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门的针刺方法 神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神门的针刺方法 神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尺神经掌支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针的尺侧有尺侧腕屈肌腱: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4.针的桡侧有尺神经干及动,静脉通过:尺神经干在此处位置较表浅,针稍偏向桡侧即可刺中,尺神经干被刺及后,可产生向手尺侧缘及指端放射的触电感,尺动脉为肱动脉的两大终支之一,尺静脉为其伴行的静脉。
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胸喙缩筋膜-喙突。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四白针刺方向 四白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较薄,有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眶下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颧支的分布。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眶下动脉的分支,也有面动脉的分支;静脉则与同名动脉伴行。
3.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穴位区为眼轮匝肌下部纤维(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与提上唇肌起始部纤维(受面神经颊支支配)交错之处。
4.提口角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其起始部在取穴点略下方。
5.眶下孔或上颌骨。
极泉针刺手法 极泉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肋间神经外侧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腋腔:刺过深筋膜(即腋筋膜),针进入腋腔。腋腔位于肩关节下方,前界是胸大肌,胸小肌等结构,后界是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等结构。外侧是肱骨及臂部肌肉,内侧是胸侧壁。腋腔近似四棱椎体形。下部称为底,由腋筋膜封闭,此筋膜与胸部,背部,上肢的深筋膜相延续;上部是腋腔上部,直达颈根;窝内有淋巴结,腋动脉,腋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
在腋腔内,若刺及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可产生向前臂放射的触电感。
4.背阔肌腱:背阔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为臂丛神经的分支,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5.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风门怎么进针 风门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及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又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背深部的横突棘肌等小肌肉。
怎样针刺合谷 合谷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1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与第5指近节指骨底部之间-第5骨间背侧肌和第4蚓状肌。浅层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深层有指背动,静脉。
针刺神门针尖方向 神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心俞,膻中,气海,内关,太渊,针刺补法,振奋心阳,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气短,心痛,自汗肢冷等。
2.配心俞,膈俞,巨阙,内关,针刺泻法,活血通络,安神定治,治疗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心悸不宁等。
3.配印堂,大陵,丰隆,公孙,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治疗痰火扰心之心悸,失眠等。
4.配膈俞,内关,少府,劳宫,腕骨,针刺泻法,清心凉血,治疗心火上炎之心烦口渴,口舌生疮,重舌,吐血,小便短赤,尿血等。
5.配阴郄,劳宫,丰隆,照海,井穴,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清心泻火,豁痰开窍,治疗痰火扰心之癫狂,头痛失眠等。
6.配心俞,膈俞,脾俞,内关,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眩晕,癫证,痴呆,月经不调等。
7.配心俞,肾俞,复溜,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多梦,心悸,遗精等。
8.配胆俞,心俞,大陵,丘墟,针刺补法,养心益胆,治疗心胆虚怯之失眠多梦,易惊,胆怯善恐等。
9.配内关,太冲,行间,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清心安神,治疗肝气郁结之脏躁,睡眠不安,悲伤恸哭,胸胁闷胀,心中烦乱等。
心火旺怎么按摩
心火旺的按摩法1:探按大陵穴穴位:大陵穴是心包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方法:用拇指沿顺时针方向揉按大陵穴,一直揉按到从手腕到肘部都有温和的通气感即可。
功效:通过揉按大陵穴可有效缓解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痛、心悸、惊悸、癫狂等症,配合按压劳官穴还可起到辅助缓解心绞痛、失眠的功效。
心火旺的按摩法2:点按神门穴穴位:神门穴是心经的一个穴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方法:①用大拇指端偏峰对神门穴进行有节奏地点压按摩,力度先轻后重,以穴位处有略微酸、麻、胀的感觉为佳。②连续点按神门穴4~5分钟,可用较轻柔的力度再轻柔神门穴3~5分钟。
功效:心火旺盛的人可以经常点按神门穴,即可起到很好的疏通心气、泻火清热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等症。
心火旺的按摩法3:弹拨极泉穴穴位:极泉穴是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方法:外展手臂,用示指、中指以比较柔和的力量弹拨极泉穴,弹拨时会感觉到手指微微发麻,每次弹拨10次即可。
功效:心火较旺,有口干舌燥、烦渴异常、老想喝水的人可以试试弹拨极泉穴,能够有效缓解不适。
针刺 阳池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后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贵要静脉通过。
3.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通过:前者排列在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块肌肉均有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上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经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经下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越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口角外侧,过鼻翼迂回向上到眼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会合,注入颈内静脉。
3.提上唇肌:肌纤维起自上颌骨眶下缘至眶下孔之间,向下止于上唇,鼻翼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大陵针刺方位 大陵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正中神经掌支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支配。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的分支通过。
3.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通过:两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到前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颈神经组成。到后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正中神经干:该神经干在此处位置表浅,被刺中后可产生向手桡侧半及指端放射的强烈触电感,一般此时可停止继续进针。
5.于拇长伸肌腱和指浅,深屈肌腱之间通过:前者位于针的桡侧,由正中神经的分支-骨间前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后两者位于针的尺侧,其中,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桡侧半均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到该处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章门怎么下针 章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和第10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肋间静脉互相伴行,它们的位置是自上而下为动脉,静脉和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和浅筋膜。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皮下,肌纤维斜向前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方向交叉;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向内横行。三块阔肌均受下6对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还受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