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灵脂的真伪鉴别
五灵脂的真伪鉴别
真品
药材商品中分为灵脂块与灵脂米两类。
灵脂块,又称糖灵脂,为鼯鼠粪粒和尿的混合物,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油润性光泽。粘附的完整粪粒呈长椭圆形,表面裂碎处显纤维性,质硬,但较易破碎,断面黄棕色或棕褐色,不平坦。灵脂米又称散灵脂,为干燥的粪粒,呈长椭圆形,长5~12mm,直径3~6mm,两端钝圆。表面微粗糙,黑棕色或棕褐色,淡黄色的纤维散在。体轻而质松,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褐色,手捻之易成粉,纤维性。投入热水中,即可漂浮水面,两指轻捏有弹性,不变形。
伪品
呈椭圆形或类圆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灰黑色,较平滑,淡黄色的纤维散在。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淡棕色,颗粒状,内层黄绿色,纤维性。内外两层可剥离,完整者剥离后,内有一完整的、形似灵脂米的小颗粒,呈长椭圆形,长4~6mm,直径3~4mm。体轻质松,手捻易碎,破碎后为纤维状粗粉,黄绿色。外层呈壳状或片状,内壁较平滑,淡棕色,可见散在的纤维,体轻质硬。投入热水中下沉,浸泡片刻,外层渐渐松散,用搅棒连续搅动,水变混浊,水面上漂浮出形似灵脂米的小粪粒,沉淀片刻,沉淀物呈泥浆状。此伪品为某动物粪便,采用打水丸的方式,将粘土及少量植物粗粉的混合物,粘着于粪便的外围,用草木灰包衣,干燥后,掺入正品中出售。伪品为何种动物的粪便,有待进一步查明。
五灵脂的功效与作用 抗结核
五灵脂对于治疗结核病有一定的作用。
实验:五灵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用复方为连翘、五灵脂各2g;或连翘、五灵脂、地骨皮、紫草根各2g。上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也均有一定疗效。
林蛙油的真伪鉴别
形状: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块大者长可达3厘米左右。
外表:表面黄色或浅褐色,具脂肪样光泽,偶带灰白薄状干皮,手摸有滑腻感;
质地:质地不十分坚硬,易折断(略有水分的雪蛤不会折断)。断裂后成块状,碎块断裂处可见灰白色脂样薄膜状物;
遇水膨胀情况:冷水浸泡,体积可膨胀40——60倍左右,呈棉絮、云朵状,弹性较好;
气味:气腥,味微甘 真雪蛤油久泡不烂,泡48小时都没问题,低价的假雪蛤油48小时以后就与水混沌不清,绝大部分溶于水了。
除了蟾蜍输卵管之外,还有以鱼类精巢冒充林蛙油的。这种伪品易于鉴别,有较脓的鱼腥味,水浸后基本不膨胀。此外还有以塑料、蜡块参入蛙油之中,这些东西,只要仔细检查极易发现。
市面上还有用农田、水塘里的青蛙、红肚蛤蟆输卵管冒充林蛙油,甚至还有用明太鱼的肠子制成的伪林蛙油。但经过浸泡后放大只有20倍左右。
五灵脂是什么 五灵脂的使用禁忌
1.人参畏五灵脂(《本草纲目》:“恶人参,损人。”),也就是说人参不能与五灵脂同用,否则容易引起中毒。
2.孕妇慎用。《本草经疏》曰:“血瘦腹痛,血虚经闭,产后失血过多发晕,心虚有火作痛,病属无瘀滞者,皆所当忌。”
菟丝子真伪鉴别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辽宁、吉林等省。
正品 菟丝子呈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微粗糙。放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深色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硬。用开水浸泡,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无臭,味微苦、涩。以色灰黄、颗粒饱满者为佳。
伪品 据调查,全国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同地区作菟丝子使用:
1.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的种子是商品小粒菟丝子的主要品种之一,其性状特征与正品极为相似,难以区分。但二者种子横切面特征则有所差异,即不同品种的种皮两层栅栏细胞的长度比例不同,菟丝子栅栏细胞两列,外列细胞略短,壁木化,长15~20?滋m,内列细胞较长,壁非木化,长23~35?滋m,外侧近交界处有光辉带;南方菟丝子外列细胞壁木化,长15~20?滋m,内列细胞较长,壁非木化,长35~40?滋m。
