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中的抑郁障碍
神经病学中的抑郁障碍
癫 痫
自古就有抑郁障碍同癫痫关系的描述。历史上的人物如希波克拉底和Aretaeus都讨论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Lewis,1934)已经有如下报道:
发达国家,约2%的人口患癫痫。
颞叶癫痫病人中的20%左右患中度或重度抑郁(Currie等,1971)。
患有医学上难治性的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中,62%有抑郁病史,在这些62%病人中,有38%符合重性抑郁的标准(Victoroff等,1990)。
在患癫痫的人群中,癫痫发作期间的抑郁发作(发生在癫痫发作间歇期)是最常见,也是临床最重要的抑郁障碍。通常是中到重度抑郁,带有一些特征。包括高度焦虑、神经质、敌意、悲伤、强迫、依赖、性兴趣改变、偏执、易激惹、缺乏幽默感、异常情感和幻觉(Mendez等1986或Robertson等, 1987)。出现抑郁的个体经常有显著的抑郁障碍的病史、故意的药物过量及蓄意自伤史。严重程度与癫痫病呈显著相关。
周边发作性的抑郁障碍(发生在发作期的前后)不常见,而当发生时,有严重的后果。患有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当出现周边性抑郁时,已知有自杀企图。
药物治疗
由于认为抑郁情绪继发于癫痫发作,处理应直接针对发作的治疗,通常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而且AEDs本身也能影响心境。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已显示可改善心境;也已有苯巴比妥, felbamate和Vigabatrin与抑郁障碍有关的报导。
减少用药的种类已显示可改善心境。(见第三章有关停药的信息)。如果单一治疗是可行的,并且将所有其他的疾病因素(如癫痫类型)都考虑进去,卡马西平似乎是最合适的AED(Robertson, 1997)
在癫痫病中,抗抑郁剂的使用尚无很好的记录,有些药物(例如阿莫沙平、布普品(bupropion)、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米安舍林和曲唑酮)可降低抽搐发作的阈值。但是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能改善抑郁症状而不显著影响抽搐发作的活性(Ojeman等,1983)
因为多数AEDs有镇静的副作用,许多临床医师喜欢使用不带有或较少有镇静的SSRIs来治疗抑郁障碍。如果优先使用带有镇静副作用的抗抑郁剂,应以低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加量。
由于受抗抑郁剂的影响,如有可能应定期监测AED浓度,开始按周,以后按月监测。例如,丙咪嗪、去甲替林和维络沙嗪(viloxazine)已显示出可增加苯妥英的浓度,同时维络沙秦能引起酰胺咪嗪的中毒。
当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的病人时,应密切注意观察。由于在这些人群中,自杀和自杀企图并非少见,要考虑到当超量服用抗抑郁剂时,其毒性应较低。当然若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应停用抗抑郁药。
非药物治疗
最初,发作间的抑郁现象的治疗应针对可能的原因。例如,如果一个病人对癫痫的诊断有抑郁反应,劝慰是最适合的。由于高发作频率而干扰了心理社会功能,可能装扮成抑郁障碍的表现,减少发作频率的行为方式(如,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放松)也可尝试。
认知行为和人际间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方法,尤其对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抑郁障碍的患者(见表4.1)。可单独使用支持性治疗或同正规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相结合,这比单独使用每种治疗效果更好(Robertson, 1997)
当抑郁障碍严重、有精神病性特征或自杀成为真正危险时,ECT是合适的选择。相矛盾的是,在使用ECT治疗期间,有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状的病人有很高的癫痫发作的阈值(Robertson, 1988)。
神经病学中的抑郁
神经科疾病中抑郁症状很常见,尽管症状同疾病间的关系很复杂。近来Robertson(1997)详细检测了这个题目并记录了许多信息。
癫 痫
自古就有抑郁障碍同癫痫关系的描述。历史上的人物如希波克拉底和Aretaeus都讨论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Lewis,1934)已经有如下报道:
发达国家,约2%的人口患癫痫。
颞叶癫痫病人中的20%左右患中度或重度抑郁(Currie等,1971)。
患有医学上难治性的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中,62%有抑郁病史,在这些62%病人中,有38%符合重性抑郁的标准(Victoroff等,1990)。
