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应是多少

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应是多少

母乳喂养婴儿在出生后几周内,每天可有几次排便,有些在每次哺乳后均排便,通常是浅黄色面糊状或浓奶汤样便。在1~3个月时排便次数可减少,有的1天只排便1次,还有的需隔1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只要婴儿没有不适,就不必担心。母乳喂养婴儿的便即使2~3天便1次时,都应该是软的。

人工喂养的婴儿每日可排便1~4次,并逐渐过渡到每天1~2次,主要应观察大便的质地是否正常,如果大便的质地正常,那么排便的次数不是重要的。

小孩一天拉几次屎算正常

一、 母乳喂养儿粪便:未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药膏状,或有种样的颗粒,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呈酸性反应,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4次,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如果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而照常增加,不能认为有病。婴儿在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可以减少。1周岁以上的小儿大便次数右减至一天一次。

二、 人工喂养大便:以牛乳喂养的婴儿,大便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硬,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质多,有明显的蛋白分解后的臭味。大便每天1-2次,如果增加奶中的糖量,则排便次数增加,便质柔软。

三、 混合喂养儿粪便:无论人乳或牛乳喂养,若同时加食淀粉类食物,则大便量增多,硬度比单纯牛奶喂养稍减,呈暗褐色,臭味增加。若将蔬菜、水果等辅食加多,则大便与成人近似。初加菜泥时,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绿色菜泥,有的父母往往以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健康婴儿更换食物时常有的事。如果没有腹泻,不必停止加辅食,数日以后胃肠习惯了,这种情况随之消失。

对婴幼儿粪便性状的观察可以了解其消化情况。如果婴儿粪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如果粪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吃淀粉类的食物。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初生婴儿大便几次算正常

婴儿的大便次数主要是和婴儿的饮食相关的,不同的喂养方式会引起婴儿排便次数的不同。以母乳方式喂养的婴儿大便通常都是呈金黄色的,偶尔也会出现微带绿色且比较稀;有的或呈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婴儿时期的排便次数通常会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不过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也会逐渐的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若以配方奶粉来喂养婴儿的话,那么婴儿的大便多数都是呈淡黄色或土黄色,会相对比较干燥粗糙,也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大便里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另外,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但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有时大便中混有乳色小块时,是因为婴儿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不良所引起的,不用担心。

家长们也不要拿自家宝宝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都有所不同,每日大便次数也不相同。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正常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才正常?不同阶段的宝宝的大便次数有差异, 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次数仍然比较多,但每个孩子不尽相同,有的可以排6~7次,有的只有1~2次,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换句话说,新生宝宝大便的性状和频次并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妈妈们要做的是,要及时掌握宝宝的情况。

敲黑板,划重点!宝宝排便都有哪些规律?

1、与年龄的关系——

新生儿:排出的胎便为墨绿色,每天4-8次,甚至10余次。随后的过渡期大便为绿色,稀薄、或者伴有奶瓣,每天4-8次;

满月至6个月:黄色软便、匀糊状或烂便,母乳喂养的为金黄色,每天1-6次,但部分宝宝可能2-6天才排便一次,少数甚至10天排便一次。

6个月以后:随诊辅食的添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便,主要是成条的软便,糊状便,1-3天1次或每天1-3次。

2、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对0-3个月宝宝的观察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随月龄的增大,每天排便次数减少,而配方乳喂养或混合喂养者无明显改变。

同年龄段母乳喂养的排便次数高于配方乳喂养。而且母乳喂养的大便性状比配方乳喂养者柔软,较多的金黄色大便。而配方乳喂养的,50%的宝宝大便呈绿色。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总大便量相同,大便次数多者大便量少。

tips: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宝宝爸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忧了。

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宝宝排便规律,母乳喂养要注意啥?

