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
紫苏的植物学史
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代,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
魔芋的植物学史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魔芋了,食用历史也相当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四川峨眉山的道士,用魔芋块茎淀粉生产的雪魔芋豆腐,色棕黄,其形酷似多孔海绵,味道鲜美,饶有风味,为峨眉山一珍品。后来,魔芋从中国传到日本,深受日本人所喜爱,几乎每户每餐必食之,直到现在也仍然是日本民间最受欢迎的风雅食品,而且日本厚生省还明确规定中小学生配餐中必须有魔芋食品。
日本有15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有100多年的魔芋精粉加工史,而中国虽有2000多年的民间栽种历史,但真正的魔芋精粉加工只是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同时,日本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食品消费国家。
此外,魔芋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2000多年前祖先就用魔芋来治病。魔芋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十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对防治糖尿病,高血压有特效;魔芋低热、低脂、低糖,对预防和治疗结肠癌、乳腺癌、肥胖症的人群可以说是一种上等的既饱口福、又治病健体的食品,还可以防治多种肠胃消化系统的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由此可见,魔芋是一种“天赐良药”,食用起来有百利而无一害。
樱桃的植物学史
学名来源
樱桃是阿西罗拉樱桃的中文名称。原产于热带美洲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地区,因此又叫西印度樱桃。适合在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以富含维生素C而闻名于世,是世界公认的“天然VC之王”和“生命之果”。
研究历史
欧洲樱桃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伊朗北部可卡撒斯山脉的南部,直到欧洲西部山区。公元2到3世纪,樱桃被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栽培,到16世纪末已开始进行广泛的经济栽培,欧洲樱桃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欧洲樱桃苗木为小乔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首先人工栽植樱桃苗木,当时罗马帝国把樱桃作为果树栽培,并先后从被其占领国带回樱桃资源。公元40-60年罗马帝国占领英国期间,英国开始种植樱桃。到14世纪樱桃苗木种植扩大到北欧各国。17世纪,欧洲移民把欧洲樱桃苗木带到了北美洲。随着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世界的扩张,也把樱桃带到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
虽然种植欧洲甜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00年前仍仅限于庭园栽培。当今欧洲樱桃种植业已遍布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主要栽培区集中于北纬和南纬30度到45度区内,集中产区是欧洲和北美。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不太寒冷,使樱桃苗木种植区向北推至北纬59。附近的挪威南部,而在低纬度南纬15左右的秘鲁山区,由于高海拔的影响,使其也可种植樱桃苗木。
中国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的传教士和侨民等带进来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J.L.Nevius带进了首批10个品种的甜樱桃苗木、酸樱桃和杂种樱桃苗木品种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了那翁等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甜樱桃苗木经济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陆续从中国之外引进了近200个品种。并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新疆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高海拔地区广泛试种及发展。甜樱桃属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可达25、30米。长势旺,干性强,枝条多直立生长,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开张半圆形;叶片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果实心脏形、肾形或圆形,果皮光泽亮丽,较中国樱桃苗木厚、韧,紫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厚,食用率高,酸甜可口。
榴莲的植物学史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原产在马来西亚,大城王朝时代传入泰国。马来语称榴莲为“徒良”,泰语至今也是这样叫法,中文译为“榴莲”。
另一种说法是它从缅甸的他怀,玛立和达瑙诗等地引进来的。对此也有两种传说,其一是公元一七八七年暹罗军进攻缅甸时,意图夺取他怀,但无法攻克。在围城期间。由于运输困难,军中粮草缺乏,将官只好命令士兵四处寻找野果充饥,士兵在林中找到一种硕大而有刺的果实榴莲。当他们设法剖开尝试之后,出乎意料的香甜可口。后来回师曼谷时,官兵中不少人把榴莲果核随身带回,在自己房屋周围种植。据说,以前在曼谷地区,曾到过缅甸的官兵后代庭院中,多生长有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的榴莲树,由于1871年和1942年先后发生两次大水灾,这些榴莲树死亡殆尽。其二是说由往返与泰缅之间的商船传入泰国南部,后来从素叻他尼府传到曼谷等地。
柚子的植物学史
柚与橘同时见于我国文字记载的约于公元前3至4世纪,其时长江一带已有橘和柚种植,并都被选为贡品。但是,我国古书有记载的柚是否与现今所称的柚同属一种植物,曾有争议。田中长三郎以日本一些古书和日本民间都叫香橙为 Yuzu 来推论认为我国古代所称的柚是香橙而非现今习称的柚。日语的 Yu 与汉语的柚同音,Yuzu 即汉语的柚子。其实,汉语的柚是柚,日语的 Yuzu 是日本民间叫的香橙,二者有别。不因二者同音就硬要中国人指的柚说成就是日本人叫的香橙,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始于秦汉而盛于汉唐。然而,早在秦汉以前的我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了(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是说,柚一名先于香橙。的确,16世纪时,一些医学著作,还有少数本草,把柚与橙混淆了,将柚误认为酸橙以至宽皮橘类。因而《本草唐本志》(公元1578年)特为这个问题作了澄清。至于4世纪时裴渊的《广州记》,9世纪时柳宗元的诗文中提到的柚,以及12世纪时《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著作中提及的柚无疑都是与现今所称的柚同为一个物种。因为南方不产香橙。由于柚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品系繁多,本志仅简列其中的优良者及个别地区的风土品种。 依《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60.1条的规定,本种的合法名应是它。
荔枝的植物学史
名字由来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2]
研究历史
栽培历史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3]
出口状况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梅的植物学史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人参的植物学史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异名有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Aralia ginseng Baill.、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 Siebold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 ex Regel、Panax verus Oken、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 (C.A.Mey.) Regel & Maack、Panax schin-seng var. coraiensis T.Nees、Panax chin-seng Nees。[1]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
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2]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3]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 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榴莲的植物学史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原产在马来西亚,大城王朝时代传入泰国。马来语称榴莲为“徒良”,泰语一直保留这样叫法,中文译为“榴莲”。
另一种说法是它从缅甸的他怀,玛立和达瑙诗等地引进来的。对此也有两种传说,其一是公元一七八七年暹罗军进攻缅甸时,意图夺取他怀,但无法攻克。在围城期间。由于运输困难,军中粮草缺乏,将官只好命令士兵四处寻找野果充饥,士兵在林中找到一种硕大而有刺的果实榴莲。当他们设法剖开尝试之后,出乎意料的香甜可口。后来回师曼谷时,官兵中不少人把榴莲果核随身带回,在自己房屋周围种植。据说,以前在曼谷地区,曾到过缅甸的官兵后代庭院中,多生长有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的榴莲树,由于1871年和1942年先后发生两次大水灾,这些榴莲树死亡殆尽。其二是说由往返与泰缅之间的商船传入泰国南部,后来从素叻他尼府传到曼谷等地。
酸枣的植物学史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很早就有记载,酸枣可以“安五脏,轻身延年”。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种野果,它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可以起到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作用。医学上常用它来治疗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易惊等病。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滋补强壮效果。常见的中药“镇静安眠丸”,就是以酸枣仁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可以用酸枣仁3-6克,加白糖研和,每晚入睡前温开水调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酸枣作为中药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等证的治疗。生物活性物质,如酸枣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等,对人体有多种保健治病功效。大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在中国,酸枣仁入药尤早,其气微弱,味甘性平无毒。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作上品,说它能治疗“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名医别录》还称其“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中医界普遍认为酸枣仁的功用是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自汗盗汗等症。近代药理证实,酸枣仁确有镇静、催眠作用并常与中药马来眠同用于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