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疝和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股疝和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手术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虽然股疝和腹股沟直疝、斜疝的发生部位略有不同,但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三者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主要手术方式是用聚丙烯为主的补片对局部组织缺损进行修补,传统的手术方式不用补片,虽然手术费用低,但术后疼痛感明显,复发率高,已逐渐被淘汰。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触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有些则可能表现易哭、不安等。
疝气有哪几种类型
疝气分哪几种?一般所说的疝气是狭义的叫法,主要指腹外疝。广义上,凡是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位置,通过薄弱区域突出进入另一部分的都叫疝,所以还有食管裂孔疝、膈疝、脑疝等等。常见的疝气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腹股沟疝:腹股沟,就是小肚子与大腿根交界的两个三角区,发生在这个部位的疝叫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最常见。因为生理结构的原因,右侧比左侧多发,男性比女性多发。
第二种,股疝:大腿根部,在股静脉的内侧,有一个叫股管的解剖结构,是腹壁的薄弱处。如果股管开口松弛,周围肌肉和韧带进一步薄弱,肠管和部分脂肪就容易从此处外凸,形成股疝。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另外,妊娠造成的腹内压增高,也使得股疝形成的风险增大。股疝往往不大,且刚开始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所以大部分都是被偶然发现的,体型比较胖的人更不容易发觉。
第三种,脐疝: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脐环突出的疝。成人脐疝比较少见,多数是经产期妇女。由于疝囊的入口狭小,脐疝发生嵌顿的几率较大,需要特别的注意。
第四种,切口疝: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在术后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内慢慢加重。
另外,还有造口旁疝,白线疝,半月线疝,闭孔疝,耻骨上疝等相对少见的疝。
疝气的症状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
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
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
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
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 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 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现在疝气医院划分到普外科,去了医院就建议手术,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更好的认识疝气病情,走入治疗误区。
腹外疝分为哪几类
按照腹外疝由腹壁突出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 90% 以上,股疝次之,占 5% 左右。部分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腹内脏器由原手术切口向外突出,称为腹壁切口疝;有人工肛门的患者,有时腹内脏器由造口旁向腹外突出,称为造口旁疝,这些也都属于腹外疝。
疝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疝气的病因,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疝气的概念,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老年人要谨防小肠气
“疝”是人体正常的组织或脏器通过潜在的腔隙或薄弱区域,由原来的部位移位到其他的部位。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彭林教授说,在各种类型的疝中,俗称“小肠气”的腹股沟疝差不多占了95%,因而成为这种病的“代言人”,人们一提“疝”,十有八九指的是它。
打一个喷嚏让内脏“突围”
腹股沟疝是中老年常见病。彭林教授说,腹股沟疝病人手术占外科手术总量的8%,居外科手术第二位。美国每年有80万腹股沟疝患者做无张力性疝修补手术,欧洲有23万,澳大利亚也有8万人,据保守估计,我国有200万以上患者。腹股沟疝不分男女,从幼年儿童到中老年都容易发生。据文献记载,25%的男性、2%的女性一生中都可能罹患腹股沟斜疝。“一般来讲中老年比儿童更容易患上腹股沟疝,男性病发率比女性要高。”彭林说,目前该病男性患者占九成五以上。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肠管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域突出到皮下形成的包块。最直接的原因是腹腔内的股横筋膜出现破损,无法拦截住内脏,让后者“突围”成功,坠进腹腔。“腹股沟区也就是大腿根部会有一个质软的包块突出来,‘个头’大的疝还会突入阴囊。”彭林说,腹股沟疝还会逐渐增大。
当患者突然腹部用力,比如剧烈咳嗽、打喷嚏、努力排便时,由于腹腔压力短时间内增大,已经破损的股横筋膜承受不起这样的负担,导致更多的内脏组织自缺损部位“突围”而出,形成疝嵌顿,如不及时诊治,还会引起肠梗阻。
阿公阿伯为何更容易中招?
