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衰为肾病病情持续恶化的后期阶段,临床上慢性肾衰竭病人表现有血肌酐升高、贫血、高血压等病症,但很多肾衰病人临床异常症状表现并非十分显著。因此,诊断肾衰除了需要依据其政治表现外,尚需要结合客观的检查结果综合判定。肾衰诊断有哪几方面呢?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下。
肾衰诊断有哪几方面
1、有休克或血管内溶血,药物中毒或过敏史。
2、在纠正或排除急性血容量不足、脱水、尿路梗阻后,尿量仍≤17/ml/h或尿量仍≤400/ml/24h。
3、尿比重在1.015以下,甚至固定在1.010。
4、急骤发生和与日俱增的氮质血症。
5、尿渗透压《350mOsm/Kg.H2O,尿钠》40mmol/L。
6、除外肾前性氮质血症及肾后性少尿或无尿。
关于肾衰竭啥时候发作的回答
情况一:患者起初是急性肾衰竭,但是治疗后尿多了,水肿也退,但还是有血尿、蛋白尿,持续一年以上,就转变成了慢性肾衰竭。这类患者大概占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百分之十左右。
情况二:有过急性肾衰竭的,经过治疗病好了,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但是突发有段时间工作特别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一受凉感冒发烧,出现少尿、水肿。在医院检查有血尿、蛋白尿,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是有急性肾衰竭史,自以为已经无恙了,未加注意,劳累引起,损伤了肾脏。
情况三:患者之前从来没有急性肾衰竭病史,在体格检查的时候发现有点血尿、蛋白尿,偶然有点水肿,但肾功能尚好的,血压也不太高或者血压正常。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出现肾功能不好,血压高起来了,诊断为慢性肾衰竭,之后发展到肾功能衰竭。
情况四:也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血压高,其他没什么,尿液中稍微有点红细胞蛋白,肾功能基本好的,有的时候稍微差点,也没有肾衰竭病史的,也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这类患者易误诊为高血压病或高血压肾病。
情况五:同样是没有急性肾衰竭的,突然有感冒或者其他的感染发烧以后出现蛋白尿、水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透析禁忌症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适应症
1.慢性肾衰竭(CRF)的血液透析适应症 一般在患者肌酐清除率(Ccr)降至10ml/min左右时即应开始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宜适当提早,当其Ccr小于15ml/min时开始透析,其他参考指标为:
1) 血尿素氮≥28.6mmol/L
2) 血肌酐≥707.2umol/L
3) 高钾血症,血钾≥6.5 mmol/L
4) 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16.74 mmol/L
5) 有明显水潴留体征(严重水肿,血压升高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6) 有明显厌食、恶心、呕吐等尿毒症表现
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适应症
1) 基本同CRF
2) 急性肾衰竭诊断确立,少尿或无尿2天以上,血肌酐≥442 umol/L,或存在高分解代谢(每日血尿素氮上升10 mmol/L以上,血肌酐上升177 umol/L以上或血钾上升1--2 mmol/L以上)。
血液透析相对禁忌症
1) 休克或收缩压低于80mm/Hg
2) 有严重出血或出血倾向
3)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冠心病
4)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或有血源性传染病
5) 晚期肿瘤,极度衰弱或与医生不配合
要是自己做血液透析的话禁忌症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甚至都是已经比较危及到自己生命的并发症,尤其是自己在做血液透析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否则的话很容易就会血液传染病,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不小的危害,还有的患者甚至是会出现败血症的这种疾病。
肾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
1.ARF是由各种原因使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迅速减退,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umol/L。
2.进一步确定为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
3.注意以下两点:①应用利尿剂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②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4.还应排除慢性肾衰竭。应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和指甲肌酐测定有助于鉴别急慢性肾衰竭。B超肾脏不小,肾实质厚度不薄支持急性肾衰竭。指甲肌酐代表了病人血清中3个月以前的血肌酐水平,因此如果指甲肌酐正常也支持急性肾衰竭的诊断。
5.金标准是肾活检病理诊断,尽早施行急诊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肾衰竭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细胞沉降率加快。
(2)尿常规检查:随原发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共同点是:①尿渗透压降低,多在每公斤450mosm以下,经重低,多在1.018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作尿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过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008;②尿量减少,多在每日1000ml以下;③尿蛋白定量增加,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损伤,尿蛋白反而减少;④尿沉渣检查,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最有意义。
(3)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减退。
(4)血生化检查:血浆中白蛋白减少,血钙偏低,血磷增高,血钾和血钠随病情而定。
(5)其他检查:x线尿路平片和造影、同位素肾图、肾扫描、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等,对于病因诊断有帮助。
怎么诊断肾衰竭疾病
许多人在患上了肾衰竭疾病之后,不只是身体健康不再,心理健康也不再。缓解患者痛苦的最快方法就是及时发现肾衰竭疾病的存在,核对好患者的症状表现之后,然后对症下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肾衰竭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AFP的诊断思路 临床上要正确诊断AFP还应参考按下列思路进行:
(1)区分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如临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动态观察资料,就诊时即表现为肾衰竭者,需认真鉴别是急性肾衰竭(ARF)还是慢性肾衰竭(CRF)。下列方法对鉴别有益。
①病史资料:夜尿量增多超过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数增多(此种情况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响因素),既往肾脏病、高血压、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肾衰竭。
②化验检查:贫血可见于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小球性或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而肾小管性ARF多无贫血,因此不伴贫血的肾衰竭多为肾小管性ARF。急性肾衰竭多无明显的钙磷代谢异常。
③B超检查:肾脏体积大小对鉴别ARF和CRF意义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况下,肾脏体积增大提示为ARF,此时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淀粉样变等;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诊断CRF无疑。肾实质厚度、肾实质回声及肾内结构对鉴别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须注意超声检查主观性较强,应由操作熟练、经验丰富者完成,必要时应重复此项检查。若肾脏体积及肾实质厚度接近正常,鉴别困难,须借助其他检查。
