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栽培要点
冬瓜栽培要点
一、生物学特征
冬瓜为一年生蔓性作物,其植物学特征大致如下:根和茎:根白色,根群十分发达,深度0.5~1.0m,度1.5~2.0m,其根系吸收能力强,容易产生不定根,茎长而粗,蔓性,中空,其上有粗硬刺毛,长达数米,茎节叶腋间生有侧蔓和卷须,卷须作攀缘之用,卷须着生不定根吸收养分和水分。
叶:叶型较大呈圆形或为掌状形,绿色,表面粗糙,叶面叶背具有茸毛。
花:冬瓜花多数为单性,极个别品种为两性花。一般先发生雄花,随后发生雌花,雌雄花的发生有一定规律。雄花萼片5个,近戟形,绿色,花瓣5片,椭圆形,黄色,雄蕊3枚,在花的**三角形排列,顶生花药,极度弯曲开裂。雌花与雄花相同,子房下位。形状因品种而不同,有长椭圆形,短椭圆形,绿色,密被茸毛,花柄较雄花柄短而粗,被茸毛,花柱短,柱头瓣状三裂,浅黄色。
果实和种子:果实一般为圆柱形,扁圆形及长圆筒形。成熟果皮附有蜡粉,果肉厚而纯白色,疏松多汁,味淡,果瓤部空洞较大。瓜瓤上附生着许多种子,种子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种皮光滑或有突起边缘,种子千粒重50~100g,有边缘的种子稍轻。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冬瓜喜温暖,不耐寒,生育适温为25~30℃,发芽适温为30℃,15℃以下不能正常发芽,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砂壤土或粘壤土上均可栽培,但不宜连作。冬瓜需充足的水分,但不耐湿,如种植在低洼地,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受到阻碍,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应选择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栽培。
冬瓜种植的地区较广,各地品种较多,冬瓜依其形状可分为扁形、圆形、筒形、枕头形等,以冬瓜果皮的颜色来分,有青皮和白皮等,按果实大小,可分为小型冬瓜和大型冬瓜。
早熟或较早熟,第一雌花发生节位较低,营养状况好时,出现第一雌花之后,各节可连续着生雌花。果实小,呈扁圆、圆或高圆形,每株可采收几个果,一般采收嫩果上市。从播种到收获约需110~130天。如北京的一串铃,四川绵阳米冬瓜,四川成都的五叶子等。
北京市农家品种,通常于主蔓3~5叶腋出现雌花,望雪并可连续结果,故称一串铃,果实短圆筒形,外皮蔷’孳璺,熟果有白粉,单瓜每个约重500~1000g,早熟,从播种到收获约需1 10~120天,纤维少,水分多,品质中上。
四川绵阳市农家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主蔓第8~10节发生第一雌花,以后间隔3~5节发生雌花,果实短粤筒形,外皮绿色,果面平滑,有白色刺毛,成熟瓜蜡粉少,果肉厚约4.0cm,白色,单瓜重1250~1500g。
三、主要品种
(一)五叶子冬瓜(小冬瓜)
四川成都市农家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第一雌花生于主蔓第15-18节,以主蔓结瓜为主。果实短圆柱形,果基部及果脐部略下凹,外皮青绿色,表面平滑,蜡粉较少,瓜肉厚3.0~4.0cm,单瓜重5.0kg左右。
(二)大型冬瓜
中熟或晚熟。植株生长势强,大冬瓜通常9~15节,乃至20~25节出现第一雌花,出现第一雌花之后,又常隔一定节数或连续着生几个雌花后,再隔一定节位出雌花,一般节粗长而果大,果实大短圆柱形或长圆柱形,青绿色,被白蜡粉或无,种子有单边或双边两类,一般耐贮运丰产,由播种至收获,约需140~150天或180~200天。如广东青皮冬瓜,昆明大子冬瓜,成都粉皮冬瓜,上海青皮冬瓜等。
1、广东青皮冬瓜
生长势强,主蔓第16~19节发生第一雌花,果实长圆柱形,青绿色,水分多,味清淡,肉厚,一般果重1.75kg,抗热力差,易被日烧,晚熟。
2、昆明大子冬瓜
蔓长节较密,光滑带刺,5棱绿色,叶缘深5裂,叶柄带刺毛,第一雌花生于11~15节,然后每隔5~8节再依次出现雌花,果实长圆筒形,果皮粉绿色,蜡粉多,单果重7.5~l0kg,生长天数约180~200天。
3、成都粉皮冬瓜
生长势及分枝性均强,第一雌花生于主蔓16~20节,每隔1~3节再生雌花,果实短圆柱形,青绿色,有刺毛,两端略下凹,肉厚4.0~5.0cm,单瓜重3.5~5.0kg。
4、上海青皮冬瓜
叶色深绿,叶缘缺刻深,卷须较长,果实圆筒形,瓜皮青色,肉厚,一般单瓜重7.5~l0kg,晚熟种,抗热力差,易在烈日直射下产生灼伤。
四、栽培技术
(一)播种期
