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喂药的十种错误
给宝宝喂药的十种错误
错误一: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
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药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正确的方法是:喂小孩子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药匙;喂小婴儿吃药应该用滴管。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来量分量的茶匙。
错误二:没有依指示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将药水摇匀后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劲。
错误三:喂药时说:“宝贝,它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绝对不要为了哄孩子吃药而骗他们说药的味道十分美妙。孩子有时候会因品尝“美味”的药品,而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你应该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不得玩火一样。让孩子记住“只有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孩子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孩子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错误四:在没必要的时候喂孩子吃药。
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不用吃药也可很快自愈。事实上,很多买回来的成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都会有副作用,父母不可胡乱给孩子吃药。为了安全也不宜储存太多药在家里,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药的机会。
错误五:给孩子吃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
父母应该知道,不能给孩子吃阿司匹林,因为有可能会引致雷尔综合症,令孩子的脑部和肝脏受损。需小心防范的是:有些药物表面看虽非阿司匹林类,却间接含有阿司匹林成分。所以最安全的办法还是请医生开药。
错误六:将婴儿的退热药给学步儿童服用
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如果你将婴儿退热药倒在汤匙内,给学步孩童吃,那么你给的量可能会太多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错误七:保留已过期的药物。
每种药物有一个有效期,已过期的药物有害无益。必须养成习惯,先看看药物是否已过期再喂给孩子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箱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
错误八:将药物转换盛器。
有些药物的原装盛器或许太大,略嫌占地方,但千万不要因此而换盛器,因为若忘记把药物名称和服用指示记下来贴在新的盛器上,或写得不清楚,便很容易导致喂错药或所喂的分量失当。请不要为了省地方而冒险。
错误九:孩子服某种药已数天,仍未见病情改善,你却依然继续给他吃下去。
假如孩子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不要期望再吃一段时间这些药才发挥作用,很可能孩子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必须请医生来对症治疗。
错误十:分享处方药
如果你的孩子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他的小表妹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缃起的。所以即使同一个孩子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孩子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作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是可以继续使用呢,还是需重新配药。
N种错误喂奶术易致宝宝超重
很多当父母的都把“吃得多、长得壮”视为育儿的“宗旨”,给宝宝充足的营养补充,誓不让宝宝落入“营养不良”的红灯区。但营养不良不仅是指宝宝营养摄入不足,还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足的宝宝发育迟缓、体弱易病,而营养过剩的肥胖婴儿同样会有发育上的障碍。
肥胖的婴儿虽然看着“长势喜人”,但却会给后天成长买埋下健康的隐患。
1.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宝宝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手脚的的运动能力都是从此时开始培养,肥胖宝宝由于体重太大,运动起来就会更吃力,学爬、走、跑等都会明显迟缓,如此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2.潜在病症危害。肥胖宝宝成年后,发生肥胖症、高血压等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体重。
