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的病因有哪些
眼球震颤的病因有哪些
一、病因:
森林脑炎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family),黄病毒属(Flaviviruses)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远东亚型(far-easternsubtype)这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直径为30~40nm的正20面体,外包裹网状脂蛋白膜,故呈线球状,内部有包绕蛋白壳体的核心,为单股RNA。在发病7日内可从患者脑组织内分离到病原体,也可在其他脏器和体液,如脾、肝、血液、脑脊液、尿液等中检出,但阳性率较低。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白鼠和乳鼠,采用脑内接种,也能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生长。
本病毒耐低温,在-20℃时能存活数月,在50%的甘油中0℃时存活1年,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10min灭活,煮沸(100℃)时立即死亡。3%甲酚皂溶液20min。0.5%甲醛溶液48h,可可杀死病毒。此外对乙醚、氯仿、丙酮及胆盐能破坏病毒颗粒而灭活病毒。但在50%甘油中,2~4℃至少可保存5~12个月,在真空干燥下能保存数年。
病后15天约10%患者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可长期存在。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1个月始出现,半年后明显下降。血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在血清中存在时间较长。
二、发病机制
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状,病毒随血流进脑毛细血管,最后侵入神经细胞,亦可通过淋巴及神经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炎症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脑炎症状。
蜱传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侵入人体病毒数量及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若侵入人体的病毒量少,在病毒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过程中或复制后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行程中,被机体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抗体等人体免疫功能所灭活,则不发病。若仅少数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毒力弱,不足以造成严重病理损伤,此时,则不引起发病或症状很轻。若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大量病毒侵入人体,且病毒毒力强,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引起大量神经细胞破坏。此外,人体免疫功能在对抗病毒抗原反应中也可引起神经髓鞘的脱失和周围血管及血管组织的破坏。由于血管破坏引起循环障碍,又进一步引起相应神经组织的受损,这样,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和典型病程经过。
森林脑炎病理改变广泛,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及脑膜均可累及,脊髓颈段、脑桥、中脑及基底神经节病变常较为严重,这是因为血管分布特别多的网状结构中病毒特别多之故。与乙型脑炎不同,本病脊髓亦有明显损害,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为炎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出血、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亦可出现退行性病变。体内脏器肝、肾、心、肺均可出现渗出性和退行性病变。
三、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理变化与乙脑相似,神经系统出现广泛的炎症病变,灰质、白质和脑膜均被累及,有渗出性和退行性病变,并有胶质细胞反应和淋巴血管套形成。神经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灶等,常累及基底节-视丘和脑干,也可累及脊髓,以颈上段较著,重症患者的病变可波及延髓。除神经系统外,心、肝、肾亦可有退行性病变。