很多人都认为疝气不痛不痒,而且许多患者白天可以摸到包块,平卧时包块就消失了,不需要治疗,一向以隐忍闻名的中国人,更是不把它放在心上。实际上,腹股沟疝发展到后期,也会让人疼得呲牙咧嘴,“患者会形成腹部积水、囊肿,严重的话,突出来的内脏、组织还会被‘缺口’卡得缺血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有些小朋友一出生就因先天原因导致性股横筋膜发育不健全或者缺少股横筋膜。不过,绝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股横筋膜不‘耐老’,很脆弱。” 彭林说,随着年龄增长,它容易发生老化磨损,所以中老年人是腹股沟疝的高发人群。
除了老化磨损外,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心肺疾病、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等病也是“催生”腹股沟疝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和心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一般不如健康人,或者常常剧烈咳嗽,腹腔压力常常骤然升高,时间长了便很容易造成股横筋膜的破损。前列腺肥大和便秘在排便瞬间也会有这样的后果。
中老年人不宜采用疝托、疝带
治疗小肠气,中国人习惯采用疝托、疝带、中药注射等方法。很多老年患者特别喜欢戴疝托、疝带,但实际上,疝托、疝带并不能从根本上对股横筋膜进行治疗修补,只是暂时托起突出物,为其“突围” 制造障碍。
相对而言,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儿童患者。“儿童的股横筋膜还有自我生长和修补的能力,疝托、疝带暂时拖住下坠物,相当于为股横筋膜的自我生长和修复赢得了时间。”彭林说,由于中老年人的股横筋膜不仅不具备这种“自我检修”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不断地老化,变得更加脆弱,因而这种方法对他们并无效果。
中药注射则属于绝对禁止的办法。彭林说,中药注射多采用硬化药剂以“冻结”突出物。“它最危险之处在于很容易引起突出物和附近组织出现炎症,直至坏死,现在已经基本淘汰这种治疗方法。”
“打补丁”治疗腹股沟疝
现代治疗腹股沟疝多采用直接手术的方法。彭林教授说,过去多采取传统的张力性疝修补手术,采用缝合的方式将两边的膜片重新连接起来。这种修补方法存在很大缺陷,缝合后的膜片一拉伸会形成张力,股横筋膜的承受力降低,一旦腹腔压力突升,反而更容易破损,目前术后复发率高达8-15%,也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对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来讲,这种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医院麻醉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导致麻醉意外。
与“缝合”法相对的无张力性修补,又称“补丁”法,这也是近年来较多采用的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生物技术做成的补片对破损处进行修补,这样割裂的股横筋膜便会沿着修补膜生长,进行自我修复。据统计,复发率仅占1%。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多采用直接将疝囊(突出物)高位结扎的手术,连补片都不再需要,而且手术时间比较短,一般5-15分钟便可完成。
中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尽早治疗咳嗽、前列腺肥大和便秘等疾病,以免腹内压力增高,加重股横筋膜的负担,诱发“小肠气”。老年人疝手术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要根据自己的原因进行防治。有“将军肚”者可通过适当运动、节制饮食等方式减肥。此外,疝手术后半年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老年人疝气能保守治疗吗
老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为避免疝气频繁掉出,导致疝囊颈狭窄出现嵌顿或狡窄风险,老人疝气也应及早到正专科医院行疝气微创手术治疗,如病人不愿或其它因素不宜手术可暂时用疝带压迫进行控制,再对老人疝气患者进行沟通或调整身体最佳状态再行手术治疗。
老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颈部狭窄,疝囊大,故有狡窄的危险。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通常在耻骨结节处有一个小的缺陷,由于狭窄的颈部通过坚硬的疤痕组织边缘,所以同样是危险的。老人腹股沟斜疝患者应避免繁重工作,在平卧时使疝完全回纳,然后带上疝带。由于斜疝发生狡窄的危险性始终存在,故仍建议进行手术彻底治疗。
老人脐疝:脐疝有嵌顿和狡窄的危险,应建议手术修补。疝带对老年人脐疝大都无效。老人脐疝应及早行疝气修补手术彻底根治。老人切口疝:老年病人的切口疝一般都是手术后早期伤口部分裂开的结果,这样肠拌就容易粘连在伤口的疤痕上,疝囊较大,常为多房性。对小的切口疝应用疝带后可能暂时得到控制,但一般非但不能痊愈,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向。手术仍是唯一根治方法。
