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哪些均衡营养方法
宝宝有哪些均衡营养方法
(1)保证热能供给的平衡。因每人每天所需的热能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2)保持产热营养素摄入平衡。把产生热能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均称为产热营养素,也叫必需营养素。其在人体内产生热能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蛋白质供给的热能应该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占15%~25%,糖占60%~75%。小儿所需的蛋白质量可较成人高一点。
(3)保持产热物质与人体必需的物质(维生素)之间的平衡。维生素是不产热的营养素,产热的营养素需要这些非产热营养素的配合。如吃糖多了,所需的维生素相应也要增加。故也需要保持平衡。
(4)微量元素与宏量元素之间平衡。微量、宏量元素都称矿物质。这些元素在体内都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是按人体需要量而定的。过多会中毒,过少也会患病。各种元素之间正常的比例,称之矿物质之间的平衡。
(5)水和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水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有重要作用,故也要保持平衡。
宝宝营养均衡做到三个适当
均衡的营养供给应该做到3个“适当”
1.品种适当
儿童的膳食品种应该适当搭配,保证多样化而又控制在儿童肠胃可以负荷的范围内。均衡的膳食应该包括蛋、奶、果、谷、脂、蔬六大类营养。
2.用量适当
任何膳食的摄入量都应该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无论这种膳食有多么丰富的营养、孩子有多么爱吃,或者另一种膳食孩子不太喜欢。过犹不及,对单一膳食种类的摄入,无论过多还是过少,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3.比例适当
儿童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有一定的比例,例如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需要补充较高比例的钙、锌、铁等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都应该尽量通过膳食获取,膳食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按比例搭配。
喝牛奶要适量才好
牛奶营养丰富,每100毫升鲜牛奶中含有蛋白质3.5克,脂肪3.4克,碳水化合物4.7克,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其他营养素。100毫升牛奶中钙的含量约为120毫克,含钙丰富,而且牛奶中钙的吸收率高达40%,与各种补钙制剂的吸收率相仿。
因此,牛奶既是儿童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也是儿童补钙的最佳选择。家长可以选择家长可以选择儿童专属牛奶,更适合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羊肉和花生一起吃有什么好处
1、均衡营养
羊肉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而花生属于坚果类,两者是不同种类的食物,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也不同,因此食用具有均衡营养的作用。
2、增强抵抗力
羊肉和花生中含有丰富蛋白质,蛋白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也是主要组成部分,另外,有利于增强抵抗力,因此两者适量同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宝宝如何吃营养才均衡
怎样才算是均衡饮食呢?
1.不偏食:食物烹调多变化,以避免儿童偏食,营养必须要均衡。油炸、烘、烤食物较不易消化,且许多材料易受高温分解,要注意食品的营养调配。
2.多吃天然的食物:天然食物可以避免受添加物之虑(食用生菜类必须清洗干净,减少农药残留);过度加工的食物常失掉很多的营养。
3.维护肠道干净:要补充适当的食物纤维,虽然纤维素无法供给人体任何营养,但它却有使肠子蠕动正常,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及稳定血糖、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肥胖、结肠癌及许多其他的疾病的功能。所以维护肠道干净确保人体健康。
4.避开禁食的食物:刺激性饮料如:浓茶、酒等,以及油脂、肥肉、过甜、过酸的食品,尽量减少或避免。此外避免吃硬果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如粒状花生、核桃、杏仁果等,禁止吃发泡类饮料,如:沙土、可乐等强酸性饮料(PH值2.2)。
5.要吃早餐:不吃早餐会影响整天的精神,而约有两成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吃早餐,也是自行进食,自己买早餐吃,父母应该多加关心。
搭配健胃整肠中药方
如果父母放任小朋友吃爱吃的汉堡、炸鸡、烘品、烤品等速食食品,小心孩子可能发生胃部胀痛、不易消化、食欲降低等毛病,若长时间下来,易造成儿童营养失调、偏食及营养不均衡,这个问题会危及儿童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发育。因为许多饲料鸡中都添加了生长激素,所以造成许多爱吃炸鸡的小女孩,有月经初潮(8~9岁)提前的现象,甚至造成高血压、高血脂症、痛风等病症的发生有年轻化的现象。
红豆薏米粥和鸡蛋一起吃有什么好处
红豆薏米粥和鸡蛋一起吃可以均衡营养。
红豆和薏米中国虽然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是红豆和薏米煮成粥之后,蛋白质的比例降低了很多,因此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鸡蛋一起食用,可以补充营养,有均衡营养的作用。
牛排的营养价值 促进机体发育
牛排的另一特征,即是含有均衡营养的氨基酸。发育期的小孩为有强壮的体魄;老年人消化机能退化、吸收能力降低等,都需多加摄取。
宝宝饮食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孩子的营养饮食是都在关注的,但现在孩子也是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对于让孩子吃的均衡也是都重视的,下面介绍下让幼儿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法。