垂直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眼球的一种无意识的节律性运动。
它经常包括从一边向另一边的缓慢的或者快速的运动。垂直方向的眼球震颤即上下运动不如水平方向的眼球震颤即左右运动常见。它可能是先天的即从出生就存在或者是后天发展而来。
由于眼球运动是无意识的,所以眼球震颤会明显的影响视力深度即能够辩明物体的远近的能力的感觉,使之下降,从而导致病人容易摔倒或者行动不便。一些病人还会有眩晕感即有旋转的感觉。这些问题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开车,读书,上下楼梯。有这种情况的一些人还会散失部分或大部视力。
下面为您详述眼球震颤的病因有哪些:
视网膜或屈光介质病变:
先天白内障、脉络膜炎、中心角膜有不透明点或屈光不正而造成幼年弱视时,虽仍保存部分视力,但由于眼球无法固定注视,可引起摆摇性眼球震颤。 长期处于光线不佳处,眼球定视发生障碍,也可出现摆摇震颤,称为“职业性或矿工性”眼球震颤,另可伴头部震颤及提睑肌痉挛。
中枢病变:
中枢病变可引起水平、旋转或垂直震颤,有人称垂直震颤为脑干疾病的特征,但脑干受压扭曲变形或抗痉药物中毒亦可发生垂直震颤。以急跳性震颤为主。
先天性及家族性眼球震颤:
通常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以后持续终生。遗传形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性连隐性遗传。病人眼球静止时即有轻微摆摇震颤,无论朝何方向运动其震颤均增加,尚可伴有头部振动或点动,但病人本身并无自觉症状,镜中观察也不知有眼球震颤现象,却可发现其他先天性眼球震颤病患眼球的跳动由于两者的频率不同之故。
眼球震颤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一、生理性眼球震颤发生在正常眼,如两眼极度侧方注视时,注视黑白条纹转动鼓时出现的视动性眼球震颤。
二、病理性眼球震颤可分为:
1、先天性
一般发生在有先天性眼疾的儿童,如先天性眼球畸形、白化病、白内障,或因黄斑部损害所致的视觉疾病,眼球无固视能力,多呈水平型摆动。
2、视力障碍性婴幼儿期即视力高度减退。
3、眼外肌性眼外肌轻瘫。
4、内耳性
内耳迷路病变。
5、中枢性
常为小脑病变,少数为前庭核与大脑的病变。
6、前庭性
由前庭神经核病变诱发,表现为垂直性震颤。
7、后天获得性
一般出现在脑干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垂直型或旋转型眼球震颤。
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
对先天眼震患者头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患者的发锰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发铜含量则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前者P<0.001,后者P<0.05且患者的双亲的发锰和发铜的含量亦显示异常但无眼震表现,这揭示了先天眼震的病因或发病机制可能与此有关似可说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根据统计资料(648例先天眼震的统计分析),有家族史者仅占2.9%,从而说明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中遗传因素不是主要的,97.1%的病例都是散发的,这一点也支持环境因素的观点
对先天眼震病人眼外肌的超微结构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发现不同类型的先天眼震,眼外肌的超微结构有不同的改变。跳动型先天眼震肌细胞内有与细胞长轴相垂直的具有肌小节结构的肌原纤维。在快相侧该肌原纤维束与平行于肌细胞长轴的肌原纤维相间排列。慢相侧垂直于肌细胞长轴的肌原纤维,多位于细胞核的附近或细胞的周边部,散在而无排列规律,且此种肌原纤维明显少于快相侧肌肉这可能造成快相侧的肌肉力量小于慢相侧的肌力此与临床表现是一致的。不同方向和不等量肌原纤维的收缩与舒张造成肌肉强力收缩不平衡和肌张力的改变,于是引起眼球的异常运动构成眼震的快相和慢相。钟摆型先天眼震内、外直肌的肌细胞内均未见到肌原纤维走行异常,然而与肌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小节长度不等,Z线不整齐,M线不清楚,明带和暗带不在同一水平上,无典型的快缩肌纤维结构。由于肌小节的长度不等,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动时,使肌小节长度的改变不一致,可能造成肌纤维收缩紊乱,致使眼球运动异常另外,不同类型的先天眼震肌细胞内线粒体的退变可使支配肌肉的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肌张力下降,强力收缩失去平衡。这些发现有可能与先天眼震的发病机制相关联。
眼球震颤的危害有哪些
一、首先,眼球震颤会导致复视
中枢性眼球震颤多有震颤性复视。
二、其次,眼球震颤会导致视力减退
由于黄斑发育不好或因震颤引起的混乱不利于黄斑进行注视,注视反射不能发展。
三、而且眼球震颤会感到物体运动
