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血小板降低怎么办
白血病患者血小板降低怎么办
白血病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首先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化学药物治疗,其中比较常采用的就是长春新碱+强的松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诱导和缓解病情,如果患者是急性的白血病则需要采取柔红酶素+阿糖胞苷的方法
2 其次对于白血病比较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患者需要先找到和自己匹配的骨髓,把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排斥的反应,但是如果手术成功了,患者的白血病也就治愈了
3 第三种运用在白血病中的方法就是支持疗法,其中会对患者的贫血进行治疗,同时也会进行防感染的防护,如果患者的白血病症状比较轻的话我们建议是进行支持疗法,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可以进行成分输血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多少指标是属于白血病?白血病在血常规中,主要反映在什么指标上?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数有哪些异常?这些问题都是关注白血病患者最关心的。那么血常规中,怎么看出是不是白血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白血病是关于血液的一种疾病,病患者的血常规报告中,血常规的指数肯定是有部分不正常的,超出了正常指数。
其次,血常规并不能说明是不是得了白血病。白血病并不能够通过血常规来确诊,要确诊白血病需要通过骨髓的检测。
虽然血常规不能说明白血病,但是有些指标可以看出一些迹象。那么正常白血病血常规的指标怎么看呢?典型血象显示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质与量的改变: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显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有时可见幼红细胞。网滞红细胞常减少,但少数病例可有轻度增多。
2、 血小板:白血病早期的血小板数目可正常或者轻度减少,到了中晚期,会有明显的减少,低于10 ×109/L,血小板大小不等,畸形,有巨型血小板出现,并且血小板第三因子及凝血功能异常。
3、 白细胞:白细胞数量多时可能会达到300 ×109/L,也可少至(0.2~0.3)×109/L。急性白血病初期白细胞数一般偏低,晚期多数偏高。
血小板降低的原因
生理性有妇女月经期;病理性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骨髓纤维化,何杰氏病,结核病,骨髓癌移植,坏血病,恶性贫血,肝炎,部分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感染,苯、砷、金制成中毒,放射线及过度镭照射,抗癌药,抗甲状腺药,噻嗪类利尿剂,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时,血栓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巨大血管瘤等。
败血型的血常规指标 血小板指标
血小板正常值: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在白血病的早期血小板的数目开始轻度减少,到了中晚期,有明显的下降,当血小板低于10 ×10^9/L或者血小板大小不等,畸形,有巨型血小板,血小板第三因子及凝血功能异常都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血小板降低怎么办
1、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往将本病分为血热、气虚、阴虚三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病机为热、虚、瘀三种。有作用认为本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2、脾主统血,脾气亏损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血,肾虚则精血无以化生,故血小板减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化火,则迫血妄行;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而成紫斑;肝虚而致藏血失职也可致出血;另外肝病可及脾。心主血,属火,心火亢盛,迫血妄行也可导致出血。
3、故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病机以虚为本,火伤血络,络伤血瘀是目标。从病位看,主要在肝、脾、肾三脏。急性型以热为主,慢性型虚、热、瘀俱见。
4、实热是指胃火炽盛,或肝郁化火,或感受邪毒、内伏营血;虚热是指阴虚火旺、阴火内盛。虚者脾肾两虚,以致血液化生不足和失于统摄或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迫血妄行。瘀由火热伤络,络伤血瘀或气虚血瘀、瘀伤血络。
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病因是什么
1、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
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
2、 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状主要体现在皮肤或粘膜呈点状或片状的紫红色,压之不褪色,医学上称为出血点、紫癜或淤斑。
血小板减少的体现还在青壮年女性表现为月经过多。当血小板降至2万以下时,出血会加重。1万以下时会更明显,最主要的危险是颅内出血引起死亡均是血小板减少症状表现。
当血小板低到5万以下时,才可能有出血现象。这是主要的血小板减少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状还有口腔颊粘膜或舌头出现血疱,眼底出血引起的视物模糊等,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状。在医学上,只要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数连续两次以上低于10万,就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小板减少了,就要注意及时的查明原因,并且及时的对症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因为当血小板减少症不去处理,疾病进一步加重的时候,就会患有白血病了,这种疾病的治疗就会更加的困难,而且疾病的危害也会更加的严重。
血小板减少与白血病的区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出血,在发病前期,皮肤会出现针扎样红点,之后会发展成块状紫癜,紫癜的大小不等,小的如黄豆粒,大的能达到手掌那么大。出现紫癜的部位一般在体表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颈部、眼睛周围、下肢等,并伴有肿痛,严重的会在口腔黏膜部位出现紫斑。血液中正常血小板数量为(10-30)万/立方毫米,患病时可减少到4万~5万,当血小板数量降至2万时,患者就有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血尿等,危及生命。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跟白血病的一些症状相似,有些患者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就是准白血病,心理压力很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专家解释,目前认为紫癜病是因为单纯的血小板减少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而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只是白血病的症状之一,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红细胞等都不正常,它们完全是两码事。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一、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伸出伪足。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大小不均,呈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形状,无核,淡蓝色的胞浆,含有紫红色的颗粒。
有人将其划分大、中、小和变形等四型,中型占40%~50%。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即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二、血小板降低的原因
生理性有妇女月经期;病理性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骨髓纤维化,何杰氏病,结核病,骨髓癌移植,坏血病,恶性贫血,肝炎,部分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感染,苯、砷、金制成中毒,放射线及过度镭照射,抗癌药,抗甲状腺药,噻嗪类利尿剂,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时,血栓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巨大血管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