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患者哪些适合人工肝支持治疗
肝衰竭的患者哪些适合人工肝支持治疗
(1)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可考虑早期治疗;
(2)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功能 PTA 在 20%~40% 之间,血小板>50×10^9/L 为宜;
(3)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多见,应慎重;
(4)晚期肝衰竭肝移植术前等待供体、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移植肝丧失功能。
三七粉对肝脏有何副作用 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怎么办
先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一旦确诊是药物性肝损伤,第一步应该立即停止可疑肝损伤药物的服用,以免加重肝脏的损伤情况。因为肝脏有自愈性,并且少量服药导致的肝损伤不适很严重,约95%患者患者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轻度肝功能异常者通过休息、口服保肝药物可恢复;重度肝损伤者需住院治疗,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的患者,需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治疗,病死率较高。
哪些肝衰竭患者可以进行肝移植治疗
(1)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肝硬化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
(2)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患者。
哪些肝衰竭患者不适合肝移植治疗
绝对禁忌证(有以下情况者无法行肝移植治疗):
(1)难以控制的全身性感染;
(2)肝外有难以根治的恶性肿瘤;
(3)难以戒除的酗酒或吸毒;
(4)合并严重的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病变;
(5)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
相对禁忌证(有以下情况者需谨慎考虑,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行肝移植治疗):
(1)年龄大于 65 岁;
(2)肝脏恶性肿瘤伴转移;
(3)合并糖尿病、心肌病等预后不佳的疾病;
(4)胆道感染所致的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5)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6)明显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解剖结构异常。
肝炎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1、要立即停用与肝损害有关的或可疑的药物,依据病情使用促进致肝损伤药物清除的药物和解毒剂。
2、急性中毒的患者可采取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等措施消除胃肠残留的药物,也可采用血液透析、腹腔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方法快速祛除体内的药物。
3、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导致肝功能衰竭、重度胆汁淤积和慢性肝损伤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考虑人工肝支持和作肝移植。
4、多数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与病毒性肝炎相同,如采用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不要忽略某些原发病或伴随疾病的治疗,
5、卧床休息可以减轻体力上的消耗,还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能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切忌过度疲劳。
肝功能衰竭患者针对并发症的治疗有哪些
(1)肝性脑病:避免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限制蛋白质摄入;服用乳果糖促进氨代谢;适量使用支链氨基酸;人工肝支持治疗。
(2)脑水肿:甘露醇降低脑内压力;利尿剂;人工肝支持治疗。
(3)肝肾综合征:利尿剂;限制液体摄入;白蛋白;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治疗。
(4)感染:强效抗生素或联合抗生素治疗。
(5)出血:生长抑素类似物;补充新鲜血浆或凝血因子。
什么是肝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治疗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参与很多合成、代谢、解毒工作,人工肝是一个体外装置,可以有效的替代肝脏的功能,其机理就是将病人的血液通过体外装置循环,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补充人体需要的有益成分后再输回到病人体内,这种方式可暂时替代肝脏的生理功能,挽救肝衰竭患者的生命,为肝移植赢得更多机会。
急性肝衰竭的症状 肝性脑病与脑水肿的治疗
血氨和毒素共同作用引起肝性脑病,病情演变可发生脑水肿。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感染、出血、饮食等,酸化肠道,降血氨,对于Ⅲ期以上肝性脑病建议气管插管,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口服利福昔明或抗感染治疗可同时降低血氨及TNF水平。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ICH) 是最严重的急性肝衰竭并发症。既往存在渐进性肝性脑病的患者应怀疑是否存在脑水肿。脑水肿较少见于1-2 级肝性脑病,但在3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25%至35%,而4级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生率为65%~75%。癫痫发作在严重脑病患者中并不少见,然而,它往往被镇静剂和瘫痪所掩盖。癫痫发作可引起颅内升高、增加脑氧消耗和加重脑缺血。癫痫发作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脑电图以给予及时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ICH)的管理目的在于维持颅内压小于20~25mm Hg,脑灌注压为50~60mm Hg。多式联运方式联合过度换气、血液过滤、高钠血症和低温疗法是可用的。过度通气通过降低导致脑血管收缩的PaCO2迅速恢复颅内压。为了避免脑缺氧,有必要监测脑灌注和耗氧量。高钠血症或血清渗透压增加可以通过静脉输注甘露醇或高渗盐水进行管理。血清渗透压增加引起脑实质流体扩散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ICP。亚低温治疗可恢复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和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低温治疗可能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凝血障碍。硫喷妥钠、苯巴比妥是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二线治疗方案,它们通过降低脑氧耗起作用。
重症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对症治疗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实施重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防止院内感染;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C、K;输注新鲜血液、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
2、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肝细胞生长因子:临床上应用的此类药物主要来源于动物的乳肝或胎肝,为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具有一定疗效。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其疗效尚有争议,滴注期间应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心悸、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3、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重症肝炎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应采取积极地治疗措施。
4、人工肝支持治疗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应用于临床,主要作用是清除患者血中毒性物质及补充生物活性物质,对早期重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5、肝移植
此法价格昂贵,获供肝较为困难,有排异反应,常继发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等),因此阻碍了其的广泛应用。
肝衰竭人工肝支持治疗的风险有哪些
人工肝治疗的并发症有过敏反应、低血压、继发感染、出血、失衡综合征(人工肝治疗后导致各种离子、凝血因子等失衡的现象)、溶血(可造成贫血、黄疸;空气栓塞:类似血栓,可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空气栓塞、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各种离子如钾、钠氯等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身体偏酸或偏碱)等。随着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下降,一旦出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得了重症肝炎能治好吗
重症肝炎不好治愈的。
一、基础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继发感染。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口服卡那霉素以控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二、抗病毒药物应用
三、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
②胸腺肽治疗;
③强力宁。