冬瓜的播种期因各地气候条件、栽培技、栽培方式、选择品种和要求及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攀枝花地区根据自己的气候条件,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种。早熟型冬瓜应在1月中、下旬播种。如果利用蕃茄、辣椒、茄子等地套种棚架冬瓜,可在3月中、下旬播种,冬瓜播种的迟、早对产量影响较大,一般说来适当早播,冬瓜开花就较早,茎节短,雌花较多。因此,掌握好播种期对夺取冬瓜的丰产有一定的作用。
(二)播种育苗与栽培密度
冬瓜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冬瓜的栽植密度因品种、栽培方法与栽培季节而不同,小型冬瓜一般每公顷定植12000~15000株左右,大型冬瓜一般4500~6000株,要想夺取冬瓜的高产,最好育苗移栽。
冬瓜种皮较厚,不易发芽,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促进种子发芽。种子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湿籽播种:一般是用清水浸种5~6小时,捞出滤干后撒播在苗床即可。
(2)温烫浸种:把种子放人55℃的温水中浸15分钟左右,促使种子萌动,然后进行播种。
(3)恒温催芽:种子放人30℃的恒温箱内,经3~5小时上下翻动一次,使种子上下层受热均匀,每天用清水冲洗一次,保持一定的水分和空气,约经5~7天种芽破种皮,待种子露白即芽露出半粒米长时,就要及时播种。如芽过长,播种时易损伤芽尖而造成植株生长僵化,且容易得病。
(三)田间管理
1、施足基肥
基肥最好是腐熟的有机厩肥,每公顷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2500kg左右,并配合施过磷酸钙450kg,磷肥能增强冬瓜的抗性,同时能促进植株早结瓜,多结瓜。施肥的方法有先撒施后深翻,也有开沟条施再覆土,还有**施等。
2、分期合理追肥
出现3~4片真叶时追施嘉美内钾德5公斤一次,瓜蔓开始伸长时施第二次追施嘉美内钾德,初花期和初果期应各施一次嘉美海洋之星。追肥前轻后重,先淡后浓,追肥时要注意,大雨前后不施,不偏施速效氮肥,否则容易引起结果期果实绵腐病。
3、灌溉
冬瓜灌溉要结合生长过程进行,冬瓜叶面积大,水分的蒸发量也大,需要经常保持土表湿润,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由小到大,不宜大水漫灌,以灌半沟水为宜,生长期内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避免积水引起病害。
4、压蔓
一般情况下,棚架冬瓜压蔓一次,爬地冬瓜压蔓3~4次,定植后待蔓长到lm左右,可进行一次压蔓,用泥土压在瓜蔓茎节上,使其长出不定根,压蔓时,叶子露出土面,瓜蔓的顶端露出30cm左右,爬地冬瓜以后每隔15天压一次蔓,直到瓜蔓铺满厢面为止。压蔓时注意切勿把着生雌花的茎节以及顶端生长部分压进土里。
5、人工授粉
冬瓜是雌雄同株异花,借助昆虫传播花粉,授粉能使冬瓜提早成熟和增加前期产量。冬瓜的雄花在早上5~8时开放,此时花粉最多,授粉最适宜,人工授粉在这时进行效果最好。9时以后,花粉易散落,授粉就不太适宜,结果率相应减少,人工授粉时将刚开放的雄花摘下,将雄花与雌花接触,使雄花的花粉涂满雌花柱头即可。一般在生长中、后期,因气温高,昆虫活动频繁.不再进行人工授粉。
(四)病虫害防治
冬瓜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枯萎病、疫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做好冬瓜的防病治虫工作,是关系到能否夺取冬瓜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认真对待,对于病虫害,必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防重于治,才能有效地消灭和控制病虫的发生和蔓延。
1、白粉病
在冬瓜生长中期发生此病较多,在多雨的条件下尤为严重,发病初期叶面有淡黄色小斑,后扩大成白色粉斑,逐渐蔓延布满全叶,以致叶片枯死,使植株早衰,病菌随病株残叶或在杂草上越冬。
【防治方法】
(1)实行土地轮作,清除田问病株残叶与杂草,并加强开沟排水等管理工作。
(2)喷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从发病初期开始,每星期喷1次,连续喷2~3次。
2、枯萎病:
