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宝宝有黄昏焦虑吗
你知道宝宝有黄昏焦虑吗
很多宝宝会在晚上6-10点之间哭闹,这个叫做黄昏焦虑,很正常的。跟不够吃没有任何关系。
小华有段时间也这样,我的奶水一直很多,只有吃不完没有不够吃的。我的医生给我们的解释是不够睡!宝宝白天可能贪玩,或者环境影响睡眠不够或者睡眠质量很低。到了5-9点宝宝就会很疲劳,不舒服但又无法马上入睡就开始闹。很多会表现为找奶吃。这个很普遍,不管他是不是真饿,只要是不舒服他都会想吃奶。因为对他来说吃奶是安全,舒服的。如果这时吃着能睡着的还好,有些吃完没有睡着会接着闹。很多接着闹的宝宝会直接导致妈妈或者是周围的人判断,妈妈的奶水不够了!其实这是没有关系的,宝宝接着闹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解决。他困了,吃奶的时候得到了安慰,所以停止哭闹了,但是吃完了,他还是困,安慰也没有了,所以接着哭。臻颖那时候都能吃到吐,而且是连着吐半个小时!可是该闹得还是闹。
所以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宝宝不舒服的原因,而不是哭了就喂奶。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给他一个适合的作息时间表,保证他在白天也有足够的睡眠(具体的时间表要妈妈自己摸索了,毕竟每个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指望宝宝一开始就能按照你想的去执行时间表,这个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的,慢慢调整宝宝的生物钟。所以要坚持,即使开始的时候宝宝往往不配合,只有大人坚持做了,宝宝才会慢慢调整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比如给他换衣服啊,唱歌啦等等,告诉他你应该睡觉了。慢慢的他就会自己到点就睡了。并且提供他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让他的睡眠质量也提高。?另外可以试试在傍晚的时候也就是4、5点给宝宝洗个澡或者带他出去散散步,总之是做一些让他可以放松但是不那么兴奋的事情,平静下来后在他哭闹之前就哄他睡觉。不用很久,有时这一觉只能睡一个小时,但是足以让他舒服不哭闹了。
孩子一到天黑就哭闹可能是黄昏焦虑
宝宝天黑就哭是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
有的老人家认为宝宝天黑就哭,是因为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因此各种烧香拜佛以求阻挡灾难。
其实对于这种迷信的说法,相信年轻的妈妈们基本都是不会相信的。黄昏哭闹时很多宝宝都会有的现象,随着年龄增大会慢慢小时,和那些所谓的“不干净的东西”并没有关系。
宝宝哭闹不休是肠绞痛?
也有观点认为,宝宝哭闹不休可能是肠绞痛引起的。肠绞痛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发作时宝宝也会哭闹不止。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宝宝到底是黄昏焦虑还是肠绞痛呢?
首先,宝宝肠绞痛大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身上,如果你家宝宝已经比较大了,还是天黑就找妈,那多半是黄昏焦虑症;其次,宝宝出现肠绞痛时,肚子会比平时鼓胀,有点硬邦邦的,反之,则更可能是黄昏焦虑症。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黄昏焦虑?
很多宝宝对一天的结束有着敏感的反应,加上宝宝在亮堂堂的环境中快乐玩耍了一天,而忽然发现天黑了,环境不一样了,会倍感不适应,从而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此外,宝宝在白天“贪玩”,没休息好,到了傍晚就感到疲倦、劳累。而偏偏这个时候在外工作的家人都回家了,吵闹不堪,或者大家都忙着做饭什么的,没有人好好哄宝宝睡觉。这无疑能让宝宝更感疲劳,而又与渴望的睡眠越来越远,从而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释放自己的情绪。
宝宝黄昏焦虑只是宝宝生理和心理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其黄昏焦虑症的确切原因又有所区别,妈妈们可以“对症下药”,找到抚慰宝宝的办法。
用音乐抚慰宝宝黄昏焦虑症
“宝宝每天傍晚天一黑,就准时开始哭闹,好难哄,好像很灵异的感觉,怕怕!”已经不是第一次有新手妈妈提出这样的疑问了。
众说纷纭:宝宝黄昏焦虑症,科学or灵异?
