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鳘鱼的形态特征

鳘鱼的形态特征

体侧扁,略延长。口腔内为鲜黄色;上颌外齿为犬齿状,尤以前端2枚最大。体背部为银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鳍灰黑,软条的基部具数列小圆鳞,占软条高度的1/3。

尾柄细长,尾鳍楔形。

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能以鱼鳔发声,性凶猛。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米鱼的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厘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达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3.4—3.7倍。大米鱼的头中等大小,略侧扁,较尖突,长着圆鳞。头长为吻长4.1—5.2倍,为眼径5—5.4倍。

大米鱼的眼睛较大,位于头前半部上侧,眼圈大,眼径略小于吻长,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米鱼长有2个稍圆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形,紧挨着眼睛。

大米鱼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颌约等长,口闭时上颌微突。

米鱼(2张)

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之后缘下方。米鱼的吻短而钝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状,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数孔不显著。米鱼的上颌外行牙较大,呈犬牙状,口闭时大部外露;内行牙细小,呈牙带:下颌内行牙扩大,也呈犬牙状,外行牙小,有带状牙群。米鱼的唇较厚,口腔灰白色。舌发达,游离,有4个颊孔,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呈裂缝状。中央的领孔及内侧的颠孔呈四方形排列,没有颌须。 米鱼的鳃孔很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接。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个扁棘。有7条鳃盖条,还长有假鳃,鳃耙细长。

米鱼(5张)

大米鱼除吻部及鳃盖骨被小圆鳞,颊部及上下颌无鳞外,全身都长有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各鳍基部长有小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的二分之一长有小圆鳞。尾部小鳞伸达尾鳍的中部。

大米鱼的两个背鳍连在一起,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较腹鳍的起点稍稍靠后,鳍棘部和鳍条部有一个较深的缺刻,背鳍前部的鳍棘上缘为黑色,后部鳍条的中央有一条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尖长,比腹鳍长,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胸鳍腋部上方还有一个暗斑;臀鳍长有2条棘;尾鳍呈楔形,基部为黄色,边缘颜色稍浅。米鱼长有9—10条鳍棘和28—30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眼径1.7—2倍。臀鳍起点在第13—14背鳍鳍条的下方,长有2条鳍棘和7条鳍条;臀鳍的第二棘细长,约为眼径1—1.3倍。

大米鱼的体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肠粗短,在腹腔中盘绕两次。胃呈长囊状。有

5个长而大的幽门盲囊。鱼鳔很大,呈圆锥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状,后端尖细,鱼鳔侧长有34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成网状。脊椎骨有24—25块。

鮸鱼体延长而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一般体长45~55厘米、体重500~1000克,大的个体可达10多干克。头小尖突,吻短,钝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颌等长。体被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头部被圆鳞,颏孔4个,无颏须。

中央颌孔及内侧颌孔呈四方形排列,无颌须。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呈犬牙状,内面小牙成带状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体背和上侧面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背鳍2个连在一起,中间有一深缺刻。鳍棘上缘为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臀鳍具2棘;尾鳍呈楔形,尾鳍的基部为黄色,其边缘颜色稍浅。渔获体长15~70厘米。

立鱼的形态特征

体长13~30.6厘米。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长,腹面钝圆。吻钝。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颊鳞5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色青灰而带黄色,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黄色。

带鱼的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带鱼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1]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在头后部,延达尾端。臀鳍88-13-13,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仅棘尖外露,第1鳍棘甚小。胸鳍11-12,短尖而低。无腹鳍。尾鞭状,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关部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暗黑色。脂肪较多且集中于体外层。

带鱼腹部有游离的小刺,游动时不用鳍划水,通过摆动身躯来向上游动。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小型鱼类。洄游性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海洋中、下水层,晚间活动于海水底层。带鱼寿命8年左右,1龄鱼的平均身长18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

白鱼的形态特征

白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鳝鱼的形态特征

鳝鱼体长约20.70公分(8.28寸),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鳇鱼的形态特征

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有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章鱼的形态特征

章鱼科的种类共有26属252余种海洋软体动物,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平时用腕爬行,有时借腕间膜伸缩来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头下部的漏斗喷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

该科中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lgaris),体型中等,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栖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该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最小的章鱼是大西洋侏儒章鱼(Octopus joubini),长约14厘米;大西洋侏儒章鱼很有力气,腕手上直径为2.5毫米左右的一个吸盘可吸住48克重的物体。最大的章鱼是北太平洋巨型章鱼(Enteroctopus dofleini), 1973年2月,一名潜水员在华盛顿的夏胡德运河捕捉到一只大章鱼,这只章鱼腕足展开后直径达15.6米,重达53.6千克。身长1.5-2米的章鱼,吸盘直径约为6毫米,吸重力为100多克。它们往往能拖采超过自身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块。

