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有哪些治疗出汗方法

中医有哪些治疗出汗方法

生活中常有些人,每天必须换一次袜子,因为脚部多汗,而且要经常换鞋;手爱汗出者也不在少数,甚者有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全身潮湿,如同刚蒸过桑拿。

中医把这种病称作汗症,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汗液外泄,主要分为自汗、盗汗两种。

何谓自汗呢?

中医认为,在没有过度劳动、劳累的情况下,清醒时出汗,即为自汗。对此,安徽省中医院专家孙弟维采用四物汤加止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牡蛎、碧桃干等治疗。另外,对于“汗脚”,还可以用16克的明矾和16克葛根研成细末,加入适量水,患足放入浸泡即可。

何谓盗汗呢?

这是睡时出汗、醒后即止的临床表现,可采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即当归10克,黄芪30克,生熟地黄各12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或生熟地黄各12克,麦冬10克,黄芪2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甲鱼盖10克,黄芩10克。

专家介绍,汗症除以上两种外,还有黄汗、血汗、心汗等,凡此种种皆由阴阳失衡所致。临床上有一种汗症称作绝汗,即是阴气、阳气衰竭导致大量出汗,是急危重症的末期表现之一。

中医治疗汗腺瘤

1.西红柿:在所有的水果蔬菜中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在做了智能分子治疗每天保证一个西红柿能够加快汗管瘤的代谢。

2.绿茶和乌龙茶:胃部如果没有问题每天记得摄入一杯茶,茶叶不但是减肥好方法还能够清除肠道脂肪,每天绿茶不减肥治疗两不误,配合智能分子药效能够更好的调节好自身的内分泌。

快速去除汗管瘤的小习惯

3.充足睡眠及睡前清洁:睡前清洁汗管瘤部位涂上汗管瘤消退凝胶加快消退,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上5点是皮肤修复的最佳时间,睡眠中的皮肤修复才能够更有效

快速去除汗管瘤的小习惯

4.一杯醋:食用醋可以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每天在洗脸水中放一点醋还能起到养颜的作用。

快速去除汗管瘤的小习惯

5.酸奶:从补钙的角度,女人是最容易缺钙的群体,牛奶的补钙效果优于任何的食物,特别是酸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快速去除汗管瘤的小习惯

6.矿泉水:矿泉水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皮肤所需要的,用矿泉水浸湿一块干净的纱布,然后敷在脸上,待纱布变干后再次浸湿,如此反复,就等于给面部做了一次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充。

子宫脱垂中医有治疗偏方

生活中有很多妇女由于意外而造成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常见于产后女性、劳动妇女,它是一种因子宫位置向下移动到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出现子宫完全脱出阴道口的一种症状,产后经常仰卧、下蹲或者过早的起床劳动、从事重力活,就容易引起子宫脱出。生育过的女性患上子宫脱垂的可能性比较大,1度、2度的子宫脱垂可以通过中医、饮食来治疗,下面我们来看看2个治疗子宫脱垂的偏方。

子宫脱垂可以分为三度

第1度:子宫位置下移,但是移动位置不大,子宫颈外口距离阴道口短于4厘米;

第2度:可以看到子宫颈或者部分的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

第3度:整个子宫体或者整个子宫颈都脱出阴道口外。

1度、2度子宫脱垂通过中药、饮食、针灸来调理,一般都会有效果,可以自行回纳,但是如果是3度子宫脱垂,可能就需要手术治疗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治疗子宫脱垂的偏方

一、食疗偏方

材料:小公鸡1只,生姜3片,北芪30克,红枣3颗,升麻10克

做法:将公鸡宰杀,去掉内脏清洗干净,将其他药材放到鸡肚子里,然后放入炖盅,加2碗清水,用文火炖上2小时就可以了。

服用方法:喝汤吃肉,每周食用2次,连续服用8次后观察效果。

二、坐浴偏方

材料:五指毛桃60克,益母草30克,枳壳50克,升麻10克

方法:材料加水煎汤,煎好后倒入盆里,待温度差不多的时候坐浴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治疗子宫脱垂的偏方,为预防子宫脱垂,产妇要避免过早下床活动、避免重体力活,已经换上子宫脱垂的女性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长期的站立、下蹲,要注意增加营养,锻炼身体。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为你介绍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盗汗的中医治疗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中医认为盗汗多为肾阴虚所致。