错误喂奶术 养成超重娃
宝宝为什么会超重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喂奶方法失当所致。
1、0-6个月婴儿
母乳喂养: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营养均衡符合宝宝成长需求,而且母乳营养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母乳喂养宝宝比奶粉喂养宝宝出现超重的几率要低得多。但如果妈妈过分的“大补特补”,就会导致母乳中的营养过剩,尤其是脂肪含量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母亲和宝宝都有超重的危险。
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宝宝营养不足,频繁大量的给宝宝喂食奶粉,宝宝一哭一闹就以为是饿了。结果把宝宝的胃口“撑大”了,而食入的奶量超过身体的实际营养需求,就会导致肥胖了。
2、7-12个月婴儿
这一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了,大部分结束了母乳喂养,转为配方奶粉喂养。此阶段宝宝出现超重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配方奶粉喂养方式不当,这包括喂食量和冲调方法的不当。半岁后的宝宝胃口也比以前大了,有些妈妈就担心宝宝吃不饱,就会把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喂奶的次数过于频密,导致宝宝营养过剩。
二是辅食添加不当。半岁的宝宝对于辅食的口味已有明显的喜好,特别喜欢甜食。有些妈妈没有节制的给宝宝添食含糖量较高的辅食制品,如果汁、果泥等,这不仅使宝宝摄入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更会成为今后宝宝肥胖的潜在因素。
小编谏言:
宝宝长得胖不等于身体棒,摄入营养均衡合理才能保证宝宝健康成长。在喂养过程中,爸妈切勿给宝宝“滥补”营养,避免过犹不及。要严重遵循奶粉的正确冲调方法冲调和喂食,还要学会“读懂”宝宝的意思,切勿强迫宝宝进食。
给宝宝喝牛奶的十个错误喂养方法
1、牛奶过浓
据测定,牛奶中的钠含量是人体的两倍,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易使婴儿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 长此以往会影响智力,故小宝宝吃牛奶需要稀释。
2、糖过多
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能纠正牛奶含糖低的缺陷,但不能加得过多。因为过甜会降低婴儿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即够。另外,勿加红塘,因红塘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可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可放心用之。
3、喂养过量
合理掌握喂养量也很重要,一般按每公斤体重100-110毫升供给,一天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00毫升,超过部分可用豆浆、蔬菜或水果代替。如果超量引用牛奶,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一是引起宝宝抽搐,因为牛奶中钙磷两种矿物元素的比例不合理,磷元素过多“排挤”体内的钙元素,可发生低血钙症而致惊厥发作;二是小儿畅内乳糖酶活性较低,牛奶中乳糖较多,小儿因无法消化而导致腹泻。
4、加入米汤
有的家长认为米汤营养丰富,加入牛奶喂养会“锦上添花”,却不知两者的成分有些是“相克”的,米汤中的脂肪氧化酶可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A,所以不应该同时喂。
5、不加含铁辅食
牛奶的含铁量较低,比人奶少50%,吸收率更低,仅为人奶的20%。因此,以牛奶为主食的孩子需要另外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畜禽血制品、蛋黄、鱼蛋白粉等,否则,可能因摄铁不足而发生贫血症。
6、睡前不饮奶
睡前一杯奶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能。专家告诉我们,孩子进入睡眠状态后,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生长激素大量释放,恰逢牛奶中的丰富钙质进入体内,两者“珠联壁合”而加速骨骼生长,个头会长得更高。
7、迷信炼乳
虽然炼乳的营养价值较高,但不便于调味。因为炼乳含糖多,如要降低甜度,须加5-8倍的开水来稀释,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大幅度下降,仅为鲜奶的一半,吃这样的奶制品,婴儿可能会体重不增、面色苍白、体质衰弱,并可能患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A、D、E、K缺乏)。若要保持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浓度而少加水,则糖分又太多,婴儿吃后又易腹泻,或造成辅食添加困难,难以做到两全其美,故最好少吃或不吃此种乳品。
8、不需再喂水