从幼苗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根瓜后发病最重。受害植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植株白天萎蔫晚上恢复,数天后全株死亡,纵切病蔓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时产生粉红色霉层。
【防冶方法】
(1)轮作,实行3~5年与非瓜类蔬菜轮作。苗床地亦应2~3年调换一次。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料,并增施磷钾肥如嘉美内钾德,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加抗病能力。加强肥水管理,应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夏季高温时不要在中午浇水。
(3)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3%恶甲水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苗灌药水量500g,每隔7~l0天一次。
3、疫病
主要危害茎基部、嫩茎节部、叶子、果实。茎节发病时,先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溢缩,秧子出现萎蔫,后发展为全株枯死。果实被害,呈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病果往往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稀疏霉状物。
【防治方法】
(1)施足底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2)在雨前或发病前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必要时还可用上述杀菌剂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4~0.5升,如能喷雾与灌根同时进行,防效会明显提高。
4、蚜虫
蚜虫又称蚁虫、油虫、燕虫等,分有翅蚜和无翅蚜,其繁殖力强,发育快,一头雌蚜产仔10~100只,温暖时4~5天就可繁殖一代,干旱的年份特别重,成蚜和幼蚜群集在叶背吸食叶汁,形成退色斑点,叶片变黄,卷曲,植株嫩梢受害时萎缩、僵化。
防治方法:喷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或30%啶虫脒1000~1500倍液。
5、红蜘蛛
红蜘蛛又叫火蜘蛛,一年繁殖10~20代,成虫和幼虫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助风雨在叶片和株间蔓延,在高温干旱年份危害严重。成虫或幼虫群集叶背吸食**,被害叶面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变黄枯焦,以至脱落,此虫为害来势快而猛。
防治方法:可在成、若螨始盛期,选用9.5%螨即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剂2500~3000倍液,或5%噻螨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重点喷洒植株上部的嫩叶背面、嫩茎、花器、生长点及幼果等部位,并注意交替使用。
五、采收与贮藏
1、采收
冬瓜由现蕾至开花约9天左右,开花两天谢花一天,由开花到成熟约40天(35—45天),小冬瓜于嫩果达食用成熟期,可随时采收。大冬瓜多于成熟时采收,成熟特征为果实停止生长后,果毛脱落,果面出现白粉。采时多带一小段茎一片叶剪下,收藏于阴凉之处,以备随时供应。
2、贮藏
冬瓜适宜贮藏,贮藏冬瓜是解决淡季供应,增加市场花色品种的一个好办法。用于贮藏的冬瓜,要选生理成熟的果,大型冬瓜一般要在花谢40天以上采收为理想,作贮藏的瓜,必须选用老熟、无伤害的第二、第三个活蔓瓜,凡碰伤、晒伤、烂疤、死藤的瓜只和过嫩的瓜只,均不宜贮藏。在贮藏前几天瓜地停止浇水,使瓜内水分含量减少,作贮藏的瓜要求在上午8时左右采收,避免阳光晒烫,因为烫的热瓜贮藏时易腐烂。整个采运、贮藏的过程中要做到轻采、轻放、轻运、轻堆,尽量避免把瓜只碰伤或震伤,做好上述各点,便可提高冬瓜耐藏性。
西瓜 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2]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3]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4]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丝瓜的栽培
