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2、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3、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4、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特征
1)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②皮肤无瘙痒;③有脾大;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认知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神经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M-AchR,毒蕈碱受体)和N-受体(N-AchR,烟碱受体)发挥调节作用,M-AchR是G-蛋白耦联受体,N-AchR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被分为两类,即局部环路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自Meynert基底核发出的胆碱能纤维投射至皮层的额叶、顶叶、颞叶和视皮层,此通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在早期便有Meynert基底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是AD患者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精神分裂症者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呈负相关;给A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M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其记忆缺损。
4)谷氨酸(glutamate):在脑内,氨基酸类递质含量最高,其中,谷氨酸在人大脑皮层中的含量约为9-11μmol/g,比乙酰胆碱或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高103数量级,比神经肽的含量高106数量级。谷氨酸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非必需氨基酸,脑内的谷氨酸可分别由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或α-酮戊二酸在其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藉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非NMDA受体起作用。NMDA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型受体;非NMDA受体主要指海人藻酸(kainate,K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mino-3-hydroxy-5-methy-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是Na+-K+通透性离子通道型受体。纹状体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抑制丘脑向大脑皮层发出感觉冲动,当谷氨酸能神经低下时,这种冲动发出增多,大脑皮质单胺活性增强,引起相应的认知功能异常。由于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故当谷氨酸含量异常增高时,可引起“兴奋性毒性”损伤。
(5)神经肽异常:神经肽(neuropeptid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在脑内,神经肽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常常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但神经肽与经典神经递质有诸多不同:神经肽比神经递质分子量大,在脑组织中含量低;神经肽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加工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神经肽的调节缓慢而持久,神经递质的调节快速而精确等。神经肽的异常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有人报道PD患者脑苍白球和黑质中P物质水平下降30%-40%,在黑质中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下降30%,在丘脑下部和海马区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含量也下降。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r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其受体含量减少与记忆力减退相关,给脑外伤、慢性乙醇中毒及AD病人用VP可改善其记忆力减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是第一个从丘脑下部分离出来的三肽激素,TRH可引起行为改变,如兴奋、精神欣快及情绪暴躁等。TRH既可以作为一种神经激素通过受体调节其他递质起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直接起作用。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是一39肽激素,其水平改变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动机行为等。ACTH影响动物学习和行为的关键分子区域是其分子中第4——10位氨基酸残基,该片断能提高大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减轻动物的焦虑行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丘脑下部-垂体一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ynear-adrenocorticode,HPA)轴功能紊乱与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重复语言等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根据绝经期女性AD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经绝后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者的患病率降低,有人提出性激素代谢紊乱也可能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
(6)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urogrowth 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已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改变,例如,在PD患者黑质NGF、BDNF和GDNF的含量明显降低,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证明BDNF、GDNF和CNTF对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一苯基l,2,3,6一四氢吡啶(MPTP)造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2.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 脑组织中蛋白质异常聚集可见于一大类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中,如AD、PD、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海绵状脑病(Creutzfeldt Jokob disease,CJD)等。蛋白质的异常聚积与基因变异、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脑组织慢病毒感染、脑老化和环境毒素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
