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太强好吗
孩子自尊心太强好吗
自尊心培养一直是美国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大都是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但是最近,这一项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思想开始面临挑战,专家们开始反思:我们孩子的自尊心是不是太强了?
为何表扬有时会起反效果?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你或许要问: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难道不需要自尊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同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自尊心也要有一个度,如果表现得太强反倒变成人格弱点。于是乎,每当我7岁大的女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自负或是自大时,我就会担心是不是她的自尊心过于膨胀,以至于出现不好的苗头了呢?
我并不是说孩子有自尊心是坏事,正好相反,适当的自尊心往往体现为孩子的自信心,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但是这两年来,通过对育儿家长、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者的咨询,我们发现“自爱”往往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分膨胀的开始。如今的孩子们普遍对逆境承受能力低,也就是比较脆弱。通过平时多做些较为平和的批评教导,我们能够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生存能力。
心理学家Ph.D. Laura Smith和Ph.D. Charles Elliott,曾经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我们为何会面对如此多充得过胀的"气球"?怎样才能安全地给他们“放放气”呢?
每个人都是赢家吗新泽西州的Jen Singer太太有两个儿子,她回忆起大儿子的武术课程,“一次班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希望问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贴进教室的橱窗里。其中一个写道:‘为什么我一次也没参加过空手道训练,却得到了一条荣誉腰带?’”
好问题。答案是:对大多数教练来说,荣誉腰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群体奖项,类似于集体奖,而慢慢失去了作为表彰突出者的纪念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个人都是赢家”成了时髦的现象,于是一些孩子渐渐习惯于接受这个“事实”。一位母亲告诉我,她孩子的班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问答小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有人答对了就会收到小奖品。后来她的孩子不停地追问是否最后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奖品呢?这位母亲只得跟孩子解释:并非每个人都会赢,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赢,一部分人输。
现实中总有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优秀一些,这些孩子就会成为别人的榜样。然而目前很多的小学都竞相开展一种“以孩子为中心——child centered”的课程,年级的差别被打乱,以此避免有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保密的,因此好学生很难显现出来,也就失去了榜样的作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多孩子遇到困难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没什么大不了”,而且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落后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对此也甚为不满,他们希望在一个目标明确的环境中成长,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没有人能脱颖而出实在不怎么样。
“看得到的进步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体进步的肯定,会给别的孩子带来坏影响”,加拿大UBC的心理学家Ph.D. Kathleen Vohs说,“孩子们能从中发现一些人比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优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关于纪律的困惑目前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情感而大大忽视了溺爱所造成的风险。我就是这样的母亲,我们中大部分人也是。举个具体例子:我给孩子制定了“不在厅里吃东西”的纪律,不过到目前为止,家里的两个孩子谁也没把我的话放心上,沙发从来都是沾满面包渣的。我们自己是否也享受过这样的“宽松”环境呢?这非常值得怀疑。
想想我们自己的父母吧,他们何时会因为一项有益于我们的纪律而因孩子执行“困难”而放弃呢?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制定和严格执行一项限制孩子的纪律是违反天性的,如果硬要这么做只会产生愧疚的心理。请想想,放任孩子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成长就真的让他高兴吗?
“我曾看到很多父母溺爱子女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Kristin Cole,两个孩子的母亲对我说,“一次,我与几个相熟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散步,其中一位女士的孩子饿了,而我们中只有一个人带了饼干。于是她取出饼干给那个饿了的小家伙,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她匆忙地把饼干藏好,悄悄塞过去,理由居然是怕她自己的孩子看到与小伙伴分享食物而气!”