④指甲肌酐测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个月来的血肌酐水平,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肾脏体积正常,从病史资料又难以鉴别的肾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为慢性肾衰竭。
⑤肾活检:肾衰竭时行肾穿刺活检应严格把握指征,充分评估肾穿刺的获益和风险,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病理诊断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明确急性肾衰竭的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竭表现为硬化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急性肾衰竭则可有新月体肾炎、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等表现。
(2)区分肾实质性ARF与肾前性、肾后性ARF:因3种ARF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①肾前性ARF具有以下特点:A.存在脱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础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这是由于两种代谢产物在肾脏排泄的机制不同所致。C.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尿钠排泄减少。D.补液试验,具体方法为1h内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静脉滴注,观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为肾前性ARF。
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肾前性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帮助,应用尿诊断指数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应用利尿药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②肾后性ARF的特点: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B.表现为突然无尿或无尿与多尿交替出现。C.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等表现。
若能除外肾前性及肾后性ARF,则为肾实质性ARF。
③肾实质性ARF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其病变部位。常见的肾实质性ARF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
A.肾小球性ARF:见于急进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恶化的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高血压。病史中往往缺少肾缺血或药物过敏等诱发因素。
B.肾血管性ARF:见于肾脏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但肾外表现常见,如肺部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常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症状,血沉增快、贫血。
C.肾小管性ARF:即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肾脏缺血、中毒等明显诱因,如脱水、休克、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肾功能恶化迅速,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发展为ARF,多无血尿、蛋白尿、贫血等表现。
D.肾间质性ARF: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伴有全身过敏表现,肾小管功能损伤较重,常伴有肾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细胞尿等表现。另外,肾皮质坏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肾乳头坏死常有明确诱因,诊断不难。
综上所述,简单的说,这就是肾衰竭疾病患者的诊断方法。肾衰竭是比较严重的肾脏疾病,它已经构成了对我们的生活平衡的威胁。提前的预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
肾功能不全诊断鉴别
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可诊断。
鉴别诊断
1、ARF是由各种原因使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迅速减退,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umol/L。
2、进一步确定为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
3、注意以下两点:①应用利尿剂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②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4、还应排除慢性肾衰竭。 应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和指甲肌酐测定有助于鉴别急慢性肾衰竭。B超肾脏不小,肾实质厚度不薄支持急性肾衰竭。指甲肌酐代表了病人血清中3个月以前的血肌酐水平,因此如果指甲肌酐正常也支持急性肾衰竭的诊断。
5、金标准是肾活检病理诊断, 尽早施行急诊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给不足(如外伤或)、肾脏因某种因素堵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损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急性肾衰竭若能正确诊断公道治疗,常能痊愈或缓解。
而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主要原由于长期的肾脏病变,肾单位受到摧毁而减少,随著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致使肾脏排泄调剂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造成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
除氮质血质症外,往往无临床症状,而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到了病情进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调剂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尿毒症症状才会逐渐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各系统受累。
由以上可总结出,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竭的区分:
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有什么区别: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是非,参考其他指标。
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有什么区别?:是病理诊断,肾活检病理诊断是鉴别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的金标准,但目前国内具备急诊肾活检条件的医院尚不普遍。因此,临床上选择和评估鉴别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的无创指标极其重要。
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竭的区分有什么?很多的研究表明:
病期是非作为论断依据特别是慢性肾衰竭并不可靠。
目前国内已普及用“B”超丈量肾脏大小。一般以为肾脏体积增大见于急性肾衰竭,肾脏体积缩小见于慢性肾衰。我们的资料表示无论急或慢肾衰,肾脏真正增大或缩小者仅各占三分之一,多数病例肾脏大小正常,这一部分人应用B超测肾脏大小对急、慢性肾衰鉴别无帮助。最近我们发现“B”超下丈量肾实质厚度较测肾体积大小更有意义。
指甲肌酐测定是一项无创、简便的检察方法,其测定值反应三个月前血肌酐水平。关于隐匿起病或病史不祥、肾脏大小正常的患者,指甲肌酐测定可了解3个月前肾功能,其特异度达84%,可作为以上两项资料的填补。
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有什么区别吗
