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拔罐疗法是怎么发展的

拔罐疗法是怎么发展的

拔罐法,俗称拔火罐,是以罐子为工具,用火燃烧造成罐内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之为“角法”,是一种用挖空的兽角(动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脓肿后以角来吸拔脓疮、吸除脓血的外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兽角”做成罐具治疗疾病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牛角来治疗痈肿,鉴于当时此法盛行,若使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故书中特别强调要慎重选择适应症。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进,人们掌握了竹筒的制作工艺,采用水煮吸拔的方法,最后发展成现今的水罐、药罐,大大丰富了拔罐疗法的内容。

到了宋金元时代,拔罐疗法的名称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而使用竹罐;拔罐方法也进一步由单纯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然而,此时的药罐法,药物种类及用量均较少,是药罐法的开端。

在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的较多的是将竹罐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较之宋代的药筒法,无论是药物种类及剂量,还是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清以前,文献记载的诸多拔罐疗法,虽在罐具、吸拔方法、药罐等方面有所改良和提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却不能脱离疗痈疮疡这类外科阳热实证。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拔罐方法上有较大进步,拔罐部位上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再者,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已从单一的外科发展到内科多种病症的治疗。

拔罐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1.平衡阴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而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穴进亍拔罐能够治疗热性疾病,而在关元穴进行拔罐则能治疗寒性疾病。

2.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通过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通过穴位使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人体的各种脏腑疾病。

3.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与经络密切相连。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因子及邪气,使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络,从而治宁人体的各种疾病。

4.协助珍断

通过观察拔罐后的体表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以协助诊断疾病。

5.祛除病邪

因拔罐疗法是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仅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鼓舞人体的正气,还有助于体内邪气的排出。

6.双向调节

在临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变的情况下,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是怎么发展的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之为“角法”,是一种用挖空的兽角(动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脓肿后以角来吸拔脓疮、吸除脓血的外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兽角”做成罐具治疗疾病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牛角来治疗痈肿,鉴于当时此法盛行,若使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故书中特别强调要慎重选择适应症。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进,人们掌握了竹筒的制作工艺,采用水煮吸拔的方法,最后发展成现今的水罐、药罐,大大丰富了拔罐疗法的内容。

到了宋金元时代,拔罐疗法的名称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而使用竹罐;拔罐方法也进一步由单纯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然而,此时的药罐法,药物种类及用量均较少,是药罐法的开端。

在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的较多的是将竹罐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较之宋代的药筒法,无论是药物种类及剂量,还是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清以前,文献记载的诸多拔罐疗法,虽在罐具、吸拔方法、药罐等方面有所改良和提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却不能脱离疗痈疮疡这类外科阳热实证。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拔罐方法上有较大进步,拔罐部位上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再者,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已从单一的外科发展到内科多种病症的治疗。

拔罐技术的学术源流

一、拔罐的定义

拔罐疗法是以罐等为工其,利用燃烧、加热、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造成充血或瘀血,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恢复生理状态,祛除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二、拔罐技术的历史沿革

拔罐疗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古称“角法”、这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们是应用牲畜的知(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痈肿后以角吸除脓血的。成书于存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已经有了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片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晋代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存以制成罐状的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应用:“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简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北宋《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力排气法拔竹罐治疗久嗽的方法,表明宋代拔罐法的适应证已扩大到内科疾病,由于采用竹筒为罐具,又称“筒术”、“拔筒术”。

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用火力排气法拔陶瓷罐的出处、形状、适应病证、操作方法及使用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如“火罐,江右及闽中皆存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网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倾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清代呈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药、针刺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及对预后的预测,并附有煮竹罐的中药处方及具体操作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拔罐疗法在广大人民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挖掘、整理、验证、总结和提高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在用具方而,已由古代的兽角、竹筒、陶罐,发展力金属罐,玻璃罐、抽气罐、挤压罐,乃至电拔罐、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现代装置;在操作方面,已由燃火排气、煮水排气,发展为抽气筒排气、挤压排气及电动抽气等等(以燃火排气吸拔的称“火罐”、以水煮排气吸拔的称“水罐”、以抽气法排气的称“抽气罐”);在操作方式方面,已由单纯地拔罐,发展为走罐(推罐)、闪罐、按摩拔罐及至配合电针、红外线及各种现代化理疗设备等;在临床应用方面,也由单纯地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上百种疾病,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将拔罐疗法与现代实验室检查法结合起来,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此外,像现代理疗中的局部负压疗法及气压疗法,也是古代角法的发展和演变。

中医拔罐疗法

中医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对于拔罐的原理中医和西医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拔罐疗法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我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拔罐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拔罐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而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穴进亍拔罐能够治疗热性疾病,而在关元穴进行拔罐则能治疗寒性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通过穴位使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人体的各种脏腑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与经络密切相连。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因子及邪气,使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络,从而治宁人体的各种疾病。

通过观察拔罐后的体表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以协助诊断疾病。

因拔罐疗法是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仅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鼓舞人体的正气,还有助于体内邪气的排出。

在临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变的情况下,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一般宫寒可以拔罐吗