视外界物体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此病为难愈性弱视,易导致或伴有斜视,易形成偏头看等眼球震颤是最严重的眼病之一,属于难愈性弱视,虽不能治愈,但可以增加视力,因为眼球震颤眼看东西是抖动的,不能固定在一个点上,常伴有偏头或斜视,故治疗时需遵照眼颤病特殊要求才能争取获得好的效果。
眼球震颤的鉴别与检查
临床表现
1.跳动型
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另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此型震颤有慢性和快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2.摆动型
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3检查
1.一般检查
令患者注视正前方,观察其追随检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动时的眼震情况。有些需单眼遮盖进行检查。为此,检查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是隐性或潜伏性,还是显性眼球震颤。
2眼震是联合性-两侧眼球的运动彼此一致,还是分离性。
3眼震的类型、方向、程度、频率、幅度等。
4有无休止眼位。
2.特殊检查
眼震电流图等器械检查。
以上内容便是关于眼球震颤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做的介绍,相信眼球震颤患者对眼球震颤也有一些了解了。对于眼球震颤,预防是首要的,有发现眼球震颤的其他问题,要早发现早治疗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跳动型
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另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此型震颤有慢性和快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2.摆动型
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二、诊断: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有不自主的节律性往返运动均可以诊断为眼球震颤。
成人眼球震颤什么症状
1.眼球震颤发生的类型也不一样吧,产生的症状也是不相同的,跳动型的眼睛震颤症状是这样的,这时候眼球呈明显的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患者的眼球慢慢地转向一个方向之后,到达一定程度就会急速的返回。因此这种类型的震颤也有慢性和快相的区别。慢性就是生理性的,不过把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一般与身体病因有关。
2.眼球震颤的方向有水平型、垂直型等多种类型。先天性的眼球震颤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可是后天眼球震颤患者在成年以后就会出现自觉症状。视力减退由于黄斑发育不好引起的,也可能与眼球震颤引起的异常而不利于黄斑的正常功能,这样就会影响到视力了。有时候眼球震颤患者看东西总是有运动的感觉。眩晕、恶心、呕吐都有可能伴随发生。经常会把不动的物体感觉成为不停地进行移动的东西。
3.眼球震颤常会伴随着有先天性的白内障或者是白化症的情况。都会有明显的视力障碍,一般震颤的形式大多是速度相等的摆动性的震颤。因为眼球震颤发生也与身体相关器官组织的炎症有关系,像一般的炎症、肿瘤、外伤、血管性疾病都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眼球震颤,但这些情况下没有眩晕的症状出现,但有时会出现震颤性的复视现象。一般先天性的眼球震颤没有明显器质病变。视力下降大多都是震颤发生后引起的。
眼睛震颤发生也是分不同情况的,也有先天性的震颤症状,也有因相关的器官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眼球震颤。因此对于这种疾病一定要对症治疗,找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物理疗法不管用,就得进行手术治疗了。平时也要在饮食上注意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类对眼睛有好处的食物。摄入营养要合理全面。还要好好的护理眼睛的健康,不能让视力下降。
眼球震颤的临床表现与检查
患上眼球震颤后,你有想过自己属于哪一种五官程度吗?是否有担心眼球震颤的治疗难度?五官专家表示:眼球震颤的治疗要趁早,尤其是在眼球震颤病情早期,就要早治疗。
2临床表现1.跳动型
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另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此型震颤有慢性和快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2.摆动型
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3检查1.一般检查