一、临床诊断不同。这里说的诊断,并不是根据患病时间的是非来判定,事实上,很多的研究表明:病期是非作为论断依据尤其是慢性肾衰竭并不可靠。而是指根据病史是非,并参照其他指标,如 急性肾衰竭 尤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酶、刷状缘抗原,尿腺苷结合蛋白水平会上升。
二、病理诊断不同。肾 活检 病理诊断是鉴别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标准。
三、预后不同。急性肾衰竭病情进展多较迅速,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但急性肾衰竭若能正确诊断公道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常能痊愈或缓解。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ARF时应首先从临床入手,确定ARF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然后再弄清其原因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最终明确病因,本病根据原发病因,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诊断要点
(1)存在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重症感染。
(2)尿量显著减少:突发性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及水肿,血压升高,血尿等临床表现,个别尿量不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µmol/L 或BUN增加>3.57~7.5mmol/L,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血尿素 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 现。
(5)B超提示双肾多弥漫性肿大或正常。
(6)ARF临床分期及表现: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多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以上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可靠依据。
2.AFP的诊断思路:临床上要正确诊断AFP还应参考按下列思路进行:
(1)区分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如临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动态观察资料,就诊时即表现为肾衰竭者,需认真鉴别是急性肾衰竭(ARF)还是慢性肾衰竭(CRF),下列方法对鉴别有益。
①病史资料:夜尿量增多超过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数增多(此种情况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响因素),既往肾脏病,高血压,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肾衰竭,若短期内尿量进行性减少,或近期有明确的肾毒性药物应用史,或有明显的体液丢失则提示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②化验检查:贫血可见于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小球性或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而肾小管性ARF多无贫血,因此不伴贫血的肾衰竭多为肾小管性ARF,急性肾衰竭多无明显的钙磷代谢异常。
③B超检查:肾脏体积大小对鉴别ARF和CRF意义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况下,肾脏体积增大提示为ARF,此时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淀粉样 变等;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诊断CRF无疑,肾实质厚度,肾实质回声及肾内结构对鉴别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须注意超声检查主观性较强,应由操作熟练,经 验丰富者完成,必要时应重复此项检查,若肾脏体积及肾实质厚度接近正常,鉴别困难,须借助其他检查。
④指甲肌酐测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个月来的血肌酐水平,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肾脏体积正常,从病史资料又难以鉴别的肾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为慢性肾衰竭。
⑤肾活检:肾衰竭时行肾穿刺活检应严格把握指征,充分评估肾穿刺的获益和风险,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病理诊断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明确急性肾衰竭的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竭表现为硬化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急性肾衰竭则可有新月体肾炎,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等表现。
(2)区分肾实质性ARF与肾前性,肾后性ARF:因3种ARF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①肾前性ARF具有以下特点:A.存在脱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础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这是由于两种代谢产物在肾脏排泄的机制不同所致,C.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尿钠排泄减少,D.补液试验,具体方法为1h内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静脉滴注,观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为肾前性ARF。
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肾前性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帮助,应用尿诊断指数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应用利尿药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 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②肾后性ARF的特点: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B.表现为突然无尿或无尿与多尿交替出现,C.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等表现。
若能除外肾前性及肾后性ARF,则为肾实质性ARF。
③肾实质性ARF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其病变部位,常见的肾实质性ARF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
A.肾小球性ARF:见于急进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恶化的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高血压,病史中往往缺少肾缺血或药物过敏等诱发因素。
B.肾血管性ARF:见于肾脏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但肾外表现常见,如肺部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常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症状,血沉增快,贫血。
C.肾小管性ARF:即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肾脏缺血,中毒等明显诱因,如脱水,休克,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肾功能恶化迅速,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发展为ARF,多无血尿,蛋白尿,贫血等表现。
