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健脾胃不妨试试推拿按摩
小儿健脾胃不妨试试推拿按摩
1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小孩子来说的话,脾胃不好是不能吃药的,因为吃一些药物的话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些身体方面的发育情况的,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按摩方式让宝宝在安摩的同时能够对食欲更加的感兴趣。
2 如果说每天推拿按摩的话三个月以上,小孩子的这个健脾胃的症状会慢慢的改变的,可以按摩一下肚脐的位置,因为肚脐的位置来说的话是可以对小孩子消化方面有一些帮助的,而且对于小孩健脾胃来说的话也是有好处的。
3 但是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的按摩手法应该温柔一些,不要那么重,因为这样子的话才会让宝宝觉得舒服。如果说按摩的手法太重的话,是会让宝宝有一些哭闹的现象发生的,按摩的手法最好不在饭前空腹或者饭后应该在吃了饭后一个小时进行。
虽然说按摩的手法能够给小孩子健脾胃,但是最好能去正规的一些按摩的地方,因为父母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乱按摩会对小孩造成一些影响的,专业人士的话,不仅能对健脾胃这方面有好处,而且对于小儿来说的话也不会造成一些皮肤的伤害。
改善儿童脾胃不妨试试中医疗法
现在不少宝宝到吃饭时间,总是不爱吃饭,让家长们头痛不已。不管全家人如何想尽办法,做各种美味丰富的饭菜,还是用各种新奇玩具进行“诱惑”,反正宝宝们就是各种不“赏脸”。事实上,孩子们胃口不佳,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并非因为饭菜不美味。
“在所有儿童疾病当中,脾胃疾病紧随呼吸系统疾病高居第二位,包括厌食、食积、腹泻、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主要是在幼儿。”专家介绍,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脾胃功能相对来说较弱,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超过脾胃代谢能力,中医称之脾肠不足。
那么,宝宝们脾胃虚弱有哪些症状?专家表示,如宝宝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经常发作性地脐周疼痛。脾胃虚弱偏内寒的宝宝,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食欲很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的宝宝则食欲不佳,大便干(两三天一次),此类小儿的患病原因多数为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所致。
如何改善儿童的脾胃呢?那,专家这里教广大家长几个方法,进行中药口服、中医特色推拿捏脊、穴位贴敷、雾化吸入等方法辅助治疗,配合胃肠电图检查评估患儿消化功能,达到较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中药:中药多选用质轻味薄、轻灵平和,既不伤正,又能令脏气调和、药味清淡甘平的药物,易为小儿接受而获佳效。
推拿疗法:推拿可调整胃肠机能,使人体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周流如常,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预防感冒、增强体质。对孩子来说,痛苦少,易接受。手法分有摩腹法、推脾法、推三关、捏脊法等。
穴位贴敷: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医院自制特效中药敷贴。如温运散、腹俞等贴于消化系统常用穴位,合谷、脾俞、胃俞、神阙、天枢穴等,以起到健脾和胃、消胀止痛作用。
胃肠电图检查:胃肠电的产生就是胃肠运动(蠕动)的结果。根据胃肠电波形及参数的改变,可对患儿作出胃肠疾病的诊断参考,亦可对治疗和药物效果作出评估,是检查胃肠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重要诊断仪器。
推拿按摩给小儿调脾胃的方法
要求
一、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
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二、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三、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四、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亚健康请试试推拿
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用于治疗亚健康的推拿手法:
拿头顶按揉颞部(太阳)、视神经交叉点(风池),摩面、梳头数次。
拿颈项(肩井)脑为元神之府,颈项上承头面,下续躯干,活动多而易劳损,头面颈项按摩具有祛风通络,宁神开窍的作用。
滚揉脊柱(督脉)按揉夹脊(膀胱经线),重点按揉腰骶部(肾俞、命门、腰阳关、腰俞)——督脉主一身之阳,夹脊属太阳膀胱经,腰为肾之府,肾藏先天之精,故腰背部保健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防衰老的作用。
擦胸揉腹顺时或逆时针方向摩腹,揉胃脘,摩脐,揉天枢,摩丹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尤其是腹部推拿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肠腑,导积滞之功用。
牵拉上下肢按揉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因手足四肢与脏腑相关联,所以按揉这些穴位同样可以防治相应脏腑病变以及相关骨关节病。
乳房小叶增生 试试推拿按摩
乳房小叶增生亦称乳房囊性增生病或慢性囊性乳房病,属中医的乳癖范畴,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生在30~40岁之间,50~60岁的妇女也可发病。
乳房小叶增生两个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周期性乳房胀痛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乳房肿块常为多发形,扁平形,或呈串珠状结节,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深部组织无粘连,推之能活动,有时乳头可见有少量棕褐色分泌物流出,多数发病者在数月或1~2年后能自行缓解消失,如迅速增大,则应考虑恶变之可能。
(1)、取坐位,家人用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四指分别从乳房根部各个方向推向乳头,由轻而重,由浅入深,反复数次。
(2)、取坐位,用三指拿法拿两侧肩井穴各2分钟,再用拇指按压两手合谷穴各2分钟。
(3)、取仰卧位,家人用拇指按揉期门、章门、关元、气海、膻中、屋翳、乳根穴各1分钟。
(4)、取仰卧位,家人用拇指按压两脚丰隆、阳陵泉、行间、太冲穴各2分钟。
(5)、取侧卧位,家人用指擦法从腋下擦至腰部,反复进行50次。
(6)、取俯卧位,家人用禅推法推天宗、肝俞、胃俞穴各2分钟。
小儿健脾胃推拿按摩
平时父母照顾小孩子的时候要多观察,而且要细心的观察,如果说看到小孩子不喜欢吃饭的,这个时候的话应该是小孩子的一些脾胃方面的问题,因为小孩子脾胃方面出现了问题的话,对于食欲来说的话就是不感兴趣,这个时候父母就要重视了,因为脾胃影响孩子的食欲的话,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问题,给小儿健脾胃,不妨试试推拿按摩。
1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小孩子来说的话,脾胃不好是不能吃药的,因为吃一些药物的话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些身体方面的发育情况的,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按摩方式让宝宝在安摩的同时能够对食欲更加的感兴趣。
2 如果说每天推拿按摩的话三个月以上,小孩子的这个健脾胃的症状会慢慢的改变的,可以按摩一下肚脐的位置,因为肚脐的位置来说的话是可以对小孩子消化方面有一些帮助的,而且对于小孩健脾胃来说的话也是有好处的。
