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如何鉴别诊断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如何鉴别诊断
1.葡萄膜炎 典型的葡萄膜炎除有眼痛、充血、房水闪光阳性、瞳孔缩小和灰色角膜后沉着物外,还有玻璃体混浊及眼底改变等。本病虽有明显的葡萄膜炎改变,但很少有灰色角膜后沉着物,眼底检查无脉络膜、视网膜炎症表现。如果详细询问病史,一般原有高度近视,继有闪光、眼前黑幕遮挡,以后才出现炎症表现。仔细检查眼底,均可发现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
2.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可以有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但视网膜下积液清亮透明并随体位变动。玻璃体内可有轻度的细胞浸润,但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压正常,前葡萄膜炎极其轻微或无。常为双眼发病,脑脊液压力和蛋白含量可增高。
3.脉络膜黑色素瘤 一般在后极或其他象限有单个,局限性实性隆起,表面可有色素增生,透照检查不透光,也可继发视网膜脱离,一般无葡萄膜炎反应。B超及CT检查有实质肿物。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与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比较如表1所示。
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急剧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视网膜脱落严重吗
视网膜脱落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了解了,这样的疾病在中老年人中是特别常见的,视网膜脱落的分类也有很多,常见的有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视网膜脱落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吧。
病因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分类
视网膜分类方法很多。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2.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脉络膜炎、妊高征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寄生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还有一些特殊眼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如先天性脉络膜缺损、马方综合征等,均与眼底先天发育不良有关。
3临床表现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急剧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视网膜脱落症状大家是不是了解了,这样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很多的,特别是在现在的老年人中出现这样的疾病已经是特别多见的了,对于平时的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要能够及时的去治疗,避免一些严重的危害会出现。
得了视网膜脱落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
通常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球壁穿孔,可发生在断腱,放水时,如穿孔发生在网膜脱离区,可作为放水孔处理;如发生在非网膜脱离区,应予缝合修补,局部冷凝及外加压;
②放水并发症,除球壁穿孔外,如切口过大,液体流出过快,眼压骤降,可造成脉络膜渗出,出血,一旦发现即刻切开该处巩膜,放出脉络膜上腔的液体或血液,迅速结扎巩膜缝线及环扎条带,放水时过度压迫眼球可使视网膜,玻璃体球壁嵌顿,术后形成纤维血管膜,造成反复出血及牵引;
③眼压升高:发生在脉络膜脱离时,宜予甘露醇静滴,必要时作前房穿刺,未手术或手术失败病例以后进展成为全视网膜脱离,相继出现葡萄膜炎,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也可致低眼压,甚至眼球萎缩。
视网膜脱落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劈裂症劈裂的位置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和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劈裂区为绝对暗点,不活动,无视网膜下液。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实体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MRI扫描予以鉴别。
3.泡状视网膜脱离
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
4.葡萄膜渗漏
即脉络膜渗漏,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B超显示玻璃体腔球形隆起,其下液性暗区。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
