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大人捏脊很痛什么原因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大人捏脊很痛什么原因
力道掌握不当,力道过大的话,也会引起背部疼痛。建议在捏脊时手法要熟稔,把握合适的力道,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捏脊疼痛还有可能是长时间久坐容易造成背部肌肉劳损,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背部酸痛,这是正常现象,建议长时间久坐后适时的伸展活动,活动筋骨,如果长时间背部疼痛的话,建议去医院检查。
10分钟延寿10年是人就愿意
中医捏脊疗法是传统养生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背部按摩法,通过对老人脊背捏、拿、揉、按等手法来进行康复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补肾壮阳、延年益寿等作用。
捏脊疗法对神经衰弱、腰背疼、高血压、哮喘、腹泻等老年病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捏脊为什么如此好呢?
因为脊背关系人整体的健康和寿命。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脊背是人的生命线
拿捏脊背可以:
疏通经络、调整脏腑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而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出现淤积,于是经常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或者使身体其它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可以说,捏脊能治百病。
通过捏脊疗法,还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那具体应该怎么捏呢?
要懂“捏”诀窍
捏脊好处多,不过要懂得其中的诀窍,才能取得奇效。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诀窍是: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中医“捏脊”可治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中医“捏脊”可治腰肌劳损
在中医儿科,有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捏脊”,通过提捏小儿脊柱两旁的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湖北省中医院推拿康复科主任赵焰说,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背部疾病。
其中,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肌劳损,功效更为显著。因为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来治疗腰肌劳损,着重刺激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等背俞穴。
温馨提示:晨起或是睡前捏脊疗效好
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捏脊,疗效较好。先趴在床上露出背部,身体放平,尽量让肌肉放松。然后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腰椎两旁的皮肤、肌肉,再用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往前推,一松一紧,慢慢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如图)。每次从下往上捏6遍,每日两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腰肌劳损的症状如何预防
(1)保持良好姿势并矫正各种畸形。正确的姿势是抬头平视、收腹挺胸,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颈椎和腰椎过分前凸。在儿童和青少年发育期保持良好姿势最重要。
(2)加强体育锻炼能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经常处于健康和发育良好状态,肌力及韧带弹性良好者,发生劳损机会少。
(3)劳动中注意体位,避免在不良体位下劳动时间太长,对单一劳动姿势者,应坚持工间锻炼。
(4)注意劳逸结合,慢性病、营养不良、肥胖者,要注意休息。急性扭伤者应治疗。
肠胃不好时不妨捏捏脊
肠胃不好不仅会带来口臭、便秘、肥胖等烦人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折磨人的病痛。中医指出,肠胃不好时不妨捏捏脊,捏脊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改善腑脏功能,在健脾健胃方面非常有效果。
捏脊是沿着脊背督脉的循行路线,对这条路线上针对肠胃脾脏的各个穴位进行针对性捏提按摩,通常是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饭后最好休息2小时再进行。手法以每捏三下用力拎起肌肤为刺激最重。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身体舒服,在进行捏脊时并不以俯卧或半俯卧的姿势进行,但这会影响到穴位的准确和按摩效果。
想要真正做好捏脊,而不是做无用功,就要遵循三个要点。保持俯卧或半俯卧的姿势,以背部松弛平坦为目的。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每捏三次提一下肌肤,称为捏三提一法“;或者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视病痛轻重决定。操作时,可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进行推动,也可以手握空拳,寻找拇指和食指对合的舒适空间进行推移。
小儿捏脊要看孩子年纪和体质
这几年小儿保健推拿最为中国父母知道的手法,恐怕非捏脊莫属,很多父母非常热衷给自己的孩子捏脊。许多养生书籍及各类形形色色的小儿推拿专家,凡论及小儿捏脊都是高谈阔论,并且都只谈捏脊的好处,比如疏通经络、升阳开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而对于不适宜的捏脊所带来的副反应往往只有只言片语甚至根本就没谈及,这就给父母一个错觉,认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捏脊保健。但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上捏脊还是下捏脊?
