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误区
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误区
1、看见别人吃什么药自己就吃什么药
糖尿病与其它普通疾病不一样的,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患者体型、高血糖类型、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来选药。如,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在吃药时还要看自身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还有,我们知道每个患者的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加其他口服降糖药;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非磺脲类、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另外,还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进行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为了防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2、迷信进口药、贵药、新药
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糖降新药,总是会受到很多糖友的追捧,觉得新出的药物就会对症,就是好药。其实,评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3、担心二甲双胍伤胃不敢吃
吃过二甲双胍的糖友都知道服用这个药初期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但如果餐中或餐后服用,会大大减轻不良反应,用一段时间可慢慢耐受。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所以没有肝毒性,也不损伤肾脏。二甲双胍是临床首选的降糖药物,原因之一就是其安全性好。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还可以持续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心血管风险。
4、不按时服降糖药
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30分钟服,双胍药要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钣时服,格列酮类在餐前、餐后均可服用。
5、忘记吃药后补服
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虽说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事,但是漏服药可引起血糖波动,或让血糖居高不下,所以,漏服药该如何补、什么时间补,都很有讲究。如果漏服的是磺脲类药物,且已接近下一顿饭,就不用补了;如果是双胍类药,想起来就要及时补;如果是糖苷酶抑制剂,饭中、饭后可以补上,饭后过很长时间就不用补了;如果是一天一次的药,中午想起来可以补,晚上才想起来就不用补了,要出门或运动前不用补。为了防止漏服药物,老年人可以备一个特制的药盒,或者设计一个服药日历。
6、服用降糖药物时只遵医嘱不看说明书
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在就医时频繁问医生如何用药,吃几片,什么时间吃,其实药品说明书都有着很详细的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证的介绍,有与其他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药物如何保存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吃药前都应该了解。
胃病患者用药禁忌
常见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治疗胃病除要及时服用有关治胃病药物外,还应注意生活、饮食等多种诱因,同时还需禁忌以下四种药物:
消炎镇痛药:常见的消炎镇痛药有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炎痛喜康等。此类药常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热等疼痛性疾病。由于它们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损伤,因此胃病患者要避免应用,倘若患者必须服此类药时,要在饭后半小时或与胃粘膜保护剂一同服用;一旦出现胃部不适,应该马上停药。
解热镇痛药:这类药常在感冒发烧时服用,如扑热息痛、阿斯匹林、水杨酸钠、去痛片等。这类药物虽然治疗感冒效果好,但它们对胃粘膜却有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因此有胃病者在患感冒发烧时,不应服用此类药物,应采用物理降温和服中草药治疗。
糖皮质激素:常见的这类药主要有强的松、去炎松、可的松、地塞 米松等,常用它们治疗急性关节炎、过敏反应、抗免疫等。由于它们易引起胃粘膜出血、胃溃疡发生。所以,胃病患者应禁忌用此类药物。
抗癌药及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及抗癌药环磷酰胺等,可导致胃粘膜损伤,胃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服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以防加重胃病,出现并发症等不良反应。
患了糖尿病家属怎么做
1扶正心态
一旦肯定自己已患上糖尿病,患者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在所难免。有的患者麻痹大意,认为“无所谓”,有的焦虑紧张,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家属务必与患者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安慰患者、开导患者。帮助患者培养客观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方面家属有独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2调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易入误区。有些人谨小慎微,谈“糖”色变,抠得太细;也有一些病人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作为家属应多向医生请教,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运用,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规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并根据患者的血糖、血脂、体重劳动强度等调整进食品种类和数量;烹饪方法宜翻新,不断改进饭菜的色、香、味、形。不让患者因饮食不当而出事端。
3安排作息
叮嘱患者起居规律,运动锻炼不懒散。勤洗澡、剪指(趾)甲,注意保暖。睡眠充足。糖尿病患者更应切实执行,其中运动锻炼需请医生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家属可协助患者制定生活时间表,随机做相应的督导,使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少数自理能力差的病人,家属尚需多多陪伴,并适当代劳。
4关心用药
在高血糖毒性的影响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呈下降趋势,医嘱用药往往被遗忘或记错,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倒容易信以为真,由此造成的麻烦屡见不鲜。家属一定要关系患者用药,保证其按时。按量。按品种服药;使用胰岛素者的家属还需学会注射技术,一丝不苟地照料病人自注或必要时由家属帮助注射。一面做,一面讲,加深患者记忆。注意询问患者用药后的感觉,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家属是医患之间的可靠桥梁。
5协助监护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固然不可少,但总不如家属参与取得的数据客观准确。家属除了听从医生意见用袖珍血糖仪为病人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外,还需称量体重、量血压、数心率,提醒与帮助病人保护足,做好记录,定期去医院检查。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做简易的施救并护送至医院处理。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
