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都有什么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都有什么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听诊特点为:①心律绝对不齐;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③脉率低于心率,这种脉搏脱漏现象称为脉搏短绌或短绌脉

房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房颤发作开始时心室率很快,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

二、持续性房颤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这种房颤的症状主要为:房颤病人感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

三、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正常,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房颤症状,是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如果房颤引起心跳过快,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惊慌等,如果有其它的心脏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这也是房颤的症状之一。

心房颤动有什么体征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室性期前收缩鉴别诊断

1.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两者鉴别点:

(1)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

其宽大畸形的QRS波前有异位房性P′波,P′波与QRS波的方向一致,P′-R间期应大于0.12s;而室性期前收缩与P波无关,P波可在室性期前收缩QRS波之前或之后,或重叠在QRS-T波群中。

(2)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起始向量不同:

前者与窦性心律相同,后者则可不同。

(3)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

其QRS波畸形宽大的程度与R-P′间期长短有关,如R-P′间期长则畸形较轻,若R-P′间期短,QRS波群畸形明显。室性期前收缩无此规律。

(4)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常是完全性的,而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代偿间歇是不完全性的。

2.室性期前收缩与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当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如未逆传到心房则畸形宽大的QRS波前无逆行P′波,此时鉴别有一定困难,下列两点有利于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

(1)期前收缩联律间距愈短,QRS波畸形宽大愈明显。

(2)宽大畸形的QRS波在V1导联呈三相性。

(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逆行至心房产生P′波:P′-R间期应<0.12s,则可确诊。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特点。但是逆行P′波在QRS波后出现,并且连续出现,则认为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室性期前收缩。

3.室性期前收缩伴室性融合波与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是:

(1)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不固定。

(2)QRS波形态不同:而室性期前收缩伴室性融合波时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是固定的,所发生的融合波是较少见的,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无融合波,故QRS波形态大多是相同的。

4.心房颤动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两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临床意义和处理不同。如在服用洋地黄过程中,前者提示洋地黄的用量还不够,而后者提示洋地黄过量。两者的鉴别点有:

(1)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相等:而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是由心房颤动下传的,通常无固定的间期。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起始向量与正常QRS波的起始向量相同,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规律。

(3)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在V1导联上常呈现三相型右束支阻滞(呈rSR′型),而室性期前收缩较少见到。

(4)心室率缓慢的心房颤动中多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而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中多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5)宽大畸形的QRS波与正常QRS波交替出现者为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特别对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固定者,而室内差异性传导一般不出现上述规则。

房颤的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

(1)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2)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3)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1)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2)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3)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4)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心电图特点:

(1)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

(2)除心率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3)发作过程中,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或混合存在。

(4)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

房颤症状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那么,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病史、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体检发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也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 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

心房颤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①V1导联QRS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呈QS或rS型;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④畸形QRS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前者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心率极快时才基本规则,而后者基本规则(R-R间期相差仅在0.02~0.04s)或绝对规则;②前者QRS时限多为0.12~0.14s,易变性大;而后者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易变性小;③前者无联律间期也无代偿间歇,后者有联律间期并固定,发作终止后有代偿间歇;④前者无室性融合波而后者有;⑤V1~V6导联QRS波方向一致,都向上或都向下,高度提示室性心动过速;⑥如出现连续畸形QRS波时,如电轴发生方向性改变者。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3.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室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在140~200次/min,大于180次/min者少见;②心室节律可稍有不齐或完全整齐,R-R间期相差仅0.02~0.04s;③QRS波很少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无预激波;④可见到心室夺获,有室性融合波;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可呈现同一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多在180~240次/min;②心室节律绝不规则,R-R间期相差可大于0.03~0.10s;③QRS波宽大畸形,但起始部可见到预激波;④无心室夺获故无室性融合波;⑤发作前后,心电图可见到预激综合征的图形。

4.心房颤动与房室交接区性心律的鉴别 在某些情况下,心房颤动的f波非常细小,以致常规心电图上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此时容易误诊为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但心房颤动时心室律是绝对不规则的(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除外);而房室交接区性心律是绝对匀齐的。此外,如能加大增益f波可能会出现。如能在特殊导联(如食管导联)描记到f波。即可确诊为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

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就现状而言,人们对对高血压心绞痛的危害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心房颤动却很陌生。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死亡危险较无心房颤动高1.5-1.9倍。

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

心房颤动三大危害

一.生活质量的下降。

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心室率过快易于造成心悸、乏力等症状或诱发加重心绞痛,使病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影响血流。