令患者注视正前方,观察其追随检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动时的眼震情况。有些需单眼遮盖进行检查。为此,检查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是隐性或潜伏性,还是显性眼球震颤。
2眼震是联合性-两侧眼球的运动彼此一致,还是分离性。
3眼震的类型、方向、程度、频率、幅度等。
4有无休止眼位。
2.特殊检查
眼震电流图等器械检查。
五官专家提醒: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眼球震颤,因此对于眼球震颤患者来说,只有对眼球震颤多做了解,才能有效减少它我们的伤害。眼球震颤的早期症状,由于不明显,因此不能大意以为自己没有患病。建议还是去五官医院接受检查。
眼球震颤的预防
婴幼儿时期有双眼视力障碍的病变如白内障、角膜白斑等,使黄斑不能固视,易引起眼源性眼球震颤,因此宜早期治疗,提高视力,以免导致眼球震颤。对前庭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眼球震颤,应作病因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如有代偿头位宜及早给予三棱镜或手术矫正。
哪些原因会导致眼球震颤
哪些原因会导致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按眼球震颤方向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旋转型等,以水平型为常见。根据震颤的幅度和速度的不同分为摆动型与冲动型,后者有快相、慢相的差别,即一个方向为慢相,眼球缓慢地转向某一侧后,突然呈跳动样转向相反方向,形成快相,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颤方向,快相为代偿性恢复注视位的运动。摆动型眼球震颤是自中央向两侧摆动,其摆动的幅度和速度大致相等。眼球震颤的发生原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眼球畸形、白化病、白内障、全色盲、黄斑部损害等所致的视觉障碍,因无固定注视目标能力,眼球多呈水平型震颤,称为眼源性震颤。成人长期在暗处工作也可引起眼球震颤,称为矿工性眼球震颤。中枢神经系病变,如小脑疾病、前庭神经核病变引起的眼球震颤称为中枢性眼球震颤。中耳或内耳疾病,由于引起迷路的刺激性或抑制性障碍,可发生水平或旋转性眼球震颤,称为迷路性眼球震颤,另外正常人两眼极度向两侧方注视时,或注视一列急驰的火车,均可诱发眼球震颤,此为生理现象。
眼球震颤 - 病因介绍
1、眼性眼球震颤它指黄斑部中心视力障碍使注视反射形成困难而形成的眼球震颤
(1)生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斜性眼球震颤视觉动力性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等
(2)病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盲性眼球震颤弱视性眼球震颤职业性眼球震颤等
2、前庭性眼球震颤
3、中枢性眼球震颤
4、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药方
疾病名称(英文)nystagmus拚音YANQIUZHENGCHAN别名中医:辘轳转关,辘轳自转,目转,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眼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眼球震颤是指两眼发生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往返运动,根据震颤的节律,可分为跳动型、钟摆型,其中以跳动型为最多,震颤由快相和慢相两个期相组成。钟摆型较少见,震颤无快、慢相,两个期相摆动速度基本相同。中医释名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肝肾亏损,目窍失养,约束失调而成。或平素肝血不足,风热之邪伤阴劫液,引动肝风,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成。亦有因自幼或先天性眼病,胎患内障、宿翳、目珠发育不全,而使眼珠废用,注视无力而成。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
1.风邪中络
证候:发病急,且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或眩晕,舌红,脉浮数。
2.血虚动风
证候:眼球震颤,兼面色无华,眩晕耳鸣,肢麻筋孪肉惕,眼睛干涩,脉细涩。
3.先天禀赋不足
证候:多见小儿,兼见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不振,少食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1.眼球震颤是某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属于不随意的、病理性眼球摆动。震颤的形式有水平型、旋转型、垂直型。
