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脑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散发性脑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为抗炎和抗变态反应防治脑水肿改善神经代谢和缺血缺氧状态
2.肾上腺皮质激素:般用地塞米松~mg/d静脉滴注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减量~次后可改为.~.g/d口服或强的松mg/d口服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宜过早停用以减免后遗症 硫唑嘌呤:成人般剂量为.mg/kg分次服用也可与皮质激素合用用药期内应观察血象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应及时停用并予对症处理
3.干扰素:般成人用α-干扰素~万国际单位/d肌注可连续用-周副作用如头痛口干手足麻木或疼痛粒细胞减少等常见于两周之后如出现嗜睡癫痫发作应及时停药
4.对症治疗:如用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用胞磷胆碱维生素B维生素E脑复康泛酸等改善脑代谢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用抗癫痫药对精神运动兴奋的患者可合用精神安定性药物等
散发性脑炎如何治疗
散发性脑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抗炎和抗变态反应,防止脑水肿,改善神经代谢和缺血缺氧状态
二、对症用药
1、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减量,7~10次后可改为0.75~1.5g、3/d,口服,或强的松30mg,1/d,口服,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宜过早停用,以减免后遗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作用:
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变态反应性疾病。
④抑制器官移植时的排异。
⑤感染性疾病。
⑥休克。
⑦肿瘤。
⑧肝脏疾病。
⑨眼科和皮肤疾病。
⑩重症肌无力,及某些内分泌病的辅助诊断。
总之,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慢性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频发性哮喘等。虽然它具有肯定的解热镇痛疗效,但皮质激素又有过多的严重不良反应。
2、硫唑嘌呤:成人一般剂量为2.5mg/kg,分三次服用,也可与皮质激素合用。用药期内应观察血象,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应及时停用,并予对症处理。
硫唑嘌呤: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于器官移植病人的抗排斥反应,例如肾移植、心脏移植及肝移植,亦减少肾移植受者对皮质激素的需求。本药也可单独使用于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自体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寻常天疱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顽固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干扰素:一般成人用α-干扰素300~500万国际单位/d,肌注,可连续用3-4周。副作用如头痛、口干、手足麻木或疼痛、粒细胞减少等,常见于两周之后。如出现嗜睡、癫痫发作,应及时停药。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3、对症治疗:如用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6、维生素E、脑复康、泛酸等改善脑代谢,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用抗癫痫药,对精神运动兴奋的患者可合用精神安定性药物等。
散发性脑炎中医治疗
1、气营两燔型,清营汤加减
方药组成:水牛角、板蓝根、二花、连翘各,生地、玄参各、知母、全蝎、竹沥膏各,天竺黄、胆南星、橘红、半夏各、麦冬,生石膏,蜈蚣,并可服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等。
2、痰气郁结型,涤痰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各,甘草,大青叶,板蓝根,麝香。
3、痰阻经络型,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胆南星、天竺黄、远志、郁金、桃仁各、菖蒲各,甘草,当归、赤芍、地龙各,川芎,丹参。高热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汗多加龙骨、牡蛎;视力障碍加草决明,青箱子;癫痫反复发作的加礞石、全蝎、蜈蚣。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约半数患者病前2-3周有前驱感染,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腹泻与皮疹等。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共济失调。有的无前驱感染症状,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多从躯干及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及全身,病后 3-5天达到高峰,多无抽搐、昏迷。一般讲,躯干比四肢严重,下肢比上肢严重,行走不稳,步态蹒跚,身躯左右摇摆。严重者不能行走,不能站立,甚至不能独坐。同时伴有念诗性语言,眼球震颤明显。症状可能持续2个月以上,轻者1-2周内恢复,急性期脑电图后枕部慢波增加。颅脑CT检查多数正常,只部分病人小脑半球可见低密度灶。MRI检查,小脑半球可有脱髓鞘改变。
对有明确病因者,给以病因及对症治疗。无明显病因者,可按散发性脑炎治疗。
散发性脑炎的饮食
1,病毒性脑炎食疗
1). 瓜藤芦根汤
取黄瓜藤30克,鲜芦根50克,糖12克。将黄瓜藤、鲜芦根加水煮20分钟,加糖饮用。
小提示:适用于脑炎后遗症。
2). 两根石膏汤
取茅根3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将以上中药加水煮30分钟饮用。
