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但严重的病例和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要辅以全身治疗。局部治疗药物有:2%~4%碳酸氢纳(小苏打)溶液,哺乳前后洗涤口腔和乳头,用药至病变消失后数日;0.05%龙胆紫水溶液,每日涂搽3次;0.2%洗必泰溶液或1%洗必泰凝胶局部涂、冲洗或含漱;5~10万单位 /ml制霉菌素水混悬液涂布,每1~2小时1次,可咽下;1~2岁的儿童用制霉菌素10万单位,每日3次口服;成人用制霉菌素50~100万单位,每日3 次口服,疗程7~ 10天;咪康唑(达克宁)适量局部涂,疗程10天;克霉唑0.5g(成人)每日3次口服(因副作用多而较少用);酮康唑200mg,每日1次,疗程2~4周,不可与制酸药和抗胆碱药物同用。有免疫缺陷或与之相关的疾病,全身辅以综合治疗,如用转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补充铁剂、维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输血等。
中医认为白色念珠菌病是由于胎中伏热,蕴积心脾,复感外邪,引动内热,上熏口舌而致;或素体脾虚,久病大病后,或过用寒凉,脾胃受伤,蕴湿化热,上蒸口腔而致。心脾积热型,治以清胃泻火解毒,方选导赤散合清热泻脾散加减,组成:生地黄、木通、淡竹叶、黄芩、黄连、栀子、灯心、茯苓、车前子、人中黄、甘草等。脾虚湿盛型,治以健脾益气润燥,方选参苓白术散或连理汤加减,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黄连、干姜、炙甘草、白扁豆、山药、陈皮、藿香、苍术等。
口腔黏膜白斑发病原因
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其实与很多人的喜欢吸烟是有很多的关系的,因此为了健康还是要尽量的戒烟,这样才能减少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
口腔黏膜白斑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是口腔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约为5%。口腔白斑好发于唇、颊、舌、腭等黏膜上,一般无自觉症状,初起时呈乳白色斑块,表面光滑,平或稍高出正常黏膜。
发病原因:
一、是吸烟与白斑有密切关系。
二、是白色念珠菌与白斑有密切关系。具国内学者调查,我国口腔白斑患者中,白色念珠菌阳性率为34%左右。推测少数白斑患者,白色念珠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而对于另一些白斑患者,白色念珠菌可能是其中一种联合病因因素之一。
三、中医认为口腔黏膜与病人全身因素,特别是气血循环障碍有很大关系。一些患者用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是一个例证。
四、是与局部剌激有关。
口腔白斑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斑块状: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粘膜表面,不粗糙或略感粗糙,柔软,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感。
2.颗粒状:口角区粘膜多见,在充血的粘膜上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粘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垩白色,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初起无自觉症状,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
4.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等部位。
5.溃疡状: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复发作史,疼痛。口腔粘膜白斑的好发部位为颊,唇次之,舌、口角区、前庭沟、腭、牙龈也有发生,双颊白斑最多见,往往位于咬合线处,宽约1cm左右,有的延及口角。在口角1cm处为唇联合区,该区白斑应警惕恶变,特别是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
口腔粘膜白斑预防:
1.重点在于祛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辣、烫食物等;
2.牙齿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也应除去;更换金属修复体,避免不同金属修复体对口腔黏膜的摩擦和刺激;
口腔黏膜白斑的治疗:
1.局部可用0.1%-0.3%维A酸软膏涂抹,但不适用于充血、糜烂的病损,
2.用鱼肝油涂抹或内服鱼肝油。
3.若白斑在治疗过程中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并做进一步检验。
4.中药:口腔白斑在中医方面可归入寒凝气滞、血虚风燥等症,治疗常以活血化瘀、芳香化浊、温阳散寒、滋阴养血、益气固本等法。
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同时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还会有癌变的可能,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的口腔有这些症状的话,最好能及时的就医。
患上艾滋病口腔也会发生这事
一、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在高危人群中如性乱行为、吸毒、静脉输血史者,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以后发生艾滋病的先兆;如在无任何诱因的健康年轻人口腔内患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特别是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警惕为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二、舌毛状白斑:
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对艾滋病发生有高度提示性,其他疾病很少引起毛状白斑。
三、与艾滋病相关的牙周病:
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可出现一系列牙周组织疾病,常见的有:1、牙龈线形红斑:常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2、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伴明显疼痛。
四、卡波西氏肉瘤:
卡波西肉瘤也叫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肿瘤常见于头颈部和四肢皮肤,偶见于内脏。患者中有半数出现口腔病损,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的、大小形状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损。牙龈和硬软腭为好发部位。通常认为,在没有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出现卡波西肉瘤病损时,基本上可诊断是爱滋病。卡波西氏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但严重的病例和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要辅以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药物有:2%~4%碳酸氢纳(小苏打)溶液,哺乳前后洗涤口腔和乳头,用药至病变消失后数日;0.05%龙胆紫水溶液,每日涂搽3次;0.2%洗必泰溶液或1%洗必泰凝胶局部涂、冲洗或含漱;5~10万单位/ml制霉菌素水混悬液涂布,每1~2小时1次,可咽下;1~2岁的儿童用制霉菌素10万单位,每日3次口服;
成人用制霉菌素50~100万单位,每日3次口服,疗程7~ 10天;咪康唑(达克宁)适量局部涂,疗程10天;克霉唑0.5g(成人)每日3次口服(因副作用多而较少用);酮康唑200mg,每日1次,疗程2~4周,不可与制酸药和抗胆碱药物同用。有免疫缺陷或与之相关的疾病,全身辅以综合治疗,如用转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补充铁剂、维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输血等。