“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哪些疾病容易导致眼底出血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一、眼底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周围炎,肾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柯茨病,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二、黄斑部疾病
老年黄斑变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卵黄状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少年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黄斑前纤维增生,黄斑蘘样水肿,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三、眼外伤
眼外伤可导致,脉络膜破裂、视网膜震荡、黄斑穿孔。挫伤性脉络膜出血,挫伤性视乳头炎。视神经乳头撕脱,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挫伤性视神经改变,挫伤性视神经萎缩,挫伤性色素上皮损害,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损害。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四、变性性疾病
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色素性视网膜萎缩,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五、视网膜脱离
眼内异物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挫伤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导致眼底出血疾病六、视网膜血管异常
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会造成眼底出血。视网膜血管异常,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会造成眼底出血。
常见的眼科疾病是什么
患了眼底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视力下降,严重时单眼或双眼视力大幅下降,甚至无光感。如果累积在黄斑部时,则会引起视物缩小变形等;二是视野缩小或有暗影,患者自我感觉眼前有黑的“漂浮物”、“蝌蚪”或“蜘蛛网”。论及眼底病的病因,大致可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肾炎、贫血、流感、结核、高度近视、颅内上位性病变等。而从发病人群来看,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患上眼底病。
1.眼底先天异常
白化病;视神经乳头玻璃膜疣;视乳头前膜;视乳头缺损;脉络膜缺损;牵牛花综合症;黄斑缺损;黄斑异位;视乳头色素痣;先天性视乳头血管襻;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瘤;先天性视网膜皱襞。
2.视神经疾病
视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盘血管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乳头病变。
3.眼底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周围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肾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柯茨病(coats);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
4.黄斑部疾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卵黄状黄斑变性;少年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黄斑前纤维增生;黄斑蘘样水肿;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
5.变性性疾病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色素性视网膜萎缩。
6.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挫伤性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症状有哪些
视野缺损、 中心暗点扩大、 自发性球内出血 1.视网膜脱离和裂孔的特点 视网膜脱离范围一般较大,多在3个象限以上。脱离范围虽大,当伴有脉络膜脱离时,视网膜脱离为浅脱离,伴有小的皱褶,裂孔常隐藏其中,不易发现。有作者解释脉络膜脱离就像一个塞子或扣带将视网膜裂孔封住,不使它向高处发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的好转,视网膜隆起度也增加。晚期病例可见到视网膜有广泛的固定皱褶、视网膜僵硬等表现。视网膜裂孔多位于后极部,以黄斑裂孔和马蹄形裂孔多见(图1)。
2.葡萄膜炎 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患者可主诉眼痛。检查时可有眼球触痛、睫状充血、房水闪光强阳性及瞳孔广泛后粘连等。玻璃体可有混浊和膜形成。常误诊为葡萄膜炎而延误手术。角膜后壁有时可见少许色素颗粒,但无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眼底无脉络膜炎或视网膜炎等改变可与原发性葡萄膜炎鉴别。
3.低眼压 低眼压也是本病主要特征之一。眼压多在3.92mmHg以下。三面镜检查眼底时常因角膜出现皱褶而影响检查。前房加深,虹膜出现同心圆式皱褶,虹膜震颤和晶状体晃动。由于睫状体的脱离不但房水分泌减少,眼压降低,还引起Zinn小带松弛,晶状体和虹膜后移。