整地
由于夏季雨水多,夏丝瓜整地要深沟高畦;畦包沟宽1.6米,畦面宽1.2米。[3]
肥水
夏丝瓜苗期淋粪水2-3次,初花期重施追肥,每亩施50公斤复合肥或50公斤花生麸,每采收2-3次,再追肥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5公斤。
夏丝瓜苗期水分不能太多,太多了不利于根系生长。抽蔓开花期需水较多,晴天要早晚淋水,采收期除淋水外,沟内要保留10-20厘米的水层,雨天要及时排水。[3]
插竹引蔓
当蔓长30厘米时可插竹,插入字架,插架后,不要马上引蔓,要适当窝藤、压蔓,有雌花出现时再向上引蔓,并使蔓均匀分布。[3]
吊瓜
丝瓜瓜仔弯曲时,要吊瓜,用小包装绳一头绑瓜蒂一头绑一小石块,把瓜拉直,一般摘瓜后2-3天进行。[3]
搞除老叶
夏全丝瓜采收后期,下面的病叶、老叶影响通风,又易传播病害,要及时摘除。[3]
及时采收
夏丝瓜从种到初收35-45天,采收期50-60天,自花开放到采收商品约10-12天,采收要及时,否则,易纤维化,不能食用,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
黄瓜的类型和品种
黄瓜属 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黄瓜,也叫青瓜、剌瓜,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是世界性蔬菜。广州市黄瓜栽培季节较长,露地栽培可达9个月以上,利用设施栽培可达到周年生产与供应,年种植面积5-10万亩,是市销和出口的重要蔬菜之一。
黄瓜的类型和品种:
根据品种的分布区域及其生态学性状分下列类型:
南亚型黄瓜:分布于南亚各地。
华南型黄瓜: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及日本各地。
欧美型露地黄瓜: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各地。
北欧型温室黄瓜:分布于英国、荷兰。
小型黄瓜:分布于亚洲及欧美各地。
黄瓜的营养价值不高但很受欢迎,常用做沙拉和配菜。新鲜黄瓜结实,形状美观,鲜绿色,
在冰箱内约可存放两周。
甜瓜最栽培历史
根据甜瓜近缘野生种和近缘栽培种的分布,一般认为,甜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经一占埃及传人中东、中亚(包括新疆)和印度。在中亚演化为厚皮甜瓜,大约在北魏时期传到中闲,明朝开始广泛种植。中国按常用的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把甜瓜分为厚皮和薄皮两大系统。甜瓜种的初生起源地为非洲中部,不同系统的次生起源地不同。厚皮系统起源于西亚、中亚大陆性气候下的干早草原,然后向外传播;薄皮甜瓜系统亦称中国甜瓜,起源于我国黄、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温暖潮湿的地区。目前,世界上约有3000多个甜瓜栽培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中国、西欧、北美、北非和日本等地。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甜瓜最早的国家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有关甜瓜栽培的史实,已有许多文献和实物考证,源远流长。根据这些史料判断,最早栽培的甜瓜是薄皮甜瓜,厚皮甜瓜的栽培历史较晚。“甜瓜”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7-8世纪的(诗经)。(齐民要术》(公元534-544年)、(王祯农书)(公元1295年)、(农政全书)(公元1639年)、(本草纲目)等历代典籍中,都有十分丰富关于甜瓜具体的记载。
甜瓜在中国的传播,据史料记载,薄皮甜瓜的分布比较广。陕西、河南、辽宁、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福建等地都曾是薄皮甜瓜的主要产地。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薄皮甜瓜栽培,西部少雨干燥地区是厚皮甜瓜产区,驰名中外的新疆哈密瓜、兰州白兰瓜、内蒙古的河套蜜瓜都产于本区。
八瓜的简介
冬瓜
冬瓜(white gourd; white fuzzy vegetable)
葫芦科冬瓜属 Benincasa Savi 一年生草本植物