(1)基因异常:已发现多种基因异常参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性。例如,在PD患者有ot-synuclein,parkin和park3基因突变,a-synuclein基因第209位的核苷酸发生了G-A错义突变,使其蛋白质第53位的丙氨酸(Ala)变成了苏氨酸(Thr),变异的蛋白质是PD患者神经细胞胞浆中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Lewy)小体的重要成分;已发现有30多种不同parkin基因缺失和点突变与早发性PD有关,改变的parkin蛋白可导致依赖泛素的蛋白降解过程异常,促使parkin蛋白聚集。在AD患者,已发现5个相关基因突变,所编码的蛋白质依次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蛋白-1(presenilin-1,PS-1)、PS-2、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α2-巨球蛋白(α2-macro谷氨酸bumin)。其中,APP、PS基因突变和ApoE基因多态性可导致APP异常降解,产生大量B淀粉样多肽(AB),过量产生的Ap不断在神经细胞间聚集形成老年斑,同时可导致过氧化损伤(损伤生物膜、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使一些关键酶失活)、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死亡。
(2)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正常时,蛋白质合成后的不同加工修饰赋予蛋白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蛋白质的异常修饰导致其结构异常、功能降低或丧失。在AD患者,发现细胞骨架蛋白tau被异常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异常糖基化(glycosylmion,酶促反应)、异常糖化(glycmion,非酶促反应)和异常泛素化(ubiquitilation)修饰,异常修饰的tau蛋白沉积在神经细胞中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关于tau蛋白异常糖基化、异常糖化和异常泛素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AD患者tau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可能与蛋白磷酸酯酶(proteinphosphatase)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调节失衡有关。蛋白磷酸酯酶催化蛋白质去磷酸化,AD患者脑中蛋白磷酸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使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弱,导致AD患者脑中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在AD患者,大脑颞叶皮层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量或活性比对照者显著增强。上述磷酸化系统失衡导致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异常修饰的tau在神经细胞内聚集是AD患者神经细胞退化的重要机制。
(3)脑组织慢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中枢性疾病为CJD,是由一种具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这种PrP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但与已知病毒不同是,它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核酸序列。人类PrP蛋白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存在于正常细胞的PrP(PrPc)和引起朊蛋白病的PrPsc(PrP scrapie)。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并无差别,但蛋白质的空间构型不同。PrPc是一种细胞内膜结合蛋白,PrPsc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膜,还存在于朊蛋白病患者神经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纤丝和斑块中;prpsc可促进PrPc转化为PrPsc。在人体内,PrPsc的增殖是通过一分子PrPc与一分子PrPsc结合形成杂二聚体,此二聚体再转化成两分子PrPsc,PrPsc便依此呈指数增殖。有朊蛋白基因突变时,细胞中的PrPc。更易从α-螺旋转变成β-片层,此时更容易与PrPsc结合,导致PrPsc增殖和聚集。
3.慢性脑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能量储备极少,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完全缺血5分钟即可导致神经元死亡。脑缺血造成大脑皮层损伤是引起不同类型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痴呆的危险性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高;有脑卒中史的老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亦低于无卒中史的同龄老人。脑细胞缺血引起认知异常的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无氧酵解生成ATP的效率低,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2)细胞内Ca2+超载: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激活NMDA受体,使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如激活非NMDA受体,使Ca2+从内质网释放至细胞浆内;膜去极化本身也启动了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加重Ca2+内流。神经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①Ca2+超载时,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激活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其中Ca2+依赖的中性蛋白水解酶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A和磷脂酶C,使膜磷脂降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后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血栓素、白三烯,一方面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加重脑损害;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使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不能形成,从而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扩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3)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时,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引起脑损伤。