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用什么中草药最好 风湿浸淫型湿疹
湿疹用什么中草药最好 风湿浸淫型湿疹
症状:发病较急,皮肤干燥皲裂,肥厚,状如苔藓,脱屑,或间有少量新起丘疹,水疱,自觉瘙痒或干痒不适,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祛风渗湿,润燥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防风10g,蝉蜕10g,苦参10g,苍术10g,火麻仁10g,知母12g,生地12g,当归12g,刺蒺藜12g,白鲜皮12g,甘草5g。水煎服。
一般长湿疹是湿气重吗
1、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浸淫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旋耳疮、阴囊湿疹称为绣球风、手部湿疹称为鹅掌风。
2、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上面所介绍的就是湿疹是否因为湿气太重,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了。引起湿疹的原因也不能只是一种说法,可由各方法,如自我身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治疗也需从各方面对症下药,环环相扣,才会彻底治愈湿疹不复发。
儿童湿疹膏主要成分和治疗
主要成分
【名称】湿疹膏
【药品性质】精业本草中医药馆内部用药
【组成】紫草、百部、冰片、蛇床子、苦参、薄荷
【性状】:白色乳液状
【功能主治】湿疹,轻度牛皮癣,过敏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使用本品在患处直接涂抹即可,一天一次,本品由皮肤自动吸收,无需事后清洁。
【膏剂出处】精业本草中医药馆
【禁忌】不可内服
一、胃经积热引起的湿疹
治疗方法:胃经积热湿疹方药内服+精业本草湿疹膏外用
【此症表现】: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缠绵。
【治疗原理】:养血熄风,杀虫清热。
二、脾虚化热引起的湿疹
治疗方法:脾虚化热湿疹方药内服+精业本草湿疹膏外用
【此症表现】: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治疗原理】: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三、血热外感引起的湿疹
治疗方法:血热外感湿疹方药内服+精业本草湿疹膏外用
【此症表现】:周身疹点细小坚硬为粟,质白根红,瘙痒异常,抓破则有黄色水液浸淫蔓延,痒极则肤红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原理】: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治疗原理】:疏风祛湿,败毒泻火
四、风湿蕴毒引起的湿疹
治疗方法:风湿蕴毒湿疹方药内服+精业本草湿疹膏外用
【此症表现】: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明显,瘙痒无度,色薄白苔少,脉细数。
【治疗原理】: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以上就全面介绍了儿童湿疹膏的主要成分和治疗,在全面了解以后,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湿疹以后,一定要对以上的内容全面的了解,了解湿疹膏的作用,然后通过尽快的治疗,让自己孩子的湿疹,通过治疗尽快的康复。
湿疹中医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标本兼治
很多人面对瘙痒的情况就是很无语的,很难受,却又不能抓,真是心累啊。常见皮肤病例如湿疹和痤疮等都会有瘙痒的症状,多数是由体内湿热引起来的。宋主任提到对于相同湿热引起的皮肤问题,可以选用异病同治的方法治疗,临床常用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是专门针对湿热研制的一种中成药,对于湿热引起来的这些皮肤问题,具有很好的疗效。
生活调理,重中之重
缓解瘙痒的发生,其实,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的缓解方法的。皮肤瘙痒除了要用正确的药物治疗外,更要注重生活的调理,避免刺激皮肤而加重瘙痒。
湿疹中医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情绪稳定,防病之首
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会和患者的心理相关,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及时调理自己的心情。长期皮肤瘙痒的患者,情绪上会有紧张、烦躁、易怒等,而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对刺激的敏感度,更容易产生痒感,加重瘙痒症状。因此,建议皮肤瘙痒患者乃至湿热体质的人都应该稳定情绪,舒缓心情。避免急躁不安,心烦易怒等不良情绪。
湿疹的发生也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春季,一般就是多发的季节。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体质引起,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下面介绍一下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湿热型:面对不同的疾病类型,您在生活中就需要进行不用的治疗。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流黄水,味腥而黏,或结黄痂、糜烂、脱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黄或腻。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可使用利湿清热的方法,服用龙胆泻肝汤。
脾湿型:治疗湿疹并不是一种方法,重要的就是找对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稀、小便微黄。舌质淡、舌苔白或腻。多因脾运失调,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需用健脾除湿的方法可湿胃苓汤治疗。
血热型:很多人不能及时的控制自己的湿疹,其实,就是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需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可服用凉血除湿汤。
伤阴型:面对众多的湿疹类型,您就要分清楚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这样才能及时的治疗。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建议滋阴养血,除湿止痒,可用滋阴除湿汤治疗。
生活中疾病的发生就是有很多种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合理的生活。尤其是在季节变化的情况下,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远离病毒的发生。另外,小编建议您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其实,中医对人体的调节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湿疹
中医怎样解释慢性湿疹呢?