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生产于夏季。为什么夏季所产的瓜,却取名为冬瓜呢?这是因为瓜熟之际,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也是这个原因,冬瓜又称白瓜。
西瓜
生吃—直接破开吃
煮着吃—做水果粥的时候放进去
抄着吃—用西瓜皮切丝抄着吃榨汁吃—用榨汁机榨着吃
冰水果吃—多种水果放在一起冰着吃
西瓜的独特吃法:用二两左右的小西瓜淹制咸菜,味美而爽口,是沂水县特色小吃之一,尤其在喝酒时,上一盘小西瓜咸菜,爽口又醒酒。
西瓜酪
南瓜
南瓜(nangua)(Cucurbita moschata)俗名倭瓜、番瓜、北瓜。原产于南美洲,后传入我国
南瓜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卷须分3~4叉。单叶互生,叶片心形或宽卵形,5浅裂有5角,稍柔软,长15~30厘米,两面密被茸毛,沿边缘及叶面上常有白斑,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
北瓜
中文名:北瓜 英文名:Cucurbita pepo
形态特征: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须分叉。叶纸质,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单生,黄色。果实形状因品种而异,种子白色。
生境分布: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北瓜 用途:果实作蔬菜用。此种是西葫芦的一个变种,还可作观赏用
黄瓜
黄瓜(huanggua)(Cucumisativus)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黄瓜,也叫青瓜、剌瓜,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是世界性蔬菜。广州市黄瓜栽培季节较长,露地栽培可达9个月以上,利用设施栽培可达到周
黄瓜 年生产与供应,年种植面积5-10万亩,是市销和出口的重要蔬菜之一。
丝瓜
丝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丝瓜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
丝瓜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
苦瓜
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p
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实。
苦瓜 叶互生,掌状 5-7 深裂。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黄色。长不超过 2 厘米。果实纺锤形,有瘤状凸起,成熟时橙黄色,味苦,瓤鲜红色,味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甜瓜
甜瓜(Cucumis melo)又名香瓜。葫芦科,甜瓜属。一
甜瓜 年生蔓性植物。果实香甜,富含醣、淀粉,还有少量蛋白质、矿物质及其他维生素。以鲜食为主,也可制作果干、果脯、果汁、果酱及腌渍品等。
节瓜的功效与作用
【采集】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性味】《本草求原》:"甘,淡。"
节瓜的功效与作用
①《纲目拾遗》:"止渴生津,驱暑,健脾,利大小肠。"
②《本草求原》:"功同冬瓜,而无冷利之患。益胃,长于下气消水。"
扩展阅读:节瓜的营养价值
节瓜以食用嫩果为主,成熟果实也可食用。每千克果肉中含水分938克左右,蛋白质7克、碳水化合物5克、维生素C690毫克。
节瓜的俗称为小冬瓜,由于其株形小,早熟、抗逆性强,耐贮运,适于保护地越冬栽培、春早熟栽培,所以在山东栽培面积发展很快。产品于冬、春季节销往京、津地区。在春露地栽培中有代替冬瓜的可能性。
香瓜栽培技术
选种方法
香瓜品种很多,但适应云南各地推广使用的主要品种有:美国西葫芦、早青西葫芦、脆玉一号、京滇碧玉、黑秀丽等高产抗病品种群,农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理选择播期
盘溪稻后栽培适宜播期为8—10月,最迟不得超过11月15日。春播可选择在2—3月,但以确保清明、谷雨节令收获为好。一般来讲,生育期长的,如美国西葫芦可考虑早播,生育期短的可迟播,如早青西葫芦。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1] 。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