2.日本菟丝子(金灯藤)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种子在黑龙江、吉林、甘肃等省使用,称大粒菟丝子,与菟丝子主要区别为:茎较粗壮,黄色带紫红色瘤状突起;花密集成短穗状花序,花柱长,合生为一,柱头2裂,药材种子较大,直径3~5mm。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光滑,放大镜下观察,具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
五灵脂分类
1. 灵脂块,系由许多粪粒凝结而成,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时呈纤维性。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
2. 灵脂米,呈长椭圆形圆柱状,两端钝圆,长5~15毫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黑棕色,较平滑或微粗糙,常可见浅色的斑点,有的具有光泽。体轻而松,易折断,断面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呈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品质较灵脂块为差。显微鉴定:粉末:黄褐色。滴加50%硫酸,放置10min以上,可见团块(粪粒)中析出众多小颗粒状结晶,逐渐形成针簇状或长方形片状结晶。此外,常可见管胞、纤维、表皮、花粉粒等植物组织碎片。
人参的真伪鉴别
商品人参主要有生晒参、红参和白参(糖参)三种。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红参:取洗净的鲜 参,除去根茎部的不定根及支根,或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 蒸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剪下的支根及须根,用此 法加工者,称“红直须”。白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 烫3—7分钟,取出用针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水2~3次, 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人参通常呈长圆锥形,顶端 有芦头。主根下常有分枝,须根多者,可见须根上有瘤状突 起。去须根后,红参主根长约3-10厘米,外皮颜色棕红色 或红棕色;白参3~15厘米,白色或黄白色;生晒山参主根 粗短,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形或圆柱形,长2~10厘米, 表面灰黄色。人参质硬而脆,呈半透明,断面有圆心形纹 理。生晒参、红参、生晒山参均以条粗、质硬。完整者佳。白参以条粗、完整、皮较细、淡黄色为佳。易与人参混 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野豇豆 呈圆柱形,顶端没有芦头,有残留的茎,主根 下分枝较多。外皮呈红棕色,布满斑点。质地坚韧而且不透 明,断面纤维有豆腥味。
白龙头 呈纺锤形,顶端有残留的茎,主根下常有分 枝。外皮呈红褐色,有较多的皱折。质地坚硬,微微透明, 断面平滑,中有白点。
土人参 呈圆锥形,顶端没有芦头,有残留的茎。主根下有时分枝较多。外皮呈黄棕色,有纵形分布的纹理。质地坚实,不透明,断面呈乳白色,微甘。
商陆 呈圆锥形,顶端残留有茎,主根下部粗壮且多分枝。外皮呈淡黄棕色。横断面呈明显的“罗盘纹”,味苦微甜,有麻舌感。
华山参 呈圆柱形,顶端常常带有残留的茎痕,主根上粗下细,有分枝。外皮呈棕褐色,有明显的横纹。质地坚硬, 呈半透明,断面黄白色。
桔梗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或略呈形,较干瘪。芦头较长,表皮粉白色或浅黄白色。常伪充生晒参。味先甜而后略苦。
据一位从事人参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介绍,人参主根一般呈长圆柱形,顶端有芦头,上有芦碗数个。主根下多有支根2~3条,支根下部尚有须状根,上面可见到凸起。去掉须根后,长一般为5~15cm。人参的断面平坦,呈白色,有放射状裂隙。白参的颜色一般是灰黄或灰棕的,红参的颜色为棕红色,主根及支根上有纵向皱纹,近根头部有细横纹。高丽参常被加工成四棱形。此外,人参气香,味微苦而回甜。凡是无芦头或芦头较长,断面中央无髓或可见数层同心环,没有人参的特殊香气,用嘴舔一下没有黏滑、麻辣感的都是假冒人参。
紫菜的真伪鉴别
