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亲子交流的几招
搞定亲子交流的几招
第一, 当顾问,不当领导。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开口就是下命令:
“你应该……”(你应该用功学习,你应该收拾房间……)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变发型……)
就说明父母自视是孩子的领导,当领导说话,孩子只能接旨服从。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
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拾房间……)
“我提醒你,……可能有……坏处。”(老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可能会让老师有意见……)
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父母的关心之意,一举两得。因此,聪明的父母做顾问,而不是做领导,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第二, 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万一孩子火冒三丈,开始激动起来,父母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指导原则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
因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暴躁的爸妈谁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妈态度恶劣,他也没必要和颜悦色地回应。
此外,情绪具有感染力,当父母保持冷静,这股情绪安定的氛围也会逐渐对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回复平和之心境。
第三, 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
如果要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此时该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当父母批评的是行为,孩子明了,他只要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
如果针对人格特质来做批评的话,(例如:“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既然已看我这个人不顺眼,那无论再怎么改变,父母还是会觉得碍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差别在哪儿吧!
对人格特质的批评语 对行为的批评语
“你怎么这么笨,考这么差!” “这次考虑,你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很不可取。”
“你是个说话不算话的人,没准时回家!” “你没做到答应我的事,造成大家许多困扰。”
“你老是撒谎!” “你去了网吧却没有告诉我,让我很担心。”
第四,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样。
青春期孩子常常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不爽。
比如,孩子回来告诉家长,班里有个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低头读书,自己从不吃午餐。问他,他总是说自己不饿。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大家说,这个同学家里很穷……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发现,语带惊奇地说:“爸,原来是这个原因呢!”而此时爸爸却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这样啊。”如此“想当然”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被浇了一头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是没趣。
再举个例子,周末孩子用发胶做了一个新发型(正准备出门),爸妈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马上追问:“今天这个聚会有女孩子是吧?”这么做会让孩子觉得十分不悦,感觉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对孩子年轻的心灵来说,世界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接触体验,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实的交流。回到上面第一个例子,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这还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呢!”
第五, 尊重孩子的隐私。
请容我再一次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被当成大人对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所以一些福尔摩斯的侦察举止,其实都不该出现。例如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等,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解孩子,事实上,家长做了一个很糟的示范——只要我们自认是在关心别人,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隐私。而这往往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首要杀手。
宝宝爬行有什么好处 增进亲子交流
爬行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在宝宝会爬后,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的成功体验不断增多,并且能够在爬行中获得兴奋、成功、失败等多种体验,这些体验能够丰富宝宝的情感。研究表明,经常爬行的宝宝见到父母时的兴奋状态明显高于不会爬行的宝宝。
新生儿该多抱还是多躺
抱抱可以给宝宝安全感,能促进亲子交流。据统计,抱得多的宝宝一般性格都比较开朗。但新生儿的头颈部力量不足,无法独立支撑,最好多让他平躺着。
经常抱新生儿会让宝宝脊椎总是呈弯曲形状,时间久了对宝宝的骨骼生长不利。而且,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颈椎很难支撑头部的重量。如果让宝宝平躺在床上,既可以使他身体放平,也减轻了颈部的负担。
如果妈妈想进行亲子交流的话,在宝宝床边和宝宝说说话,给宝宝做做抚触都是很好的方式,不一定要多抱。
亲子交流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假如给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挂上一个有音乐的转动玩具,你就会发现宝宝的眼神虽然反应不是很灵敏,但还是会随着玩具转来转去,而且手脚也会随着玩具上转来转去的各种颜色来回舞动。有一次外婆抱着两个月大的俞真吃饭,孩子的眼神就能在饭碗和外婆的嘴之间来回转动。好好观察宝宝,你就会发现他们也在非常认真地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以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会看,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躺着。这是因为大人没有发现宝宝会看这一事实。
如果宝宝从床上掉下来,大人会以为那是宝宝看不出高度的缘故。其实不然,那是因为孩子想避开但因为头太重无法平衡身体,或者错过了往后退的有利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 和沃克(Walker) 认为宝宝从会爬开始就已经对高度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两个高点之间制作了一个视觉上的“绝壁”,上面铺好玻璃,然后把宝宝放在上面。虽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但宝宝还是没有向另一边正在呼唤他的妈妈爬去。
所以说不能一味地认为“不闹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之所以不闹可能是因为周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好奇心,或者是因为再怎么闹也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而放弃的一种行为。
可以在宝宝的周围贴上各种颜色的图片,也可以用有漂亮图案的布做成小被子,或者在宝宝的眼前挂上一些漂亮的玩具,而且要经常更换,这样宝宝就有东西可以看了。婴儿是可以看的,只是没有像成人那样的综合分析能力。
婴幼儿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他们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所以说,父母在对待婴幼儿时一定要认同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宝宝体验到各种适合婴幼儿的事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沃森(Watson) 在观察了婴幼儿的反应后得出结论:大人与孩子平视的时候,心灵的交流效果最为显著。当爸爸妈妈以平视的角度抱着出生14 个月的宝宝时,其反应比以90 度角抱着的时候亲热2 倍。与宝宝平视,并看着宝宝的眼睛说话的技巧不仅适合婴儿,而且也适合上幼儿园的孩子。大人的身材原本就比孩子高,如果再俯视孩子并与其谈话,那谁都不会喜欢。