与1型糖尿病单一的胰岛素缺乏病因不同,2型糖尿病病因除了胰岛素缺乏,还有胰岛素抵抗。不论何种病因,只要被确诊为糖尿病就使用胰岛素的做法是错误的。
胰岛素不是万能药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病人有效。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会因此引发肥胖,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病因极复杂,不同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或抵抗,有的病人兼有胰岛素缺乏和抵抗两种病因。为确保对症用药,在确诊糖尿病之初,医生就要先判断患者产生高血糖的原因,确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再使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注射胰岛素等;若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则要对症服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若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同时存在,就要联合用药。
胰岛素抵抗是指病人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只是体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定期复查可避免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巨大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会令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避免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关键。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变化,病人的病情也会发生改变,一味服药而不复查就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使患有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因此,即使患病之初是针对病因服用了药物,也不要忽视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应将定期复查,终身控制好血糖作为自我管理糖尿病的终极目标。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三个月到医院测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隔一年做一次胰岛功能评价。平时使用家用血糖仪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微小波动,先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自我调节,调节无效立即前往医院就医。总之,糖尿病的病因不同,血糖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更是微妙,治疗时要本着个性化原则,借助检查手段,合理选用药物。
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目前市售的降糖药物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磺脲类(如优降糖、糖适平、格列美脲)、双胍类(如格华止、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平、倍欣)、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亚)、胰岛素制剂。其中,胰岛素制剂和磺脲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中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血糖,亦可降低正常人的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和双胍类主要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不会降低正常人的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每一类药物都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作用时间、降糖效果、服药方式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是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血糖谱特点、肝肾功能、体型、服药依从性、年龄等)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对于1型糖尿病,自始至终都须用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则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对于2型糖尿病,初发者首先应该经过2-4周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倘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才应开始给予降糖药治疗。
选择药物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
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类患者需采用胰岛素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选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下需用胰岛素治疗:①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②出现严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毒症);③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急性心脑卒中);④围孕产期。
二、根据自然病程选药
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代偿性的胰岛素水平升高,首先应该考虑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再加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当病人体内70%以上胰岛β细胞丧失功能时,就须用胰岛素治疗了。
三、根据体型选药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减轻体重的副作用,正好化害为利;而对于消瘦的患者,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增加体重的副作用,正好一举两得。
四、根据高血糖时段选药
如果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或苯甲酸衍生物(如诺和龙);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治疗开始即可联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脲类加双胍类,或者磺脲类加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另外,对于初治时空腹血糖达到13.9毫摩/升、随机血糖(系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达到16.7毫摩/升的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 。
五、根据有无合并症选药