3 但是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的按摩手法应该温柔一些,不要那么重,因为这样子的话才会让宝宝觉得舒服。如果说按摩的手法太重的话,是会让宝宝有一些哭闹的现象发生的,按摩的手法最好不在饭前空腹或者饭后应该在吃了饭后一个小时进行。
虽然说按摩的手法能够给小孩子健脾胃,但是最好能去正规的一些按摩的地方,因为父母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乱按摩会对小孩造成一些影响的,专业人士的话,不仅能对健脾胃这方面有好处,而且对于小儿来说的话也不会造成一些皮肤的伤害。
幼儿按摩手法大全
一.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二.每天推拿按摩约 5~10分钟即可,应坚持三个月以上,效果较好。
三.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四. 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推拿按摩,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能坚持对宝宝进行推拿按摩,可健体强身,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里介绍一种治疗宝宝消化不良、胃口差的家庭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具体手法如下:
1.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3.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 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4.按摩掌心: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5.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操作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6.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操作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具有止吐泻,调脾胃的作用。
婴儿消化不良按摩
方法/步骤
消食比较好理解,可以用山楂片、消食片,导滞则需要加些理气的元素,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潘月丽还向家长推荐了几款成药,比如导滞丸、化积口服液、消食片。“其实,积食是标症,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孩子的脾虚上。脾一直比较虚的孩子,更容易积食,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平时就应该给孩子健脾。”对于日常健脾,潘月丽推荐了“山药米粥”食疗方:取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粟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宝宝积食消化不良试试穴位按摩方法
以三岁孩子的取穴和推拿次数为例: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推板门200次,清胃经200次,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按中脘和天枢穴各10-2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家长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症状的轻重适当增减次数。”
宝宝积食消化不良试试穴位按摩方法
将孩子的拇指微屈,再用右手拇指从拇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脾经”;从虎口推到食指外缘的指端,称为“清大肠”;以左手握住孩子拇指,以右手拇指自大拇指掌面第2节推向指根,称为“清胃经”。
宝宝积食消化不良试试穴位按摩方法
4
糖炒山楂:取红糖适量,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白萝卜粥: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把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宝宝胃口差试试推拿
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先找到髌骨,它的下缘是髌韧带。在两侧有个凹陷,外侧(足小趾那侧)的是“外膝眼”,内侧(足拇指那侧)的是“内膝眼”。外膝眼下3寸(小儿四指并拢的长度),下方找到胫骨,胫骨外侧旁开一横指(小儿中指的宽度)处为足三里。宝宝仰卧位,令宝宝屈曲其膝部,双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足三里处,用指腹着力按压,一按一松,连续做50次。
揉中脘 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家长用中指指腹贴在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带动肌肤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连续做50次。
揉丹田 脐下一寸五分。方法同上。
捏脊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注意捏时要用力拎起肌肤,每捏3次提一下。每日做1次即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著名的“长寿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气盛则他经皆赖以相安;揉中脘穴和丹田穴,可补大肠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捏脊则能益气健脾,化湿助运。
家长可以每晚在临睡前,一边与宝宝交谈,让其保持愉快安静的情绪,一边以轻柔的动作推拿按摩,每晚约15~20分钟左右,长时间坚持,可收到不错的疗效。
改善儿童脾胃不妨试试中医疗法
中药:中药多选用质轻味薄、轻灵平和,既不伤正,又能令脏气调和、药味清淡甘平的药物,易为小儿接受而获佳效。
推拿疗法:推拿可调整胃肠机能,使人体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周流如常,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预防感冒、增强体质。对孩子来说,痛苦少,易接受。手法分有摩腹法、推脾法、推三关、捏脊法等。
穴位贴敷: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医院自制特效中药敷贴。如温运散、腹俞等贴于消化系统常用穴位,合谷、脾俞、胃俞、神阙、天枢穴等,以起到健脾和胃、消胀止痛作用。
给小儿健脾胃不妨试试推拿按摩
要求:
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小儿腹泻试试推拿
1、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止泻。寒湿型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型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型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型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全运内八卦50次。
(2)患儿仍取仰卧位: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
(3)患儿取俯卧位: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寒湿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2)湿热泄:补脾土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50次,退六腑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3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