其机制为:①缺血脑细胞能量衰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增多,此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操纵的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大量内流,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催化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并同时产生氧自由基;钙离子大量内流还可激活磷脂酶A,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的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产生增加,后者代谢产生自由基;②缺血区脑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增多,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不能为电子传递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提供足够的电子将O2还原成H2O,从而生成氧自由基,并漏出线粒体;③急性脑缺血时,NO增多,NO能与氧自由基相互作用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后者又分解成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氮自由基(NO2-);④梗死灶内游离血红蛋白和铁离子与存在于细胞内的H202发生反应,产生OH-和氧自由基。儿茶酚胺等物质亦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自由基。⑤缺血灶由于趋化因子增加,在血管内皮表面吸附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前者通过细胞色素系统和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O氧自由基和H202,后者通过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进自由基生成。
(4)兴奋性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GABA和甘氨酸对神经元行使抑制作用,故称为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IAA)。“兴奋性毒性(excitatory toxicity)”指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质膜上Na+-K+-ATP酶活性,使胞外K+浓度显著增高,神经元去极化,EAA在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因而过度激活EA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最终死亡的病理过程。EAA通过下述两种机制引起“兴奋性毒性”:一是AMPA受体和KA受体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急性渗透性肿胀,可在数小时内发生,以Na+内流,以及Cl-和H2O被动内流为特征;另一种是NMDA受体过度兴奋所介导的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发生,以持续的Ca2+内流为特征。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炎症细胞因子损害:在脑缺血损害发生后,产生多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致炎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加重脑缺血损害,在抗炎因子占主导时,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重脑缺血损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此外,在缺血损伤的神经元释放的细胞因子激发下,缺血区吞噬细胞明显增加,吞噬细胞既能释放细胞因子刺激修复过程,又可释放神经毒素杀伤存活神经元。
4.环境、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
对绝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的典型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环境和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起主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毒品、药物、酒精或重金属中毒等。各种慢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时,如心肺衰竭、慢性肝性脑病、慢性尿毒症性脑病、贫血、慢性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缺乏、叶酸缺乏等,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异常。
5.脑外伤
脑外伤对学习记忆和智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度外伤者可不出现症状;中度外伤者可失去知觉;重度者可导致学习记忆严重障碍,乃至智力丧失。例如,一些“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拳击手,脑反复损伤可出现构语障碍(口吃),心不在焉,好争辩,注意力涣散,近期记忆减退,步态僵硬、痉挛等。
6.脑老化
认知功能一般随年龄增高(约60岁以后)而下降。研究发现,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自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少或降低。老年人脑巾血液供应减少,台成和分解代谢以及对毒素的清除能力均降低,这些都是造成老化脑神经细胞死亡,认知功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慢性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系统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通过减少脑血液供应等机制,继发性降低大脑功能而引起认知障碍。处于亚临床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认知测验的得分明显低于无任何亚临床特征的同龄老人,说明这些病变可能已经造成腑部的缺血、缺氧及脑功能损伤。此外,整体功能水平降低,如老年人听力下降使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加工减少,也可降低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同;躯体功能,特别是操作性活动减少也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有人发现,冠脉搭桥手术后的患者常出现短期记忆丧失和注意力下降,还有人认为,任何一种大的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的上述改变。
精神、心理异常
轻松、愉快、多彩的生活环境可促进实验动物大脑皮层的增长,使脑重量增加。相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处境困难、惊恐、抑郁等均可成为认知障碍的诱囡。近年来,利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MRI)对精神活动失调患者的脑成像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功能减退患者的有关脑区的皮层萎缩。用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结合同位索示踪对脑局部脑血流(rCBF)和18氟一脱氧葡萄糖(FDG)或11碳-脱氧葡萄糖(CDG)代谢的研究证实,精神失常患者的有关脑区局部血流低灌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并经图像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关脑区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体积变小。
