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1、捏一捏小腿肚(承山穴)可治疗胃之疾患
位置: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至30次为宜。根据疼痛情况,酌情加减。每日可进行1至3次。注意在按捏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胃病,胃溃疡病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剧烈的腹部疼痛,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2、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3、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4、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快速缓解胃痛小妙招
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温肚子
胃痛的话,摸一下你的肚子,是不是有点凉,那就对了,是胃着凉的关系。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温毛巾或者在一瓶热水外裹上毛巾,放在肚子上,你会感到一阵温热,然后胃疼就会好很多了。
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按摩 推拿法缓解胃痛
推背:患者取坐位,两臂下垂,自然放松,按摩者站于患者一侧,用拇指平推背部两侧,从上推到下腰部,持续10分钟,使背部有发热感。
推穴:改用拇指尖背部两侧脾俞,胃俞穴,或推背部时发现的敏感区,使有酸胀感为度。
揉腹:患者改用仰卧位,先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揉腹部,然后取上脘,中脘穴,用指推,指掐和指振法推拿,使之得气,最后再轻柔腹部,约五分钟结束。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如果是一个比较轻微的,普通的胃痛,可以先喝点热水, 如果痛是以冷为主的,或者是说凉引起的,可以用热水袋热敷一下腹部,也可以吃一些软的食物,比方说面包、苏打饼等。 胃炎的胃痛平常可以买一些苏打饼,如果饿了、痛的时候可以吃一点,如果我们这个胃痛发作的很频繁,那就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慢性胃痛的病人往往应该注意,每日三餐或者加餐也应该定时,间隔的时间要合理,尽量的做到少食多餐,平时应该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平素的饮食应该是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不要吃生冷、粗硬的、酸辣的、刺激性的食物。
快速缓解胃痛小妙招
温肚子
胃痛的话,摸一下你的肚子,是不是有点凉,那就对了,是胃着凉的关系。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温毛巾或者在一瓶热水外裹上毛巾,放在肚子上,你会感到一阵温热,然后胃疼就会好很多了。
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快速缓解胃痛小妙招
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温肚子
胃痛的话,摸一下你的肚子,是不是有点凉,那就对了,是胃着凉的关系。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温毛巾或者在一瓶热水外裹上毛巾,放在肚子上,你会感到一阵温热,然后胃疼就会好很多了。
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上火牙疼牙龈肿怎么办 按揉下关穴
位置: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手法: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下关穴,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按揉下关穴能疏风清热,解痉止痛,快速缓解牙疼牙肿症状。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按摩 捏脊法缓解胃痛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两手掌贴附于脊柱两侧,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点,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揉至腰骶部,重复10遍,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捏脊至大椎穴,重复10遍,完成上述两项后,接着术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胸腰部和腰骶部10遍,每日进行1次即可。
作用:捏脊法具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久泻久痢,食欲减退等病症,长期使用此法亦有健身防病之功。
一款粥快速缓解胃痛
将50克香菜洗净切段,10克生姜洗净切片,然后和10克红糖一起放入沙锅,加水400毫升,用中火煮20分钟即可,喝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我老公只喝了3剂,胃就不疼了。
这个偏方值得一试。《本草纲目》中说,香菜“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具有和胃调中的功效。由于香菜具有芳香的气味,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对调节人的消化功能大有好处。生姜更是药用价值很高的食物,可缓解胃部不适,防治反胃和呕吐。除此之外,生姜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由于受寒造成的胃痛,也就是胃部冷痛的症状。此外,该偏方所用的材料都是食材,对胃部调养有益无害,不会产生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不适合使用这个偏方,且胃疼有很多原因,若经常胃疼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早诊早治。
五方法快速缓解胃痛
1、喝热水
如果胃痛不是特别厉害的话,可以喝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一定要喝白开水,它不会对胃部造成负担,而温热是避免对胃部产生刺激。
2、吃软食
如果是因为饥饿而产生的胃痛,则需要尽快补充一些食物,但一定不要吃硬的食物,面包、馒头等软的面食就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也不要因为饿就一次性吃很多,少吃一些,让胃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同时,吃的速度也应该慢一些。如果你是属于易饿的体质,出门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饼干之类的零食,饿了就拿出来吃一些,不至于被饿得胃痛。
3、热敷
也有一些人经常胃痛,是因为胃部较为寒凉,如果发生了疼痛,就应给胃部加点温,比如用热水袋敷一会儿,就会有好转。
4、躺下
当胃痛发生时,不要一直站着。因为站立的姿势会使胃部承受更大的重量,使疼痛难以缓解。而躺着相对来说,胃部没有负担,人也会更好受一些。躺下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揉一揉。
5、按摩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间,距腕横纹大约三个横指的宽度。用大拇指对此穴位进行转圈按摩,每次转40次左右,两只手轮流转圈。如果疼痛较严重,需增加按摩的次数。足三里也是非常有用的一个穴位,它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胃痛时用拇指按揉此穴,可以有效缓解不适。除此以外,常按此穴位还能助消化、缓解腹胀、防治便秘、腹泻、水肿等,用途甚广。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4、穴位疗法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5、药物治疗效
值得提醒的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遵医嘱用药,以免自己调整用药产生不良后果。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腰带松开,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胃痛常常由饥饿导致,这是如果有软质食物,吃一点,比如面包,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过硬的东西。平时可以随身带些简便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饥饿,受寒也会导致胃痛。胃寒的人常因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比较明显。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胃痛时手法可略重。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顺、逆时针接替。
值得提醒的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遵医嘱用药,以免自己调整用药产生不良后果。
胃痛怎么缓解 按摩快速缓解胃痛
1、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