如何培养孩子强大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孩子开始独自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自尊心将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下列10条策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爱孩子。家长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更有尊严,更自重。多抱抱他、吻他、拍拍他的肩膀,别忘了告诉他,你有多爱他。
别敷衍孩子。如果他想跟你说话,你只要离开电脑或者关掉电视,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就够用了。眼对眼地看着他,以此来表明你是真的在听他说话。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奇效,因为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孩子会觉得他在你的心目中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合理家规。给你的孩子定几条合理的规则,一些硬性的家庭规定会让他更有安全感。你可能要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但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如你所愿地遵守这些规定。
冒健康风险。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品尝一种不同的食物、交朋友、学骑自行车。尽管他很可能失败,但是不冒险怎会成功呢。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独自去试验,克制着别介入。
允许犯错。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的教训很有价值,能帮孩子培养自信心。所以,若是你的孩子把盘子放得太靠近桌边,结果翻了,那就鼓励他,想想下次怎么做才不会翻。这样,他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他会明白,偶尔犯错是允许的。
及时祝贺和赞赏。每一天你都要努力对他好的表现、好的做法表示感谢和认同。享受着妈妈真诚的表扬和爸爸鼓舞人心的回应,孩子会觉得温暖、舒适,心里更受用。
倾听。如果孩子想说话,你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听他说什么。孩子有了情绪,不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你要做的就是认可他的感受,并向他表明你重视他所说的话。如果你跟他分享你的感受,他将更有信心向你表露他的所思所感。
切勿攀比。“为什么你不能多学学你的姐姐呢?”诸如此类的评论只会让孩子备受煎熬,把他往羞辱、嫉妒、争强好胜上引。即使是正面的对比也同样具有破坏性,如“所有选手中,你最优秀了”,孩子会发现他与这一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如果孩子知道你欣赏他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特的人,他将更容易认识到他自己的价值。
献出同情心。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比不上他的兄弟姐妹或同龄人,那么首先你要对他表示同情,然后着重指出他的某一强项。这能帮孩子认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势,也有劣势,他不必因为自己不够完美就自我否定。
多鼓励,少表扬。每个孩子都需要亲人的支持,他们都想从亲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我相信你,我知道你很努力。加油!”鼓励看重的是过程,表示你认同他取得的进步——而不只是他的成就。鼓励不同于表扬,前者奖励行为,而后者奖励人。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他只有把事情做完美了,表现出色才是“好”孩子。所以要慎用表扬,多加鼓励。
小编点评:做父母的我们,对待还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往往鼓励和支持的眼神会给孩子很大的勇气和力量。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健康、快乐。那么,请你纠正你的一些“错误”做法。为孩子的未来多加一份力量。
几原则保护孩子自尊心
1.注意批评的技巧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喜欢的只是他的这种行为,而并非他本人。家长也不要一味地斥责孩子,可以选择“你这样做,妈妈很伤心”、“我们对你这种行为感到很失望”这样的语句来批评孩子。这样说一方面表示了对他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他产生逆反情绪。
2.给与孩子适当的权利
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房间的摆设、衣服的式样、喜欢的朋友等等。但是切忌在孩子作出选择后又觉得不妥再去推翻他的决定,这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你觉得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可以同时给他两三个选择:“你喜欢粉色、黄色还是蓝色?”、“早晨练琴还是晚上练琴?”等等。
3.保护好孩子成功的愿望
家长要在孩子刚刚涉猎一个爱好的时候帮助孩子进入正确的轨道,使他感到收获的乐趣,对学习充满自信。如果孩子在一开始就失败了,他就会认为自己这方面能力不够而一再回避这方面的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帮助他们发展运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和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男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宝宝自尊心太强怎么办
自尊心强不是缺点,只不过有时候要克服过犹不及。 任何十五都有其两面性。
虚荣心强的表现 自尊心过强
正常的自尊心是完整的人格的需求,但如果自尊心过于强烈,过分渴望获得别人的重视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令人称道的实力,则属于虚荣心强。
家庭环境决定影响孩子叛逆程度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不良家教的产物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施教,遇事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等。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呼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或与孩子一起交谈;其次,尊重孩子。父母应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对孩子事事干预,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办事能力。当孩子出差错的时候,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与检讨错误的同时,应多理解少责怪,充分相信孩子能够及时地改正缺点与错误,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再次,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放下长辈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正当要求,父母应尽量满足;对孩子的不同意见,父母应启发诱导;对孩子所抱的期望要切合实际,切莫以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5种女性的恋爱观
1、感性型女性
她们是浪漫型的女性,对爱的理解随着感觉而走,只要有感觉,她们就能敢爱敢恨,所以男性朋友要随时能让她感觉到您的爱,能让她觉得自己被爱包围着,像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2、理智型女性
理智型女人以其充满智慧的气质给人一种望而生畏之感,许多男人往往敬而远之。理智型女性接收爱的机会较少,而她们在被爱的时候,能对爱与被爱的感觉对比更强烈。
3、外向型女性
她们经常站在主动位置上,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你的幽默,风趣,豁达是很重要的,只要让她对你产生了感觉,那么她就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4、内向型女性
内向型女孩子平时不爱表达感情,很容易因小事在内心产生压抑感,以致容易产生感情的猛烈爆发。假如你能使她的内心得到平衡与协调,你就会慢慢地成为她的倾诉对象和恋人。
5、自尊心强女性
自尊心强的女人往往对自己的容貌很有信心,当有追求者时,她们时常会给以冷若冰霜的回报。她们特别注意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在拒绝追求者后,通常会有一番反省认识,而此时,也是追求者表白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心罚之害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大错特错!其实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下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良言”是家教的清风和春光,会迎来家庭氛围的青山绿水。
儿童自卑的原因
孩子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记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赏识心态。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每当尝试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还是不去做了吧。”
可谓高起点的家庭希望孩子也有高起点,获取高成就。这样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孩子,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翻版,他有自己的智力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
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标。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
如何医治青少年自卑心理有绝招
一、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
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二、如何医治青少你那自卑要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自身压力的减缓和排解,性格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并且在与人交往中也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家长要鼓励自卑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三、教会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
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对于如何医治青少年自卑心理,除了上面小编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大家不妨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