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诸多的人文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报告最多、结果最恒定的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测验的得分与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生活状况较差与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年龄、性别、卒中史等较重要的因素后,社会经济凼素的影响一般不再显著。此外,女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对各年龄组进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神经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M-AchR,毒蕈碱受体)和N-受体(N-AchR,烟碱受体)发挥调节作用,M-AchR是G-蛋白耦联受体,N-AchR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被分为两类,即局部环路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自Meynert基底核发出的胆碱能纤维投射至皮层的额叶、顶叶、颞叶和视皮层,此通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在早期便有Meynert基底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是AD患者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精神分裂症者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呈负相关;给A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M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其记忆缺损。
4)谷氨酸(glutamate):在脑内,氨基酸类递质含量最高,其中,谷氨酸在人大脑皮层中的含量约为9-11μmol/g,比乙酰胆碱或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高103数量级,比神经肽的含量高106数量级。谷氨酸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非必需氨基酸,脑内的谷氨酸可分别由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或α-酮戊二酸在其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藉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非NMDA受体起作用。NMDA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型受体;非NMDA受体主要指海人藻酸(kainate,K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mino-3-hydroxy-5-methy-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是Na+-K+通透性离子通道型受体。纹状体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抑制丘脑向大脑皮层发出感觉冲动,当谷氨酸能神经低下时,这种冲动发出增多,大脑皮质单胺活性增强,引起相应的认知功能异常。由于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故当谷氨酸含量异常增高时,可引起“兴奋性毒性”损伤。
(5)神经肽异常:神经肽(neuropeptid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在脑内,神经肽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常常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但神经肽与经典神经递质有诸多不同:神经肽比神经递质分子量大,在脑组织中含量低;神经肽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加工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神经肽的调节缓慢而持久,神经递质的调节快速而精确等。神经肽的异常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有人报道PD患者脑苍白球和黑质中P物质水平下降30%-40%,在黑质中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下降30%,在丘脑下部和海马区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含量也下降。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r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其受体含量减少与记忆力减退相关,给脑外伤、慢性乙醇中毒及AD病人用VP可改善其记忆力减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是第一个从丘脑下部分离出来的三肽激素,TRH可引起行为改变,如兴奋、精神欣快及情绪暴躁等。TRH既可以作为一种神经激素通过受体调节其他递质起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直接起作用。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是一39肽激素,其水平改变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动机行为等。ACTH影响动物学习和行为的关键分子区域是其分子中第4——10位氨基酸残基,该片断能提高大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减轻动物的焦虑行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丘脑下部-垂体一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ynear-adrenocorticode,HPA)轴功能紊乱与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重复语言等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根据绝经期女性AD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经绝后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者的患病率降低,有人提出性激素代谢紊乱也可能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
(6)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urogrowth 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已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改变,例如,在PD患者黑质NGF、BDNF和GDNF的含量明显降低,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证明BDNF、GDNF和CNTF对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一苯基l,2,3,6一四氢吡啶(MPTP)造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2.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 脑组织中蛋白质异常聚集可见于一大类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中,如AD、PD、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海绵状脑病(Creutzfeldt Jokob disease,CJD)等。蛋白质的异常聚积与基因变异、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脑组织慢病毒感染、脑老化和环境毒素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