4.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1~3周或更长时间后可发生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两者不一定同时存在。睫状体脱离一般在瞳孔充分散大的情况下可以见到。有时不需压迫巩膜就可清楚地见到隆起的锯齿缘的结构。脉络膜脱离形态和范围各异,可表现为周边的扁平状脱离,或占据多象限的球形隆起,向前发展与睫状体脱离相延续。隆起部分呈棕灰色,有实性感,貌似脉络膜黑色素瘤。如果有涡静脉或睫状长神经经过,则呈多个球形。
视网膜脱落有哪些表现
1.症状 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不少病例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
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因营养供应问题视细胞首先损害,视细胞损害,首先影响蓝色觉。正常眼的蓝色视野大于红色视野,在视网膜脱离眼用白、蓝、红三种视标检查视野,脱离相应区不仅有形视野缺损,还以发现蓝色、红色视野交叉。
(1)飞蚊: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当飞蚊症突然加重时,应注意是否为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患者诉眼前有黑影飘动,黑影呈烟雾状或点、片状,形态常变换,很似小虫飞舞。飞蚊为玻璃体后脱离的体征,它可能是围绕视盘的神经胶质组织,在玻璃体后脱离时被撕下悬浮于玻璃体后皮质上而产生,也可能后脱离时撕破了视网膜血管,或撕破了与玻璃体有生理或病理粘连的视网膜组织,发生出血所致。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这种飞蚊症状时,应扩大瞳孔,用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仔细检查眼底尤其周边部,以期发现视网膜裂孔或早期的视网膜脱离。
(2)闪光感:玻璃体发生后脱离,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可牵拉激惹视网膜,产生闪光感;或脱离的玻璃体在眼球运动时,击拍视网膜而引起。这一症状,可能随着玻璃体完全从视网膜脱离后会消失。闪光感也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应与飞蚊症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是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玻璃体变性与视网膜有病理性粘连者,在眼球转动玻璃体牵引激惹视细胞而产生闪光感。如闪光感持续存在并固定于视野中的某一部位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于近期内发生。闪光感也可出现于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刺激视网膜细胞所引起。
(3)视力障碍:不少视网膜脱离可以无任何先兆,视力下降是首发症状。视力改变因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不同,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有突然发生的视力显著下降。黄斑部的浅脱离除视力减退外,还有视物变形及小视症。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时可以无自觉症状,只在脱离范围逐渐扩展,波及后极部时始觉视力障碍。
(4)视野改变:与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对应的部位有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后有的患者觉察到黑影自某一方向如幕布状逐渐扩展。颞侧视网膜开始脱离的病例比较常见,它引起的鼻侧视野缺损区恰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有时不易察觉,常在遮盖一眼时始被发现。又如下方视网膜脱离时,上方视野出现缺损,但一般人向上看的机会较少,还因上方视野被上眼睑遮盖,故上方视野缺损也可被忽略。
(5)中心视力损害: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后极部脱离时视力突然显著下降,周边部脱离初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只有脱离范围扩展到后极部时,才出现中心视力障碍。
(6)变视症: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
2.体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前节检查一般正常。少数伴脉络膜脱离病例或脱离日久者,房水可有闪光或有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有液化或变性,可见玻璃体的后脱离和(或)上方的脱离。玻璃体内较粗的色素颗粒则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
(1)眼底表现:少数视网膜脱离因伴有玻璃体积血或混浊较重致眼底不能查清,但多数可看清眼底。脱离浅且视网膜下液较清晰者,透过视网膜可见脉络膜的黄红或淡红色调,但不能见到脉络膜的正常结构。新发生的球形脱离,视网膜为灰白色或暗灰色;稍久后,出现波浪状起伏,且可随眼球的转动而略现飘动。视网膜上血管管壁的中心反光在脱离区消失,血柱呈暗红色迂曲起伏爬行于脱离的视网膜上。脱离区内常可发现视网膜圆孔或撕裂孔。多数为1个孔(51.9%~80.2%),如有多数孔,可集中于1个象限也可分散分布。周边部小孔在检查中不易发现,小孔或不规则形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须注意与出血相区别。
