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疼要警惕是心血管疾病征兆
腿疼要警惕是心血管疾病征兆
专家表示,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在下肢的几率高达九成,它的早期表现是酸麻,再严重一些就会出现疼痛。因为它跟腿病引起的感觉极为相似,所以很多人容易把它当作“老寒腿”。
如果将血管问题误认为“老寒腿”而一味保暖,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腿紧紧包裹,或自作主张地当作“老寒腿”治疗,不但对缓解腿疼没有帮助,反而容易加重腿部供血不足。此外,用暖水袋暖脚或用热水泡脚同样会导致病情恶化。因为机体组织温度升高后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血管问题会更严重,一些患者还可能因为皮肤感觉减退,对热不敏感而发生烫伤。
一般来说,“老寒腿”多是骨关节疾病,此类疾病静息的时候也会疼痛。特别是清晨,会有“晨僵”的感觉,起来活动活动后僵硬和疼痛感会有所缓解。一旦延长活动时间,关节负担加重,疼痛又会出现,甚至加剧。而因血管问题导致的下肢不适,多在运动之后出现。因为此时是全身各组织都需要能量的时候,如供血不足则无法供给腿部所需,不适感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警惕过劳死的5个常见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血管疾病偏爱冬季
为什么冬季心血管疾病多发?
1、可能是冷
寒冷容易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以及出汗减少,血压容易上升,尤其在突然降温或忽冷忽热的情况下,人体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血液流动加速,导致血压飙升或血栓形成。
2、冬季人体的耗氧量增加
因为耗氧量增加,容易增加心肌缺血、心梗的发生几率,增加心脏负荷。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发病率高。
冬季为何心血管疾病多发 心血管疾病怎么预防 吃什么软化血管
心血管患者冬季发病有哪些信号?
1、呼吸困难
冬季,心脏病、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急促、气喘、憋气等。尤其是出现憋醒,只有坐起来才能呼吸的现象,可能是心衰。需要及早就医检查心肺功能。
2、忽然疼痛
如出现胸痛、肩痛、胃痛等,可能被忽视或被混淆认为是肩周炎、胃病。其实这也可能是心梗发作的前兆。医生提示,心血管病人发生下巴以下、肚脐以上的突发性疼痛要警惕心脏问题。
3、头晕、晕厥
一旦发生意识模糊现象,说明脑供血、脑供氧出现了异常,即便属于短暂性发作,当若不采取措施,中风风险大大增加。
肝不好有什么症状 脸色发黑
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6大征兆警惕心脏病!
1.耳鸣。根据过往心脏病病例显示,像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等都不同程度出现耳鸣症状。专家表示,45周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连续或频繁耳鸣时间长达1周,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2.打鼾。有研究人员表示,睡眠时打鼾其实是心脏还处于工作状态,这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如果一个人有长期打鼾的症状,那就要多加留意,因为这比不打鼾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3。肩痛。很多中老年人都会肩周炎,却不知肩痛也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其实有不少心脏病的患者也有肩痛的症状,特别是左肩或左手臂常出现阵发性的酸痛,这是与血液流动和神经走向有关。据统计,约有65%的冠心病患者有肩痛的症状,如果中老年人发生肩痛,要特别注意。
4.胸痛。部分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有胸痛的症状,多发于左前胸乳或乳下,通常有几小时或几天的隐痛。
5.呼吸困难。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会有胸闷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而在夜间卧睡或坐位时减轻。
6.水肿。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负荷过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所以会出现水肿,这也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一旦发现轻微水肿,就要警惕心脏病了。
夏天总出虚汗警惕4种病
1、总出虚汗要警惕“低血糖”
出虚汗是低血糖患者的常见症状,除了冒虚汗外,低血糖病人发病时还会伴有跳加快、颤抖、恶心、眩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出现。
2、总出虚汗要提防“甲亢”
甲状腺功能紊乱常会有夜间盗汗的症状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患有甲亢的人新陈代谢较快,容易怕热、多汗,此外,甲亢病人还会有等心率增快、心慌心悸、身体消瘦、眼球突出、难入坤睡等身体表现。
3、总出虚汗要当心“心血管疾病”
生活中,心脏病患者在疾病发作前,都会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痛苦不已。若经常出虚汗,有可能是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征兆。心脏出现问题时,由于体循环淤血,导致周围血液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出,从而出汗较多。
4、总出虚汗要留意“更年期综合症”
50岁左右是女人的更年期,由于身体亏血,更年期的妇女会有出虚汗、潮热等身体症状,并且在情绪上还会表现得异常躁动、压抑。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你已了解了总出虚汗的原因。总而言之,适当出汗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但如果经常出虚汗,或出汗异常,就应及时到医院排查疾病,以免错过治疗时期。另外,夏天经常出虚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合理的药膳进行调理,以减轻出虚汗症状。