(1)基因异常:已发现多种基因异常参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性。例如,在PD患者有ot-synuclein,parkin和park3基因突变,a-synuclein基因第209位的核苷酸发生了G-A错义突变,使其蛋白质第53位的丙氨酸(Ala)变成了苏氨酸(Thr),变异的蛋白质是PD患者神经细胞胞浆中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Lewy)小体的重要成分;已发现有30多种不同parkin基因缺失和点突变与早发性PD有关,改变的parkin蛋白可导致依赖泛素的蛋白降解过程异常,促使parkin蛋白聚集。在AD患者,已发现5个相关基因突变,所编码的蛋白质依次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蛋白-1(presenilin-1,PS-1)、PS-2、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α2-巨球蛋白(α2-macro谷氨酸bumin)。其中,APP、PS基因突变和ApoE基因多态性可导致APP异常降解,产生大量B淀粉样多肽(AB),过量产生的Ap不断在神经细胞间聚集形成老年斑,同时可导致过氧化损伤(损伤生物膜、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使一些关键酶失活)、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死亡。
(2)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正常时,蛋白质合成后的不同加工修饰赋予蛋白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蛋白质的异常修饰导致其结构异常、功能降低或丧失。在AD患者,发现细胞骨架蛋白tau被异常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异常糖基化(glycosylmion,酶促反应)、异常糖化(glycmion,非酶促反应)和异常泛素化(ubiquitilation)修饰,异常修饰的tau蛋白沉积在神经细胞中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关于tau蛋白异常糖基化、异常糖化和异常泛素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AD患者tau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可能与蛋白磷酸酯酶(proteinphosphatase)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调节失衡有关。蛋白磷酸酯酶催化蛋白质去磷酸化,AD患者脑中蛋白磷酸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使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弱,导致AD患者脑中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在AD患者,大脑颞叶皮层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量或活性比对照者显著增强。上述磷酸化系统失衡导致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异常修饰的tau在神经细胞内聚集是AD患者神经细胞退化的重要机制。
(3)脑组织慢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中枢性疾病为CJD,是由一种具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这种PrP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但与已知病毒不同是,它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核酸序列。人类PrP蛋白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存在于正常细胞的PrP(PrPc)和引起朊蛋白病的PrPsc(PrP scrapie)。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并无差别,但蛋白质的空间构型不同。PrPc是一种细胞内膜结合蛋白,PrPsc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膜,还存在于朊蛋白病患者神经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纤丝和斑块中;prpsc可促进PrPc转化为PrPsc。在人体内,PrPsc的增殖是通过一分子PrPc与一分子PrPsc结合形成杂二聚体,此二聚体再转化成两分子PrPsc,PrPsc便依此呈指数增殖。有朊蛋白基因突变时,细胞中的PrPc。更易从α-螺旋转变成β-片层,此时更容易与PrPsc结合,导致PrPsc增殖和聚集。
3.慢性脑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能量储备极少,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完全缺血5分钟即可导致神经元死亡。脑缺血造成大脑皮层损伤是引起不同类型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痴呆的危险性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高;有脑卒中史的老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亦低于无卒中史的同龄老人。脑细胞缺血引起认知异常的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无氧酵解生成ATP的效率低,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2)细胞内Ca2+超载: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激活NMDA受体,使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如激活非NMDA受体,使Ca2+从内质网释放至细胞浆内;膜去极化本身也启动了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加重Ca2+内流。神经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①Ca2+超载时,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激活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其中Ca2+依赖的中性蛋白水解酶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A和磷脂酶C,使膜磷脂降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后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血栓素、白三烯,一方面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加重脑损害;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使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不能形成,从而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扩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3)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时,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引起脑损伤。