有妈妈说,宝宝白天乖乖的,很乐意自己玩儿,对妈妈爱理不理的,可天一黑就开始找妈,对妈妈的依恋突然加深,而且“发作”时间“比闹钟还准时”,觉得特别“灵异”。甚至有的妈妈想象力丰富,将这种现象赋予了各种奇妙的解释。
1、宝宝天黑就哭闹,是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用音乐抚慰宝宝黄昏焦虑症
在很多长辈看来,黑夜是恐怖的,各种“不干净”的东西都会在此刻出现,而弱小的宝宝就成了它们攻击的主要目标。宝宝一到傍晚就哭闹不止,就是因为受到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的骚扰,得烧香拜佛才能阻挡灾难。
小编点评:Stop!Stop!Stop!都21世纪了,年轻妈妈们就不要再被这些封建迷信的言论蛊惑了!黄昏就哭闹找妈的现象,几乎每个小宝宝都会有,不管你有没有诚信拜佛都不能“幸免”。而当宝宝长到2-3岁时,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难道说那个时候“不干净”的东西就“改善从良”了?
2、宝宝哭闹不休,是肠绞痛导致的
哭闹不止,无法安抚,甚至可持续几个小时……宝宝黄昏哭闹时的这些症状与肠绞痛非常相似,很多妈妈认为,宝宝每天天黑吵闹要找妈的现象,就是由于肠绞痛引起的。
小编点评:肠绞痛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严格来说肠绞痛并非一种疾病),它和宝宝黄昏焦虑症的症状确实非常相似,妈妈混淆了也无可厚非。小编教你通过几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宝宝到底怎么了。首先,宝宝肠绞痛大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身上,如果你家宝宝已经比较大了,还是天黑就找妈,那多半是黄昏焦虑症。另外,宝宝出现肠绞痛时,肚子会比平时鼓胀,有点硬邦邦的,反之,则更可能是黄昏焦虑症。
3、宝宝黄昏爱找妈,是想妈妈了
很多长辈认为,宝宝虽然小,可有灵性了。妈妈白天上了一天班,宝宝长时间没看见妈妈,就会想妈,想妈就会哭闹。所以长辈们都说,晚上也只有妈妈能带得好宝宝。
小编点评:确实很多宝宝出现黄昏焦虑症的时候,谁也哄不了,只有妈妈抱抱喂奶才能让宝宝冷静下来。可这并不等同于黄昏焦虑症就是宝宝在想妈。这只能证明,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比其他人更深。原因很简单,事实已经证明,有一些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宝宝也会有黄昏焦虑症;另外也有一些宝宝黄昏不找妈,而更喜欢找家中其他大人。
焦虑症患者如何知道是焦虑症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随着社会脚步的加快,人们的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焦虑症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不间断状态,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分离焦虑强度
当宝宝对客体的认知发展到无论它是否在视线内都意识到客体还是存在的这个阶段时,即使妈妈不在宝宝眼前,宝宝也认识到妈妈不是“消失”了,她等会就会再回来的,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就会比较少了。
不过,如果宝宝不知道妈妈的离开是去哪里时,还是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比如妈妈从客厅到厨房煮饭,宝宝不太会关注,但是当妈妈拿着包准备跨出家门时,宝宝不知道妈妈要去哪里,就会产生不安和恐惧。
和有分离焦虑的宝宝轻松说拜拜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祖辈照料的,大概只有11%的孩子是完全由爸爸妈妈自己照顾,职场妈妈面对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出门前要轻松的和宝宝做个愉快的告别:
1.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宝宝的分离焦虑,为宝宝的焦虑伤心会加深宝宝的依赖,要相信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妙招可以立刻消除宝宝的分离焦虑,要耐心的帮助宝宝走完这个过程。
3.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柔软的玩具,这类玩具的触觉有助减缓宝宝的焦虑。
4.出门前提前告诉宝宝自己的去向,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5.和宝宝有一个愉快的告别方式,比如抱一抱宝宝,说再见,告诉宝宝要上班了。
6.和宝宝告别后不要“一步三回头”,那会给宝宝暗示其实你也很留恋他,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出现。
7.和宝宝分离又见面后要更亲热,甚至可以买些玩具当做“见面礼”,那样宝宝就会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还会带礼物回来。
你是否知道焦虑症的表现
一、躯体表现
(1)消化系统:口干、吞咽困难有梗死感、食管内异物感、过度排气、肠蠕动增多或减少,胃部不适,恶心,腹疼,腹泻。
(2)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吸气困难、气促和窒息感、过度呼吸。
(3)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
(4)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勃起障碍、痛经、闭经。
(5)神经系统:震颤、刺痛、耳鸣、眩晕、头痛、肌肉疼痛。
(6)睡眠障碍:失眠、夜惊。
(7)其他症状:抑郁、强迫思维、人格解体。
(8)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等症状。
二、心理表现
1、焦虑:表现害怕性期待、易激惹、对噪声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担心。
