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白细胞临床意义
粪便白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粪便白细胞注意事项
检查时要求
1.显微镜检查目的是查找细胞等病理成分。看片必须遵循全片观察,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避免重复,显微镜检查时至少每张涂片观察10个视野。细胞检查要用高倍镜观察。
2.标本应盛于不吸水的干燥、清洁容器中送检。
3.应在排便后1小时内送检。
检查前准备:为使大便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特别要注意大便取样必须新鲜。有人取样后放了一、两天才送医院化验室,则因细胞等已腐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检查就没意义了。
不适宜人群:非创伤性检查,无不适宜人群。
粪便白细胞检查过程
取有黏液、浓血部分的粪便约2-3克(如稀水便则取絮化物),盛于灭菌广口瓶或无菌容器中。用棉拭挑取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医院进行涂片,后显微镜检查,查找白细胞,记录视野范围内白细胞的数量总数后记录,对照参考值。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
粪便白细胞检查有什么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白细胞高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 成人
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百分率
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在一张尿常规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
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细胞(WBC++---+++),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尿中大量红细胞(RBC+---+++),说明患有泌尿道结石、肿瘤、感染或泌尿系统损伤。
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那就表示肾脏有一定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肾病综合症等。
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和具体临床意义如下:
一、尿白细胞(LEU)
正常人离心尿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每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
正常参考值:0-5/HP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检结果为准。
二、尿红细胞(RBC)和尿潜血(ERY)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尿红细胞(RBC)正常参考值:0-3/HP
临床意义: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
尿潜血(ERY)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尿潜血也有假阳性的时候,这时应结合尿沉渣检查明确其真假,必要时可做尿红细胞位相检查。
三、尿亚硝酸盐(NI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有泌尿道结石或感染的可能。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也可呈假阳性。
四、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有时也有假阳性,需结合血清胆红素的化验来判断。
五、尿蛋白(PRO)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六、葡萄糖(Glu)和尿酮体(Ket)
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运动后、妊娠期可发生一过性尿糖增高。
葡萄糖(Glu)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其他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尿酮体(Ket)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重症糖尿病、妊娠中毒、长时间禁食、呕吐、腹泻、脱水或脂肪摄入过多时。传说中的糖尿病
七、尿比重(SG)
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检测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参考值: 1.010-1.030
临床意义:尿比重减低: 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尿比重增高: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
八、尿酸碱度(pH)
pH值(酸碱度)一般情况下在6.0左右。正常尿为弱酸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正常参考值:5.0-8.0
临床意义: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等。
九、尿管型(KLG)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损害的标志。
十、尿上皮细胞(SPC)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宝宝大便白细胞是怎么回事
大便白细胞0-2,根本没有什么临床意义,(正常,没有腹泻的孩子,大便也有可能白细胞0-2)所以搂主没必要过分担心! 但是,因为宝宝还小,所以,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的精神状态。如果腹泻次数过多,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另外,还需注意:
1、婴儿用品的卫生(包括奶评、奶锅,之类的。母乳喂养,妈妈的乳头也要注意保持卫生。)。
2、宝宝到了4-6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所以辅食的添加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半流食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特别是脂肪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应过早添加。
3、注意饮食的规律性。
4、注意气温和季节变化,衣物的增减,不要凉到胃。 但是如果宝宝腹泻次数持续增加,排除的大便呈水样、腥臭,精神进行性萎靡,拒奶,则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妈妈注意,在需要化验大便时,准备一个干净小瓶,宝宝拉完后,马上提取,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化验即可(这个时间内大便不会失效)。
所以说宝宝很脆弱,稍不留神就会有父母意想不到的状况,父母有时会觉得很无助,但是还好现在医疗技术也这么先进了,只要对宝宝身体的某些行为进行检测,如有问题,就可以及时给宝宝治疗。如果宝宝大便白细胞,就可以拿有用的宝宝的大便拿去医院检测就好啦。
粪便白细胞检查有什么意义
粪便白细胞介绍
粪便白细胞检查是粪便常规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肠炎进一般少于15个/HPF,分散存在。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淡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在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不小吞噬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胶阿米巴痢疾)时,粪便涂片洌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拉莱登结晶。
粪便白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粪便白细胞注意事项
检查时要求
1.显微镜检查目的是查找细胞等病理成分。看片必须遵循全片观察,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避免重复,显微镜检查时至少每张涂片观察10个视野。细胞检查要用高倍镜观察。
2.标本应盛于不吸水的干燥、清洁容器中送检。
3.应在排便后1小时内送检。
检查前准备:为使大便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特别要注意大便取样必须新鲜。有人取样后放了一、两天才送医院化验室,则因细胞等已腐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检查就没意义了。
不适宜人群:非创伤性检查,无不适宜人群。
粪便白细胞检查过程
取有黏液、浓血部分的粪便约2-3克(如稀水便则取絮化物),盛于灭菌广口瓶或无菌容器中。用棉拭挑取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医院进行涂片,后显微镜检查,查找白细胞,记录视野范围内白细胞的数量总数后记录,对照参考值。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红细胞压积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容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1.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红细胞压积偏低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红细胞压积偏低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况哦,我们应该及时的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才是比较好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