其机制为:①缺血脑细胞能量衰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增多,此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操纵的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大量内流,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催化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并同时产生氧自由基;钙离子大量内流还可激活磷脂酶A,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的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产生增加,后者代谢产生自由基;②缺血区脑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增多,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不能为电子传递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提供足够的电子将O2还原成H2O,从而生成氧自由基,并漏出线粒体;③急性脑缺血时,NO增多,NO能与氧自由基相互作用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后者又分解成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氮自由基(NO2-);④梗死灶内游离血红蛋白和铁离子与存在于细胞内的H202发生反应,产生OH-和氧自由基。儿茶酚胺等物质亦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自由基。⑤缺血灶由于趋化因子增加,在血管内皮表面吸附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前者通过细胞色素系统和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O氧自由基和H202,后者通过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进自由基生成。
(4)兴奋性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GABA和甘氨酸对神经元行使抑制作用,故称为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IAA)。“兴奋性毒性(excitatory toxicity)”指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质膜上Na+-K+-ATP酶活性,使胞外K+浓度显著增高,神经元去极化,EAA在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因而过度激活EA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最终死亡的病理过程。EAA通过下述两种机制引起“兴奋性毒性”:一是AMPA受体和KA受体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急性渗透性肿胀,可在数小时内发生,以Na+内流,以及Cl-和H2O被动内流为特征;另一种是NMDA受体过度兴奋所介导的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发生,以持续的Ca2+内流为特征。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炎症细胞因子损害:在脑缺血损害发生后,产生多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致炎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加重脑缺血损害,在抗炎因子占主导时,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重脑缺血损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此外,在缺血损伤的神经元释放的细胞因子激发下,缺血区吞噬细胞明显增加,吞噬细胞既能释放细胞因子刺激修复过程,又可释放神经毒素杀伤存活神经元。
4.环境、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
对绝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的典型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环境和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起主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毒品、药物、酒精或重金属中毒等。各种慢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时,如心肺衰竭、慢性肝性脑病、慢性尿毒症性脑病、贫血、慢性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缺乏、叶酸缺乏等,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异常。
5.脑外伤
脑外伤对学习记忆和智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度外伤者可不出现症状;中度外伤者可失去知觉;重度者可导致学习记忆严重障碍,乃至智力丧失。例如,一些“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拳击手,脑反复损伤可出现构语障碍(口吃),心不在焉,好争辩,注意力涣散,近期记忆减退,步态僵硬、痉挛等。
6.脑老化
认知功能一般随年龄增高(约60岁以后)而下降。研究发现,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自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少或降低。老年人脑巾血液供应减少,台成和分解代谢以及对毒素的清除能力均降低,这些都是造成老化脑神经细胞死亡,认知功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慢性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系统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通过减少脑血液供应等机制,继发性降低大脑功能而引起认知障碍。处于亚临床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认知测验的得分明显低于无任何亚临床特征的同龄老人,说明这些病变可能已经造成腑部的缺血、缺氧及脑功能损伤。此外,整体功能水平降低,如老年人听力下降使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加工减少,也可降低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同;躯体功能,特别是操作性活动减少也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有人发现,冠脉搭桥手术后的患者常出现短期记忆丧失和注意力下降,还有人认为,任何一种大的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的上述改变。
精神、心理异常
轻松、愉快、多彩的生活环境可促进实验动物大脑皮层的增长,使脑重量增加。相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处境困难、惊恐、抑郁等均可成为认知障碍的诱囡。近年来,利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MRI)对精神活动失调患者的脑成像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功能减退患者的有关脑区的皮层萎缩。用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结合同位索示踪对脑局部脑血流(rCBF)和18氟一脱氧葡萄糖(FDG)或11碳-脱氧葡萄糖(CDG)代谢的研究证实,精神失常患者的有关脑区局部血流低灌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并经图像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关脑区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体积变小。