中医认为白色念珠菌病是由于胎中伏热,蕴积心脾,复感外邪,引动内热,上熏口舌而致;或素体脾虚,久病大病后,或过用寒凉,脾胃受伤,蕴湿化热,上蒸口腔而致。
心脾积热型,治以清胃泻火解毒,方选导赤散合清热泻脾散加减,组成:生地黄、木通、淡竹叶、黄芩、黄连、栀子、灯心、茯苓、车前子、人中黄、甘草等。
脾虚湿盛型,治以健脾益气润燥,方选参苓白术散或连理汤加减,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黄连、干姜、炙甘草、白扁豆、山药、陈皮、藿香、苍术等。
小儿口腔不洁易患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白口糊",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引起的。多发生于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人。
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的口腔、肠道、皮肤和阴道等部位也有白色念珠菌存在,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下才会发病。
新生儿通常是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母亲阴道内的念珠菌而发病的,也有时是婴儿接触了被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生活用具如奶嘴、毛巾等而患病。
在滥用广谱抗生素时,有可能杀灭了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细菌,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医学上叫做菌丛失调,这时也会发病。
一般婴儿鹅口疮发病很快,但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度发热,烦燥不安,哭闹,有的孩子不爱吃东西,但多数并不影响哺乳。
发病初期,口腔粘膜充血发红,1~2天后,在舌、唇和颊粘膜等处,出现散在的白色斑点状、凝乳样物,有的状如白膜,稍微突出于粘膜表面,和凝乳块不同的是这些白膜不能被擦拭干净。如果强行剥去白膜,创面会渗血。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白色斑点会很快蔓延整至个舌背、唇、颊、腭部粘膜,形成片状。
较大的儿童感染白色念珠菌,常常局限在口腔的某一部位,多见于口角,表现为双侧口角糜烂,特别在寒冷干燥的季节,常常由于口角干裂而继发念珠菌感染。
发现婴儿患鹅口疮要及时到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治疗,在门诊常遇到将本病误诊为其它口腔感染的情况,如有的患儿表现为粘膜充血比较明显可能会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性口炎,由于用药不当或自行使用抗生素,反使病情加重。因为本病发展较快,如果处理不当,可蔓延到咽部,食管和喉头,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发生吞咽和呼吸困难。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局部治疗为主。主要是应用碱性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因为碱性环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混悬液(5~10万单位/毫升),2%碳酸氢钠液,紫药水等,可用消毒棉签蘸药液涂于病损处,通常用药后病损会很快消失,为巩固疗效可继续用药几天,预防复发。
鹅口疮很容易复发,因此哺乳的母亲要经常清洁乳头,奶瓶,婴儿用过的其它物品也要经常清洗或消毒。另外,治疗鹅口疮时要停用抗生素,对于患有其它重病不能停用抗生素的,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症状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症状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口腔疾病还有:扁平苔藓、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 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有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
(4)慢性萎缩型 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有绝大多数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托牙性口炎。
托牙性口炎还常与上腭的乳突增生同时发生,在考虑手术切除前,应先进行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增生的程度,缩小需要手术的范围。
2.念珠菌性唇炎
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
3.念珠菌口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同时可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有人认为其有高于4%的恶变率,应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多发性内分泌病型 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结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现。
(2)T淋巴细胞缺陷病型 本病可见于高γ-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网状肿瘤患者。
(3)家庭性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 本型可见于儿童,也可初发于35岁以后的成人(迟发型),都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缺铁时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减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各类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首先表现的症状,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额部、鼻部的皮角样损害。
念珠菌感染的概述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该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本病的病原菌是念珠菌,该菌是一种由出牙生殖的酵母状真菌。已知念珠菌属可以致病的有: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星状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和采兰若念珠菌等八种。念珠菌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里,而且也可以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粘膜上而不发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
念珠菌病在治疗时应尽量除去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诱因,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须考虑停药或减量;若有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并发病,应予以相应的处理;保持患处干燥、清洁。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本药是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2)龙胆紫水溶液 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口腔黏膜以用1/2000(0.05%)浓度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