如果患者除糖尿病,还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首先 应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既可降低 血糖,又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 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缺氧性疾病,禁用双胍类药物,以免引起乳酸酸中毒;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 者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最好选用主要经胆道排泄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诺和龙); 如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全身性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六、根据年龄选药
由于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因此,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 (如优降糖),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短效降糖药物(如诺和龙、糖适平)。另外,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用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 D A批准 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病 人,选择每天只要服用一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更为方便适合,病人顺应性更 好;对于经济不宽裕的患者,还要将价格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病人能够维持长 期治疗。
糖尿病肾病要如何预防
1.控制血糖:不稳定的血糖水平或偏高的血糖仍对心、脑、肾、眼等人体最重要器官进行着慢性损害,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可引起肾脏早期隐匿性、不可逆性损害。而严格控制血糖达标,是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应强调的是,对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或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
2.控制高血压:大多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双重性地加重了肾脏负担,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更应该注重血压的控制。
3.合理饮食,限制蛋白摄入:糖尿病患者主要以清淡饮食为主。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糖尿病肾病早期就应限制蛋白质摄入,以每天30~50g为宜,而且应该选用优质动物蛋白,如鸡肉、鸡蛋、牛奶、鱼类。不宜选用植物蛋白,因其生物利用率低,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
4.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随环境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也随应用药物的敏感性而波动,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血压水平均是有必要的。
5.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可加重糖尿病肾病,遇有感染应及时治疗。
6.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慎用止痛药,避免血管、肾脏造影。
7.避免剧烈活动: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加重病情。
糖尿病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我国糖尿病在近年来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直接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人是不能随意吃东西的,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更不能像吃多少就吃多少。更重要的其生活方式和普通人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糖尿病人在生活方式上应注意什么事项呢?
经验: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制定生活规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像正常人偶尔熬一次夜,或者偶尔放肆一下对身体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像糖尿病人就不行了,他们偶尔放肆一下很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熬夜是最不可取的。
人体内的血糖的水平,跟节律体内的时间是一样的,如果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血糖失控。像糖尿病人如果入院了就可以让医生帮你制订一个正规的注射或口服药的规律,什么时间吃药什么时间打胰岛素等,让他们帮你制订一个合理作息用药时间。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饮食也不能突然加次加量,否则会导致药物治疗失效。
糖尿病人按照正常的作息规律则应该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起床,睡眠至少要保证七小时,像老年糖尿病患者无法入睡时也要静卧休息。糖尿病患者测血糖的时间也要固定,最好时间在早晨6点测,空腹血糖会更准确。
糖尿病人早餐一定要营养全面一蔬菜为主,主食为辅。在用餐1小时后再出去锻炼身体,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携带干粮或者点心,避免突发低血糖。中午回家吃一点容易消化的像面条或发面的主食,配以青菜,可以适当的加点肉。如有午睡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午餐就要减量,避免血糖升高。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运动量要减少点,慢慢逐渐过渡到晚上,晚上尽量少吃,吃饭后1小时吃点水果。
如果是上班族的话,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到室外进行适当的活动,让身体得到放松。要时刻关注你自己,要了解自己缺少什么,这样的话无论你自己工作多忙,你都会去做这个事情。从饮食上来说年轻人和老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体都是一样的。像还有一些特殊糖尿病患者有一些女性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哺乳用药,避免影响婴儿胰腺健康。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多
1.无任何症状则不可能患糖尿病。(错)
医学解释: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而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常没有典型的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甚至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很多女性糖尿病患者可仅仅以外阴瘙痒为首发症状,在妇科就诊时查出血糖升高;而不少男性则以勃起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所以,糖尿病常常来得悄无声息,不可大意。
医生提醒: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患妊娠糖尿病者、体形肥胖者等),应该每年至少检测血糖一次。
2.××医院、××药可以根治糖尿病!(错)
医学解释:糖尿病主要分1型与2型糖尿病。1型是胰岛细胞受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1型糖尿病的根治办法是通过促使胰岛细胞再生或胰岛细胞移植进行,目前的方法尚不成熟,均未达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程度,而且移植必然涉及排异问题,必须权衡抗排异药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能清楚阐明,更谈不上根治了。
医生提醒:不少广告宣称“根治糖尿病”,不是利用患者想治愈糖尿病的心理发财又是什么呢?