小提示:适用于脑炎高热的患儿。
3). 菊花连翘汤
取菊花12克,连翘12克,生甘草5克。将以上中药水煮30分钟饮用。
病毒性脑炎是怎么回事
一、病理改变
散发性脑炎又名散发性病毒脑炎、非特异性脑炎及非典型性脑炎等。它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综合征之一,主要包括散发的、病原一时不明的病毒性脑炎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脱髓鞘性脑病等两类疾病,但临床上难以区分。
病毒分离与血清学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包括ECHO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脱髓鞘性脑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损害了患者的免疫机能,从而导致脑的变态反应脱髓鞘改变,与急生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理在致相同。
1、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
肉眼可见脑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脑脊液轻微混浊或呈淡黄色,个别甚至呈胶冻样,脑组织明显肿胀,脑回增宽、脑沟变窄。脑皮质改变较著;软化、坏死、或形成含坏死组织及淡黄色液体的液化腔。软化坏死区血管减少,易被吸除。脑的切面见白南区呈粉红色,脑室变窄。脑干体积可增大,切面见结构模糊不清,若软化灶形成。镜下观察明显,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溶解、消失,核偏位及固缩,染色质甚至整个细胞溶解。脑实质内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围管性浸润(血管袖套),散在性胶质增生。一般脑白质病变较灰质为轻,可见结构疏松,散在性软化和出血灶,小胶质细胞轻度增生,邻近出血灶的血管常有纤维素性坏死及血管内血栓形成。
2、变态反应性脱髓鞘性脑病改变
脑组织明显水肿,脑表面血管扩张充血,脑的切面可见白质内有灰白色边界模糊有软化灶,脊髓也可见类似病变。但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无明显异常。镜下观察可见大脑白南小血管(主要是小静脉)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管壁内单个核细胞浸润,腔内可有血栓形成。小血管周围有大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有时还可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形成血管袖套。以小血管为中心的脱髓鞘性改变可见于大脑各叶及基底节区,白质脱髓鞘区有IgG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大脑灰质损害较轻。
二、发病原因
随着病毒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展,证实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是由颅内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病毒直接侵入引起脑组织的炎性变化,导致免疫性脱髓鞘变化。也可以因免疫机制障碍(可由病毒感染所诱发或外因作用于敏感的个体)而发病,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种免疫障碍是由病毒感染所诱发,外因作用于敏感的个体即可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也有研究者认为,免疫障碍的诱因可能不仅限于病毒感染。国内某些单位均发现一些发病于服用驱虫净之后的脑炎病例。驱虫净含有可改变免疫反应的左旋咪唑,因此推测药物系促发因素,通过改变机体免疫状态引起过敏反应性脑炎。
脑组织肉眼检查可见受损的脑膜和脑实质有弥漫性或局灶性病变,脑组织水肿。脑回增宽、脑沟变窄。在局限性病变的相应部位有脑白质水肿,严重时可见坏死,坏死组织呈蜂窝状,有时周围有点状出血。
显微镜检查,在原发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由于神经细胞是病毒寄生和损害的主要对象,可以见到神经细胞变性、被吞噬、消失和包涵体的出现。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和软化灶形成,胶质细胞内可有包涵体。
在过敏反应性脱髓鞘脑炎,可见明显的髓鞘脱失,而神经轴突、神经节细胞、胶质细胞等相对地完整或改变轻微。髓鞘脱失病灶散在于脑和脊髓的白质,特别是小静脉周围或脑室周围。
三、发病机制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主要涉及病毒学检查及免疫学研究两个方面。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在患者的血、脑脊液及脑组织中分离出腺病毒,及尚待鉴定的DNA及RNA病毒。
免疫学研究中,血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检查表明,IgG含量均高于正常值而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Devie病一致。四川医学院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患者组IgG平均5.27?1.76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南京医学院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中,发现脑脊液有免疫活性细胞,包括浆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及激活性单核细胞。患者的T细胞比对照组高,B细胞低于对照组,而D细胞无明显差异。故认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以T细胞为主,又有体液免疫参与的免疫反应,近似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的脑脊液所见。
散发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
1、发病原因
