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有糖尿病怎么检查
怀疑有糖尿病怎么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主要是根据症状和静脉测血糖,典型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三多一少,三多为口干、多饮、多尿,一少为体重消瘦、减轻,因此一般的人只要见到了三多一少,都会意识到是否存在糖尿病。
那么接下来就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会测小便和静脉抽血,糖尿病的患者尿常规当中的葡萄糖会显著增多,第二个就是静脉直接测血糖,静脉抽血测血糖,空腹血糖≥7.0,或者OGTT两小时血糖≥11.1,或者随机血糖≥11.1,以上三个条件当中一种,加上糖尿病的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常误诊
儿童糖尿病易误诊
同成人一样,儿童糖尿病在早期也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但很大一部分儿童这种症状都不明显,因此给及时确诊带来了困难。
很多第一次发病的小孩,以感染造成的急性起病居多。发热、呼吸困难者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腹痛、腹泻者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等。若怀疑有糖尿病的小孩频繁呕吐,则需要考虑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家长勿忽视儿童糖尿病
家长除了在平时注意控制小孩饮食、加强其体育锻炼之外,一旦发现孩子进食减少、恶心呕吐等就要及时就诊。若有血压下降、体温上升、嗜睡、呼吸时带烂苹果味等症状,则需做相关血尿及抗体检查,排除糖尿病可能。及时确诊糖尿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防止儿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糖尿病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小便,我们看小便里面的尿常规,尿常规里面有一项是葡萄糖,如果尿葡萄糖明显增加,那么对诊断糖尿病有参考作用。
第二个是静脉抽血测血糖,一般可以静脉抽空腹血糖或餐后两小时血糖,来诊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者评价服用药物以后血糖控制如何。
第三是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抽血检查,它是评价最近两到三个月之内患者的平均的血糖水平。第四个,就是比较少用的一些检查项目,比如空腹胰岛素,餐后两小时胰岛素,或者餐后C肽、空腹C肽等等。
老年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三多一少” 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有报道,老年人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者仅占17%,且其中部分人说不清具体起病时间,实际病程已非一日,只是近来症状明显而已。
2.病情隐匿 本型占1/3~2/5,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血糖高,并进一步检查糖耐量后确诊的。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是老年人2型糖尿病早期,首先表现的是餐后高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可正常或稍高,空腹尿糖也是阴性。这种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可高或不太高的糖尿病人,临床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多不明显。这是因为,在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胰岛素释放的第一时相延迟,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因此餐后血糖增高,但胰岛素释放的第二时相多正常,且分泌峰值可较正常稍高,时间延长,导致胰岛素释放总量不减少,有时还增多,因此清晨空腹血糖多正常。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大多仍采用1985年WHO的标准:空腹血浆血糖≥7.8mmol/L;服葡萄糖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但40岁以上人的糖耐量检查中,若以空腹血糖≥7.8mmol/L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服葡萄糖2h血糖≥11.7mmol/L做诊断标准对照时,空腹血糖标准的漏诊率可达56.5%。说明临床大量糖尿病的早期被漏诊,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疑有糖尿病时,应首先查餐后2h血糖或尿糖,在大量体检筛查中也应查餐后尿糖以减少漏诊。
3.特殊表现 由于长期、慢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引起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神经病变、皮肤及会阴瘙痒或感染等)前来就诊时,才被发现有糖尿病。因此,许多老年糖尿病人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应提高警惕。另外,10%病人可有肩周关节疼痛伴中、重度关节活动受限。糖尿病性肌病,包括不对称的肌无力、疼痛和骨盆肌、下腹肌萎缩。精神心理改变表现为精神萎靡、抑郁、焦虑、悲观、记忆力减退。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往往无腰痛和发热的表现。
2型糖尿病的特殊症状
二型糖尿病的特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型糖尿病的特殊症状有皮肤瘙痒,这是人们比较容易忽略的,因为在患糖尿病后,会有长期脱水的现象,所以患者的皮肤干燥,就会导致皮肤瘙痒的症状出现。所以若是朋友们出现毫无原因的皮肤瘙痒,需要怀疑二型糖尿病的存在,需要到医院进行血糖等的检查。
脱发也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特殊症状,二型糖尿病会造成患者长期营养不良,所以会导致脱发,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存在,可以使用糖尿病试纸检查。
女性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会有外阴瘙痒的特殊症状,中年妇女的外阴瘙痒最常见的是霉菌性阴道炎,但是二型糖尿病也是可以引起外阴瘙痒的,所以若是中年妇女有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需要做糖尿病检查。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什么范围呢
统计,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糖费用的3~4倍。如能大力宣传推广血糖的自我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因并发症给病友带来的健康损失,以及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费用。这也是血糖监测被国际糖尿病联盟列为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之一的原因。空腹血糖:隔夜空腹(至少8小时未进任何糖类,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所检定的血糖值。检查的目的在于体现夜间基础状态的血糖,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及降糖药远期疗效。
餐后两小时血糖:体现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
夜间血糖:自行设计测夜间血糖时间,体现若早餐前血糖高,是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晨时才高的。
随机血糖: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点击在线咨询医生
饭后血糖正常值可分为饭后1小时血糖值和饭后2小时血糖值,饭后1小时血糖值应该控制在10.0mmol/L以内,而饭后2小时血糖值应该尽量控制在7.8mmol/L以内,饭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可称之为糖耐量异常。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指出: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而空腹6.1~6.9mmol/L,餐后7.8~11.1mmol/L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空腹脂8~12小时无任何热量摄入。