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和养生书籍中所说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但实际应用当中,也会有下捏脊(从上往下),不过因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还是下捏脊有不同的适应症,要了解其适用症状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 “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比如实热证的小儿发烧,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同时,捏脊经过后背膀胱经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对肾、脾、肺都有直接影响。因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补阳气,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会增强,胃口也会变好。而对于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就不适合经常上捏脊,否则会越捏内火越重,就很可能会出现便秘加重,口舌生疮,盗汗加剧,晚上睡觉烦躁甚至发烧。
有个孩子还不到一岁,纯母乳喂养,妈妈在孩子刚满月的时候就听信当地一个小儿推拿师说捏脊对孩子很有好处,可以增强抵抗力。于是从满月开始就天天给孩子上捏脊,没捏脊前孩子大便都是正常的,但经过几个月的捏脊后,大便变得越来越干且臭,胃口也越来越差,于是这位妈妈请教那个小儿推拿师,推拿师说可能是捏的方法不对,简单教她方法后让她继续捏(还是让这位妈妈给孩子上捏脊),结果孩子便秘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来咨询时已经发展到4~5天大便一次,有时还要开塞露才能解大便,孩子经常因为拉不出大便而大哭,而问到这位妈妈的日常饮食结构时并没发现多大的问题,唯一的可能就是因长时间的上捏脊导致。
还有一个妈妈的孩子长期严重盗汗,便秘,经常扁桃体发炎上火,而且因为盗汗严重又经常感冒,咨询时我不经意问到平时有没经常给孩子上捏脊,结果她说坚持给孩子上捏脊差不多两年了,几乎天天捏,冬天也没停过!妈妈非常不解地问书上不都说捏脊可以增强抵抗力吗?可为什么我天天给孩子捏身体反而越来越差呢?这种因不适当长时间捏脊引发的副反应,我几乎是每个月都能听到看到。所以无论是多好的保健法,也是看个人体质的。
有的专家强调捏脊以七岁(虚岁)为分界线,七岁前的从下往上捏,七岁后的从上往下捏。试问体质会跟年纪有直接关系吗?莫非七岁以下的都是阳虚,而七岁以上的都为阴虚?上捏脊大补阳气,会助热,热就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运化,因此要根据孩子体质不同适可而止,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无益。有的家长盲目相信捏脊的保健效果就觉得捏得越多越好,每日给孩子捏上十几二十遍,而且早上捏完晚上还继续捏,长期坚持的话反而造成更严重伤害。特别提醒下,因为上捏脊会加重胃火,胃强脾弱的孩子,就是那种非常能吃老感觉吃不饱又容易食积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经常上捏脊,这种孩子现在不少见到。
上捏脊适宜时间
什么时间上捏脊最合适呢?按一天时辰来看,最好是早上,早上旭日东升,也是人体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此时上捏脊顺应了大自然规律,效果也会比较明显。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阳伤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按照一年时辰看,最好是春、夏,冬季应以藏阳为主,上捏脊会造成阳气外泄,而且因为冬天较冷,阳气外泄就易感染风寒,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父母一定注意。
有父母问到,我家孩子容易感冒,又有点便秘,但又不是很容易上火,或者有的说孩子分不清楚是哪种体质,既不容易上火也算不上虚寒,但很想给孩子做捏脊保健。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父母早晨给孩子上捏脊,而晚上给孩子自上而下推背,或者早晨做完上捏脊后给孩子揉下三阴交和搓下涌泉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上捏脊造成的上火。但对于实热很明显的孩子,依然不建议经常给孩子上捏脊。
注意事项
另外需要注意,上面说的那些捏脊的副反应都是长期累积的后果,如果平时偶尔捏一两次,无论哪个方向,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有些无汗的高烧,既可以上捏也可以用下捏脊,目的是为了发汗退烧,这种情况下就宜采用重手法去刺激达到解表发汗退热的目的,方向反而不是关键。而平时保健的捏脊,就要看孩子年纪和体质采用相对轻柔的手法。
捏脊诀窍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两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为何捏脊如此好
可治疗多汗症
对于身体易出汗的人群可以尝试捏脊,因为捏脊可以对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及神经节具有刺激的作用,从而起到止汗的功效。
调节脾胃
脾胃异常不但易使人腹胀、腹痛,而且还会导致人体在晚上出现难以入眠的现象,这时可以多多捏脊,因为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
提高免疫力
久咳不止、感冒反复等症状的出现是因为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想要缓解这些症状提高免疫力是关键,大家可以捏脊,因为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
治疗腰肌劳损
脊背遍布诸多穴位,经常捏脊则具有治疗腰肌劳损的功效,因为后背有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等穴位。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背部有大肠俞、脾俞、胃俞、等穴位分布,通过捏脊,对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夜啼等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捏脊通过刺激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如咳嗽、哮喘、感冒等症状。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长智力的好处。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捏脊背的功效
捏脊通过刺激人体的体表穴位或某些部位,能增强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机体所有的抗病因素,起到祛病健身之功。
大人捏脊很痛什么原因 捏脊的正确手法
1.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肌肉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次。
3.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4.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即可。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不同疾病捏脊手法
常规捏脊法一般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增强小儿免疫力的作用,为了加强疗效,常根据不同病情,在相应的背俞穴上捏提:
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 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厥阴俞,肺俞;尿频提膀胱俞,肾俞,肺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夜啼胃俞,肝俞,厥阴俞;呼吸系统疾病提肺俞,肾俞,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