临床表现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机

1、肾阴虚: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

2、结核病。

轻重分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中医辨证治疗夏季异常出汗

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多为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治疗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

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

特殊汗出种种

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

胸窝部多汗

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

手脚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加减;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导致的脾胃湿热实证,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用三仁汤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

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会阴部汗多

会阴部经常汗多,阴囊潮湿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梦中汗多,醒来会阴处湿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若是会阴部汗多黏稠,腥臭难闻,属湿热下注,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治疗出汗的方法

第一,气虚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汗类型。患者多表现为体质虚弱、体力下降,轻微活动后就流汗不止。在调理的时候要以“补”为主,加强固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如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轻缓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例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第二,阴虚型

有的气虚患者兼有阴虚,除体质虚弱外,还有内火旺、身体发烫,手脚心热,容易烦躁等表现。晚上睡觉时出汗、醒来汗止,也就是“盗汗”。针对气阴两虚的人,应当从益气养阴、滋阴清火着手,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银耳、枸杞、洋参,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必要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调理。

第三,阳虚型

还有一些人特别怕冷、怕吹风,身上时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总是手脚冰凉、容易感冒。这可能是由较重的气血不足,导致阳气亏虚所致。对此,不可按常规办法清热止汗,而要用温阳固摄的方法进行调理。平常注意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饮食上做到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烟酒等;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汗管瘤中医治疗

皮肤针灸疗法

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

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歪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中医治疗多汗症

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常用的食疗验方: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也不能盐分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日常生活中由于吸入冷气或者吃饭过多,很容易出现打嗝的现象。打嗝非常影响形象,尤其是止也止不住的时候,非常让人尴尬。打嗝如何治?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为你介绍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中医怎么治疗盗汗

仙术散,治盗汗不止

于术120克(分四制:30克,黄芪煎汁炒;30克,牡顺粉炒;30克,麩皮汤炒;30克,石斛汤炒)

只取术为末。每服9克,粟米汤下。

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

党参(去芦)枣仁(炒,杵)白芍(酒炒)黄芪(饭蒸)当归生地各4.5克茯苓3克黄柏2.1克知母3克北五味子1.8克

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调糊,填脐中,外用旧膏药贴之,勿令泄气,两次即愈。尝加入龙骨等分,同研如法用之,并可治梦遗滑精等症,神效非常。

参归腰子治心气虚损自汗

用猪腰1枚,细切,入人参15克、当归120克,同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或用山药捣丸如梧子大,每30丸空心温酒下,多服丸佳。(虚证)

莲子7粒,黑枣7枚,浮麦l合,马料豆1合;用水2碗,煎8分,服之乃愈。

子宫脱垂中医有治疗偏方

偏方一:

组成】炙黄芪50克,升麻9克,柴胡、枳壳、桔梗各6克,牡蛎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升提、收敛固脱。

【方解】阴挺之病,属中气下陷者居多。本方是从家传验方之治疗脱肛的提肛饮(炙黄芪、升麻、柴胡、炙甘草)加味而成。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炙用重在走里,补中有升,一举两得;辅以升麻、柴胡、桔梗,助黄芪以增强升提之功,且柴胡疏肝解郁以顺气;枳壳下气宽中,共使下陷之气得顺;牡蛎收敛固脱;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升提、收敛固脱之功。

偏方二:

【组成】升麻6克,牡蛎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分2~3次空腹服下,或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不能间断,至愈为度。

【功用】升举阳气、收敛固涩。

【方解】本病多因气虚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方用升麻升举阳气;牡蛎收敛固涩。故用之多效。如坚持服用3个疗程(疗程按病情而定,Ⅰ度为1个月、Ⅱ度为2个月、Ⅲ为3个月),痊愈率尤佳。