有一次一位未婚女性对我说:“我很喜欢我的侄子,可是每次我要接近他,他就大喊我是‘大象’,这真让人伤心。”在一个3 周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俯下身来并且说话不太亲切的姑姑可能就像恐怖的大象,有时候还会因为害怕这样的姑姑而放声大哭呢。
美国有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地板上,从孩子的高度仔细观察了周围,再开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是很专业的。在孩子的眼光所不能及的高度上贴各种照片或展示物品是根本不为孩子着想的做法,把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里画的图画贴到家里与孩子视线平行的墙壁上,孩子会觉得父母尊重自己,这样做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与刚出生的宝宝交流时一定要把孩子抱到与大人的眼睛平视的高度上,而与上幼儿园的孩子交流时大人则可以单膝跪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亲子交流的禁语不能说
1、“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
2、“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是丰衣足食,但相比一些农村的小朋友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3、“赚钱比我还重要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亲子之情却不容忽略。因为要多赚钱而剥削了孩子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机会,损失的肯定比金钱为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碌而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当工作停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并不了解子女的想法与喜好,而子女亦因此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们,亲情越发疏远。
为什么亲子交流很重要
在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正确的交流方法,多用启发式提问,从感受出发。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谁谁来上学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有没有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和孩子对话时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不能孩子还没讲完就开习惯性地批评指责,或者对孩子的感受不细心,如果孩子说今天不开心,一定要慢慢引导孩子讲出来为什么不开心,像一个朋友那样给孩子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最后怎么解决让孩子自己想出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在幼儿园一天时间了,父母都想知道孩子在园过得怎样?但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方式方法得当,否则不但从孩子哪里了解不到什么,反而另孩子产生反感,不愿与家长讨论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所以接送孩子放学回家的路,有效优质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
亲子交流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假如给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挂上一个有音乐的转动玩具,你就会发现宝宝的眼神虽然反应不是很灵敏,但还是会随着玩具转来转去,而且手脚也会随着玩具上转来转去的各种颜色来回舞动。有一次外婆抱着两个月大的俞真吃饭,孩子的眼神就能在饭碗和外婆的嘴之间来回转动。好好观察宝宝,你就会发现他们也在非常认真地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以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会看,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躺着。这是因为大人没有发现宝宝会看这一事实。
如果宝宝从床上掉下来,大人会以为那是宝宝看不出高度的缘故。其实不然,那是因为孩子想避开但因为头太重无法平衡身体,或者错过了往后退的有利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 和沃克(Walker) 认为宝宝从会爬开始就已经对高度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两个高点之间制作了一个视觉上的“绝壁”,上面铺好玻璃,然后把宝宝放在上面。虽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但宝宝还是没有向另一边正在呼唤他的妈妈爬去。
所以说不能一味地认为“不闹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之所以不闹可能是因为周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好奇心,或者是因为再怎么闹也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而放弃的一种行为。
可以在宝宝的周围贴上各种颜色的图片,也可以用有漂亮图案的布做成小被子,或者在宝宝的眼前挂上一些漂亮的玩具,而且要经常更换,这样宝宝就有东西可以看了。婴儿是可以看的,只是没有像成人那样的综合分析能力。
婴幼儿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他们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所以说,父母在对待婴幼儿时一定要认同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宝宝体验到各种适合婴幼儿的事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沃森(Watson) 在观察了婴幼儿的反应后得出结论:大人与孩子平视的时候,心灵的交流效果最为显著。当爸爸妈妈以平视的角度抱着出生14 个月的宝宝时,其反应比以90 度角抱着的时候亲热2 倍。与宝宝平视,并看着宝宝的眼睛说话的技巧不仅适合婴儿,而且也适合上幼儿园的孩子。大人的身材原本就比孩子高,如果再俯视孩子并与其谈话,那谁都不会喜欢。
有一次一位未婚女性对我说:“我很喜欢我的侄子,可是每次我要接近他,他就大喊我是‘大象’,这真让人伤心。”在一个3 周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俯下身来并且说话不太亲切的姑姑可能就像恐怖的大象,有时候还会因为害怕这样的姑姑而放声大哭呢。
美国有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地板上,从孩子的高度仔细观察了周围,再开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是很专业的。在孩子的眼光所不能及的高度上贴各种照片或展示物品是根本不为孩子着想的做法,把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里画的图画贴到家里与孩子视线平行的墙壁上,孩子会觉得父母尊重自己,这样做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与刚出生的宝宝交流时一定要把孩子抱到与大人的眼睛平视的高度上,而与上幼儿园的孩子交流时大人则可以单膝跪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亲子游戏的好处
亲子游戏可以拉近宝宝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一些性格方面的特征。所以家长们应非常重视亲子游戏。在和宝宝游戏中,看着宝宝每一个积极的回应,你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宝宝有生理需要,也有爱和交往的需要,需要你们的爱和关注,需要与你们交流,智力亲子小游戏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亲子交往的最好方式。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智力亲子小游戏具有许多特殊的意义,它比宝宝在伙伴游戏或单独游戏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有助于宝宝创造力的发展。在亲子游戏过程中,宝宝和你们有不少言语交往,可以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经常与宝宝一起游戏、生活愉快的你们在促进宝宝的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亲子游戏有利于安全依恋的形成。安全依恋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培养宝宝人际交往兴趣,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