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泪囊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泪囊肿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泪囊部肿胀,因而首先应与泪囊炎相区别。因所有肿瘤的病程都比较长,没有急性炎症现象,故易与急性泪囊炎区别。慢性泪囊炎通过泪道冲洗和挤压便可诊断,因为泪囊炎在挤出脓液后就瘪陷,而肿瘤则不可能。与慢性泪囊炎另一区别是后者泪囊区一般未扪及包块,压之为灰白色黏液或脓液自泪点流出,X线拍片,泪囊窝骨质无破坏,泪囊造影显示泪囊排空缓慢,侧位见造影剂环绕肿块可助区别。
所有的良性肿瘤的肿胀部位在内眦韧带的下部。用手指按压试验,囊肿有弹性和波动感,其表面光滑。纤维瘤和肌母细胞瘤,按压感是实质性;乳头状瘤按摩后可稍缩小。
虽然有些恶性肿瘤,要等到病检报告才明确诊断,但下列诊断措施仍是有用的。
1.病史 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对短些,发展速度较快。
2.肿块必须与炎症相鉴别 慢性泪囊炎和良性肿瘤从不越过内眦韧带;急性炎症虽波及内眦韧带以上的部分,但应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表现和体征。
3.肿瘤和慢性泪囊炎的主要区别 不仅是按压时感觉不一样,而且不会因按摩而缩小。
4.放射线检查 对早期肿瘤可帮助判断部位。对晚期病变,有助于判断向周围扩散的程度,或确诊是否为鼻腔肿瘤侵犯泪道。是否有淋巴转移,这是晚期恶性肿瘤的特征,对于泪囊恶性肿瘤主要是耳前、颌下和颈部淋巴结。
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脂肪瘤
脂肪瘤的诊断一般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可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可选择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检查等。诊断脂肪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放射性核素扫描脂肪瘤
通过口服或注射某些能特定积聚于某些脏器或肿瘤的放射性核素,然后用一定的仪器(闪烁扫描机和γ射线照相机等)在体外追踪其分布情况的方法,已成为检查肿瘤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131碘、198金、99m锝、67镓、87锶、197汞、111铟等10余种,可根据检查的器官组织选择。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性稀疏或“冷区”( 囊肿等也显示冷区);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肿瘤细胞组织内多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密集区。
脂肪瘤鉴别诊断
脂肪瘤应注意与肉瘤相鉴别,后者系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常见,好发于大腿、臀部、腋窝深部和腹膜后。肿瘤无包膜,呈结节状,生长缓慢。
泪溢症需要与哪些眼科疾病鉴别诊断呢
一、泪道通畅的泪溢
临床常遇到,对此类患者,经泪道冲选通畅,往往忽略进一步寻求泪溢的病因。
(一)下泪点位置异常
维持正常的导泪功能,上、下泪点相比较,主要依靠下泪点。因此下泪点的位置异常可以弓起泪溢。
1.下泪点外翻正常泪点浸于泪湖中,并与球结膜相碰,即使令患者向上看,如果不扳开下睑是不会看到下泪点的。这种紧密的接触是维持正常吸引泪液功能的先决条件。通过视诊即可观察到泪点的位置。尽管泪道冲洗通畅,也难以导流泪液而引起泪溢。引起下泪点外翻的原因很多,如先天异常、瘢痕性睑外翻、老年性睑皮松弛、面神经麻痹。特别是很轻微的面神经麻痹常被忽视,此时让患者笑一笑便可发现。
2.下泪点内翻常因内翻倒睫、各种原因的睑球粘连,使下泪点内卷,虽冲洗泪道通畅,但也可导致溢。此种情况多与内翻倒睫刺激,引起反应性泪液分泌过多的流泪同时存在
(二)排泪的吸收功能不良
此种泪溢常被忽视。患者主党流泪,但无泪点大小及位置异常,冲洗泪道也通畅。需进一步通过泪囊碘油造影排除泪囊瘢痕性缩小、泪囊扩张无力、泪囊壁增厚所致无弹性。还应除外眼轮匝肌无力所致排泪功能不良。这四种情况都可破坏排泪机制而造成泪溢。后者常在面瘫尚未发生明显睑外翻及下泪点外翻以前,即引起泪溢。泪囊肿瘤早期也可出现泪溢症状。此时泪道仍通畅,只是影响到泪囊的排泪功能所致。经泪囊碘油造影可获诊断。
二、道阻塞或狭窄的泪溢
泪道阻塞多发生在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
(一)泪点狭窄或阻塞
可以是先天的,或由于外伤、炎症所致瘢痕形成。视诊可见泪乳头处泪点狭窄或闭锁,即在泪点处形成一白色小突起,或根本无泪点痕迹。
(二)泪小管阻塞
为常见病。特别是内侧段泪小管,。总泪管及其进人泪囊处。原因有先天畸形、炎症后瘢痕、创伤等。泪道冲洗不通,液体自原泪点反流。泪道探术泪小管处有阻力或不通,即可确诊。
泪小管炎较少见。炎症期充血肿胀,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而致泪溢。泪小管炎常合并泪小点炎症,多由慢性结膜炎扩展而来。有时常将泪溢归因于结膜炎而忽略了泪小管的病变。泪点部肿胀是惟一可以观察到的。肿胀的泪乳头充血突出,有时被误诊为麦粒肿。此时泪道冲洗常不甚通畅,一旦炎症消退,泪溢症状自然消失。
(三)鼻泪管阻塞