2、运动性不安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可见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或患者自感战栗。有的患者双眉紧锁,面肌和肢体肌肉紧张、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动,经常感到疲乏无力等。
3、过分警觉表现为惶恐,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于集中;有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难以入睡和易惊醒;以及易激惹等。
给宝宝把尿的好处
1、把尿能提升亲子联系。因为你为了给宝宝把尿,要频繁观察宝宝要排便的迹象,这会让你更加了解他的需求,从而让你和宝宝之间的亲子联系更加紧密。而且,有的妈妈为了晚上给宝宝把尿,会让宝宝跟自己睡在同一张大床上。
2、把尿会让宝宝更舒服。宝宝尿湿或便污尿布后,往往会哭闹,就是用纸尿裤有时也会这样。而且,不戴尿布,宝宝就很少会长尿布疹。
3、培养宝宝的自我独立意识。随着宝宝大动作技能的提高,当他会爬或会走了之后,你更容易鼓励他自己到尿盆那儿去,或是“用大宝宝的马桶”,而不是每天为换尿布的事跟他斗争好几次。
4、减少资源浪费。全球范围内,垃圾填埋场每年要堆积2200万吨的废弃纸尿裤。减少传统布尿布的使用,同样对环境有益,因为清洗棉布尿布也需要能源。减少尿布的使用不仅可以保护地球,同时还能为你节约开支。
5、把尿是自然的方式。在中国,给宝宝把尿的历史由来已久。宝宝不戴尿布,妈妈们也可以抱着他们去做各种事。宝宝光着的小屁屁一般不会弄脏妈妈的衣服,因为妈妈们知道怎样预判宝宝有排便的需求。当你发现宝宝发出了想要排泄的信号时,你可以让宝宝面朝外,给他把尿。而且你也不用整天都盯着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自然会知道宝宝什么时候要排便了,就跟你知道他饿了或困了一样自然。
如何破解育儿焦虑
现象1
小叶的宝宝刚过百天,不知从何时开始,她成天担心宝宝的体重、睡眠问题,这个月宝宝体重增加了多少,昨天中午宝宝没睡午觉等等,整天精神负担很重。没多久,她的奶水日渐稀少,人也消瘦憔悴,习惯了吃母乳的宝宝得不到充足的喂养整日哭闹不休……
现象2
晓莉教女儿认识了数字1时,感到兴奋不已,随即迫不及待地训练宝宝从1数到10,根本不管她的要求是否超出了宝宝现有的发展水平。
现象3
打儿子出生以后,原本一觉睡到大天亮的晓钢就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脑子里的这根弦总是绷着,牵挂着宝宝。宝宝快半岁了,爸爸还是每晚下意识地醒来几次,检查宝宝的被子有没有盖好。而妈妈呢,则担心宝宝生病和吃奶。要是宝宝咳嗽几声,或是哪天不怎么吃奶,妈妈就会如临大敌,心里七上八下。
现象4
自从有了小樱,妈妈就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宝宝身上。早晨一睁开眼睛,就手脚不停地给小樱穿衣、洗脸、喂饭,然后送到幼儿园。碰到刮风下雨,她肯定第一时间赶去给女儿送衣服。如别的小朋友欺负小樱,她就会怒气冲冲地去找老师和家长。平时妈妈都让小樱呆在家里,不让她随便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现象5
欣欣这两天有点便秘,焦急的妈妈便不停地四处打电话咨询,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给宝宝多喝水、吃点降火的食物就好了,但妈妈还是给她吃了很多润肠通便的药,还补充了些维生素,这才放心。
成因调查
追究育儿焦虑形成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你惟恐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自宝宝诞生之日就对他今后的成长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态。另一部分原因可能与你较为敏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一定关联,即你自身的心理特性是产生育儿焦虑的成因之一。有了宝宝之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妈妈面临着工作与照料宝宝的双重压力,爸爸则体验到巨大的责任感。面对宝宝的出现所导致的对全新生活的接纳问题,你很可能暂时难以调适,没有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感到了对宝宝教养、成长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这时焦虑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调查发现,中国的爸爸妈妈比其他国家的爸爸妈妈更普遍地存在着育儿焦虑,因此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宝宝,由此使得爸爸妈妈们普遍缺乏养育经验。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充斥冗杂,令他们无所适从。既不敢相信传统经验,但照搬书本又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是经常处于两难之间,这恐怕是造成我国爸爸妈妈育儿焦虑比例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part2
专家解释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是爸爸妈妈意识中一个非常典型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因子,主要体现在对宝宝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紧张不安和过分敏感,它与父母对宝宝的过分关注密切相关。其表现是:宝宝一有“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会“草木皆兵”,对宝宝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诚惶诚恐,担心宝宝发展不良落后于人。此外,为了求得养育上的安全感,爸爸妈妈还严格限制宝宝的探索行为。由于总在担心宝宝的成长和发展,情绪过于焦虑,久而久之,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凡事容易紧张,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
