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拔罐缓解疲劳 气海穴
如何用拔罐缓解疲劳 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肚脐下1.5寸处,为任脉经穴。
气海穴为肾之元气所生发之处,可以调气助阳、益肾培元,是强身健体的要穴之一。
男不刮痧女不拔罐为什么
这个说法不正确。
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的功效,而拔罐通过对体表皮肤及特殊穴位的刺激,能够起到缓解风湿痹痛、祛除湿邪、促进新陈代谢、调整全身功能、消除疲劳的作用。无论男女,只要对症,均可进行刮痧及拔罐。
之所以会有“男不刮痧女不拔罐”这样的说法,考虑和下面几个原因相关:
1.一些人认为男性都是气血比较充足的,并不需要通过刮痧来行气活血。事实上,男性在患有感冒、咳嗽、肩周炎等疾病时是可以进行刮痧的。
2.而多数女性相比男性而言,身体是比较虚的,拔罐比较耗气,一些体虚、气虚的女性在拔罐之后反而会觉得身体更加疲累、乏力了。但这仅仅代表一部分人而已,没有气虚症状的女性,在患有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痤疮等病症的时候,是可以进行拔罐的。
拔火罐缓解疲劳的方法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约在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涌泉穴处拔上火罐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够快速的恢复体力,消除全身疲劳不适,对困倦、疲劳有良好效果,让人感觉脚步轻盈。
腰疼可以拔火罐吗 腰疼拔火罐位置及方式
穴位选择
偏阳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肾俞、足三里、昆仑、命门、气海、关元。
偏阴虚:大肠腧、环跳、委中、秩边、三阴交、太溪、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之合,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配肾俞以助阳温经止痛。三阴交配太溪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佐秩边为荣养经脉止痛。
方法
患者俯卧,选拔肾俞、大肠腧、委中、足三里,用最小的抽气罐拔昆仑,每次拔罐不超过5个,用中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不易太强,时间5—10分钟,一日一次穴位轮换取用。
穴位选择
肾俞、志室、气海俞、大肠腧、关元俞、环跳、风实、委中、阳陵泉、飞扬、昆仑。
方法
患者俯卧,均以中、大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要强,时间10—15分钟,只有昆仑用最小抽气罐吸拔,坐罐个数不限,对以上穴位可同时拔,还可使用油走罐,由上至下游走,局部风湿淤血可用刺血罐。
穴位选择
血海、膈腧、大肠腧、环跳、三阴交、合谷、期门、肾俞、秩边、承山。
方法
患者俯卧,用大中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拔时深重,时间10—15分钟,视情况延长,最好要拔出痧来,油走时用螺旋走法,幅度要大,刺血罐拔环跳、大肠腧、委中、承山、或有淤血部位也可用刺血罐,出血量5—10毫升,对于疼痛,急性发作,有缓急解痛之效,每次取穴不超过3个穴位,女性拔出血量应少一点,注意是否会有血晕。
拔火罐缓解疲劳的方法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在双侧肾俞穴处拔火罐可以消除因腰肌疲劳而引起的腰部、背部酸痛。
应怎样通过拔罐治疗荨麻疹
治法一:取穴:大椎、曲池、风池、风门、血 海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 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 留罐10 - 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 风寒束表型,表现为皮疹色白,遇冷或风吹加重,遇热则缓解,舌苔薄白。治法—取穴:一组风门、膈俞、脾俞穴;二 组气海、血海、足三里穴。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 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 5 - 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血两 虚型,表现为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疼块色淡,劳累加重,伴有头晕,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苔 薄或少苔。治法二:取穴:神阙穴。配穴:风寒束表者(表现为皮疹色 白,遇冷或风吹加重,遇热则缓解,舌苔 薄白)加大椎、风门、曲池、血海穴;风热客表者(表现为皮损色红,灼热剧痒, 遇热加重,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苔薄黄)加风门、风池、曲池、风市、膈 俞、血海穴;脾胃湿热者(表现为皮疹成 片、色红,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泄泻或便秘,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加天枢穴;气血两虚者 (表现为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 块色淡...
拔火罐主要拔哪些部位缓解疲劳 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筋膜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调节脏腑气血、消除疲劳的作用。
注意事项:神阙穴拔罐应注意,罐内的负压不易过大,拔罐时间不易过长,当皮肤出现充血或轻度瘀血时即可起罐。
拔罐有什么好处 拔罐治痛经
痛经是许多女性朋友多会遇见的事情,拔罐可以有效缓解痛经。在腹部的中极、天枢穴或在背部的肾俞穴上拔罐都可有效缓解痛经。
拔罐有这么多好处,你都知道吗?除了上述所说的拔罐好处外,拔罐还有治疗慢性鼻炎、消除疲劳和治疗慢性咽炎的功效。你也来试试吧!
哪些拔火罐方法可以养生
一、培补元气法,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预防胃肠道疾病,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这是拔火罐养生的常用方法之一。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三、增加活力法,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四、预防心血管疾病,取穴,内关、心俞、肝俞、肾俞。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气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为心脏之要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和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拔火罐养生的常用方法,经常在内关、心俞、肝俞、肾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预防呼吸道疾病,取穴,天突、肺俞、风门。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而致,肺为娇脏,最易受邪。天突位于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现代医学报道刺激天突穴可以明显降低呼吸道阻力;肺俞为肺之要穴,风门为外邪出入之门户,故这三个穴位有着理肺止咳,祛风除邪,调畅气机的作用,经常拔罐能够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小孩拔罐几分钟 拔罐的好处
1、舒经活络。拔罐会促进血液循环,并且能够通过负压,刺激身上的穴位,从而达到舒经活络的效果。
2、提高免疫力。拔罐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缓解疲劳。人体在拔罐后,由于会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使人感到一定的舒适,因此能够缓解疲劳。
4、祛除湿气。在负压的状态下,身体内的湿气会通过舒张的毛孔排出体外,因此拔罐具有祛除湿气的作用。
拔火罐主要拔哪些部位缓解疲劳
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筋膜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调节脏腑气血、消除疲劳的作用。
注意事项:神阙穴拔罐应注意,罐内的负压不易过大,拔罐时间不易过长,当皮肤出现充血或轻度瘀血时即可起罐。
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肚脐下1.5寸处,为任脉经穴。
气海穴为肾之元气所生发之处,可以调气助阳、益肾培元,是强身健体的要穴之一。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在双侧肾俞穴处拔火罐可以消除因腰肌疲劳而引起的腰部、背部酸痛。
如何用拔罐缓解疲劳 小腿处肌肉
因长途跋涉,或长久站立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重着等症状时,可以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的肌肉丛处进行拔火罐,能够较好的缓解双腿酸重疲劳的症状。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三、疏通经络法: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拔罐养生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现在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在此拔罐,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
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三、疏通经络法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足跟痛的拔罐疗法
一、气滞血瘀
(一)症状
足跟部肿胀持续疼痛不能缓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时候疼痛不能明显缓解。
(二)治法
(1)选穴膈俞、血海、承山、昆仑、太溪。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 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腘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当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取穴。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扭伤部位的肿痛处、瘀血处及上述各穴轻叩浅刺至出血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l疗程。
二、肝肾亏虚
(一)症状
足跟部肿胀疼痛,疼痛时发时止,走路、久站、劳累后疼痛明显,休息时疼痛可以缓解,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三阴交、昆仑、太溪、照海。
(2)定位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当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取穴)。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为取穴部位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3)拔罐方法针罐法。上述4穴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