1、多样化。儿童每天应该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应既有动物性食物,也有植物性食物,即儿童膳食是由谷、豆、肉、蛋、奶、蔬菜、水果类、油脂类以及糖等各种调味品组合而成的混合食物。通过选择多种食物,可以大大增加儿童获得机体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的机会。
2、适度。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应当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各种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应选定在合理范围内,摄入量过少将产生营养素缺乏症,过高将出现副作用,都对健康不利。
3、平衡。通过正确的平衡膳食,儿童才可以获得维持健康所需的平衡营养素。因此除了保证摄入的食物包括各类食物,即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肉、鱼、禽、乳和蛋,家长还可以给孩子适当服用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如被众多专家推荐的来自美国惠氏的善存小佳维,专为儿童设计,含有儿童一天所需的18种维生素矿物质,是目前配方最全面的儿童维生素,可以帮助均衡营养。
如何让宝宝摄入均衡营养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已的宝宝(宝宝食品)能健康(健康食品)成长,首先是要让孩子摄入均衡的营养(营养食品),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在此谈谈在1岁内婴儿(婴儿食品)的不同阶段应如何摄取营养食物。
0-6个月的婴儿:
母乳是最合适的食物,含有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乳糖,又有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又含有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生长因子,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利,也能促进智力发育和减少肥胖的危险性。所以对宝宝首选母乳喂养
配方奶:当母乳不足或实在无母乳时,应采用配方奶,因为它是根据人乳的营养成分制成的,所含有营养素几乎和母乳一样,也很易消化吸收,只要喂养恰当,就能使宝宝健康成长。近日由于“奶粉事件“发生后,有些父母就怕给宝宝喂配方奶,其实只要选择好的品牌奶粉,例如圣元配方奶粉就是营养均衡的奶粉,对婴儿的成长是有益的。
鲜奶对婴儿并不合适,因它含的蛋白质太高,又不易被消化吸收,少含不饱和脂肪酸,乳糖较低,矿物质偏高,营养不均衡,所以不赞成给宝宝喂食鲜奶。
4-8个月的婴儿:
满4个月的婴儿,大多体重已达6公斤,而且有涎液分泌,乳类已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就应考虑添加辅食,以达到均衡的菅养。
(1) 蔬菜。水果类
满4个月的婴儿即可摄入菜水或鲜果汁,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铁等。
(2) 谷类
满4-6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米糊,以增加热卡,又能被吸收,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
(3) 动物性食物(荤食) 满6-7个的婴儿,当消化功能正常状况下,可考虑添加动物性食物,如蛋黄、鱼泥、肉末等,这样既能增加热卡,又可补充铁、锌、钾、维生素A等,使菅养更均衡。
(4) 大豆制品
满8个月后的宝宝可以喂些大豆制品,如豆腐、豆干等,这些食物含钙较多,也富含维生素B族,使营养更合理均衡。
9-12个月的婴儿
这时婴儿的消化功能已较成熟,大多己萌出乳牙,为了均衡的菅养要求,可以根据宝宝的不同情况添加以下这些食物:
(1) 动物血或动物肝
这些食物含铁丰富,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2) 紫菜、海带等海采品 这类食物含碘较高,在婴儿不食盐的情况下,可以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对智力发育是有益的。
以上涉及的菅养食品,在添加时必须在保健(保健食品)人员的指寻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也要考虑宝宝的个别情况和消化功能,以获得良好效果。
宝宝获得均衡营养5项注意
1、适时增加辅食
种类:宝宝从出生4个月起应开始添加辅食,6个月起逐步增加辅食的数量、浓度和品种。6个月的宝宝可以吃软饭、泥状和半固体食物,也可以吃一些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并帮助宝宝补充微量元素;8个月的宝宝可以吃“手指”食物,如手指饼或其他低糖低盐饼干等;12个月的宝宝就能吃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了。
次数: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辅食喂养的次数,6~8个月每日应喂辅食2~3次,9~11个月增加到每日3~4次,12~23个月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其他食物,如水果、带花生酱的饼干等等,每日1~2次。
2、适时增加硬食
有些爸妈生怕宝宝没有牙齿,咀嚼能力不强,所以给宝宝喂一些稀饭、面汤、米粉之类的食物。这些食物对于婴幼儿来说,不是不能吃,只是所含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铁、锌、钙等营养素,长期这样食用,势必造成宝宝营养素缺乏。
要为宝宝提供理想的食物,就必须改进烹调的方式。如:做稀饭时少加水,做面汤时混入固体食物(豆、肉、蛋、菜等),以增加稠度;同时还要尽量保证每日摄取适量的乳制品、深绿色蔬菜、橘红色蔬菜、水果、植物坚果(豆、芝麻、花生)、脂肪、糖等食物。
3、适当增加动物来源性食物
营养学上将食物分为植物来源性食物和动物来源性食物,二者营养成分有所区别,尤其在宝宝容易缺乏的一些营养素(如铁、锌、硒和维生素A、D)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方面的差别很大。
虽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较多的铁、锌和一些维生素,但因含有较多的植酸、纤维素等,阻碍了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比如:菠菜中的草酸,可以与钙、铁、锌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草酸铁、草酸锌,如若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相关营养素缺乏。
因此,应在宝宝的食物中适当增加动物来源性食物(包括蛋、奶)的摄入量,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和其他微营养素缺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