四、活跃微循环的药物治疗:莨菪类药物和小剂量肝素、丹参等,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五、肝昏迷的治疗:应用支链氨基酸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可获一定效果。应用血液交换、体外肝灌流、吸附剂灌流及血液透析或滤过等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能暂时使患者意识清醒,但不能提高本病存活率。六、其他重症肝炎患者常并发出血、感染、脑水肿、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等,必须加以及时处理。
重症肝炎又称为肝衰竭,其治疗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于难以保守治疗的患者,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术。
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
一患者网上咨询:我的父亲有多年乙肝病史,1月前出现头昏、恶心、呕吐,随即全身发黄。现在医院住院,但又出现了神志不清。医生说是慢性重型肝炎,请问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疗啊。
慢性重型乙肝炎是由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演化而来的终末期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危重和疑难病,治疗比较困难,治疗时间长,病情凶险。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见于以下几种方案。
支持治疗
一旦诊断为重型肝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
营养和支持是重肝治疗的重要部分和基础,不容忽视。由于重肝患者食欲极差,消化吸收不良、肝脏合成能力低下甚至并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患者热量摄入不足,基础代谢低下,且存在显著的负氮平衡、低血容量等。同时,患者存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这些因素均会引起肝脏细胞再生修复能力下降、低蛋白血症与水肿、凝血酶凝血因子缺乏与出血、免疫功能减退、感染、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临床上出现感染、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以及诱发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要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并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促进肝脏功能恢复。
针对病因或针对机制的治疗
1、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促进再生:
甘草酸制剂具有较明确的抗炎作用,目前已经是肝炎治疗的常规药物,应用后可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结构含有活性巯基,可与过氧化物、超氧离子等毒性物质结合,阻断其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对肝细胞亦有保护作用,但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及肝细胞增殖,并抑制TNF的释放,减轻肝细胞坏死、修复肝组织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降低病死率。
2.抗病毒治疗: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是重型肝炎的重要病原,抗病毒治疗将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对存在乙肝病毒复制证据的重型肝炎.应立即给予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应该选择快速强效的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替比夫定,其中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有更快、更强的抑制病毒作用,阿德福韦酯由于起效较慢不适合用于重型肝炎的治疗。
3.免疫调节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
4.针对肠源性毒素的治疗:重型肝炎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是内毒素产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应用微生态制剂或乳果糖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血氨和其它毒素的吸收并预防感染等并发症非常重要。
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制剂等,调整菌群失调,减少内毒素血症、抑制血氨生成和吸收。
乳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道细菌所产生的氨减少。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氨的排出。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重型肝炎常常由于各种并发症而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各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重型肝炎并发感染中以腹腔感染最为常见。一旦确诊自发性腹膜炎(SBP),除积极加强综合支持治疗外,应立即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原则是加强基础治疗,降低血氨及清除血中有毒物质;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衡,减少假性神经递质形成;控制并发症等。
在消化道出血时,应立即排除胃肠道内积血,减少血中有毒物质的吸收。
重型肝炎一旦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病情恶化,往往不可逆转。因此,早期预防治疗尤为重要。
人工肝治疗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肝脏疾病的方法。通过人工肝支持,为重型肝炎或早期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使可逆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得到恢复;通过暂时改善患者身体状况与生化凝血指标,减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从而为肝移植创造条件和时间。人工肝是重型肝炎肝移植的重要过渡桥梁,同时也是肝移植后最初无功能状态的替代措施。
国内外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显示:病情早中期治疗效果较好。用于治疗重型肝炎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时问,提高存活率,增加等待肝移植的机会。通过人工肝治疗,患者的血胆红素及血氨水平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改善,颅内压下降,脑水肿减轻,意识障碍及肝性脑病得到改善
肝移植
目前,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改变重肝自然病程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型肝炎施行肝移植后的l、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上升至66%、60%和55%。由于重型肝炎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多合并严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其他器官功能不全。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达14%一25%,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所行肝移植手术。手术并发症以感染、肝移植相关性脑病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虽然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确切,但由于供体的缺乏,不少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错过手术时机。而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支持作用,可延长患者生命,使其有更多的机会赢得等待肝移植时间。因此,应作为术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
肝脏衰竭能不能治好
目前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
药物治疗
(1)内科基础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
①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消毒隔离、保证每日能量和液体供给、维持内环境稳定、动态监测肝功能、血生化、凝血项等变化。
②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a 病因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及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尽早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临床研究显示: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近期可遏制肝衰竭的炎症过程,远期可抑制炎症发作,延缓肝纤维化,降低肝癌发生;但应注意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对于药物或酒精所致肝衰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和严格戒酒。
b激素治疗: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病死率有显著效果, 但糖皮质激素对HBV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应用存在一定争议。周先珊等通过对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日×7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同时不增加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