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诸多的人文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报告最多、结果最恒定的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测验的得分与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生活状况较差与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年龄、性别、卒中史等较重要的因素后,社会经济凼素的影响一般不再显著。此外,女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对各年龄组进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习惯性流产是指什么
习惯性流产是女性的恶梦,对女性的身心都有着非常大的伤害。专家表示,当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时则称为习惯性流产。据统计人类妊娠大约有70%不成功,其中50%左右的受精卵在下次月经来潮之前就发生了流产,即所谓临床前流产。这种流产可能并未被本人察觉而仅仅认为是一次血量偏多的正常月经或延期月经。仅20%左右的自然流产可被患者感知或被医生确诊。真正能够发育成熟正常分娩者仅占人类妊娠的1/4左右,由此可见人类流产的发生率相当高。搞清流产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对于生殖与避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妇产科领域一个很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课题。
目前虽然对引起习惯性流产的部分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已比较深入,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等对妊娠均有影响,可以导致流产;但仍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不详。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妊娠免疫,免疫性不孕及习惯性流产的许多疑难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免疫因素在生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免疫失调在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中中有相当的比例,认为流产可能是免疫排斥的一种形式。
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易导致痛风
大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对痛风患者不利,不仅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和血乳酸增高;还会导致体内血尿酸水平增高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这也是导致痛风病因发生的因素之一
痛风病因与代谢紊乱有关: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常继发于其他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骨髓示意图一性疾病、慢性肾病和某些药物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常见的痛风病因诱发因素为暴食、酗酒、感染、外伤、手术和情绪激动等。
过度肥胖也是常见的痛风病因之一:饮食条件优越者易患此病。有资料统计痛风患者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7.8%,并且人体表面积越大,血清尿酸水平越高。肥胖者减轻体重后,血尿酸水平可以下降。
在我们的生活中痛风患者已有不少,但是患者们的痛风病因诱发因素都是有所不同的。以上就是有关痛风病因知识的介绍了,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后大家都应该知道主要的痛风病因是有哪些了吧。希望上述知识的介绍对大家会有帮助。
中西医对风湿病原因的认识
金匮要略上说:风湿病是由于风邪入侵,与正气相搏产生痰浊(湿邪),痰浊遇寒邪而凝聚,分开肌肉,产生疼痛,遇热血而溶解,疼痛消失,疼痛感时断时续,游走不定。痹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内由痰、瘀、、热毒引起经脉闭阻,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沉困,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致瘫痪、残废等病症。
按病因分有:风痹,是风寒湿邪合侵,合而为痹,而以风气偏盛的痹症,症见四肢关节炎肌肉酸楚,呈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多见于上肢、肩背;寒痹,是风寒湿邪合侵为痹,而以寒邪盛的痹症,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则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凉感,四肢末梢欠温,遇阴冷天加重等;湿痹,是风寒湿合侵为痹,而以湿气偏盛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酸沉重着疼痛,麻木不仁,且伴周身困重,嗜卧,胸闷,纳呆等。
热痹,证候为患处红肿热痛,遇热疼剧;周痹,疼痛遍及全身;众痹是此起彼伏疼痛不断。按肌体组织分有: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中医说的痹证就是现代医学所述的各种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疼,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脉管炎等。病因病机:1、正气虚:人的气血精津等物质不足,人体调节功能、抗邪功能低下是引起痹证的先决条件,是内因。正气虚多因起居不慎,房劳过度,素体虚弱或长期劳损,劳逸失宜,产后、病后引起的。感邪致病之时多见卫气虚,因为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略,温煦润泽皮毛,相当于国防军的功能。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力弱则邪气乘虚而入,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症。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不同,当它们相撞在一起时,就会反应出不同的化学效果。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效果,我们都不可能阻止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说的就是支持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国家永远都是对的。
痛风的饮食
痛风与饮食
关于痛风的发病机理,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理论中就已经明确是和饮食有关。元代的医学家朱丹溪指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代的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指出:“痛风,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这些论述之中,“热血”、“汗浊”、“肥甘过度”、“湿壅”贴切的说明了我国古代中医早已对痛风病的致病原因有了非常到位的认识。
现代痛风病学研究也确认,痛风的发病与日常饮食用直接的关系,痛风病的根源在于体内尿酸过高,而大多数人尿酸过高的原因都与饮食习惯有关,终日宴请、喜食生猛海鲜、大鱼大肉,生活富裕如同帝王一般的人群是痛风发病率最高的。所以,痛风病在医学上又被称为高尿酸血症。一个成年男子每天体内会产生1000毫克左右的尿酸,这些尿酸被肾脏的远曲小管吸收后,再排出体外。痛风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肾脏的远曲小管受损,不能完全吸收体内产生的尿酸,导致尿酸在体内聚积并且越来越多,最后超过血液溶解饱和度的尿酸被析出,形成尿酸晶体随着血液四处流动。这些尿酸晶体如果不能及时被排出,就会附着于人体远端的脚趾、手指关节处,引发痛风。