独居老人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在节日过后,一定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外可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独居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情要保持舒畅。并且此时就需要儿女的配合了。最后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点: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第二点:当老人感到孤独时,可以安排给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点: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不仅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第四点: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到生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
第五点: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时间。
春季老年人心血管病高发
保命要诀1:建议避免清早外出运动
尤其一天当中,清晨5到6时以及晚上8到9时的两个时段,最为危险。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险族群、抽烟、肥胖者,甚至曾有中风等人群,都应避免清早外出运动,且晚餐后也不要立即外出,至少隔一小时后,等消化完再运动较佳。
另外,外出时应选择多层次穿着,方便随着温度变化来穿脱衣物。
保命要诀2:出现疾病征兆应把握黄金治疗期
一旦出现任何疾病征兆时,就应立即把握黄金治疗期,像是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征兆,这时应立即就医治疗。
若出现中风征兆,则应牢记牢记“FAST”口诀,以辨别中风四步骤,把握“急性中风抢救的黄金3小时”:
(1)“F”就是FACE,请患者微笑或是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看两边的脸是否对称。
(2)“A”就是ARM,请患者将双手抬高平举,观察其中一只手是否会无力而垂下来。
保命要诀3: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低温伤害
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长的长辈及肥胖等,都属于高危险族群,面对气温骤降,一定要确实做好保暖措施,减少血压变化的可能性。
控制血压最好的方式,除了坚持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外,也可补充一些降压食物,比如芹菜、海带、黑木耳等。另外,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愉快心情,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减少低温对健康的伤害。
如何预防胃癌的发生 无法解释的黑便
一般而言,在进食大量的猪、鸡、羊等动物血后,或者服用某种药物后,粪便颜色会加深。如果胃溃疡患者无征兆地出现黑便,或者大便一直带血,就要警惕是否恶变了。
身体有这反应要警惕当心猝死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因心肌梗死而死亡者,可占糖尿病死亡人数的75%~80%。因此,在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上,心脏病和糖尿病专家一致提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联合会早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依据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人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糖尿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是一种糖脂病,即血糖血脂紊乱性疾病。近年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仅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但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并未显著减少;而严格控制血压,方能明显降低大血管并发症。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了5―8倍,糖尿病已成为人类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死亡率高5―6倍;其心脏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早、发病快。有相当多的患者,糖尿病和冠心病几乎被同时发现,除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外,糖尿病心脏病往往还合并有心肌与心脏自主神经的损害,其严重性远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的冠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心脏会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即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即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则常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上述三种病变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重叠发生,所以,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早期可以无症;吠,稍晚可出现头晕、多汗、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部分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胸痛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心肌梗死常为无痛性心梗,病变累及血管多而严重,极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情凶险,抢救成功率低而死亡率极高。
糖尿病性心脏病虽然死亡率高,但更为可1、6的是,至今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心血管病的极高危人群。他们离心血管病只有“一步之遥”,却不知道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血黏、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
专家认为,只有及时控制“六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使这些指标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减少和减缓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