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炎应该做哪些诊断检查
泪囊炎应该做哪些诊断检查
泪囊炎一般表现为慢性和急性两种,而以慢性最常见,急性泪囊炎常是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原因是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混合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致。可以无泪溢史而突然发生。主要体现有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常有湿疹。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可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CT检查、病理检查、泪囊造影等有助诊断。
泪囊炎常规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急性泪囊炎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2、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病理学检查
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芽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引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闭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4、CT检查
慢性泪囊炎形成囊肿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脓肿的密度略高于水的密度。强化扫描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CT对于小的钙化与结石也可显示,表现为斑点状的高密度影。另外可发现眶骨的增生、肥厚、破坏等改变。CT泪囊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泪囊系统,同时进行CT扫描显示其内结构,可发现鼻泪管阻塞、狭窄及扩张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显示泪道系统及眶内软组织、眶周结构、鼻部和鼻旁窦的病变。有作者报道泪道狭窄、阻塞的CT正确诊断率为95.6%。
特别提示:黏液囊肿应与肿瘤、结核、梅毒等相鉴别,影像学检查(CT、MRI)、手术探查和活体组织检查可鉴别。内眦部的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一般较表浅,且泪道通畅。筛窦或额窦囊肿位置多在内眦韧带上方,X线、CT、MRI和鼻部检查可明确诊断。
泪囊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泪囊肿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泪囊部肿胀,因而首先应与泪囊炎相区别。因所有肿瘤的病程都比较长,没有急性炎症现象,故易与急性泪囊炎区别。慢性泪囊炎通过泪道冲洗和挤压便可诊断,因为泪囊炎在挤出脓液后就瘪陷,而肿瘤则不可能。与慢性泪囊炎另一区别是后者泪囊区一般未扪及包块,压之为灰白色黏液或脓液自泪点流出,X线拍片,泪囊窝骨质无破坏,泪囊造影显示泪囊排空缓慢,侧位见造影剂环绕肿块可助区别。
所有的良性肿瘤的肿胀部位在内眦韧带的下部。用手指按压试验,囊肿有弹性和波动感,其表面光滑。纤维瘤和肌母细胞瘤,按压感是实质性;乳头状瘤按摩后可稍缩小。
虽然有些恶性肿瘤,要等到病检报告才明确诊断,但下列诊断措施仍是有用的。
1.病史 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对短些,发展速度较快。
2.肿块必须与炎症相鉴别 慢性泪囊炎和良性肿瘤从不越过内眦韧带;急性炎症虽波及内眦韧带以上的部分,但应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表现和体征。
3.肿瘤和慢性泪囊炎的主要区别 不仅是按压时感觉不一样,而且不会因按摩而缩小。
4.放射线检查 对早期肿瘤可帮助判断部位。对晚期病变,有助于判断向周围扩散的程度,或确诊是否为鼻腔肿瘤侵犯泪道。是否有淋巴转移,这是晚期恶性肿瘤的特征,对于泪囊恶性肿瘤主要是耳前、颌下和颈部淋巴结。
泪囊炎的诊断
1.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常有湿疹。
2.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3.可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
4.CT检查、病理检查、泪囊造影等有助诊断。
角膜疾病该如何进行诊断
(一)临床检查
1.病史 有无角膜刺激症状及外伤史,局部和全身是否用过皮质类固醇;有无慢性泪囊炎、内翻倒睫等眼病及有关的全身疾病。
2.眼部检查 刺激症状严重者,特别是小儿,可先滴表面麻醉剂后再行检查。对有穿孔危险者,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对角膜表层损伤,利用荧光素染色法很容易查见,利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更易查出角膜病变部位和形态。必要时作角膜知觉检查和泪液分泌功能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为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定致病因素甚为重要。对细菌性或霉菌性角膜溃疡,做刮片检查常能得到线索。微生物的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必须指出,在取得实验结果之前,应根据临床诊断,首先给予必要的治疗,不可等待而延误治疗时机。
小儿常溢泪 溢泪症要如何治疗
前不久,一对中年父母带着一双儿女来到省儿童医院眼科焦急地向医师述说:儿子冰冰,现年6岁;女儿林林,现年8岁。姐弟俩在生下来后就发现有双眼流泪,眼部分泌物较多的现象,现在情况越来越严重。经眼科医师诊断姐弟俩患的是慢性泪囊炎,需要手术。
什么是新生儿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患儿多数是由于孩子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鼻泪管的下端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被一层先天性残膜封闭,或是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引起泪道阻塞,使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致溢泪,还有少部分是由于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或鼻部畸形引起的。
因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使细菌在泪道中贮积和繁殖,形成泪囊炎。它的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5%~6%,是新生儿常见的眼病之一。
溢泪症患者要做的检查?