细心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大便,了解母乳的质量,来调整宝宝饮食,使宝宝排便更规律。

》》新生儿的大便呈黄色,且粪与水分开,大便次数增多,说明新生儿消化不良,提示母乳中含糖分太多。因为糖分过度发酵使新生儿出现肠胀气、大便多泡沫、酸味重,妈妈应该限制糖的摄入量,适当控制淀粉的摄入量。

》》当母乳中脂肪含量过多是,新生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当母乳中蛋白质过多或蛋白质消化不良时,新生儿的大便有硬结块,恶臭如臭鸡蛋味,此时妈妈应该注意限制鸡蛋、瘦肉、豆制品、奶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的摄入量。

》》当母乳喂养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且次数多,呈绿色粘液状,新生儿常因饥饿而多哭闹。这种情况只要给予足量喂养后,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宝宝排便异常的症状

新生儿大便有以下异常情况时,就要检查喂养情况或麻烦大夫诊治:

1、蛋花汤样大便:每天大便5—10次,可含有有些多未消化的奶块,一般无粘液,表示消化不良,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儿。如为母乳喂养则应继续用母乳喂养,一般不必改变喂养方式,也不必减少奶量及次数,多能自然恢复正常;如为混合或人工喂养,仍应继续喂养,但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奶粉喂养者可在配奶时适当多加一些水将奶稍配稀些,对吃奶减少者可适当喂些含糖盐水,也可适当减少每回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数。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则应麻烦大夫诊治。

2、绿色稀便:多在天气变化着凉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每天大便次数多为5—10次。

3、水样便:多见于秋季和冬季,多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小儿大便次数多在每天10次以上,呈水样,量有些多。由于小孩丢失水分多,常常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眼泪、小便少或无、皮肤弹性差等,小儿还可出现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现,应及早就诊,并应注意婴儿用具如橡皮奶头等的消毒。

4、粘液或脓血便:多见于夏季等天气有些热时,多为细菌感染引起,也应及早就诊。

5、深棕色泡沫状便: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多由于食物中淀粉类或糖过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过多、过早添加米汤等谷类食物等),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能恢复正常。

6、油性大便:粪便呈淡黄色,液状,量多,象油相同发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相同可以不可以滑动,这表示食物中脂肪过多,多见于人工喂养儿,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增加糖分或暂时改服低脂奶等(注意,低脂奶不可以作为正常饮食长时间吃)。

7、便秘: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多为天热、出汗多而饮水又过少所致。小儿排大便困难,大便非常干,可呈颗粒状,往往几天才大便一次,小儿还可出现腹胀、不安等表现。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正常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才正常?不同阶段的宝宝的大便次数有差异, 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次数仍然比较多,但每个孩子不尽相同,有的可以排6~7次,有的只有1~2次,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换句话说,新生宝宝大便的性状和频次并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妈妈们要做的是,要及时掌握宝宝的情况。

敲黑板,划重点!宝宝排便都有哪些规律?

1、与年龄的关系——

新生儿:排出的胎便为墨绿色,每天4-8次,甚至10余次。随后的过渡期大便为绿色,稀薄、或者伴有奶瓣,每天4-8次;

满月至6个月:黄色软便、匀糊状或烂便,母乳喂养的为金黄色,每天1-6次,但部分宝宝可能2-6天才排便一次,少数甚至10天排便一次。

6个月以后:随诊辅食的添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便,主要是成条的软便,糊状便,1-3天1次或每天1-3次。

2、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对0-3个月宝宝的观察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随月龄的增大,每天排便次数减少,而配方乳喂养或混合喂养者无明显改变。

同年龄段母乳喂养的排便次数高于配方乳喂养。而且母乳喂养的大便性状比配方乳喂养者柔软,较多的金黄色大便。而配方乳喂养的,50%的宝宝大便呈绿色。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总大便量相同,大便次数多者大便量少。

tips: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宝宝爸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忧了。

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宝宝排便规律,母乳喂养要注意啥?