章鱼不仅可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而且还能够像最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变得如同一块覆盖着藻类的石头,然后突然扑向猎物,而猎物根本没有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章鱼能利用灵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缝及海床间爬行,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澳洲墨尔本大学的马克·诺曼,在1998年于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河口水域发现一种章鱼能迅速拟态成海蛇、狮子鱼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击。

章鱼的形态特征

全世界章鱼的种类约有650种,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

平时用腕爬行,有时借腕间膜伸缩来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头下部的漏斗喷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

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lgaris),体型中等,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栖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该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

最小的章鱼是乔木状章鱼(O. arborescens),长约5公分(2寸),而最大的可长达5.4公尺(18尺),腕展可达9公尺(30尺)。乔木状章鱼很有力气,腕手上直径为 2.5毫米左右的一个吸盘可吸住48克重的物体,身长1.5-2米的章鱼,吸盘直径约为6毫米,吸重力为100多克。它们往往能拖采超过自身重5倍、10 倍、甚至20倍的大石块。

章鱼不仅可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而且还能够像最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变得如同一块覆盖着藻类的石头,然后突然扑向猎物,而猎物根本没有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章鱼能利用灵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缝及海床间爬行,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

柳叶鱼形态特征

柳叶鱼是胡瓜鱼科,油胡瓜鱼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极洋、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之温寒带海域。

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

柳叶鱼 侧线鳞170~220。背鳍软条10~14,臀鳍鳍条17~24。

柳叶鱼

脂鳍延长而成长方形,长度可达背鳍长之1/2。最大可达25公分,通常为15公分。雄鱼臀鳍稍呈弧形。体侧有二条稜状突带,一条由鳃孔至尾柄,另一条则是由胸鳍至腹鳍,并延长至臀鳍。体背侧暗褐色,腹面银白色。鳃盖上常散布一些黑色小斑点。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搜索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象鱼的形态特征

巨骨舌鱼体形巨大,成体长度可超过2.5米,最长达3米,重量归高达200千克。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鳙鱼的形态特征

测量了42条鳙鱼的标本。鳙鱼体长68—342mm;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

鳙鱼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无须。眼小,位于头前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阔而隆起。鼻孔近眼缘的上方。下咽齿平扁,表面光滑。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

鳙鱼背鳍基部短,起点在体后半部,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其第1-3根分枝鳍条较长。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约等大,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后室大,为前室的1.8倍左右。肠长约为体长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体的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缘各具有1排角质“栉齿”,雌性无此性状或只在鳍条的基部有少量“栉齿”。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鲚鱼的形态特征

头短,侧扁。吻短,圆突。口大,下位。口裂倾斜。上颌骨后延伸达或伸过胸鳍基底。下缘具细锯齿。两颌具绒毛状牙一行,犁骨、腭骨均有细小牙。鳃孔大。鳃盖条9-10。鳃耙细长。体被圆鳞。腹缘棱鳞16-17+22-26。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低而延长,与尾鳍相连。腹鳍短小。胸鳍上部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后超过臀鳍起点。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长191mm。体延长,甚侧扁,前部高,向后渐低,呈尖刀状。背鳍基底前部上凸,向头尾下斜。背缘较腹缘宽,腹缘广弧形而窄。头稍小而侧扁,吻端尖。口大,下位,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超过鳃孔。两颌齿细小。眼中大,侧上位,靠前;眼间隔宽而圆凸,宽约为眼径的2倍。鳃盖骨薄而平滑。鳃孔宽大。尾部细长,超过体长之半。背鳍1,13;臀鳍74-86;胸鳍6+12;腹鳍I-6。纵列鳞60-65。鳃耙16-17+22-26。体长为体高5.3-6.1倍;为头长5.6-6.4倍。头长为吻长3.7-5.4倍;为眼径4.1-5.6倍。背鳍1个,基底短,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起点前有1小棘,鳍条向后渐短。胸鳍较小,侧下位,上方有长丝状游离鳍条6根,尖端达到或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基底甚长,始于胸鳍尖端或稍前下方,后缘与尾鳍相连,鳍条90以内。尾鳍短小,上叶长约为下叶长的2倍。体被薄圆鳞,易脱落,纵列鳞58—65行。腹缘自峡部到肛门前有锯齿状棱鳞。无侧线。体背灰黄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浅灰色,胸鳍和腹鳍白色。体长一般为15—20厘米。体形与鲚相似,但臀鳍条数目较少,仅73-86根;体侧纵列鳞也较少。体呈淡黄色。其吻端和各鳍条均呈黄色,鳍边缘黑色体呈白色,体背淡绿色。体延长,侧扁,向后渐细尖,腹部有棱鳞。