(3)洗必泰 洗必泰有抗真菌作用,可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其中亦可加入适量去炎舒松,以治疗口角炎、托牙性口炎等。以洗必泰液与碳酸氢钠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协同致病菌—革兰阴性菌。
2.抗真菌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 本药属四烯类抗生素,1mg相当于2000U,宜于低温存放。不易被肠道吸收,故多用于治疗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本药的抑菌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释放钾,从而引起细胞内糖原分解中止而失去活力。口服副作用极小,偶尔有引起恶心、腹泻或食欲减退者。疗程7~10日。
(2)咪康唑 本药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局部使用的硝酸咪康唑的国内商品名达克宁。除抗真菌外,本药尚具有抗革兰阳性细菌的作用。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一般为10日。
(3)克霉唑 为合成广谱抗真菌剂,毒性较大,口服后吸收迅速,4~5小时血液中达到最高浓度,并可进入黏膜和唾液中。本药的副作用主要为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可影响肝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故目前多使用局部制剂。
(4)酮康唑 为国外70年代后推荐使用的抗白色念珠菌新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DNA和RNA,疗效快,并可与其他局部用的抗真菌药合用,效果更好。对于皮肤、消化道等口腔外真菌病也有明显疗效,目前在国外已代替两性霉素B。本药不可与制酸药或抗胆碱药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其他治疗
除用抗真菌药物外,对身体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与之有关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辅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补充铁剂、维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输血等。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以14日为期,过早停药易致病损复发。而肥厚型(增殖型)的疗程应更长,疗效不显著的白色念珠菌性白斑,应及早考虑手术切除。
身体抵抗力低下的朋友们很容易患上这类疾病,平时要注意口腔的卫生,养成经常刷牙的良好习惯,少使用口腔清洁剂,成分太浓的口腔清洁剂会造成粘膜破损,平时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注意休息,不熬夜,少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自己也可以检查出艾滋病么
1、皮肤
急性皮疹:患有艾滋病后,30%―50%的病毒原发性感染者伴有皮疹和黏膜湿疣,皮疹多为斑疹和丘疹,可为几个或数百个,伴有瘙痒,常见于躯干、面部及上肢。
感染性皮损:患有艾滋病后,包括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及伴发带状疱疹、尖锐湿疣、巨细胞病毒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等。艾滋病感染者病后,20%的人伴发口腔毛状黏膜白斑,表现为稍隆起的白膜、表面毛状。这是特异性相当高的早期体征。
非感染性皮损:患有艾滋病后,表现为脂溢性皮炎、毛发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症、银屑病等。其中,脂溢性皮炎发生率为20%―80%,为感染最初表现,。症状较正常人严重,表现为黄色油腻性厚屑、鳞屑堆积成片。几乎所有感染者都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症,毛细血管扩张呈新月状,上胸、肩、锁骨区多见,常伴有轻度和弥漫散在红斑。3%―40%艾滋病患者可并发各种肿瘤,以卡波西肉瘤最常见,还有鳞癌、肛门生殖器官癌、基底细胞癌等。
皮损预兆:如传染性软疣,短期内大量泛发全身,治疗顽固。患有艾滋病后,迅速发展的脂溢性皮炎,预示艾滋病会急剧加重,甚至很快死亡。头、颈、口腔、咽喉部出现卡波西肉瘤、单纯疱疹,或迅速增大的淋巴结、肿块,要警惕患艾滋病的可能。
2、口腔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患者可出现各种口腔病损。
白色念珠菌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在有性乱行为、吸毒和静脉输血史等高危人群中,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以说是艾滋病的先兆。在没有任何诱因,一个人若患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特别是患者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怀疑艾滋病。
舌毛状白斑。由于其他疾病很少引起毛状白斑,所以它对艾滋病有高度提示性。与艾滋病相关的牙周病。常见的有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
引起皮肤念珠菌病的原因是什么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皮肤念珠菌病的感染源为念珠菌,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皮肤念珠菌病中的病源念珠菌中约有8种菌能引起人体致病,但白色念珠菌为常见的致病菌,毒力最强。其它几种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较少引起感染,只有当人体免疫力特别低下时,这些念珠菌才会单独或与白色念珠菌协同致病。
皮肤念珠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于皮肤念珠菌的诊断并不难,但也也需要做相应的检查才可确诊,检查专案以检查1、框限“A”为主。2、如怀疑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系统性疾患或诊断有困难者。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预防
预防
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念珠菌性阴炎能自愈吗
霉菌性阴道炎或念珠菌性阴道炎即外阴阴道假丝念珠菌病(VVC),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的非孕妇女及30%的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少,不引起症状。只有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才会引发阴道炎症状。
不能自愈 霉菌性阴道炎能自愈吗?这个问题是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疾病的女性最为关心的问题,很多女性认为霉菌性阴道炎只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可能过段时间就会自愈呢。妇科专家指出如果霉菌性阴道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就会加重,到那时再治疗就很麻烦了。患有霉菌性阴道炎可以选择单纯西药治疗法有一定效果的,也可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碱性溶液冲洗,最方便就是肥皂水。建议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