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
心血管病每年导致1750万人死亡。每年有760万人死于心脏病,570万人死于脑卒中。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CVD死亡人数将达2500万人。因此,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据最新研究显示,心血管高危患者新增保护手段,可通过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心血管导致的死亡、致残。
全球大约1/3的人死于心血管,它已经跃居第一位的死因。心血管疾病(CVD)是一大类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病(PVD)。CVD的定义也包括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热对心脏造成的损伤)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CVD与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都有联系。
心血管疾病五大危险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在内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即脂肪物质(如胆固醇,血小板和细胞碎片)在供应心脑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沉积。堆积物形成局部损伤或粥样斑块。随时间推移,这些局部损伤逐渐增大增厚,致使血管管径变细,减少了通过血管的血流量。血管也变得僵硬,弹性降低。
此外,研究表明,全球大约75%的CVD是由传统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吸烟。在发达国家至少三分之一的CVD是由以下5种危险因素之一造成的:烟草,酒精,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逐年增加,并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第一杀手!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每25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8秒就有一人因心脑血管事件丧失劳动力,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都非常巨大。而心脑血管疾病都是血管(指动脉)的结构及其功能的晚期表现。因此,对于早期血管病变的重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以下列举出的都是常见的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步骤/方法
年龄大于30岁
高血压:血压大于140/90mmHg
肥胖:肥胖指数大于25
高血脂:血脂检查高于正常参考值
糖尿病或者空腹血糖三次以上大于6.1mmol/L
平时压力过大,运动量不足
有大量饮酒或抽烟嗜好
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家族病史
注意事项
心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只要我们加强预防意识,并积极地落实到行动上,同时与专业医生保持联系,定期体检,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一定会大大降低。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心脏病
心脏病的范畴较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导会致使血流发生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倒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出现脑梗塞。
把好入口关是预防心脏病的第一步
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年)》数据显示,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相当于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每年我国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意味着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这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超重、吸烟、血糖高等危险因素的增加离不开。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尤其是不良饮食习惯。
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餐桌上大多以粗粮和蔬菜为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大鱼大肉,蔬菜反而吃得少了,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摄入胆固醇的升高,增加了动脉硬化的风险,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此外,国人大多嗜咸香,口味较重,食盐摄入量偏高,造成人们的血压也逐渐升高。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离不开合理的饮食,把好入口关是预防心脏病的第一步,饮食上应遵循“三低一高”即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原则,膳食结构均衡,多吃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食物,比如坚果类、豆类、深海鱼、菠菜、花生、土豆、芹菜、橄榄油等。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年性疾病,虽然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要高50%。
家族倾向那血管疾病是否属于遗传疾病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却发现有家族倾向,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有相当比例,并且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个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即可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导致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病的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为其糖类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的发生。
心脏病心脏病的范畴较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导会致使血流发生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倒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出现脑梗塞。
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可以促使动脉硬化,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肥胖是指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形成。
吸烟和酗酒吸烟大家都知道对人体有害,在脑血管病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而饮酒对脑血管病的作用,则需要视量而估,大量饮酒有害无益;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的益处,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心血管疾病有这些风险因素
用专业医学术语来解释,心血管疾病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董吁钢称,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第一杀手”,也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众一定要知道它这“四高”的特点:
发病率高: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人,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致残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属于重残患者。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1人会因心血管疾病而死去。
复发率高:以脑中风为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高血压能彻底治愈吗
高血压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水平应有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他汀是一种降低血脂的药物。根据这项研究,如果男士≥55岁,或女士≥60岁,不管血脂情况,只要有任何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或迹象,不需考虑血脂水平,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这项研究中的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或迹象包括:高血压、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轻度肾功能不全、肥胖、血糖异常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
而且吃他汀的方法也很简单,不需要调整剂量,6周时复查一次,之后均每半年检查1次,这种药物的安全性也很好。
在预防心血管病用药方面,阿司匹林也很常要,但该研究没有选用阿司匹林,也就是说,只用他汀就已经足够了。
这项研究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入选人群来自21个国家,共12,705人参加,随访5.6年。其中3677人来自中国,占总数的28.9%。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各种:
⑴年龄
⑵缺乏重要的营养,如多酚抗氧化剂
⑶糖尿病
⑷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水平)及不正常的脂蛋白状况
⑸吸烟
⑹较高的纤维蛋白素原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血液浓度
⑺提升的高半胱氨酸,或正常的上半水平
⑻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攀升的血液含量
⑼高血压
⑽噪音
⑾肥胖症,尤其是腹部肥胖或男性肥胖;除了与糖尿病有所关联外,这种肥胖症独立地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引起炎症及凝血的情况。
⑿遗传因素或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历史
⒀缺乏运动
⒁忧郁症
虽然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较女性高,但在工业国家这仍是女性的头号健康问题。在更年期後,女性患病的风险可以比过男性。荷尔蒙补充疗法可以减轻部份後更年期的问题,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却似乎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