细心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大便,了解母乳的质量,来调整宝宝饮食,使宝宝排便更规律。

》》新生儿的大便呈黄色,且粪与水分开,大便次数增多,说明新生儿消化不良,提示母乳中含糖分太多。因为糖分过度发酵使新生儿出现肠胀气、大便多泡沫、酸味重,妈妈应该限制糖的摄入量,适当控制淀粉的摄入量。

》》当母乳中脂肪含量过多是,新生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当母乳中蛋白质过多或蛋白质消化不良时,新生儿的大便有硬结块,恶臭如臭鸡蛋味,此时妈妈应该注意限制鸡蛋、瘦肉、豆制品、奶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的摄入量。

》》当母乳喂养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且次数多,呈绿色粘液状,新生儿常因饥饿而多哭闹。这种情况只要给予足量喂养后,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宝宝排便异常的症状

新生儿大便有以下异常情况时,就要检查喂养情况或麻烦大夫诊治:

1、蛋花汤样大便:每天大便5—10次,可含有有些多未消化的奶块,一般无粘液,表示消化不良,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儿。如为母乳喂养则应继续用母乳喂养,一般不必改变喂养方式,也不必减少奶量及次数,多能自然恢复正常;如为混合或人工喂养,仍应继续喂养,但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奶粉喂养者可在配奶时适当多加一些水将奶稍配稀些,对吃奶减少者可适当喂些含糖盐水,也可适当减少每回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数。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则应麻烦大夫诊治。

2、绿色稀便:多在天气变化着凉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每天大便次数多为5—10次。

3、水样便:多见于秋季和冬季,多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小儿大便次数多在每天10次以上,呈水样,量有些多。由于小孩丢失水分多,常常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眼泪、小便少或无、皮肤弹性差等,小儿还可出现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现,应及早就诊,并应注意婴儿用具如橡皮奶头等的消毒。

4、粘液或脓血便:多见于夏季等天气有些热时,多为细菌感染引起,也应及早就诊。

5、深棕色泡沫状便: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多由于食物中淀粉类或糖过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过多、过早添加米汤等谷类食物等),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能恢复正常。

6、油性大便:粪便呈淡黄色,液状,量多,象油相同发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相同可以不可以滑动,这表示食物中脂肪过多,多见于人工喂养儿,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增加糖分或暂时改服低脂奶等(注意,低脂奶不可以作为正常饮食长时间吃)。

7、便秘: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多为天热、出汗多而饮水又过少所致。小儿排大便困难,大便非常干,可呈颗粒状,往往几天才大便一次,小儿还可出现腹胀、不安等表现。

婴儿大便情况及消化系统发育

学过人体发育知识或育儿知识的人都知道,婴儿和成人有着很多的相异之处。婴儿肠管的长度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倍),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但婴儿的肠道的神经支配功能尚未完善,肠壁肌肉不发达,肠管内容易充气,调节功能和消化功能都较差。因此,一般婴儿大便次数也就比较多。

正是由于婴儿的整体消化系统功能较弱,所以,婴儿的大便次数是非常多的。当了爸爸妈妈的人一定已经发现了,新生不久的婴儿每天的大便次数可以达到七八次之多。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无须大惊小怪。婴儿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也是很快的,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大便的次数会迅速的随之减少,让我们来看一看。

但随着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也就逐渐减少。1个月的婴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而到了3个月末时大便次数可减少到每天1~2次。吃母乳的婴儿比吃牛奶的婴儿大便次数要多些,且大便也稀些,这与母乳的成分有关,但并不影响婴儿对营养的吸收,因此,家长不必有所顾虑。也有的婴儿在进入2个月后,会出现便秘,每2~3天大便1次,甚至间隔的时间还要长些,多见于吃牛奶的小儿,但吃母乳的小儿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对母乳喂养儿首先应考虑是否为母乳不足;对用牛乳喂养儿则要考虑是否每天吃进的水分太少了。如果婴儿排便很困难、排便时哭闹疼痛,可先给予服用浓缩鱼肝油每天3~4滴,也可口服蜂蜜,对吃鲜牛乳或奶粉者同时应多喝一些水。经过这些处理,大多数小儿大便可恢复正常。如经上述处理大便仍未好转,就需要请医生治疗了。如果大便不硬,排便顺利,小儿无腹胀等不适,精神食欲均好,尽管2~3天排便一次,一般也不用去管它。