(一)荧光素液检查法。
(二)泪道冲洗法。泪道冲洗结果的分析:
1、正常者注入冲洗液时无阻力,冲洗液通畅地流入鼻腔或咽部。
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的原路反回者为泪小管阻塞。
3、溢泪症患者要做的检查?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前不久,一对中年父母带着一双儿女来到省儿童医院眼科焦急地向医师述说:儿子冰冰,现年6岁;女儿林林,现年8岁。姐弟俩在生下来后就发现有双眼流泪,眼部分泌物较多的现象,现在情况越来越严重。经眼科医师诊断姐弟俩患的是慢性泪囊炎,需要手术。
什么是新生儿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患儿多数是由于孩子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鼻泪管的下端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被一层先天性残膜封闭,或是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引起泪道阻塞,使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致溢泪,还有少部分是由于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或鼻部畸形引起的。
因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使细菌在泪道中贮积和繁殖,形成泪囊炎。它的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5%~6%,是新生儿常见的眼病之一。
溢泪症患者要做的检查?
(一)荧光素液检查法。
(二)泪道冲洗法。泪道冲洗结果的分析:
1、正常者注入冲洗液时无阻力,冲洗液通畅地流入鼻腔或咽部。
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的原路反回者为泪小管阻塞。
3、溢泪症患者要做的检查?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4、冲洗液自上泪小点返回,同时有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流出,为鼻泪管阻塞,同时合并慢性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应做的检查项目
检查发现泪囊部有肿块,有弹性,没有红、肿、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1.血常规检查急性泪囊炎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2.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病理学检查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芽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引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闭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其它辅助检查
CT检查:慢性泪囊炎形成囊肿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脓肿的密度略高于水的密度。强化扫描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CT对于小的钙化与结石也可显示,表现为斑点状的高密度影另外可发现眶骨的增生肥厚破坏等改变。CT泪囊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泪囊系统,同时进行CT扫描显示其内结构可发现鼻泪管阻塞、狭窄及扩张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显示泪道系统及眶内软组织、眶周结构鼻部和鼻旁窦的病变。有作者报道泪道狭窄、阻塞的CT正确诊断率为95.6%。
美国专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判断孩子泪道阻塞的方法,通过荧光素染料在结膜囊内存在的量来判断小龄儿童的泪液排泄功能是一种快速、客观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00%)和敏感性(90%)。研究证明,FDT实验和泪道冲洗以及泪道探通具有相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1岁以内有症状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孩子FDT实验阳性率高达92%,但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除外。根据FDT结果分为正常(+)、非正常(+++)、可疑(++),具体标准为:试验5分钟后,结膜囊无荧光物质残留或仅见薄新月形荧光浸染的泪湖者为正常,可见厚的新月形荧光浸染的泪湖者为非正常,可疑者为可见泪液少量增加,伴有或不伴有荧光物质浸染。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在泪器功能失常的情况下,FDT的敏感性更高。因此行FDT检查阴性的话,建议检查外眼疾病,比如内眦赘皮、倒睫以及细菌感染等,从而可以避免探通术,这样家长更能够接受。
流泪检查诊断
一、病史