你的所有指标都不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范围内。当然你的双亲都有糖尿病,这就需要密切注意,控制热量的摄入,并注意运动,定期检查。如果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进入糖尿病前期范围,应更加严格地控制,使其不迈入糖尿病的门槛,或延缓其进入的时间。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对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的指导。所以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按照医师的指导去控制自己的血糖值,包括饭前与饭后的血糖值。患者们自身也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一次性服大量的葡萄糖,血糖浓度不会超过8.9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2小时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为了早期诊断糖尿病,凡具有下列情况者,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对糖尿病患者禁止做此项试验。
(1)尿糖阳性,临床怀疑糖尿病而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可疑升高者。
(2)对原有糖耐减低(igt)者的随访。
(3)对疑有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确诊。
(4)其它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鉴别,如肾性糖尿、滋养性糖尿、应激后糖尿等。特别是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者。
(5)有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正常但有症状体征者,伴或不伴并发症,尤其在50岁前的患者。
(6)妊娠有自发性流产史、早产史、死胎史和巨婴者,或非妊娠成人提示低血糖的症状者。
ogtt操作方法步骤如下:
①试验前三日进高糖饮食,每日进食相当于300克葡萄糖的糖类食物。
②试验前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时间不得少于8~10小时,允许饮水。
③因血糖受许多生理条件的影响而日夜波动,故试验时间最好在上午7~9时进行,试验前休息30分钟。
④抽空腹血1.5升,放入抗凝试管内,测定血糖值。
⑤将75克葡萄糖(难以诊断者,可改用100克)溶于200~300毫升温开水中,在5分钟内饮完(儿童每公斤体重按1.75克计算)。
⑥服糖后,在30、60、120、180分钟,分别采静脉血测定血糖和尿糖定性。
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了以上几点的介绍希望对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一旦确诊就应该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二型糖尿病检查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与受体结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仅要检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观察餐后2小时血糖,特别应做胰岛功能检查。
具体数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就可诊断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为糖调节受损,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
而尿糖检查仅供参考,不能诊断糖尿病及用药的依据。胰岛功能检查:验者口服75克葡萄糖水300毫升后观察血糖、胰岛素、C肽变化。
儿童糖尿病检查
1、血液检查:
血糖测定:血糖测定以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为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空腹血糖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不作为临床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手段。
血浆C肽测定:C肽测定可反映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不受外来胰岛素注射影响。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儿童1型糖尿病时C肽值明显低下。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代表血糖的真糖部分,可反映近2个月血糖平均浓度,是判断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客观指标,与糖尿病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正常人HBAlc<6%,HBAlc维持在6%-7%,表示控制良好,糖尿病并发症不发生或已发生但不进展,HBAlc8%-9%时为控制尚可;HBA1c11%-13%为控制较差,糖尿病并发症显著增加。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要求糖尿病的患儿HBAlc控制在7%以内。
2、尿液检查:
糖尿:重症病例治前经常有糖尿,但早期轻症仅见于餐后或有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不少久病者由于肾糖阈升高,虽有高血糖而无糖尿。尿糖可自微量至10g%以上,一般在0.5%-5g%左右,偶可达15g%以上,每日失糖可自微量至数百克。一般而论,在定量饮食条件下失糖量与病情轻重成正比,与血糖高度亦有关系。
决定有无糖尿及尿糖量的因素有三:血糖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回吸收葡萄糖率。正常人肾糖阈为160-180mg/dl;如菊糖清除率为125ml/min,肾小管能回吸收肾小球滤液中葡萄糖250-300mg/min,故血糖正常时尿中无糖。但不少晚期病者由于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症等病变,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肾小管回吸收糖的功能相对尚好时,则血糖浓度虽高而无糖尿,临床上称为肾糖阈增高。反之如肾小管再吸收糖的功能降至120mg/min以下,则血糖浓度虽在100mg/dl左右仍可有糖尿,临床上称为肾糖阈降低,见于肾性糖尿,为本病重要鉴别诊断之一。
蛋白尿:一般无并发症病者阴性或偶有白蛋白尿,低于29mg/d或20μg/min,白蛋白尿排泄率在30mg-300mg/d,时称微量白蛋白尿,表明患儿已有早期糖尿病肾病,白蛋白尿排泄率>300mg/d时,称临床或大量白蛋白尿,常规尿检可出现蛋白尿,此时病变已非早期,随病变发展尿蛋白量较多,可达0.5g%(约相当于4+),每日丢失蛋白质在3g以上(正常人<30mg/d),常引起严重低蛋白血症和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心力衰竭者亦常有少量蛋白尿,有时于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伴循环衰竭者或休克失水严重影响肾循环时亦可出现蛋白尿。
酮尿:见于重症或饮食失调伴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因感染、高热等进食很少(饥饿性酮症)。
管型尿:往往与大量蛋白尿同时发现,多见于弥漫型肾小球硬化症,大都属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
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乳头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乳头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3、其它检查: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测定:糖尿病发病早期,有89.5%病儿ICA,GAD抗体阳性,晚期只有54.3%阳性,GAD比ICA敏感。疾病初期上述抗体大多可呈阳性,随着病程进展,胰岛细胞破坏日益加重,滴度可逐渐下降,待β细胞全部破坏,抗体消失。
物理检查:可做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