2.眼源性震颤大多有中心视力严重损害,并有某种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白化病、角膜白斑或葡萄肿等,多为钟摆样水平型震颤。
3.迷路性眼球震颤主要为中耳和内耳疾患所致,呈水平型,但有快相和慢相,与眼源性震颤不同、同时伴有眩晕、听力减退、平衡失调。
4.中枢性眼球震颤主要是小脑病变、脑子病变,如炎症、肿瘤、变性和血管性病变。多为快慢相。
5.矿工性眼球震颤是成年人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中工作,只有杆体能够发挥作用,而黄斑部锥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中心视力逐渐下降,引起眼球震颤。
6.先天性眼球震颤表现为持续性钟摆状水平型颤动,与眼源性眼震相似,但中心视力一般较好,无眼部病变。
具备第:项兼有第2~6项之一即可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根据震颤方向可分为水平震颤、垂直震颤、旋转、斜向、混合震颤,又以水平震颤为最多见。按震颤的病因可分:视觉性、前庭性、眼肌性和其他类型。眼球震颤的强度分为:
I级:眼震仅仅是向一个方向。
Ⅱ级:眼震在第一眼位和仅一个侧方注视位。
Ⅲ级:眼震在第一眼位和两侧注视位。
振幅:微细眼震〈5。,中度眼震5。~15。(1~3mm),粗震颤〉15。(3mm)。频率:约每分钟10~1000次,慢震颤每分钟10~40次,中震颤为每分钟40~100次,快震颤为每分钟100次以上。
(一)视觉性眼球震颤
1.视动性眼球震颤:①生理性;②可由注视一列急驶而过的火车等引起;③水平向跳动型,快相与车行方向一致。
2.视力障碍性眼球震颤:①病理性;②由于先天性白内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或眼球先天异常;③水平向钟摆型。
3.职业性眼球震颤:①病理性;②由于长期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工作所致;③垂直,转向钟摆型。
(二)前庭性眼球震颤
1.迷路性眼球震颤
(1)生理性:①由检查医师引起;②跳动型:如用转椅引起者其快相与旋转方向相反。
(2)病理性:①跳动型;②方向可为水平性,旋转性或混合性;③破坏性病变引起者快相在病变的对侧。
2.中枢性眼球震颤:①跳动型;②眼震方向多为垂直性,旋转性。
(三)眼肌性眼球震颤
1.生理性:向外侧极度注视时即出现眼震,为短的,跳动型,快速朝向注视侧。
2.病理性:由眼肌功能障碍引起,跳动型,快速朝向运动侧。
(四)其他
1.先天性眼球震颤:杨景存总结诊断标准:①发病早:自幼即眼球震颤,或发病时间不明确。②无晃视感,即视物无晃动感。③眼球的不自主持续摆动或跳动,比较有规律。④眼球转动无障碍,运动无受限情况,无眼部畸形或其他先天异常。⑤一般日常生活活动无明显障碍,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一般都在0.1以上。③无平衡失调和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前庭功能障碍症状。③闭眼或在黑暗中睁眼,眼震消失者属先天眼震,但先天眼震不全都如此。
2.隐性眼球震颤:①此病自幼发生。②双眼睁开时无震颤,但遮住任一眼即出现眼震。③水平方向跳动型。④快相朝向未遮眼。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解除病因,眼球震颤消失,视力恢复正常。
2.好转:眼球震颤缓解,视力有所增进。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1.病因治疗。如能查出原因,应积极治疗。
2.有屈光不正者,尽力矫正;有弱视者尽力应用增视疗法,提高视力。
3.配戴三棱镜:可配戴底向外的三棱镜,使辐辏加强,减轻眼震,也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方法。
4.手术治疗:利用对眼外肌的减弱、加强或减弱加强联合等术式,矫正患者头位,使眼震的中间带移至注视方向(正前)。中医治疗肝为风木之脏,风性动摇。所以本病治疗以肝为重点,可酌情选用平肝、养肝、疏肝、柔肝之法,兼用熄风药。
1.风邪中络
治法:法风通络。
方药:钩藤饮于(《审视瑶函》)加减。钩藤12g,麻黄6g,炙甘草6g,天麻10g,川芎10g,防风10g,人参10g,全虫6g,僵虫6g。夹痰者,用正容汤(《审视瑶函》)。羌活12g,防风10g,秦艽10g,生姜10g,白附子6g,甘草3g,木瓜10g,胆南星10g,白僵虫6g,制半夏10g,茯神10g,酒少许。夹热者,加黄芩、菊花。
2.血虚动风
治法:养血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12g,天冬12g,玄参15g,龟板15g,代储石15g,茵陈12g,牛膝12g,川楝子10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麦芽10g,甘草6g,熟地15g,夏枯草12g,山萸肉10g,菊花12g。
3.先天禀赋不足
治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
