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穴。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督脉循行路线
第一支:下出会阴部,在尾骨端长强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沿脊柱上行,经向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先,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止于龈交穴。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较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交会腧穴
阳跷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手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起始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达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进入缺盆。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的作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
足阳明胃经上有哪些穴位
足阳明胃经上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因此胃经主治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另外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经脉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也有治疗作用。
阳跷脉的作用 阳跷脉患病表现
阳跷脉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外侧,主一身左右之阳,若患病,则阳气偏亢,其外侧静脉拘急,内侧经脉弛缓,故下肢痉挛而足外翻,或失眠而目睁不闭,不能入睡。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主治疾病
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主目张不欲睡。主治腰背强直,恶风,自汗,头痛,目赤痛,眉棱骨痛,耳鸣,鼻衄,手足麻木,拘急,骨节疼痛,遍身肿,癫痫等病症。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段(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图
其余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处(大都,足背皮肤与足掌皮肤交界处),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胫骨后缘(三阴交,漏谷),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地机,阴陵泉)之前,上行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府舍,腹结,大横),属脾,络胃(腹哀),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阴跷脉循行路线是怎样的
阴跷脉起于足内踝直下,上行内踝的上面,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行腹,沿着胸里,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人迎的前部,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的作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
中医里按摩后溪能变瘦吗 缓解颈腰痛
由于后溪穴有通督脉的作用,督脉循行腰背正中,可主治小肠经、督脉、膀胱经、阳跷脉所过部位的经脉病和头面五官病,因此常刺激此穴能治疗督脉所过之处的颈椎病、腰椎病,尤其是急性颈椎疼痛或突然扭伤腰部、不小心闪了腰、夜间睡觉腰部受凉等引起急性腰痛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后溪穴对缓解颈腰痛见效显著,可手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直刺此穴0.5—1寸,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疼痛部位,可立马见证疼痛减轻。
足太阴脾经主治 足太阴脾经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及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其他病症。如胃痛,恶心,呕吐,打嗝,腹胀,黄疸,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前列腺炎,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及膝关节,大腿内侧肿胀,冷痛等。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离内踝一寸,上行小腿内侧,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