也有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在进入2个月后,大便次数反而增多。出现种种情况,首先应想到是否是母乳分泌量增加了,使婴儿的进食量增加所致。这时可观察小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如果现在平均每周体重增长值较以前增加了(如以前体重每周增重150克而现在却每周增长200克),就不必多虑了。

由于婴儿的消化系统和成人差别很大,所以婴儿的大便次数与成人自然也就具有明显差异。主要的体现就是婴儿大便明显要多于成人。不过,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大便的次数也会随之减少。一个月左右的婴儿每天大便可多达七到八次,而到三个月的时候,就会变为每天一到两次。不过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在大便次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吃母乳的孩子大便次数会比较多。实行人工喂养的家庭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婴儿水分的摄入,由于牛奶中的水分比母乳要少,如果水分摄入不足,就会造成排便困难,当你发现婴儿的排便次数低于正常水平的时候,就应该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

宝宝一天几次大便算正常

刚出生婴儿排出的便便叫胎便,为黑绿或深绿色,粘稠、无臭、有点像铺路用的沥青。胎便是由胆汁、肠道分泌物、脱落上皮细胞和孩子在胎内吞入的羊水、胎毛等组成,一般在二至三天内排完。

若生后二十四小时不见胎便,应怀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致粪便梗阻,须及时诊治。出生三至四天后,胎便逐渐过渡到普通婴儿粪便。此后,婴儿便便的次数,更多的是受到喂养方式的影响。

首先来说说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这也有阶段性的。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排便的次数会很弹性,通常新生儿期次数较多,每天2—5次,甚至每次喂奶后都要排便。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利于排出,以及肠道输入食物后的反射性蠕动。因此,吃母乳的宝宝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他精神和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就都是正常的,爸妈没有必要担忧。

母乳喂养的新生宝宝甚至会发生一天排便7—8次的状况,父母不必担心,这叫做生理性腹泻,属于正常现象,到宝宝长到一定时期这种腹泻会自动消失。另外,如果宝宝大便呈深绿色粘液状,这就表示母乳不足,宝宝处于半饥饿状态,需要增加母乳量,如果妈妈母乳确实不足可以给宝宝添加鲜牛奶、奶粉等。

如何判断7个月宝宝奶量够不够

第一、看宝宝嘘嘘的次数

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婴儿的24小时小便次数达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婴儿吃饱的一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

第二、看宝宝粑粑的形状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宝宝没有吃饱。

第三、看宝宝的体重判断

婴儿体重的变化状况,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如果婴儿的体重增加达不到上述标准,而且相差较大,在排除了疾病之后,多说明奶量不足,婴儿吃不饱。

判断宝宝是否吃饱的方法

如果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婴儿的24小时小便次数达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婴儿吃饱的一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

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宝宝没有吃饱。

婴儿体重的变化状况,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增加体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递增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这些可说明母乳充足,婴儿吃得饱。如果婴儿的体重增加达不到上述标准,而且相差较大,在排除了疾病之后,多说明奶量不足,婴儿吃不饱。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正常

1、与年龄的关系——

新生儿:排出的胎便为墨绿色,每天4-8次,甚至10余次。随后的过渡期大便为绿色,稀薄、或者伴有奶瓣,每天4-8次;

满月至6个月:黄色软便、匀糊状或烂便,母乳喂养的为金黄色,每天1-6次,但部分宝宝可能2-6天才排便一次,少数甚至10天排便一次。

6个月以后:随诊辅食的添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便,主要是成条的软便,糊状便,1-3天1次或每天1-3次。

2、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对0-3个月宝宝的观察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随月龄的增大,每天排便次数减少,而配方乳喂养或混合喂养者无明显改变。

同年龄段母乳喂养的排便次数高于配方乳喂养。而且母乳喂养的大便性状比配方乳喂养者柔软,较多的金黄色大便。而配方乳喂养的,50%的宝宝大便呈绿色。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总大便量相同,大便次数多者大便量少。

tips: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宝宝爸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忧了。

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宝宝大便有血是怎么回事?

