胃虚弱的治疗:
1.针刺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2.灸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针
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艾灸灸足三里治什么病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艾灸足三里还可以补气壮阳,调和五脏六腑,使气血宣通畅达,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可以补益肾精,疏通筋骨,健步强腰,对于肾之精气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以及坐骨神经痛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艾灸足三里主要治疗以下病症:
消化系统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
生殖泌尿系统病症:泄泻,便秘,痢疾,疳积,肾炎,肾绞痛,膀胱炎,阳萎,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神志病症:下肢痿痹,癫狂,中风。
其他病症: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休克,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