紫草又名紫丹、地血,为紫草科植物硬紫草的根,多生于高山野草丛中或向阳坡地,每年四、五月份或九、十月间挖根采集,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微火烘干即可入药。此药在采集加工时不可水洗,以防退色。其性寒,味苦,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血衄血、尿血、血痢、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等症。市场上有以蔷薇科植物委陵菜(俗称北紫草)冒充硬紫草,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硬紫草:外观呈扭曲的圆柱形或呈纺锤形,长约7~15厘米,直径约0.7~2厘米,根头部具茎残基,常有侧根。表面暗紫色,粗糙,有纵沟,皮部薄,稍有鳞片;质硬而轻脆,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皮部深紫色,与木部之间有裂隙或呈小圆孔状,木部较明显,为黄白色;闻之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口尝之味微甘而酸。
伪品北紫草:常用全草假冒,其根呈圆柱形,表面褐紫色,具纵沟及纵皱纹,有的具横裂纹,表皮无鳞状片;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为紫色,木部具紫色与灰紫色,有相同的放射状纹理;闻之气微,无硬紫草的特殊气味,口尝味苦。
阳起石的真伪鉴别
【鉴别要点】
正品阳起石与误用品阴起石的主要区别点:一是正品全体乳白色或有相间的纵花纹,表面有纤维状纹理;二是质松软,撕之成丝绵状而光滑;三是附粘手上不易去掉。[1]
而误用品阴起石一是全体呈银灰色而微绿有光泽;二是断面显层状纹,质软松酥;三是用手可捻成薄鳞状或短纤维状,附粘于手有滑感,不易掉落。两者用火烧热,正品不导热,误用品导热。
【名典鉴别】
1、梁·《名医别录》曰:“阳起石生齐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阳起石,云母根也。采无时。”
2、陶弘景曰:“此石所出与云母同,而甚似云母,但厚异尔。今用乃出益州,与矾石同处,色小黄黑。但矾石、云母根未知何者是?俗用乃稀,仙经服之。”
3、唐·苏恭曰:“此石与白色肌理似殷蘖,仍夹带云母滋润者为良,故本经一名白石,今用纯黑如炭者误矣。云母之黑者名云胆,服之损人,则黑阳起石亦必恶矣。今齐山在齐山西北,无阳起石。石乃在齐山西北六七里卢山出之。本经云山或卢字讹也。太山,沂州惟有黑者,白者独出齐州。”
4、李珣曰:“太山所出黄者绝佳,邢州鹊山出白者亦好。”
5、宋·苏颂曰:“今惟出齐州,他处不复有。齐州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谓之阳起石。其山常有温暖气,虽盛冬大雪遍境,独此山无积白,盖石气熏蒸使然也。山惟一穴,宫中常禁闭。至初冬则州发丁夫,遣人监取。岁月积久,其穴益深,才凿他石,得之甚难。以白色明莹若狼牙者为上,亦有挟他石作块者不堪用。每岁采择上供之余,州中货之,不尔无由得也。货者虽多,而精好者亦难得。旧说是云母根,其中犹带云母,今不复见此矣。古方服食不见用者,今补下药多使之。”
6、明·《本草蒙筌》附于云母项下:“又阳起石,即云母根宜明莹若狼牙者胜,有云头两脚,及鹭鸶毛者尤佳。”
7、李时珍曰:“今以云头两脚轻松如狼牙者为佳,其铺茸茁角者不佳。王建平典术乃云,黄白而赤重厚者佳,云母之根也。庚辛玉册云:阳起,阳石也。齐州拣金山出者胜,其尖似箭镞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没者真。”
8、清·《本草从新》:“阳起石。出齐州阳起山,云母根也。虽大雪遍境,此山独无。以云头两脚、鹭鸶毛、色白湿润者良,真者难得。”
【快速鉴别】
阳起石为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的带黄棕色,表面显纤维状纹理;质松软,小块者可折断,断面呈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其丝绵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不易去掉;气无,味淡;以针束状,色乳白,质柔软,易撕碎、无杂质者为佳。
麝香真伪鉴别
招数一——手捏法:用手压捏不带毛的囊皮,会有柔软的感觉,不应该有异物感。而且被压捏下陷后的皮囊,放手后可弹起,恢复原状。
招数二——手搓法:麝香仁外表多带有些脱落的内膜或皮毛,颜色偏棕色,且气味浓烈,带有特异的香气,颗粒自然疏松。可取麝香仁少许放在手心里加少量水润湿,然后用手捻搓。真正的麝香不粘手、不结块。搓成团状后,一放开手就立即散开,或弹之即散,而香味会在手上经久不散。
招数三——口尝法:取少许麝香放在舌尖与齿门之间,进行咬尝,若是正品,应感觉粘牙,但没有砂子类杂质等硌牙的感觉,味道微苦且麻辣,香气浓烈,扩散迅速,立即窜入鼻腔。
招数四——火烧法:取麝香放在金属片上,在下面用微火燃烧,开始时麝香会崩裂跳动,发出暴裂声,随之熔化膨胀,冒出黑色的油泡。而后麝香开始燃烧,香气四溢,烧尽后的灰呈白色或灰白色。如果是伪品或劣品,燃烧过程中会出现火焰、火星,并伴有烧焦的味道。
招数五——水溶法:将麝香放入盛有开水的杯中,可见水被染成淡黄色,水质清澈,若有沉淀物出现,说明有矿物掺杂;如果水质混浊,说明有淀粉类或植物类物质掺杂。
招数六——葱鉴法:取缝针1枚,穿上棉线,再将棉线浸入浓葱汁中,然后将葱汁线穿过麝香囊,来回穿过2~3次,如果葱气消失说明是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