D.肾间质性ARF: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伴有全身过敏表现,肾小管功能损伤较重,常伴有肾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细胞尿等表现,另外,肾皮质坏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肾乳头坏死常有明确诱因,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在低血容量状态或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肾前性ARF,此时如果及时补充血容量,肾功能可快速恢复,补液试验可资鉴别,此时尿沉渣检查往往改变轻微,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2.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具有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或膀胱颈口硬化等原发病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盂,输尿管扩张或积液,临床上可有多尿与无尿交替出现,鉴别诊断往往不难。
3.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伴急性肾衰竭时,常为管型阻塞肾小管致肾内梗阻引起,检查血尿酸,血钙及免疫球蛋白,轻链水平,有助于做出鉴别诊断。
4.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诊断:往往由于肾脏缺血,中毒引起,常见原因为有效容量不足致肾脏较长时间的缺血,可见于大手术,创伤,严重低血压,败血症,大出血等多种情况;肾毒性物质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福平,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造影剂等药物的使用,接触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或蛇毒,毒蕈,鱼胆等生物毒素也是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往往经历典型的少尿期,多尿期等过程,不同药物引起的ARF各有不同特点,把握其特点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5.肾小球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重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疾病,此类患者往往有大量蛋白尿,血尿明显,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补体,自身抗体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肾脏血管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均可以导致ARF,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常见于儿童,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有神经系统受累,恶性高血压根据舒张压超过130mmHg,伴眼底Ⅲ级以上改变,诊断不难。
(1)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双侧肾静脉主干血栓可并发ARF,此种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腰痛,腹痛,血尿加重,尿蛋白突然增加等,B超,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诊断。
(2)肾动脉血栓及栓塞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心房纤颤栓子脱落等,表现为突发胁肋部疼痛,腰痛,血尿及酶学改变,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7.肾间质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急性间质性肾炎是导致ARF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可占到全部ARF的30%左右,这种患者在临床上药物过敏的全身表现,如发热,皮疹等,可有尿白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IgE升高等表现,另外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8.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肾病综合征是肾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常存在严重低蛋白血症,有效血容量下降,此种患者出现ARF有以下可能:
(1)肾前性ARF。
(2)药物相关的ARF,尤其在使用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情况下。
(3)肾脏病变加重,出现新月体肾炎等表现。
(4)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
(5)特发性ARF,常见于微小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需除外上述原因可以诊断,预后较好。
9.妊娠期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妊娠期ARF多由于血容量不足,肾血管痉挛,微血管内凝血或羊水栓塞等原因引起,可表现为先兆子痫,肾皮质坏死,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或产后特发性肾衰竭,由于发生在孕期或产褥期,鉴别诊断不难。
肾衰竭是什么引起的
一、病症导致肾衰竭
肾衰竭是各项肾脏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各种慢性肾脏病均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发展到肾衰竭。可能引发慢性肾衰竭的一些慢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间质小管肾病、多囊肾等病症。
二、误诊造成的慢性肾衰竭
肾脏病症的一些症状由于跟其他的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延误病情,从而使得肾脏病不断恶化,对肾脏损伤加剧,从而出现了慢性肾衰竭。比如说一些肾病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从患者角度来说由于缺乏肾脏病常识,依据贫血就医,对轻微的症状如乏力、易疲劳、高血压、夜尿多等忽视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耽误了病情;从医生方面说,满足于症状的诊断,忽略了伴随的并发症,而没有做相关的检查是导致误诊,延误病情,致使出现慢性肾衰竭。
肾毒性药物运用不当会急剧加重病情,导致肾衰竭的快速发生。但患者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这些药物如果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对肾毒性加以控制,把具肾毒性的药物治病的优点发挥出来,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肾毒性加以限制,从而使这些药物的运用利大于弊。
三、药物性致肾衰竭
对多位肾衰竭患者的调查中发现,肾毒性药物运用不当对肾脏的长期损害,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肾衰竭。比如说止痛片,止痛片中含有非那西丁,长期的服用不断损伤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继而发展到肾衰竭;除此之外像庆大霉素等药物运用不当也会引起肾衰竭。
通过上面的内容,想必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导致肾衰竭的原因了,希望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及时的去了解和认识肾衰竭。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流逝的也很快的,我们总是抓不住时间的脚步,所以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患病,因为这样会伤害到自己身体的。
肾衰竭的原因
肾衰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好好的人会出现肾衰竭的状况,针对大家关注的肾衰竭问题我们专门为大家讲讲,希望下面的内容能解决大家的疑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衰竭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刮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
慢性肾衰竭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著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肾衰竭是由其它的疾病而造成的,尤其是多种慢性肾病是造成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各种的慢性肾脏疾病都可以导致患者的肾功能衰退,最终发展成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