脱离时间较长的视网膜进一步发生退行变性和视网膜周围增殖,视网膜透明度明显减低,呈灰色,且常呈皱褶样或叠峦状外观,视网膜上裂孔可被遮盖而不见。早期脱离的视网膜下液来自玻璃体,很清晰。脱离久后,脉络膜发生渗出性反应,视网膜下液含较多纤维蛋白,色变黄且较黏稠。有的病例在脱离的视网膜后有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小点状沉着物,手术后随视网膜复位可以完全消失。
玻璃体的增殖与视网膜表面的增殖程度可不一致,有的长期脱离的视网膜,视网膜已极菲薄呈萎缩状态,但视网膜前增殖并不显著而仅有视网膜下的增殖条索。增殖重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牢固粘连,形成固定皱褶,常呈星芒状,且多见于后极部。严重的增殖可使视网膜全部脱离,仅在视盘及锯齿缘部附着,呈漏斗状。更甚者视盘亦被视网膜及增殖组织遮盖,成为闭锁的漏斗。
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者极少,绝大多数需通过手术治疗。自行复位后,在脱离区及其边缘的视网膜下可见不规则的白色线条,视网膜的血管跨越其上。病变区内也常有脱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其色调不同于未脱离区。
(2)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因此,检查发现裂孔显得十分重要。但裂孔因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受眼的屈光间质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形状等影响,有时很难查见。近20余年来,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视网膜裂孔的发现率可达90%以上。每个病例视网膜裂孔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各不一致。裂孔可小于0.1mm,也可大于10PD,或为全周锯齿缘断离。找寻视网膜裂孔除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还须认识和掌握视网膜裂孔发生的规律。
查到视网膜裂孔不仅为诊断原发性脱离的根据,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键。因此如何能准确无遗漏地发现所有裂孔,十分重要。大约有80%的裂孔发生眼底周边部。其中颞上侧最多,颞下侧次之,鼻上侧更次之,鼻下侧最少。
患者在主诉有时亦能提供一些寻找裂孔的线索。视野中暗点及闪光幻觉最先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处往往是裂孔所在部位。
脱离区的小裂孔,应与视网膜脱离面的出血点注意区别。在用裂隙灯检查得到的范围内两者易于分离。周边部则比较困难,甚至相当困难,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观察才能鉴别。
①视网膜裂孔的形态大致分为3种:
A.圆形裂孔:即萎缩孔。以视网膜退行变性萎缩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裂孔为最多,状如打孔机制作的凿孔,边缘清楚锐利。1个或多个成堆,多见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内。高度近视、外伤性黄斑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形成的孔,大都是单一的圆形孔,孔缘锐利,底部可见脉络膜红色背景。有时裂孔边缘有连于玻璃体的孔盖,或整个孔盖被玻璃体牵拉而撕脱。孔盖的大小及形状与裂孔同。对黄斑裂孔还应区分其为板层孔或全层孔,通过OCT检查可确诊(图1)。
B.马蹄形裂孔牵拉孔:这种裂孔形似马蹄,或呈半月状及箭头形。裂孔的凸缘经常指向眼底后极部,凹缘朝向眼底周边即玻璃体基底部。产生的机制是玻璃体与视网膜存在局部的粘连,如正常眼的锯齿缘后方或格子样变性的边缘,当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将粘连处的视网膜撕裂成孔,孔盖经常还黏着于玻璃体上。多数为单发孔,一般较大,多位于视网膜的上半部。少数在撕裂时伤及视网膜血管,则合并玻璃体积血(图1,2)。
C.锯齿缘断离:常发生于正视眼受严重的钝挫伤之后,重击的瞬间眼球变形,致视网膜在锯齿缘附着处发生撕脱。多见鼻上方,往往伴有眼球的其他外伤损害。少数病例可合并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脱离。检查时鼻上方可见暗红色的锯齿缘断离,被撕脱的玻璃体基底部如飘带样悬浮于玻璃体中。在视网膜周边变性基础上发生的锯齿缘断离也好发于年轻男性。颞下象限多见,常累及双眼且对称。数量自1个到多个,大小不一,从1个锯齿断离至全周断离。可双眼发生视网膜脱离,或一眼视网膜脱离,另一眼仅有锯齿缘断离(图3)。
②视网膜裂孔的分布:绝大多数裂孔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赤道部、锯齿缘附近或二者之间。颞侧裂孔多,约占70%,其中尤以颞上象限最多,次为颞下。鼻侧者较少,鼻下最少。黄斑孔我国占5.4%~8.4%,较国外文献报道高。
如颞上象限有球形视网膜脱离,裂孔往往在颞上。以后因受重力影响,视网膜脱离迅速波及黄斑并向颞下发展。鼻上方裂孔引起的鼻上象限视网膜脱离也渐向下扩展,但较少影响到黄斑区。眼底上方的小裂孔常产生较浅的视网膜脱离,经一段时期后,上方脱离自行平伏,视网膜下液积留于下方。因此,对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也要仔细检查上方的视网膜。位于颞下象限或鼻下象限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常在脱离的最高处。由颞侧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一般颞侧要比鼻侧脱离广泛,同样由鼻侧裂孔所致者,视网膜脱离也是鼻侧较颞侧更广。
后极视网膜脱离和(或)下方视网膜脱离要注意观察有无黄斑裂孔或下方周边部的小裂孔,注意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及视网膜的变性区内细心寻找裂孔(表1)。