小儿由于年龄、饮食、排便习惯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数可以不尽相同。婴幼儿粪便的次数和性质常反映着小儿胃肠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以及混合喂养儿在排便次数上、粪便性状方面各有特点。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通过婴幼儿粪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况,及时调整食物的量及比例,促进婴幼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预防和减少腹泻,并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疾病,做到有病早治。

一、 母乳喂养儿粪便:未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药膏状,或有种样的颗粒,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呈酸性反应,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4次,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如果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而照常增加,不能认为有病。婴儿在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可以减少。1周岁以上的小儿大便次数右减至一天一次。

二、 人工喂养大便:以牛乳喂养的婴儿,大便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硬,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质多,有明显的蛋白分解后的臭味。大便每天1-2次,如果增加奶中的糖量,则排便次数增加,便质柔软。

三、 混合喂养儿粪便:无论人乳或牛乳喂养,若同时加食淀粉类食物,则大便量增多,硬度比单纯牛奶喂养稍减,呈暗褐色,臭味增加。若将蔬菜、水果等辅食加多,则大便与成人近似。初加菜泥时,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绿色菜泥,有的父母往往以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健康婴儿更换食物时常有的事。如果没有腹泻,不必停止加辅食,数日以后胃肠习惯了,这种情况随之消失。

对婴幼儿粪便性状的观察可以了解其消化情况。如果婴儿粪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如果粪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吃淀粉类的食物。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粪便的颜色与胆汁的化学变化有关。在小肠上部时由于胆红素及胆红素的作用,故呈黄绿色;到结肠时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而呈黄色。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细菌作用将胆红素变为胆绿素,所以母乳喂养儿的正常粪便略呈绿色。但牛乳喂养儿的粪便偏碱性,可以进一步还原变为无色的粪胆原,所以大便颜色较淡。如果牛乳喂养儿排出绿色大便,则表示肠的蠕动加速或肠道有炎症,为腹泻的一种象征。有些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错误地认为孩子排绿色的大便是受了某种惊吓,这是错误的。

有些疾病可以从婴幼儿的粪便中反映出特点。如果小儿有胆道梗阻情况,则大便呈灰白色。胃肠道上部出血或服用了铁剂,可排出黑色的大便,有的似柏油样。如果大便中带有鲜红的血丝,可能由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和肛门裂所致,应做进一步的检查。若除有血液外,同时含有大量的粘液而粪质较少,结合病儿阵发性腹痛的症状,可考虑是否为肠套叠。如果大便带有脓血并有腥臭味,可考虑为痢疾。

总之,细心观察的父母能从婴幼儿的粪便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若为食物结构搭配不当导致的消化不良,通过及时调整搭配,适当减少某一类食物的入量,使异常的大便得到纠正。但如果粪便异常不属一般消化不良情况,且合并有全身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 祝宝宝健康快乐!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如果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婴儿的24小时小便次数达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婴儿吃饱的一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

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

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宝宝没有吃饱。

婴儿体重的变化状况,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

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增加体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递增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这些可说明母乳充足,婴儿吃得饱。

相关推荐

新生儿一天几次大便正常

母乳喂养儿每日2-5次 母乳喂养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状,有酸味但不臭,有时有奶块。通常在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人工喂养儿每日1-2次 人工喂养和大便:以牛奶或羊奶喂养的婴儿,大便呈淡黄色或土灰色,均匀硬膏状,常混有奶瓣及蛋白凝块,较母乳喂养

宝宝排便多久一次正常

换句话说,新生宝宝大便的性状和频次并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妈妈们要做的是,要及时掌握宝宝的情况。 敲黑板,划重点!宝宝排便都有哪些规律? 1、与年龄的关系—— 新生儿:排出的胎便为墨绿色,每天4-8次,甚至10余次。随后的过渡期大便为绿色,稀薄、或者伴有奶瓣,每天4-8次; 满月至6个月:黄色软便、匀糊状或烂便,母乳喂养的为金黄色,每天1-6次,但部分宝宝可能2-6天才排便一次,少数甚至10天排便一次。 6个月以后:随诊辅食的添加,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便,主要是成条的软便,糊状便,1-3天1