1、血燥风胜 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2、脾虚湿阻 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3、外邪袭表 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中医分析湿疹的关系
中西医对湿疹的病因认识大不一样,中医湿疹的确与湿气在关,中医认为,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浸淫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旋耳疮、阴囊湿疹称为绣球风、手部湿疹称为鹅掌风。
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患上了过敏性湿疹 应该吃什么
湿疹为常见皮肤病。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古人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奶癣”等,其症状均为湿疹表现。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内服药和外用药同用。患湿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汤食用,或饮用青瓜、丝瓜汤亦有辅助治疗作用。本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湿疹表现以红斑、水泡、渗出、糜烂、瘙痒、丘疹为特点。由于湿邪存在,故反复发作。
(1)湿热证: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祛湿,可从下列方中选用:①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③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④黄连10克,黄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为细末混合备用。如皮肤糜烂流水则将药末撒在患处,流水不多或没破不流水时用香油调匀后外敷。⑤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⑥鲜马齿苋200克,水煎后取药液,湿敷患处。对皮肤糜烂流黄水者用之。
(2)虚实夹杂证: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性湿疹。本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且胖,脉缓。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可选用:①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②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怎么辩证治疗新生儿湿疹方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湿热型湿疹,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疗宜清热利湿佐以祛风:主方:萆薢渗湿汤 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风热型湿疹,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疗宜疏风清热佐以利湿。主方:消风散 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血虚风燥型湿疹,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治疗宜养血祛风:主方当归饮子 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中医建议,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怎样治疗小儿湿疹
湿疹中医治疗
(一)急性湿疹多湿热并盛,治宜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性湿疹多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多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方用四物消风散加减。
1.湿热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使干结,小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潮红,糜烂、渗出,剧痒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之邪流溢肌肤则皮疹潮红、糜烂、渗液、剧痒。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症。
2.血热
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红斑,丘疹,血痂,口干,舌红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心火炽热夹湿蕴肌肤则见红斑、丘疹、血痂;热灼津液则口干,舌红。脉细数为血热之象。
3.湿阻
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辨析:①辨证:皮损色暗,水疱少,但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致水疱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湿困中焦之症。
4.血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辨析:①辨证:皮损肥厚,角化破裂,经久不愈为辨证要点。②病机: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肥厚,角化破裂。脉沉细为阴虚血燥之症。
(二)中药外用:急性湿疹可用鲜马齿苋煎液,或马齿苋、黄柏、苦参煎液或野菊花、苦参、明矾煎液,待凉后湿敷;亚急性湿疹外用青黛散加香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慢性湿疹可外用天麻膏、湿疹膏等。
【方药】地肤子、蛇床子,枯矾。
【用法】水煎浓液,每天1剂,分2次涂擦患处。
【疗效】2—3剂痊愈。
(三)药酒疗法
【处方】豆薯子(又称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药炒黄、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时候,湿敷患处。日2次,每次20分钟。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疗效】用药1-3周,治愈率达100%
(四)非药物疗法
【品名】马铃薯100克
【用法】洗净,去皮,磨成泥状,贴敷患处0.5厘米厚,纱布包扎,日换3次。
【疗效】敷药7天,治愈率达100%。对渗透性湿疹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