针对老人 疝气治疗采用美国PHS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手术采用改良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麻药用量小、针对性强、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几乎没有禁忌症;手术前后不用禁食和下尿管,不用拆线,不用卧床和陪护,费用也有减少;真正做到了微创、安全、有效,更具人性化。
老年人一般不适合做手术,即使做手术伤口愈合也很慢,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不理想,所以说在局麻下进行腹股沟疝手术,效果反而会更好,安全系数也高,不用长期卧床、不用限制他的行动,复发率低。同时,对于患有 高血压、 冠心病、慢性支 气管炎、 肺气肿、 哮喘等有合并症的疝气患者也可以采用局麻下的无张力修补进行治疗。
幼儿疝气 带你了解什么是幼儿疝气
幼儿疝气
脐疝气
脐疝气其实就是指一些原本属于腹腔内器官组织从肚脐处凸出。而且它的外表仍然是完好无缺的皮肤,如果用手去触摸的话,可以发现时软软的,偶尔还能感觉到里面有明显的蠕动。
症状
脐疝气通常在婴儿时期出现。婴儿咳嗽和哭闹的时候,特别明显。脐疝气形成的原因是腹壁发展后期剩下的闭锁比较差,还没有关闭好。这种疝气,黑人和低体重早产儿有较高的发生率。
脐疝气有些很小,也有些很大,纤维环的直径可以是1公分仅容得下一个小指头,也可以是5公分大小。疝气内容可能是大网膜或小肠。但是脐疝气很容易回去,扭转或钳闭让里头的东西坏死的机会,微乎其微。
治疗
由于很多医生都说脐疝气用不着开刀。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脐疝气让人感到十分的讨厌,于是有人就会用一个铜板或者硬币把它按在肚脐位置,然后用胶布贴住,说是可以帮助它更快的好起来。
其实,用铜板贴起来这个方法根本无效,许多时候还可能引起皮肤对胶布敏感反应。
其实脐疝气自行痊愈的机会很高,大约在1岁之前就会好起来。1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行痊愈机会降低,却仍然有些较大的疝气一直到5~6岁才好起来的。
若脐疝气并没有好起来,什么时候应该动手术呢?我们建议可以等到小孩3岁以后,当然也可以等到5岁。
腹股沟疝气
腹股沟疝气是一种为常见的疝气,它通常以小孩为病患。而且腹股沟疝气和脐疝气一样,可以说都是在胚胎时期发育就存在了缺陷所导致的。
在胚胎发育时,包着睾丸的囊后来部分萎缩,该部分形成,让睾丸下降到阴囊,大约有50%的婴儿,这睾丸下降的通道没有关闭。
囊不关闭,腹腔内的器官如肠子、腹膜等都可能跑到腹股沟,成为腹股沟疝气。腹股沟发育问题并不是男性的专利。但疝气男与女的比例是4:1,而早产儿与腹腔内压高的更容易出现腹股沟疝气。例如经常便泌、腹水等引起腹胀可使腹股沟疝气容易出现。
症状
腹股沟疝气在一般情况之下几乎是不会被发现。当孩子哭闹,咳嗽或用力的时候,则可看到腹股沟澎出。有些小孩澎出部分是软的,也有的较硬,大部分可以用手轻轻压下去。除非是钳闭,疝气内的血管或肠子已扭转,一般是不会痛的。
治疗
腹股沟疝气原则上是应该进行手术治疗。现在麻醉和手术都很进步,手术危险性极低。每一种情况的腹股沟疝气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如下。
早产儿的腹股沟疝气
早产儿一旦发现有腹股沟疝气,也可安排手术。为了避免突然间发生钳闭和肠子坏死,早产儿手术应安排在出院之前。
一般门诊时发现的腹股沟疝气
手术应安排在一些急性疾病痊愈之后进行。孩童呼吸道感染很普遍,手术麻醉需插入气管内管进行,因此待呼吸道疾病痊愈后再麻醉,可降低插管的后遗症。
钳闭性腹股沟疝气
必须立刻进行手术治疗,避免疝气内容物如肠子,腹膜,血管因受到扭转压迫的伤害。
孩童在2岁以下发现腹股沟疝气
他们另一侧也患疝气的机会是10~40%。女孩患两侧疝气的机会更高。在一侧做疝气手术治疗的时候,同时可以打开另一侧腹股沟看看是不是也有疝气。虽然这是见仁见智,不过为了消除父母的疑虑,减少再次手术麻醉的风险,在做一侧手术的同时,也可从肚脐切开,用内视镜探察。若另一侧也是疝气,两侧同时矫治是适当的方法。
疝气的的预防
凡是腹内脏器通过腹壁缺损、或薄弱区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外疝。如脏器进入原有腹腔内间隙囊内,则称腹内疝,例如小网膜孔疝、膈疝等。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其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其发生与该处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加两大因素有关。
据国外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切口疝的发生率约为2%-11%;国内调查显示,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大约在3.6‰,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则高达11.8‰;在腹股沟疝的全部手术中,复发疝的手术比例约占10%-16%。
据新统计资料显示,传统手术的复发率大约为11.3%;而包括平片法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复发率大约在1%-5%。
目前西方国家80%以上的腹股沟疝的治疗是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其复发率约在1%。巨大腹股沟疝和复发疝都是疝外科的难点,他们的共性为手术中缺损严重,周围组织薄弱,手术难度大,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尚有很多病人因畏惧手术或因为体质因素、某些疾病因素而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腹外疝治疗原则