痛风的饮食禁忌
很多痛风患者,缺乏对痛风原因的正确认识,未能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痛风是小问题,吃点药就好了。平时不注意体内尿酸的控制,不注重肾脏功能的保养。还有的成功人士身不由已,应酬不断,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这些都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不断升高,最终形成尿酸结晶,附着在关节处成为新的痛风石。长此以往,痛风的发作会日益频繁、逐渐加重,甚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所以,要对痛风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差别很大,痛风病人尽量不要吃海鲜、动物内脏。喝酒要选择红酒,不喝啤酒,少喝白酒。肉汤少喝、火锅汤不能喝。茶要清淡的,浓茶、红茶不能喝,喝牛奶不能选酸奶。
痛风患者宜用食物
(一)肉类和海鲜食物。
严格意义上痛风患者不能吃肉类和海鲜,但是肉类对人体正常新陈代谢非常重要,还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所以痛风患者应当少量补充火腿、羊肉、熏肉等嘌呤含量低的肉类…
1、枸杞炒肉丝:枸杞60克,猪瘦肉120克,淀粉、料酒、酱油、味精、花生油适量。先将枸杞煸炒,再将锅内放花生油,等待油沸时放入猪肉丝;猪肉丝出锅前放已炒煸的枸杞,再将水、淀粉、料酒、味精、酱油放入目口可。有保肝明目作用。
2、黄精煲猪胰:取黄精30克,玉竹30克,猪胰脏1具,姜、味精、精盐、葱适量。用砂锅将洗)争的猪胰脏、黄精、玉竹、葱、姜、盐等加适量的水慢火煮,大约30分钟后煮熟出锅,放入味精即可。作用:降血压,补气力。
3、芹菜粥:大米50克,芹菜末适量,共煮粥。作用:清热,减肥,利尿通便。适用于痛风合并有高血压、眩晕及面部烘热者。
风湿病跟痛风的区别 预后不同
风湿病因为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难诊断难治疗。而且风湿病包含的病种较多,各个病的预后情况都有所差别。但是大部分风湿病需要长期的用药控制病情。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诊断并不困难。预防和治疗有效,因此预后相对良好。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带来的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我国依据医院产科记录统计的早产儿发生率为 7.8%,其中 VLBWI 占 9.1%。过去认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其经典病理形式是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 (PVI-IVH) 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随着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神经影像学、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对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是神经病理学改变的认识,都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围产期宫内感染/炎症导致白质损伤以及随后对脑发育的干扰导致不良神经结局的重要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
近期袁天明等发表文章就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进展等进行讨论。
一、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分类及特点
1962 年,Banker 和 Larroche 首次通过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确立了 PVL 的概念,其典型病变是脑室周围白质坏死并形成囊腔,这种损伤主要见于出生胎龄 <32 周、出生体重 <1 500 g 的早产儿,是既往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主要形式,也是造成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而 Paneth 将早产儿脑损伤分为脑白质损伤 (WMD)、脑非实质区出血、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核、脑干等)损伤等;其中早产儿 WMD 的病理改变包括: (1) 囊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孔洞脑。(3)缺血和出血性梗死。(4)脑室扩大。
WMD 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 3 种类型: (1) 囊性 PVL: 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区呈灶性坏死,所有细胞成分丢失,形成多发性囊腔,即经典 PVL,软化灶可为单灶,也可为多灶,多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极的外侧,也可发生于侧脑室外侧及背侧白质。此类损伤最重,发展至脑性瘫痪的比例极高。
中医是怎样认识软下疳病因病机的
中医对下疳的认识是较早的,归纳起来湿热和毒热是主要的病因。湿热之邪及毒热之邪伤及 肝脉,致使阴部气血失和,出现疳疮。(1) 湿热下注:湿热之邪下注肝经,肝经绕 阴器,湿热久稽,必致阴部气血失和,发生溃疡 等疳疮。(2) 毒热内蕴:淫毒侵入与体内邪热相结 合,则易发生疮疡、肿痛,毒热内蕴,与气血相 搏,则可溃烂成脓。(3) 阴虚火炽:疾病后期,淫毒伤及阴液致 阴虚火旺,疮形干陷,久治不愈。
中医对甲亢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甲亢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颈前肿大为典型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甲状腺),病变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现重点介绍情志内伤和饮食不节引起的甲亢。
1、情志内伤
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相似。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化火生热伤阴,血脉瘀阻;肝气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痰、热、瘀结于颈前则颈缨肿大;内扰心神则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火热伤阴,肌肤筋脉失养则消瘦颤抖。
2、饮食不节
多指常食肥肉或饥饱不调,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
痛风和风湿的区别可从这三点上分辨
一、发病机制不同。痛风病和类风湿病虽然都具有明显的遗传性,但是痛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脏影响,是患者体内的嘌呤产生过多的尿酸所致的疾病,而类风湿主要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一种疾病,治疗起来相对难度较高,比较顽固。
二、诱发因素不同。痛风病的主要诱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嘌呤产物过多所致,发病部位常发生于患者的趾骨周围关节,而类风湿的发生多数和感染有关,一般多见于青年人,在受风寒感染后最容易发生。
三、治疗方式不同。痛风疾病在治疗的时候,主要是利用药物帮助患者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痛风病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而类风湿的治疗药物主要是水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