不少家长认为牛奶就是水,不必另外再喂开水。殊不知,牛奶中的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以及钙、磷、钠等矿物质喊浪过高,大大超过母乳,这些矿物资质进入体内,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大便干结难解,俗称“上火”。如果想要你的孩子不出现“上火”现象,就得另外多喂开水。
9、用小火煮奶
小火煮奶,以致煮的时常过长,奶中的维生素易受空气氧化而被破坏掉。为此,煮奶最好用旺火,既能迅速杀灭细菌,又能保持奶中的养分,一举两得。
10、用保温杯盛奶
牛奶营养丰富,若在保温杯内存放过久,随着瓶内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细菌会大量繁殖,仅持续3-4小时牛奶就会酸败变质。婴儿喝了这样的奶,容易发生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最好现吃现煮。
给宝宝喝牛奶,本是有益身体健康,好处多多的,但如果家长们对牛奶的认识不够,使用一些错误的喂养方法,就很容易使“好东西”变成影响宝宝健康的“毒药”了。
顺利喂宝宝吃药的5大诀窍
1、姿势
喂药时,将宝宝抱在膝盖上,支撑住头部,身体呈450半躺姿势。
2、少量多次原则
每次哺喂时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呛到或反胃。
3、注意喂药方式
将药物滴在口腔的后方或边缘;若是食用药匙,则应压住下齿,让药液顺着颊黏膜流入口中,闭嘴数分钟,等宝宝咽下。
4、避免错误喂药法在喂药时,不可太深入宝宝的口腔,以免造成反胃;也不要将药倒在舌面上,因为宝宝会马上把它吐出来。
5、防止呛到
如果在喂药时,宝宝呛到了,就要立刻停止喂药,抱起宝宝轻拍背部。宝宝服用药物的效用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30分钟以内大量呕吐,就要再补服一剂。开水与安抚
给宝宝喂完药后,不要忘记补充一些开水的摄入,既可以冲洗口腔,也可以帮助某些药物的药效,避免黏膜受损。
如何才能更好的给新生儿喂药
概 述一般给新生宝宝喂药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在出生两周左右的宝宝就需要喂食维生素D胶丸或者是鱼肝油丸,滴剂还是比较好喂。一般的新生儿爸妈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在给宝宝喂药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喂,这是我在医院护理新生儿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新生宝宝的父母们。
步骤/方法:1新生宝宝一般还没有太大力气,喂药一般不是太困难,但是宝宝太小容易抢着宝宝,所以再给宝宝喂药时可以把宝宝抱起来,头部高一点,便于宝宝下咽。喂胶丸维生素D胶丸,是国际卫生组织标准的预防婴幼儿疾病的药物,在母子出院的时候一般医院都会给。
2喂片剂,可以把片剂压成粉剂,放在干净的白纸上慢慢的倒入孩子的口中,再用奶瓶来喂水或者是直接冲到宝宝的奶瓶中。
3新生儿的肛门给药吸收快,可叮嘱医生尽量开肛门药,也不会影响到宝宝的肠胃,也不会引起宝宝的吐奶。是很好的给药途径。或者去医院请专业医生指导。
喂药器是什么
喂药器是专为0—18个月婴幼儿宝宝必备的喂药工具。主要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宝宝喂药过程产生挣扎、抗拒的行为造成药液喂食过程的浪费和肮脏,弥补了匙羹喂药的缺陷,借助喂药器可以把药液送进宝宝的嘴里。主要由量杯、药管、推送把手组成。用于液体药品。使用时先用量筒测量药液容量,然后放进管筒内,把喂药部位轻轻的放进宝宝的嘴里,用推送把手或挤或按把药液送到宝宝嘴里,过程不要太快防止宝宝咽住。
给宝宝喂药的错误做法
我们常说“药有三分毒”,但宝宝生病不得不吃药,家长大意用药、错误喂药方法,后果可以很严重,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小编介绍给宝宝喂养时常见的10个错误做法,家长快快自检有否落入喂药误区。
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有助宝宝吞咽。
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2个原因会引起宝宝春季感冒
1、乱吃药
很多家长都有一种错误的育儿观念,就是在宝宝出现鼻塞、咳嗽时会给宝宝喂药吃,一开始宝宝吃了药,这些感冒的初期症状似乎都得到了改善,但是经常这样做会让宝宝的身体对这些药物产生抵抗性,以后感冒再吃这些药就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了,所以在宝宝感冒时是千万不能乱用药的。
另外,春季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生活里常见的感冒病属于抗菌药,这类药物对治疗病毒性感冒并没有帮助,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加重感冒的症状。
2、太挑食
众所周知,宝宝想要更健康的发育、成长,那么要做到饮食营养均衡,但是如今很多宝宝都有挑食的坏毛病,挑食除了会对发育造成影响以外,也容易诱发一些疾病,感冒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表示,很多宝宝不爱吃菜,但是蔬菜里的维生素是抵御感冒必不可少的物质,家长们在春季一定要督促宝宝多吃果蔬,如果不喜欢吃青菜,那么可以多让宝宝吃点水果,水果里的维生素含量也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