3.不吃主食等于饮食控制。(错)
医学解释:饮食的一大目的是为了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三大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不可或缺。而根据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及特点,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应达到55%~60%。所以不吃主食只会使三大营养素比例失调,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简单等于不吃主食。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到营养科门诊咨询个体化饮食方案。
4.西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大,尤其对肝肾功能影响大。(错)
医学解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共分为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五大类,均经过严格的临床Ⅰ至Ⅲ期试验才推广使用,毒副作用都研究得十分清楚。在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禁用,药品说明书上均有详细说明。
所有这几类已上市的药物,都没有明确的肝肾毒性,但高血糖本身会导致肝肾功能的逐渐下降。所以,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肝肾功能下降,加上高血糖的影响,则药品在体内的蓄积可能会超过中毒剂量。
医生提醒:很多抗糖尿病“药物”都吹嘘自己没有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实际上治疗需要个体化用药。
5.胰岛素一旦用上就不能停用了。(错)
医学解释: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不够用了。1型糖尿病是因为制造胰岛素的“工厂”被破坏了;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效率严重下降,原先一个胰岛素分子干的活现在要一百个胰岛素分子才能完成,超出了“工厂”的生产能力,于是胰岛素也不够用了。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几种情况下还是必须使用的,一种是患1型糖尿病,一种是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还有一种是已经出现了严重慢性并发症,用胰岛素会比用口服药对病情更为有益。另外,如果出现需要手术、较大外伤及严重感染等情况,也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当伤口愈合、感染痊愈以后,患者仍可以重新选择口服降糖药。
医生提醒:胰岛素可以说是控制血糖的最有力武器,和“成瘾性”毫无关系。使用胰岛素不应有任何思想负担。
6.打胰岛素后可以不用控制饮食了。(错)
医学解释:原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改用胰岛素后血糖常常得到明显改善。于是部分患者从此不再控制饮食,认为放松一些没关系,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是将血糖运送到组织中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这样,如果吃得多了,储存的也就相应增加,于是体重随之逐渐增加。体重增加了,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就不得不加量,于是进入恶性循环。
医生提醒: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
对待糖尿病必须纠正的3大误区
误区一:害怕使用胰岛素据隋主任介绍,很多患者对胰岛素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胰岛素是激素,用后成瘾有依赖性,还有一类患者对低血糖比较恐惧,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群认为注射比较麻烦,其实这都是很大的误区。隋主任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应该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对于初发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得到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概念为,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便不需要胰岛素和服药,能够维持血糖正常,并且能够维持三年多的时间。
误区二:得糖尿病不要紧不少市民对糖尿病不关注,忽视这种疾病。隋主任介绍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能够引起长期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并且愈后不好。糖尿病肾病在西方是导致肾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是肾功能不良的第三大原因(排在前两位的是高血压和慢性肾炎)。此外,糖尿病患者超过十年病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而糖尿病人截肢患者是非糖尿病病人的17倍。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拒水果于千里之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隋主任提出,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在饮食合理的前提下,西瓜、桃子等水果都可以吃。但应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的时候要注意总量上的限制和品种的选择,同时在吃的时间上也应有所注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饮食上的调整。
糖尿病患者住院用药不规范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超过37%的糖尿病患者接受的治疗是不恰当的,即便是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经常出现在错误的时间用药或者用错药物的情况,这可能和药物管理不规范以及医务人员处方单用错药物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因为用药不当导致的血糖失控直接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该项调查的负责人称:“就糖尿病患者整体而言,31%的病人是没有得到良好的糖尿专科护理的,而还有30%的人并没有专门的糖尿病营养师指导如何科学饮食和保健。”
英国糖尿病协会主席芭芭拉女士指出:“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科学的用药和饮食生活指导,如果临床用药本身不规范,再加上患者的生活饮食无法得到合适的护理指导,那么对病人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NHS负责人安娜女士说:“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我们医疗卫生系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尤其是在全国各地糖尿病治疗标准方面应该加强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