1.寻找与治疗发病诱因。
2.2岁以上小儿腹股沟疝无自愈趋势者,宜行手术高位结扎疝囊。婴儿脐疝,经长期用绷带包扎压迫复位,多数可自愈。
3.少年、儿童较小的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后,修补时无需将精索移位。青壮年应将精索移位至腹外斜肌腱膜下。老年和巨大的腹股沟斜疝,必须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修复,并将精索移位至皮下。
4.股疝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或下方作切口,切勿损伤疝内容
腹外疝韧带缝合图册物,将疝囊切除缝扎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肌筋膜(Cooper韧带)缝合在一起以关闭股环。疑有绞窄疝时,以作腹股沟韧带上方切口为宜。
5.白线疝如有疼痛者,宜修补白线裂孔。
6.膈疝可从胸腔经路或腹腔经路,将腹腔内容物还纳后修补膈肌。
7.嵌顿性或绞窄性疝,应立即手术,但如在术前用药或麻醉后自行复位,应严密观察24h,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时间。除2岁以下小儿发病在4h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外,不应强行复位。
股疝的症状与原因是什么呢
通常股疝患者多见于女性朋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中年以上的妇女,因此可以肯定这与女性朋友们的生理和解剖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股疝的病因 股疝是如何引起的
股环是股管的上口,其仅覆以疏松结缔组织;股管为一锥形盲管,有相当一部分前壁见于隐静脉裂孔内,其浅层结构为筛筋膜,无肌性防护;腹股沟镰止点窄,远离耻骨梳韧带;女性骨盆较宽,韧带肌肉、血管等较男性为细,故股环明显大于男性,被认为是股疝好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髂外静脉粗细的变化,对股环开口也可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子宫压迫导致髂外静脉和股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血管增粗,分娩后血管压迫的解除、口径变细,必将明显影响股环及其邻近间隙的大小。
妊娠可能会造成腹肌的伸展和韧带的松弛。但是由于股环处特殊的解剖学特点,会让这些结构变得更加脆弱吗,任何可能引起腹内压增加的原因,例如便秘,气管炎、肝硬化腹水以及腹胀等疾病,都会引起股疝。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萎缩、退行性变以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都是有可能引起或诱发股疝。
此外,股疝的发病可能与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有关,据Glassow(1970)报道,25%以上的股疝病人有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史。因为传统腹股沟疝手术采用腹股沟韧带修补,该韧带被牵拉上提,其张力性缝合修补造成股环口开大,为疝的突出打开了方便之门。
股疝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多数与疝气有关,一般是通过手术来完成,可是股疝的症状,是很明显的,尤其是感觉到疼痛,身体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正在妊娠中期的女性如有股疝的症状,可要及时的治疗,并且不能对胎儿有伤害。
幼儿得了疝气病用不用做手术
一岁以下的男孩易出现腹股沟疝气病。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腹股沟就会封闭,然而倘若婴儿的腹股沟不封闭,因而造成一小段肠子经由这个通道进入腹股沟部或阴囊,就会发生腹股沟疝气病。腹股沟疝气病会造成腹股沟局部皮肤或阴囊胀肿。疝气病通常会在清晨消失,但是稍后可能会再出现。
由于随着孩子的逐渐强壮,腹股沟有自行封闭的可能,这样患儿的疝气病即可痊愈。因此一岁以下的婴儿可暂不做手术,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疝块突出时,及时将其还纳,或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棉线束或绷带压住腹股沟,既防止疝块再次突出,又给发育中的腹肌加强腹壁的机会,常能避免手术治疗。如果超过一岁,最多观察至三岁还不能自愈,则需要手术治疗。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块会越来越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小儿疝气病的危险是剧烈哭闹或突然用力时,腹内压突然增加,腹腔肠管突出过多,或有些患儿长期应用疝带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使疝内容物不能还纳,这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如果嵌顿过久,会形成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