随着病毒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展,证实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是由颅内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病毒直接侵入引起脑组织的炎性变化,导致免疫性脱髓鞘变化。也可以因免疫机制障碍(可由病毒感染所诱发或外因作用于敏感的个体)而发病,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种免疫障碍是由病毒感染所诱发,外因作用于敏感的个体即可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也有研究者认为,免疫障碍的诱因可能不仅限于病毒感染。国内某些单位均发现一些发病于服用驱虫净之后的脑炎病例。驱虫净含有可改变免疫反应的左旋咪唑,因此推测药物系促发因素,通过改变机体免疫状态引起过敏反应性脑炎。
脑组织肉眼检查可见受损的脑膜和脑实质有弥漫性或局灶性病变,脑组织水肿。脑回增宽、脑沟变窄。在局限性病变的相应部位有脑白质水肿,严重时可见坏死,坏死组织呈蜂窝状,有时周围有点状出血。
显微镜检查,在原发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由于神经细胞是病毒寄生和损害的主要对象,可以见到神经细胞变性、被吞噬、消失和包涵体的出现。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和软化灶形成,胶质细胞内可有包涵体。
在过敏反应性脱髓鞘脑炎,可见明显的髓鞘脱失,而神经轴突、神经节细胞、胶质细胞等相对地完整或改变轻微。髓鞘脱失病灶散在于脑和脊髓的白质,特别是小静脉周围或脑室周围。
2、发病机制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主要涉及病毒学检查及免疫学研究两个方面。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在患者的血、脑脊液及脑组织中分离出腺病毒,及尚待鉴定的DNA及RNA病毒。
免疫学研究中,血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检查表明,IgG含量均高于正常值而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Devie病一致。四川医学院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患者组IgG平均5.27±1.76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南京医学院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中,发现脑脊液有免疫活性细胞,包括浆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及激活性单核细胞。患者的T细胞比对照组高,B细胞低于对照组,而D细胞无明显差异。故认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以T细胞为主,又有体液免疫参与的免疫反应,近似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的脑脊液所见。
中西怎么结合治疗散发性脑炎
散发性脑炎
中药:
(1)气营两燔型,清营汤加减。方药组成:水牛角、板蓝根、二花、连翘各30g,生地、玄参各20g、知母、全蝎、竹沥膏《冲》各10g,天竺黄、胆南星、橘红、半夏各12g、麦冬15g,生石膏60g,蜈蚣3g,并可服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等。
(2)痰气郁结型,涤痰汤加减,方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各12g,甘草6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麝香(冲)0.1g。
(3)痰阻经络型,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陈皮、胆南星、天竺黄、远志、郁金、桃仁各12g,茯苓、菖蒲各10g,甘草6g,当归、赤芍、地龙各15g,川芎18g,丹参30g。高热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汗多加龙骨、牡蛎;视力障碍加草决明,青箱子;癫痫反复发作的加礞石、全蝎、蜈蚣。
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用药指南:散发性脑炎病情严重,当前无有效治疗方法。西医用的方法是综合对症治疗,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散发性脑炎分为三种类型与西药综合对症处理相结合,在治疗本病中表现出较好疗效。
脑炎是怎么引起的
脑炎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根据核酸成分的不同分为两类:一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包括微小病毒、乳头多瘤空泡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另一为核糖核酸病毒: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虫媒病毒、黏液病毒、副黏液病毒、沙粒病毒、弹状病毒。病毒性脑炎按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炎。按病毒种类和感染途径可分为虫媒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疱疹病毒脑炎等。根据发病情况又可分为流行性、散发性脑炎。一般认为急性脑炎代表急性病毒感染,而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代表慢性病毒感染。
病毒型脑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细菌性脑炎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应立即治疗。症状出现就应马上去急诊,直至感染完全被根除,大约需2周时间。如果已经感染上细菌型脑炎,将会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可能用静脉注射。抗生素被广泛采用治疗细菌性脑炎。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性脑炎不起作用,应该加用抗病毒的药物。还经常采用输液和休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