(3)眼压:视网膜脱离早期眼压可正常,以后渐下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和数量与眼压下降程度无关。但脱离范围愈大,低眼压的发生率愈高,视网膜完全脱离的其眼压明显低于部分脱离者。葡萄膜炎症反应强烈的,眼压更低。作外加压术或合并巩膜环扎的眼中可以发生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可能是硅胶块压迫了涡静脉,眼内液回流受阻,导致脉络膜脱离与睫状体水肿,致房角关闭。此外,也要注意可能有少数与视网膜脱离并发的开角型青光眼,以及偶因青光眼患者滴用强烈缩瞳剂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另有少数未治或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因长期葡萄膜炎致瞳孔闭锁、房角粘连而继发眼压增高。
早期脱离面积不大者,眼压正常或偏低,随脱离范围扩大而下降,超过一个象限者,眼压显著降低,甚至不能用眼压计测到。眼压之所以下降,可能与视网膜脱离眼的流体动力学有关。眼球后部存在着经后房、玻璃体、视网膜裂也至神经上皮层下间隙、经色素上皮转运、再由脉络膜血管系统排出眼外的房水的错向流动。
3、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所见眼球前节一般正常。前房可以略深。脱离日久者,引起葡萄膜轻微的炎症反应,房水Tyndall现象弱阳性,角膜后有棕色点状沉着物。
玻璃体混浊和液化,在原发性脱离眼必然存在。此种改变在裂隙类显微镜光切面下更为清楚。液化腔呈无结构的光学空间。液体腔与腔之间,有玻璃体支架组织脱水萎缩而形成丝绢样混浊。有时液体腔内及丝绢样混浊昨有棕色或灰白色的混浊小点。液化腔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液化的玻璃体穿过外界面进入视网膜前与玻璃体外界面之间,成为玻璃体脱离。因位置不同有前、上、侧、后脱离数种。其中上脱离、后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最为密切。玻璃体脱离时,常有玻璃体与视网膜面不等程度病理性粘连,称为不完全脱离,粘连处往往因牵引而导致视网膜裂孔。裂隙灯光切面检查,玻璃体脱离处界面呈不均匀的纱幕样混浊。后脱离时,在脱离的玻璃体后界面,可见一灰白色环形玻璃体后界面裂孔。此环形混浊为玻璃体与视盘周缘粘连处撕裂脱离而成。历时较久呈半月形或不规则形,亦可聚缩成一个不透明团块。
上述玻璃体的各种病变在直像镜下亦能见到。但不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清晰、层次分明而有立体感。
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脱离而呈波浪状、隆起,随眼球转动而波状飘动。新鲜的脱离神经上皮层及其下积液透明,可透见色素上皮层下黄红色或淡红色脉络膜色泽,但看不清脉络膜纹理。爬行起伏于脱离面的视网膜血管成遮光体,呈暗红色线条,不易分清动静脉,有时还能见到与视网膜血管一致的血管投影。脱离时间较长,神经上皮层呈半透明的石蜡纸样。脱离的动静脉可以辨别。更长期的陈旧性脱离,神经上皮层下积液,亦因脉络膜渗出反应,纤维蛋白增多,成浅棕色粘稠液,神经上皮层后面有黄白色点状沉着物。
裂孔往往见于视网膜脱离处,1~数个。眼底颞上侧是裂孔的好发部位,但因重因关系,积液下沉。裂孔处反而呈浅脱离或不见脱离。
相接检眼镜在瞳孔充分散大及转动眼位后可检查到70º以内眼底。因此在70º以外的周边部裂孔不易发现,需用双眼间接检眼镜检查,必要时还需加用巩膜压迫器。亦可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三面镜检查及加用巩膜压迫器以检锯齿缘附近及睫状体平坦部裂孔或视网膜与玻璃体基底部的一些变性改变。
4、视网膜裂孔 从理论上说,原发性脱离应100%见到裂孔,但临床上由于种种原因,迄今,虽然检查方法有了很大进步,发现率亦仅为90%左右。
位于眼底70º范围以内的裂孔比70º以外周边部的裂孔易于发现;大裂也比小裂孔易于发现。小裂孔常在视网膜血管附近,与出血斑容易混淆,需反复多次仔细观察才能鉴别。
圆形裂孔较多见,位于黄斑部者称黄斑部裂孔已于前文介绍。亦可位于周边眼底,单个或多个簇状聚合,也可为散在性。边缘锐利,由囊样变性引起者,裂孔前不能见到与其大小相应的膜样盖瓣。上玻璃体粘连牵引起者,可以见到盖瓣(撕脱的神经上皮层)。
马蹄形或其类似裂孔,如新月形、舌形、张口形等裂孔,最多见,约占所有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25%~68%,其中尤以单个裂孔为多见。马蹄形等类似形成的裂也均由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所引起。其粘连范围较圆形裂也时更为广泛。裂孔大小与粘连范围,牵引强度一致。由于粘连牵引的一端在视网膜表面,另一端丰玻璃体,所以马蹄形裂孔基底部总是朝向周边部,尖端指向后极部。较大的马蹄形裂孔后缘卷缩,闰瓣掀起,裂孔实际面积往往大于检眼镜所见。
周边眼底视网膜的不规则裂孔比较少见,裂孔呈线条状或不规则形,如果线条很细,周围视网膜又无脱离,往往被误认为末梢血管。
锯齿缘截离为发生于锯齿缘(玻璃体基底部)及其附近,为各种裂孔中面积最大的裂孔,多位于颞下象限,截离线与角膜缘平行。占一个象限或半周,甚至全周截离。所以特名为截离的理由是此种巨大裂孔无前缘,后缘视网膜收缩卷曲为灰白色弧形,与暗红色无视网膜处呈鲜明对比。锯齿缘截离多见于年青人,多数有眼球钝性外伤史。亦可继发于视网膜劈裂症。
5、玻璃体膜形成及其分级玻璃体膜形成实际上包括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外界面的膜样增生在内。其形成肌理已于前提及。玻璃体膜形成的轻重,对视网膜脱离形成、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优劣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国内常用的分级为赵东生提出的分级法和国际视网膜协会提出的分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