【主治】子宫脱垂。

偏方三:

【组成】黄芪、党参各15克,生甘草6克,苍白术、粉萆薢、椿树皮、陈皮、柴胡各9克,全当归12克,升麻15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主治】重度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常常出现在产后的过度劳累,这样对于身体造成了不良的伤害。我们在日常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在日常选择偏方的时候应该学会辩证疗法,对于子宫脱垂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检查,避免耽搁病情。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盗汗的生活妙招

原材: 浮小麦10克、糯稻根10克、泥鳅100克、生姜少许(1人份量)。 烹调方法: 将泥鳅放到盆里撒上盐,一会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泥鳅身上光滑的粘膜,再用开水飞水,最后与浮小麦、糯稻根、生姜等一同放入炖盅炖制1.5-2小时,后调味食用。 药膳功效: 浮小麦性味甘凉,益气、除热、止汗的功效;而糯稻根性味甘平,也具养阴清热止汗的功效;泥鳅性味甘平,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之功,民间也经常用于小儿盗汗的治疗。把这3种食材合用,互增养阴除热止汗的功效,对于夜间盗汗的控制比较效。健康饮食网 foodwang.co

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

出汗中医偏方

1、口服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如谷维素等); 2、保持手足清洁干燥; 3、外用药物治疗:如用5%甲醛溶液(即福尔马林溶液)外搽,每天2次;或用1%甲醛溶液、0.5%醋酸铅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浸泡,每次约10分钟,每天1次。可起到收敛汗腺的作用。尽管此法副作用较小,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好,更别说根治; 4、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能专门治疗汗脚,但由于手术部位在腰部的原因,其难度很大,副损伤也多,故很少用。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也能治疗汗脚,只是疗效没手部多汗那么神奇; 中医及偏方: ①鲜白萝卜600克(

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口干舌

盗汗的中医治疗方法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停止”为特征的。中青年“盗汗”与小儿血钙偏低引起的“盗汗”发病机理不同。冬春转季是中青年“盗汗”的高发期,原因多为病人“阴虚”所致,用通俗的话讲,即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储存在人体内的“精气”已不足,当体质下降时,就会出现盗汗症状,如潮热颧红、心烦盗汗、失眠、乏力等现象。而中青年人群,面临工作、家庭压力较大,体力、精力透支明显,极可能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紊乱,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补“气”,则必然受到盗汗症的“垂青”。 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入春以后,应在医生的

火疗出汗多好吗

火疗借热力作用排汗,那是不是火疗出汗多就好呢?火疗出汗多也得分情况来看。 火疗祛湿的功效,若是体内湿气中的人,经过火疗体内湿气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汗液黏腻,汗后心情舒畅精神好,那么汗多自然是益的。 若是本身体质不好,身体瘦弱,火疗之后汗出不止,且觉得身体乏力,困倦,那么这种汗多就是不益于身体健康的,应及时止汗。

中医治疗手汗竟如此神奇

什么是手汗症? 手汗症是因紧张、兴奋、压力或夏天高温时,交感神经机能亢进造成手掌排汗异常增加所致。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

夏季汗出异常中医辨治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多汗症很特色,在治疗是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的程度,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多汗症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多汗症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症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 止汗功用的食品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 多汗症患者常用的食疗验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用

夏季治疗出汗多的注意事项

1夏季脱毛 还人常在夏季脱毛,抑制排汗,防狐臭,却导致毛囊发炎、角化粗糙、色素沉着。过量、频繁使用止汗露更是违背了人体自然规律,使汗腺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皮肤被持续刺激,从而出现红肿、瘙痒等,可能引起体温过高,甚至导致热休克。 2出汗后立即擦掉 皮肤表面的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4种,尤其是在环境温度上升到接近或者超过体温的时候,蒸发汗液散热就成为唯一方式。高温的条件下人体产热增加时,汗腺会分泌出大量汗液,汗液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的热量,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每蒸发1毫升的汗液,可带走0.58千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