先注意流泪发生的时间,是先天还是后天发生。有无异物入眼史,如飞虫、风尘、砂等。曾否受电光或紫外光直接照射。有无角膜损伤或眼部手术后存有缝线史。有无睑缘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上述原因均为反射性泪液分泌过多,造成眼泪流向睑裂以外,被称为“流泪”,如无上述原因而泪液外溢者,表现为迎风流泪,应予以区别。
应进一步询问是否合并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有则考虑慢性泪囊炎。注意有无外伤史,若泪小管断裂或下睑瘢痕性外翻,均可引起排泪障碍。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内肉芽组织等新生物,以及鼻内感染,都可以影响泪道的正常排泄功能,引起鼻源性的迎风流泪。详细询问有无面神经麻痹,使眼轮匝肌无力,导致排泪机制障碍及睑外翻使泪点位置异常而发生迎风流泪。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应注意神经系统有无面神经麻痹。鼻科检查特别重要,有无引起鼻泪管阻塞的鼻炎、鼻息肉、鼻腔及副鼻窦肿物。
2、眼部检查:首先观察下泪点的大小、位置有无异常。下泪点要行使它的功能,必须将泪点对合于眼球,否则泪液不能被吸人泪道而引起迎风流泪。下泪点是否外翻,是以上视时能见到下泪点为依据。其常见原因有下睑外翻,面神经麻痹,老年人下睑松弛无张力。下睑内翻,泪点也相应内卷,不能使泪点对合眼球致使迎风流泪。但较少见。检查时不要忽视因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所致的泪点狭窄或闭锁。泪囊部有无隆起、波动、肿物、瘘管,压之有无分泌物。
3、特殊检查:(1)荧光素滴眼,(2)泪道冲洗,(3)泪道探术
三、实验室检查
泪道脓性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对药物选择有意义。病理检验对泪囊肿瘤、结核诊断可靠。
四、器械检查
(1)泪道放射性核素造影,(2)泪囊造影,(3)鼻泪管内镜,鼻泪管内镜直接观察泪道,为泪道检查开辟了新途径。
得了角膜病的患者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临床检查
(1)病史有无角膜刺激症状及外伤史,局部和全身是否用过皮质类固醇;有无慢性泪囊炎,内翻倒睫等眼病及有关的全身疾病。
(2)眼部检查刺激症状严重者,特别是小儿,可先滴表面麻醉剂后用眼睑拉钩拉开眼睑后再行检查,对有穿孔危险者,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对角膜表层损伤,利用荧光素染色法很容易查见,利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更易查出角膜病变部位和形态,必要时作角膜知觉检查和泪液分泌功能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为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定致病因素甚为重要,对细菌性或真菌性角膜溃疡,做刮片检查常能得到线索,微生物的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必须指出,在取得实验结果之前,应根据临床诊断,首先给予必要的治疗,不可等待而延误治疗时机。
泪腺炎患者该如何检查
检查发现泪囊部有肿块,有弹性,没有红、肿 、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1、血常规检查 急性泪囊炎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2、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病理学检查 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芽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引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闭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4、其它辅助检查
CT检查:慢性泪囊炎形成囊肿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脓肿的密度略高于水的密度。强化扫描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CT对于小的钙化与结石也可显示,表现为斑点状的高密度影另外可发现眶骨的增生肥厚破坏等改变。CT泪囊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泪囊系统,同时进行CT扫描显示其内结构可发现鼻泪管阻塞、狭窄及扩张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显示泪道系统及眶内软组织、眶周结构鼻部和鼻旁窦的病变。有作者报道泪道狭窄、阻塞的CT正确诊断率为 95.6%。
泪液分泌过多的检查
1.泪腺分泌功能检查,以确定有无分泌过多。
2.泪道通路的检查
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下泪小点处逆流出来,则可能有慢性泪囊炎;如有带血的分泌物溢出,则要考虑泪囊恶性肿瘤的早期。泪液分泌过多是泪腺功能亢进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除了需不断擦拭泪液外,无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并发结膜炎、睑缘炎以及下睑湿疹。
鉴别诊断
1.原发性泪液分泌过多十分罕见,应注意与泪道阻塞相鉴别。通过阻断蝶腭神经节泪腺分泌神经,可以减少泪液分泌。
2.一种特殊的泪液反常性分泌,是每当进食时出现流泪,俗称“鳄鱼泪”,主要因为神经发生了错位性再生,或见于面神经麻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