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穴。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督脉循行路线

第一支:下出会阴部,在尾骨端长强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沿脊柱上行,经向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先,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止于龈交穴。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较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交会腧穴

阳跷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手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起始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达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进入缺盆。

阴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阴跷脉的作用

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的作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

足阳明胃经上有哪些穴位

足阳明胃经上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因此胃经主治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另外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经脉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也有治疗作用。

阳跷脉的作用 阳跷脉患病表现

阳跷脉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外侧,主一身左右之阳,若患病,则阳气偏亢,其外侧静脉拘急,内侧经脉弛缓,故下肢痉挛而足外翻,或失眠而目睁不闭,不能入睡。

阳跷脉循行路线图片 阳跷脉主治疾病

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主目张不欲睡。主治腰背强直,恶风,自汗,头痛,目赤痛,眉棱骨痛,耳鸣,鼻衄,手足麻木,拘急,骨节疼痛,遍身肿,癫痫等病症。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段(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图

其余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处(大都,足背皮肤与足掌皮肤交界处),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胫骨后缘(三阴交,漏谷),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地机,阴陵泉)之前,上行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府舍,腹结,大横),属脾,络胃(腹哀),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阴跷脉循行路线是怎样的

阴跷脉起于足内踝直下,上行内踝的上面,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行腹,沿着胸里,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人迎的前部,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的作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

中医里按摩后溪能变瘦吗 缓解颈腰痛

由于后溪穴有通督脉的作用,督脉循行腰背正中,可主治小肠经、督脉、膀胱经、阳跷脉所过部位的经脉病和头面五官病,因此常刺激此穴能治疗督脉所过之处的颈椎病、腰椎病,尤其是急性颈椎疼痛或突然扭伤腰部、不小心闪了腰、夜间睡觉腰部受凉等引起急性腰痛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后溪穴对缓解颈腰痛见效显著,可手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直刺此穴0.5—1寸,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疼痛部位,可立马见证疼痛减轻。

足太阴脾经主治 足太阴脾经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及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其他病症。如胃痛,恶心,呕吐,打嗝,腹胀,黄疸,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前列腺炎,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及膝关节,大腿内侧肿胀,冷痛等。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离内踝一寸,上行小腿内侧,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相关推荐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图 足太阴脾经的保健穴位

主要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少阳胆经功能主治

主治肝胆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头痛,目眩,烦躁易怒,胁肋部疼痛,口苦,失眠,神经衰弱,面色晦暗,皮肤干燥,下肢外侧疼痛等。

任脉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任脉循行路线

任脉主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曲骨,关元,鸠尾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沿面颊,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胃经,止于承浆穴。其分支由胞中分出,与冲脉相并,上行于脊柱,循行于背部。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足少阳胆经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天冲,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共44穴,左右合88穴。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 足少阴肾经功能主治

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还可治疗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病症和本经循行路线所过部位的病症。 如:月经不调,水肿,遗精,阳痿,带下异常,哮喘,泄泻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穴功效与作用

仆参为足太阳与阳跷脉交会穴,位于足跟部,阳跷脉司人体的运动功能,故本穴作用于治疗与运动有关的下肢痿痹,疼痛,转筋等症;再者,阳跷脉与足太阳之脉均入络与脑,通手足太阳,阳明及足太阴五条阳经,刺激可调和阴阳,使阴阳之气平衡,故本穴有宁神镇静熄风作用,而用于治疗癫痫。

中医治疗脊椎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其进展缓慢,有时可迁延数十年之久。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寿命,要加强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加强护理,防止烫伤和关节挛缩等。劝告患者切勿轻信社会游医,以免误诊误治,浪费钱财。经x光或mr检查发现有颅颈交界区畸形者,可到神经外科谘询,是否能手术治疗。 其病理特征为脊髓内空洞形成、脊髓积水及胶质细胞增生。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阶段性、分离性疼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肌肉萎缩、无力及皮肤营养障碍等。中医文献无相应病名,据其主症应属于中医“痿证”或“痹证”范畴。本病实为一难治性疾病

睛明属于什么经络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 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穴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 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 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拔罐可以治疗失眠吗 失眠拔罐拔哪里

取穴:主穴: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申脉。配穴:肝火扰心配行间,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痰热扰心配丰隆,阴虚火旺者配太溪;心胆气血者配心俞,胆俞。 治疗功效:神门为心之原穴,有宁心安神之功,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二穴同取可调节阴阳跷脉用以安神,三阴交为三阴经的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

什么时间泡脚最好

泡脚属于中医足疗法内容之一,可以刺激足部腧穴、温通经络,达到祛病强身的作用。人体十二正经中,循行经过足部的有6条,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另外,奇经八脉中,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起点也位于足跟部。 十二正经经气按时辰和交接次序循环灌注,胃经经气盛于7-9时,脾经经气盛于9-11时,膀胱经经气盛于15-17时,肾经经气盛于17-19时,胆经经气盛于23-1时,肝经经气盛于1-3时。因此,泡脚的最佳时间应根据人体需要补益的脏腑选择其所联系的经脉,但也要根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