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听宫穴穴位层次解剖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听宫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颞神经分布,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及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也是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分支营养腮腺及额,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是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3.外耳道软骨:外耳道是外耳道口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它的外侧1/3段为软骨部,内侧2/3段为骨部。

听宫在什么位置图 按摩听宫的手法

1.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听宫穴穴位,由上而下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约100—200次。(听宫穴具有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建议每日多按揉几次听宫穴位)

2.如果出现耳鸣症状,可用两手拇指端分别按揉两侧听宫穴,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佳。按揉时注意张开嘴,每穴1分钟。

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上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经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经下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越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口角外侧,过鼻翼迂回向上到眼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会合,注入颈内静脉。

3.提上唇肌:肌纤维起自上颌骨眶下缘至眶下孔之间,向下止于上唇,鼻翼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与第5指近节指骨底部之间-第5骨间背侧肌和第4蚓状肌。浅层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深层有指背动,静脉。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对症针灸法

1.针刺:患者张口,直刺听宫穴0.5-0.8寸,行捻转手法,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2.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1.听宫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听宫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若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可过久,否则患者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如此会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令患者口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同时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眼皮跳按摩哪里

位置:丝竹空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按摩功效:穴位进行按摩,持续按摩一分钟左右,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化视神经细胞,起降浊除湿功能。

位置:瞳子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按摩功效: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位置:听宫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按摩功效: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听宫穴穴位,由上而下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听宫穴具有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建议每日多按揉几次。

位置:翳风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

按摩功效: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有益气补阳的功效。

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把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一天之中择方便的时候做1—2次即可。

极泉针刺手法 极泉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肋间神经外侧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腋腔:刺过深筋膜(即腋筋膜),针进入腋腔。腋腔位于肩关节下方,前界是胸大肌,胸小肌等结构,后界是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等结构。外侧是肱骨及臂部肌肉,内侧是胸侧壁。腋腔近似四棱椎体形。下部称为底,由腋筋膜封闭,此筋膜与胸部,背部,上肢的深筋膜相延续;上部是腋腔上部,直达颈根;窝内有淋巴结,腋动脉,腋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

在腋腔内,若刺及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可产生向前臂放射的触电感。

4.背阔肌腱:背阔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为臂丛神经的分支,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5.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眼皮跳可以按摩来缓解吗

1.丝竹空穴

位置:丝竹空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按摩功效:穴位进行按摩,持续按摩一分钟左右,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化视神经细胞,起降浊除湿功能。

2.瞳子髎穴

位置:瞳子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按摩功效: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3.听宫穴

位置:听宫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按摩功效: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听宫穴穴位,由上而下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听宫穴具有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建议每日多按揉几次。

4.翳风穴

位置:翳风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

按摩功效: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有益气补阳的功效。

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把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一天之中择方便的时候做1—2次即可。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百会针刺方法 百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针刺 阳池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后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贵要静脉通过。

3.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通过:前者排列在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块肌肉均有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听宫穴针刺怎么操作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取穴:坐位,双目平视,耳屏软骨根都中点前方2分,颧弓根部上下缘之间的中点,张口有凹陷。

简易取法: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刺向外耳道)与颞部矢状面成45°。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蚊叮似的痛觉向外耳道深面。

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耳鸣,耳聋,外耳道炎等;此外对牙关紧闭,失音,癫疾,痫证,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也有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1.听宫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听宫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若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可过久,否则患者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如此会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令患者口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同时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听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耳大神经是颈丛的皮支,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和颞浅动,静脉,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也是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分支营养腮腺及额,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是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3.腮腺囊(鞘):由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被腮腺而形成。

4.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呈三角形。腮腺实质内面有面神经丛,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和上颌动,静脉等穿过。

相关推荐

食窦怎么找 食窦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5肋间神经和第5肋间后动,静脉。

后溪针刺技巧 后溪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小指展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4.小指短屈肌:神经支配同小指展肌。 5.小指尺侧缘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脉位于针的掌侧,前者为尺神经的分支,后者为掌浅弓的分支。 深层有小指尺掌侧固有动,静脉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的定位和主治 穴穴名解析

,闻声;殿。的意思是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到达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穴大,犹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又如同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殿,故而得名。又名“多闻”“多所闻”,意思是指此穴气血流入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

肩井针刺方向 肩井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及颈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肩胛背神经的分支。

鱼际针刺方向 鱼际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鱼际筋膜-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有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有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掌侧为正中神经掌侧皮支。

缓解眼皮跳的方式有哪些

1.遮眼操 方法:把两手手肘支撑在桌子上,然后把手掌放在眼睛前面,遮住两眼,但是不能闭上眼睛,而且还能够让鼻子自由的呼吸,尽量不要让光线入到眼睛里面,至少要练习四分钟之后,慢慢的把这的双眼两手放下,练习就完成了,接着使用眼睛的余光看一下视野中的东西。 作用:缓解眼疲劳。 2.热敷 方法:平躺或半躺,将毛巾浸入热水中,稍微拧干后叠成长条状敷于眼睛上,以眼睛感到舒适的热度为宜。为了方便也可以采用毛巾包热水袋来热敷,敷完后注意涂上眼霜或润肤霜。 作用:可以增强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痉挛,可用于眼部疲劳引起的

针刺哑门注意事项 哑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较厚,有头发。该穴位的神经分布为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其神经纤维分别来自第2颈神经和第3颈神经。 2.皮下组织:较厚,内有上述皮神经及皮下静脉。其结构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针刺通过该层时阻力较小,并有松软感觉。 3.斜方肌:针在左右斜方肌间通过。 4.项韧带:为项部的三角形 弹力纤维膜,其结构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紧密,针刺时通过该韧带的部位较风府穴位厚,阻力较大并有一定的韧感。 5.左右头夹肌之间通过:该肌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6.左右头半棘肌之间通过:该肌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 3.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略呈三角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腮腺的表面包以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内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经过。 4.深面:从浅至深依次分布有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头夹肌(由第2-5颈神经后支支配),头最长肌(由第1-8颈神经后支支配),二腹肌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穴,由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下后锯肌腱膜:下后锯肌由第9,第10,第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 5.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部小肌肉,腹腔内对应肾上腺,肝(右侧),脾(左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