多由鼻炎上延,使鼻泪管阻塞。主诉泪溢,压迫泪囊部无分泌物自泪点溢出,冲洗泪道不通。泪道探术有助于诊断。
(四)慢性泪囊炎
是一种常见疾病。女性多于男性。由于鼻泪管阻塞造成泪液储留于泪囊中,是引起泪囊炎的先决条件。患者主要症状是泪溢,常伴有该侧的慢性结膜炎。外观多正常,有时泪囊区有轻度隆起,压迫泪囊区可见黏液、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反流。当泪小管也有阻塞时,分泌物可积存于泪囊中,使泪囊形成球形部液囊肿。此时泪囊区有球形隆起,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压之囊性感有弹性。如用力压,其内容物自小泪点排出或经鼻泪管排至鼻腔。但不久又复充满,重又形成囊肿。需和肿瘤或寒性脓肿相鉴别。泪囊肿瘤经泪囊造影可显示肿物阴影,且无黏液或脓性反流物,活体组织检查对肿瘤及结核诊断最可靠。泪囊区皮脂腺囊肿位置较浅,与皮肤粘连,冲洗泪道通畅,较易鉴别。
(五)新生儿泪囊炎
又称先天性泪囊炎。可发生于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至鼻泪管下口之间的任何部位。是鼻泪管形成过程中,泪道原基上皮柱分段管化时未能完全开通,即先天性鼻泪管未开通,使泪液和细菌满留在泪囊内,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约有2%-4%的足月产婴儿有此种膜性阻塞。
但大多数残膜在生后4-6周自行萎缩而恢复通畅。Cassady(1952)报告73%出生时不通,平均生后3周半自行开通。一般从生后10d或更长时间开始,先有泪溢,逐渐变为脓性分泌物,常被误诊为结膜炎。压迫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反流者即可诊断。
(六)泪道肿瘤
1.泪小管肿瘤主要有炎症性肉芽肿,次为乳头状瘤,可以引起泪道阻塞而出现泪溢。
2.泪囊肿瘤罕见。早期主诉泪溢,这是因为泪囊壁肿瘤细胞浸润,失去弹性所致。泪道冲洗试验畅,偶有疼痛,有时从泪点反流血性分泌物。常被误诊为慢性泪囊炎。X线泪囊造影,显示泪囊扩张、移位或曲线异常。若泪囊区有肿块形成,应和泪囊部液囊肿相鉴别。若肿瘤波及皮肤,形成溃疡,局部可触及淋巴结,甚至可有转移。需和泪囊区表面皮肤肿瘤鉴别,后者泪道冲洗通畅,泪囊造影正常。
以上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泪溢症与其他常见的眼科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只有了解泪溢症以及其他眼科疾病的症状并进行区分,才能避免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与鉴别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一)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椎管造影、CT及MRI可发现中枢神经肿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I和NFⅡ类型。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①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②NFⅡ诊断标准: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Ⅱ伴一侧听神经瘤,或伴神经纤维瘤、脑脊膜瘤、胶质瘤、Schwann细胞瘤中的两种,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浑浊。
2、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硬化、脊髓空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鉴别。
肝血管瘤如何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脑膜瘤诊断鉴别
需同脑膜瘤鉴别的肿瘤因部位而异,幕上脑膜瘤应与胶质瘤,转移瘤鉴别,鞍区脑膜瘤应与垂体瘤鉴别,桥小脑角脑膜瘤应与听神经瘤鉴别。
在与胶质瘤鉴别诊断上其发病年龄和视神经增粗的形状较好鉴别,容易与其混淆的是肌锥内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因为密度接近,因此在CT上不易鉴别,所以往往需要依靠临床其他方法如超声等鉴别,临床还能见到视神经周围的炎性假瘤,症状和视神经鞘脑膜瘤类似,影像学检查也有相同之处,此时临床炎症的症状和体征非常有助鉴别诊断,但临床上可见双侧视神经鞘脑膜瘤,在鉴别诊断中应注意,据统计双侧视神经鞘脑膜瘤占眼眶脑膜瘤的9%~23%。
泪囊炎该如何诊断
1.泪溢。
2.内眦部经常有少量分泌物.该处皮肤可有湿疹。
3.常伴内眦部结膜、半月皱襞充血。
4.挤压泪囊部有分泌物自泪点溢出,可为浆液性、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
5.泪道冲洗不通,伴液体回流。
6.泪囊部皮肤有时可呈青蓝色,挤压时有大量黏液,称为泪囊黏液囊肿。
7.泪囊造影可见鼻泪管有阻塞及泪囊的大小、形态。
8.相关检查:泪道冲洗。冲洗泪道不通,冲洗液从上、下泪小点反流,伴有黏液或脓液从泪小点反流。
鉴别诊断:
1.泪小管狭窄阻塞
主要表现为泪溢,但无粘液脓性分泌物溢出。
2.泪小管囊肿
主要累及泪小管部位。
3.泪囊肿物
可触及实性肿物。泪囊炎的肿胀区在内眦韧带之下,如果内眦韧带之上出现肿块。应怀疑泪囊肿物。
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