焦虑表现
育儿焦虑的内容随着宝宝年龄的逐步增长不断变化。婴儿期,育儿焦虑更多表现为对宝宝饮食起居的过分关注;幼儿期,常常会转为过分关注宝宝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焦虑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最常见的莫过于宝宝生病所引起的焦虑不安,有的妈妈还表现为对宝宝的过分保护、对宝宝身高体重的过分关注,或者专注于将宝宝与同龄宝宝的攀比之中。当然,随着养育经验的逐渐积累,大多数新手爸妈的育儿焦虑会随之减轻,但有些也会“变本加厉”,将焦虑不安扩展到宝宝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宝宝的信心,鼓励他取得成就。但如果育儿焦虑过于强烈,则易招致你对宝宝的过度保护,产生过高的期望,宝宝长大以后导致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力的匮乏,或是你自身会因为宝宝不能满足你过高的期望而对宝宝感到失望和否定。
part3
育儿焦虑双重伤害
育儿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源于你对宝宝过度担忧。它不仅伤害了你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宝宝,给他造成不良影响。
影响A
育儿过程中,如果你对宝宝的照料过于投入,事无巨细都要费尽心思,时间长了,便会感到自己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的还会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生理不适症状。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质量下降,仿佛育儿生活成了让人烦恼的责任,过去平静的小家庭似乎因为宝宝降临而被扰乱,丧失了生活最初的乐趣。这种长期的焦虑不安有可能导致你和宝宝的心理、行为失衡。
影响B
育儿焦虑会导致你对宝宝的期望值提高。不少研究已经发现,高育儿焦虑的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独立吃饭、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等早期行为的期望值均很高,希望宝宝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能尽早成熟。“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不为过,在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宝宝能够培养起自信的品质,但是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就并非都是益处。
孩子作为生命的延伸,你往往会将自己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宝宝身上,从诞生一刻起宝宝就背负着你的理想与期望。例如对1—3岁的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宝宝可以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同或表示反抗,在此过程中,你对宝宝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训练都可能对他今后的人格发展造成一定影n向,可能会导致不良的人格类型,如固执、吝啬、做事缺乏条理等。此外,你根据自己的期望给宝宝设计的发展之路,会给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以及主动性与创造性的。
孕期时准爸也焦虑咋办
准爸爸的各种焦虑
1.对分娩产生恐惧
很多准爸认为孕妈分娩非常恐怖,很担心妻子和宝宝的安全,焦虑感很重。
2.家务增加
妻子怀孕之后,不少家务活可能就需要丈夫来做。刚开始,准爸往往会手忙搅乱,被各种责怪,因此也会变得焦虑。
3.经济负担加重
妻子怀孕了,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孕期以及孩子出生后各方面都要用钱,这让准爸感觉到压力山大。
4.妻子情绪上的变化
因为体内荷尔蒙分泌原因,孕妈心情起伏比较大,这让准爸爸感到无所是从,焦虑情绪自然也就产生了。
击退焦虑试试这些方法
1.把家务当做乐趣
准爸可以把家务当成一种乐趣,不要让妻子太过劳累。看到她精神不错,你自然也就不会感到焦虑了。
2.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感觉焦虑时,你可以休息一会儿或适当运动。平时一定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
3.多体谅妻子
在妻子怀孕期间,应该多体谅妻子,多一点关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她吵架。
4.带妻子出去逛逛
在妻子怀孕稳定的情况下,不如带上她一起出去逛逛,这样对夫妻双方都大有好处,可以让彼此心情放松。
5.学习孕期知识
在妻子怀孕期间,准爸不如多看一点孕期或育儿书籍,这样孕妈在出现不适时也能沉着应对。
6.把宝宝当做宝贝
把宝宝当做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期待宝宝的带来,不要看做一种责任与压力。这样心情也会好许多。
7.科学作息饮食合理
准爸应戒烟戒酒,多陪妻子出门散散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帮助你击退焦虑。
8.不要想太多
宝宝出生成长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准爸不要想太多太长远的事,尽量不要给给自己太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