母乳喂养大便次数多少算正常

母乳喂养大便次数多少算正常 如果胎儿出生一天后一直没有排便的话,需要检查一下是否存在先天性的病症,例如消化道异常、肠梗阻等情况,如果没有异常的话,在母乳喂养后,一天2-4次的排便是属于正常的,但是如果次数过多的话,也要注意警惕可能是存在婴儿腹泻的情况。 刚出生的宝宝在吃母乳之后,一般大便会呈现金黄色,并且还会有水状,有些还可带有绿色,此时属于正常。尤其是刚刚出生的宝宝可能每天会有4-5次的排便,然后随着慢慢发育,排便次数会趋于稳定,一般会在2-4次左右。 有些宝宝的排便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吃奶粉长大的孩子

9个月宝宝吃奶量标准

9个月的宝宝是以奶为主,辅食为辅,9个月的宝宝每天的总奶量在800-1000毫升左右,每天添加2~3次的辅食就可以。 宝宝本身小,不能自己控制食量,这就需要妈妈们再喂宝宝的时候注意控制宝宝的吃奶量,既要小心宝宝饿着也要注意不能过度。 如果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婴儿的24小时小便次数达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婴儿吃饱的一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 由母乳喂养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如果母乳喂养婴儿大便量少,并呈

满月宝宝一天拉几次大便呢

1、纯母乳喂养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膏状或糊状,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 2、人工喂养儿,大便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干硬,条状,常带奶瓣,有明显臭味,大便每天1~2次。 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3、如果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不能认为有病。 观察婴幼儿的大便性状可以了解其消化情况。 如果婴儿大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 4、如果大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

怎么判断两个月宝宝是否吃饱

如果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婴儿的24小时小便次数达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婴儿吃饱的一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由母乳喂养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 如果母乳喂养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宝宝没有吃饱。婴儿体重的变化状况,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增加体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递增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这些可说明母乳充足,婴儿吃得

婴儿腹泻与便秘的护理知识

秋季天气干燥,而且昼夜温差较大,所以小孩子们很容易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这让很多妈妈头疼。其实,宝宝在出生3~5个月期间,出现所谓“消化不良”的症状其实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婴儿没 有吃什么不易消化的食物,这里所说的“消化不良”,几乎都是指婴儿出现“稀便”的情况,大便里带有颗粒状物,并混有黏液,大便由黄色变成绿色。由有形变成 水样便,次数增多,如果去看医生,会常常被诊断为“消化不良”,可是,仅仅以便的形态判断婴儿的消化是不准确的。我们在养育婴儿时,最重要的是要看婴儿的 状态 婴儿的情绪与平时完

新生儿一天几次大便正常 母乳喂养每日2-5次

母乳喂养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状,有酸味但不臭,有时有奶块。通常在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宝宝大便糊状是为什么呢

小儿由于年龄、饮食、排便习惯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数可以不尽相同。婴幼儿粪便的次数和性质常反映着小儿胃肠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以及混合喂养儿在排便次数上、粪便性状方面各有特点。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通过婴幼儿粪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况,及时调整食物的量及比例,促进婴幼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预防和减少腹泻,并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疾病,做到有病早治。 新生儿的胎粪不臭,母乳喂养儿大便稍有酸臭味,而牛奶和奶粉喂养儿的大便较臭,但还不及成人大便臭。添加辅食后大便中的细菌便与成人相同,其臭气加重

怎么确定宝宝吃母乳吃饱了 大便次数

宝宝母乳喂养大便呈金黄色,软膏样,便次数应达4-6次,小便7-8次以上,是奶量充足,若宝宝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说明奶量不足,宝宝没有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