心房颤动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易于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果是一个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发生了快速心房颤动,可能引起肺水肿。心房颤动长期存在,心室率未能得到控制还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三.并发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心房颤动病人的中风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心房颤动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的惟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房颤是许多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中风的致病根源。

心房颤动有哪些症状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的特殊类型: 1.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简称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 各种心律失常都会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动物试验证实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心房颤动。1978年Coumel提出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现已证实其并非少见。其特点如下:

(1)临床特点:

①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②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③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①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②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③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④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心电图特点:

①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

②除心率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③发作过程中,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或混合存在。

④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⑤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

相关推荐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区别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论上每个人都发生房颤的可能。房颤根据发作时间的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种,根据分类不同对于治疗手段的选择也所不同。房颤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微创消融治疗。 心房扑动大部分没基础心脏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出现心房扑动波。频率在250-300次左右,很少超过350次。房扑不管是心房波还是心室波都是比较规则的波形。房扑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

心房颤动的概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房颤的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才容易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使之转复后长期维持,即使不能治愈病因,能解除血流

出现房颤是怎么回事

1、器质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

心衰常见的并发症

1,急性心原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是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升高,肺毛细血管渗出血浆成份,使肺组织间隙,肺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液体成份而形成的一种危象,临床上多见于急起的弥漫性心肌损害,如广泛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炎;急性机械性阻塞,如严重瓣膜狭窄,心房粘液瘤;急起的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如瓣膜穿孔损伤,腱索断裂,室间隔穿孔,主动脉窦破裂,静脉输血,输液过多,过快;急性心室舒张受限,如急性大量心包积血积液;严重心律失常等。 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60 岁以上的人1 %的发生率,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

心房颤动需要注意的事项

心房颤动注意事项一:一旦检查得知自己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不同于普通的感冒等小疾病,不要自己随意用药,因为针对心房颤动的药物很多种,且的药物存在一定的安全性,患者应该针对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心房颤动注意事项二:在饮食上也要注意的事项,心房颤动患者不能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不能吃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而且忌过饥或过饱的状态,平时做菜要少吃盐,尤其对伴水肿的患者。可以摄入富含VitB、VitC

饮酒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之前研究表示,每日饮酒三杯以上的男子更容易罹患心房颤动,但该病对女性的风险尚不清楚。现今研究人员表示,每天饮酒两杯以上的女性更容易心律不齐,也更可能患中风。 美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对34715名中年美国女性进行了超过12年的跟踪研究。这些女性在研究开始时并没罹患心房颤动。 不饮酒者和每天只喝两杯酒以内的人,她们罹患心房颤动的风险并没明显增加。但饮酒高于此量的女性心房颤动的风险却增加了60%。 当心脏的两个上心房跳动加速且不规则时,便会导致心房颤动。由于血液并没从心房中被完全泵涌出来,因而就会凝结成块

房扑房颤的心电图表现

1.房扑:房扑本身不产生症状,但心率快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眩晕等症状。听诊心跳快而均齐。 2.房颤:无症状决定于心室率及无心衰,心率快时心悸、气促、心前区压迫感等。心律绝对不齐,心脉率不一致。 3.室扑或室颤:一旦出现,病人神志很快丧失或抽搐,心音消失。 4.心电图表现 (1)心房扑动: 1)P波消失,出现F波,其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相同,呈锯齿状,频率在250-350次/分,F-F之间无等电位线。 2)QRS波形态和时间正常,或稍差异。 3)F波与QRS波的关系:①心室律快而匀齐,多为2:1房室

心房颤动病因

一般说来,阵发性房颤常发生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预激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持续性房颤常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人中。两种房颤均可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以及缩窄性心包炎病人中,在心脏手术尤其是瓣膜手术和心脏肿瘤手术后也常会出现房颤。即使是在激烈的活动和极度兴奋时也可发生房颤,一些颈椎骨质增生、胆囊炎患者也可出现房颤。

心房颤动治疗

1.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 只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

心房颤动时对心脏何影响

心房颤动时对心脏何影响?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也是心脏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那么心房颤动对心脏何影响呢? 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肌的不规则乱颤代替了心房效的一致性收缩,同时,心室率快且极不规则,使心室的血液充盈不完全,因而引起心室充盈不足,造成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缺血。 加之,心脏工作量及热能的消耗增加,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在房颤发中促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病人可心悸、头晕等症状。 心房颤动检查时可发现心室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强弱不一。心率增快至120—160次/分时,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