鲱鱼的形态特征

鲱鱼是体形侧扁的北方鱼类。鲱鱼一词常指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 harengus)和太平洋鲱(C. harengus pallasii);两者一度被认为是两个种,今认为只是亚种。

鲱鱼头小,体呈流线形;色鲜艳,体侧银色闪光、背部深蓝金属色;成体长20~38公分(8~15吋)。是世界上数量多的鱼类之一。以桡足类、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为食。成大群游动,自身又为体型更大的掠食动物,如鱈鱼、鲑鱼和金枪鱼等所捕食。鲱鱼可用流网、围网类(主要是旋曳网或拖网)捕捞。在欧洲,捕到的大部分鲱鱼或腌渍在桶内制成咸鱼,或用烟熏制成熏鱼,以供出售。在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供食用的鲱鱼大部分是幼鱼,是在沿岸水域以鱼籪或围网捕捞并制成沙丁鱼罐头。在太平洋捕到的大量鲱鱼用以制造鱼油和鱼粉,小部分用以腌渍或烟熏。

黑鱼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

黑鱼2 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背鳍软条为49~54条,臀鳍软条为32~38条。

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相关推荐

金鱼草的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30-50厘米。茎直立,叶矩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筒状唇形,外被绒毛,常见栽培有红、紫、黄、白各色品种,花期5-6月。蒴果深褐色,果期7-8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基部有时木质化,高可达80厘米。茎基部无毛,中上部被腺毛,基部有时分枝。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常互生,具短柄;叶片无毛,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密被腺毛;花梗长5-7毫米; 花萼与花梗近等长,5深裂,裂片卵形,钝或急尖;花冠颜色多种,从红色、紫色至白色,长3-5厘米,

安康鱼的形态特征

安康鱼身体粗短柔软,无鳞,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40-90厘米、体重300克~8KG。安康鱼(monkfish)长着一个超级大的、布满了牙齿的嘴巴和罕见的平平的身体。另外,它的身体上的皮肤还粘乎乎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外表丑陋的家伙仍然在为满足人们的“口福”做贡献。在欧洲和北美,有数百万人喜欢吃这种味道鲜美的大鱼,它因此常常被称为“穷人的牡蛎”。此安康鱼是在大西洋海岸发现,它最大可以长到090厘米长,最重可达10公斤!头大而平扁 ,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

鸦片鱼的形态特征

鱼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长。 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9~11。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形态特征

梨果的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梨果皮的功效: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梨籽的功效: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知道了梨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建议您春季不妨多吃些梨子来滋阴养肺

虎头鱼的形态特征

外形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 暗色不规则横纹。 虎头鱼属蛋种鱼。它体短而肥似鸭蛋。背部光滑无鳍,其余诸鳍短小。这种鱼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比高头更发达的肉瘤,除包着头部以外,还包向两颊颚,连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内。在头顶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纹隐约可见,十分威武,故称虎头。虎头因尾鳍很短,头又大,游动时从容安详,很像金鱼中年高望重,行动蹒跚的长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称它为寿星

红娘鱼的形态特征

红娘鱼长约8~20 cm。体延长,稍侧扁,亚圆筒形。头高、大,近长方形,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项棘尖长,伸越背鳍起点。吻中长,向前倾斜,吻端中央凹入,吻突圆钝或近三角形,常具小棘。眼上侧位。口大,前腹位。体被中大栉鳞,侧线鳞50~70枚。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8~9鳍棘;第二背鳍及臀鳍基底长,同形,相对。胸鳍宽大,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1] 腹鳍胸位;尾鳍后缘微凹。体红色,胸鳍内侧面蓝灰色,常具斑点。

老板鱼的形态特征

鳐形目鳐科鳐属的1种,体长约50厘米左右,体盘亚圆形。幼体和雌体成体前缘稍波曲,吻稍突出;雄体成体前缘波曲很显著,吻显著突出。尾较宽扁,侧褶发达。眼小,椭圆形,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体尖锐,雌体平滑。鳃孔5个,狭小。背鳍2个,约同大、同形;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几连接;腹鳍前部呈足趾状突出;胸鳍前延,距吻端有相当距离。尾上结刺在雄性成体3纵行,在雌性成体5纵行,在幼体1纵行;头

黄姑鱼的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为20~25厘米,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短钝。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亚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两颌齿细小,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侧齿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凸,宽大于眼径。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为一下陷肉垫状浅孔,两侧颏孔各2个。体被栉鳞。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具11鳍棘,28~30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长。鳔圆筒形,鳔侧具22对缨须状侧肢。耳石腹面蝌蚪状印迹的头区昂仰,伸达耳石前缘,尾区为丁形浅沟,尾柄较粗,长为高的2.4~

鳊鱼的形态特征

鳊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鳊鱼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整个体侧呈现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