方药:益气聪明汤合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黄芪15g,人参10g,葛根12g,蔓荆子10g,白芍10g,黄柏6g,升麻6g,炙甘草6g,熟地15g,山药10g,杞子10g,杜仲10g,山萸肉10g,附子6g,肉桂6g。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证治准绳・七窍门》曰:“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摹然察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盖气血搏击不定,筋脉振惕,缓急无常,被其牵拽而为害。”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特征
引起眼球震颤的原因有哪些
视网膜或屈光介质病变(20%):
先天白内障、脉络膜炎、中心角膜有不透明点或屈光不正而造成幼年弱视时,虽仍保存部分视力,但由于眼球无法固定注视,可引起摆摇性眼球震颤。 长期处于光线不佳处,眼球定视发生障碍,也可出现摆摇震颤,称为“职业性或矿工性”眼球震颤,另可伴头部震颤及提睑肌痉挛。
中枢病变(30%):
中枢病变可引起水平、旋转或垂直震颤,有人称垂直震颤为脑干疾病的特征,但脑干受压扭曲变形或抗痉药物中毒亦可发生垂直震颤。以急跳性震颤为主。
先天性及家族性眼球震颤(15%):
通常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以后持续终生。遗传形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性连隐性遗传。病人眼球静止时即有轻微摆摇震颤,无论朝何方向运动其震颤均增加,尚可伴有头部振动或点动,但病人本身并无自觉症状,镜中观察也不知有眼球震颤现象,却可发现其他先天性眼球震颤病患眼球的跳动(由于两者的频率不同之故)。
眼球震颤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检查
直接观察患者注视正前方或令患者追随检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动时的眼震情况。有些需单眼遮盖进行检查。为此,检查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是隐性或潜伏性还是显性眼球震颤。
2、眼震是联合性—两侧眼球的运动彼此一致,还是分离性。
3、眼震的类型、方向、程度、频率、幅度等。
4、有无休止眼位。
二、特殊检查
眼震电流图等器械检查。
眼球震颤是指两眼有节律不随意地往返摆动。这是一种与视觉、迷路及中枢等控制眼球位置有关的因素所致眼位异常,也是为适应身体内外环境改变而出现的代偿性动作。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根据引起眼球震颤的病因,眼球震颤可分为四类:
1、眼性眼球震颤它指黄斑部中心视力障碍使注视反射形成困难而形成的眼球震颤。
a、生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斜性眼球震颤、视觉动力性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等。
b、病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盲性眼球震颤、弱视性眼球震颤、职业性眼球震颤等。
2、前庭性眼球震颤
3、中枢性眼球震颤
4、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的原因有哪些
眼球震颤是眼球的一种无意识的节律性运动。它经常包括从一边向另一边的缓慢的或者快速的运动。垂直方向的眼球震颤即上下运动不如水平方向的眼球震颤即左右运动常见。它可能是先天的即从出生就存在或者是后天发展而来。
由于眼球运动是无意识的,所以眼球震颤会明显的影响视力深度(即能够辩明物体的远近的能力)的感觉,使之下降,从而导致病人容易摔倒或者行动不便。一些病人还会有眩晕感即有旋转的感觉。这些问题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开车,读书,上下楼梯。有这种情况的一些人还会散失部分或大部视力。
下面为您详述眼球震颤的病因有哪些:视网膜或屈光介质病变: 先天白内障、脉络膜炎、中心角膜有不透明点或屈光不正而造成幼年弱视时,虽仍保存部分视力,但由于眼球无法固定注视,可引起摆摇性眼球震颤。长期处于光线不佳处,眼球定视发生障碍,也可出现摆摇震颤,称为“职业性或矿工性”眼球震颤,另可伴头部震颤及提睑肌痉挛。中枢病变: 中枢病变可引起水平、旋转或垂直震颤,有人称垂直震颤为脑干疾病的特征,但脑干受压扭曲变形或抗痉药物中毒亦可发生垂直震颤。以急跳性震颤为主。
先天性及家族性眼球震颤: 通常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以后持续终生。遗传形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性连隐性遗传。病人眼球静止时即有轻微摆摇震颤,无论朝何方向运动其震颤均增加,尚可伴有头部振动或点动,但病人本身并无自觉症状,镜中观察也不知有眼球震颤现象,却可发现其他先天性眼球震颤病患眼球的跳动(由于两者的频率不同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