1、拔罐疗法是可以治疗宫寒症状的。一般来说,拔罐疗法治疗宫寒,可以于每日下午拔罐,一般间隔3到4天拔一次。具体拔罐穴位,可以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命门等穴位,每次拔罐10分钟。

2、对于持续性的宫寒,也可以用拔罐进行调理,效果很不错。拔罐可以把体内毒气逼出来,既能解除宫寒之痛又没有副作用。主要是在腰腹部正对着的背部进行拔罐,往下延伸到尾椎骨附近。每次拔罐要持续20—25分钟,每天拔两次,连续3天就能使宫寒症状明显减轻。

拔罐的由来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相关推荐

拔罐后皮肤颜色如何鉴别

自古以来,拔火罐都以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也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拔罐疗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罐部位,产生刺激经络穴位,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拔火罐常用于感冒、颈肩腰腿疼痛、肥胖、头痛、中暑、青春痘、胃脘痛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拔罐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夏季拔罐除了解暑湿外,也有利于解决空调环境导致的汗孔闭塞,暑热内蕴不能发散,从而引起各种暑夹寒湿之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

怎么祛湿效果最好 拔罐

传统中医常用拔罐疗法来治疗疾病,通过拔罐可以有效祛湿逐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节阴阳、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拔罐疗法操作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家庭养生,祛湿寒。

拔罐怎么拔

拔罐疗法常被中医用来治疗止痛消肿、行气活血或排毒等功用,目前多以火罐法及抽气法为主,可单罐或多罐并行,通常留置5至15分钟,就可帮助患者有效纾缓症状;重要的必须依照患者的体质看否适合进行拔罐疗法,且进行拔罐前,一定要进行皮肤消毒,并选择较丰厚宽广的肌肉部位,才能避免造成治疗后的伤害。 拔罐疗法须依照患者体质、症状等,选择适合的火罐,且医师必须动作稳、准、快,拔出浓或血时,就应再消毒,避免二次感染。

拔罐能治宫寒吗

宫寒在现代女性人群中并不罕见,而且不少女性朋友会因为宫寒体质而迟迟不得孕。拔罐能治宫寒吗?孕前如何治疗宫寒?为了更好地做好备孕工作,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吧。 拔罐疗法可以治疗宫寒症状的。一般来说,拔罐疗法治疗宫寒,可以于每日下午拔罐,一般间隔3到4天拔一次。具体拔罐穴位,可以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命门等穴位,每次拔罐10分钟。 对于持续性的宫寒,也可以用拔罐进行调理,效果很不错。拔罐可以把体内毒气逼出来,既能解除宫寒之痛又没有副作用。主要在腰腹部正对着的背部进行拔罐,

​什么人不适合拔火罐?

1、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禁用拔罐疗法; 2、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局部,皮肤病处、骨折部位、心尖部位、烦躁不安者禁拔; 3、女性月经期腹部、腰部慎拔,妊娠期禁拔; 4、过饥者慎拔。静脉曲张、太阳穴处慎拔、儿童轻拔; 5、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慎拔; 6、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禁拔;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

走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走罐疗法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拔罐疗法发展而来,为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又可称为推罐疗法,现代应用较为广泛。本疗法疗效确实,尤其对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疗法无法代替的功能。但由于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加之病人接受治疗时又有一些不适感,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合作往往会成为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操作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

一般肩周炎拔罐能治好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逐渐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拔火罐具有舒筋活络等功效,可以治疗肩周炎的。 拔罐疗法适宜家庭应用的治疗肩周炎的中医疗法,利用各种罐子,使其内部形成负压后吸附于体表后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疗法。中医认为,它具有驱风散寒、除湿祛毒、温经通络、活血化淤、舒筋止痛的功效。拔罐疗法对肩周炎有

夏季最适合拔罐

拔罐疗法有气罐和火罐两种,目前比较流行拔火罐。拔罐疗法可以分筋散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因此可以起到调整身体状态、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夏日里感冒促发率高,拔罐疗法能对感冒初期和风寒以及湿气引起的风湿病起到很好的疗效作用。夏天拔火罐治疗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效果也比较好,这就常说的冬病夏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

拔罐的基本知识

拔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数千年而不衰,早在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一书中就记载了这种方法,当时叫“角法”,因古时售角易得且使用较多而得名。早期的角法只在外科多用于吸血和排脓,有独特卓越的疗效,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发展,将此法扩大应用于其他病症。如(外台秘要)中记载:“患殗殜(肺痨之类)等病……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以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数数以此角之,令惠物出尽乃疾除”。 “火罐气”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汽水出,风

拔罐有哪些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拔罐疗法对疮疡痈毒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1)拔罐形成的负压作用于脓腔,可使脓液充分引流,减少全身中毒性反应,促进创口愈合。 (2)避免在治疗深部脓肿和复杂多脓腔脓肿时大创口引流,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引流创口愈合时间。 (3)促进脓栓脱落,缩短炎症周期,少用抗生素,从而大大缩短了病程。 (4)拔罐的温热效应及持久均匀的负压效应,改善了局部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复杂创面和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的迅速愈合。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