在患癫痫的人群中,癫痫发作期间的抑郁发作(发生在癫痫发作间歇期)是最常见,也是临床最重要的抑郁障碍。通常是中到重度抑郁,带有一些特征。包括高度焦虑、神经质、敌意、悲伤、强迫、依赖、性兴趣改变、偏执、易激惹、缺乏幽默感、异常情感和幻觉(Mendez等1986或Robertson等, 1987)。出现抑郁的个体经常有显著的抑郁障碍的病史、故意的药物过量及蓄意自伤史。严重程度与癫痫病呈显著相关。
周边发作性的抑郁障碍(发生在发作期的前后)不常见,而当发生时,有严重的后果。患有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当出现周边性抑郁时,已知有自杀企图。
药物治疗
由于认为抑郁情绪继发于癫痫发作,处理应直接针对发作的治疗,通常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而且AEDs本身也能影响心境。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已显示可改善心境;也已有苯巴比妥, felbamate和Vigabatrin与抑郁障碍有关的报导。
减少用药的种类已显示可改善心境。(见第三章有关停药的信息)。如果单一治疗是可行的,并且将所有其他的疾病因素(如癫痫类型)都考虑进去,卡马西平似乎是最合适的AED(Robertson, 1997)
在癫痫病中,抗抑郁剂的使用尚无很好的记录,有些药物(例如阿莫沙平、布普品(bupropion)、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米安舍林和曲唑酮)可降低抽搐发作的阈值。但是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能改善抑郁症状而不显著影响抽搐发作的活性(Ojeman等,1983)
因为多数AEDs有镇静的副作用,许多临床医师喜欢使用不带有或较少有镇静的SSRIs来治疗抑郁障碍。如果优先使用带有镇静副作用的抗抑郁剂,应以低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加量。
由于受抗抑郁剂的影响,如有可能应定期监测AED浓度,开始按周,以后按月监测。例如,丙咪嗪、去甲替林和维络沙嗪(viloxazine)已显示出可增加苯妥英的浓度,同时维络沙秦能引起酰胺咪嗪的中毒。
当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的病人时,应密切注意观察。由于在这些人群中,自杀和自杀企图并非少见,要考虑到当超量服用抗抑郁剂时,其毒性应较低。当然若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应停用抗抑郁药。
非药物治疗
最初,发作间的抑郁现象的治疗应针对可能的原因。例如,如果一个病人对癫痫的诊断有抑郁反应,劝慰是最适合的。由于高发作频率而干扰了心理社会功能,可能装扮成抑郁障碍的表现,减少发作频率的行为方式(如,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放松)也可尝试。
认知行为和人际间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方法,尤其对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抑郁障碍的患者(见表4.1)。可单独使用支持性治疗或同正规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相结合,这比单独使用每种治疗效果更好(Robertson, 1997)
当抑郁障碍严重、有精神病性特征或自杀成为真正危险时,ECT是合适的选择。相矛盾的是,在使用ECT治疗期间,有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状的病人有很高的癫痫发作的阈值(Robertson, 1988)。
脑卒中
1921年,Kraepelin 描述了在他的病人中抑郁障碍和脑卒中的联系。自从那时起,心境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特异的并发症(Folstein等,1977)以及抑郁障碍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问题的说法(Burvill等,1995),已得到普遍的认可(Eastwood等,1989)。然而,关于其原因和治疗方法尚不确定。进一步来说,脑卒中所致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缺陷使诊断变得复杂,例如,失语可能造成病人的理解困难。
如果怀疑有中风后抑郁障碍(PSD),可尝试不同治疗。去甲替林、曲唑酮、ECT(Robertson,1997)、盐酸哌醋甲酯(Lazarus等,1994)、西肽普兰 (Andersen等,1994)和氟西汀(Stamendovic等,1996)都显示对PSD有效。长期大剂量治疗可使病情恢复 (Robertson,1997)。由于副作用较少,SSRIs是很好的选择。然而,MAOI由于能产生酪胺诱发的高血压危象和进一步的脑卒中(Silver等,1990),可能是特别危险的。然而,现在可得到的可逆性MAO抑郁剂(如吗氯贝胺)没有这种效应。
集体和家庭心理治疗都有益,在康复中,结合对病人及家属保证,劝告和教育指导。
帕金森氏病(PD)
当帕金森本人描述某病人“开始是个乐观的人,现在沮丧和忧郁”(Mayeux, 1990)时,注意到抑郁症状,并且两者间的联系现己确定。在伴有抑郁障碍PD病人中,约一半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略少于一半符合心境恶劣的诊断(轻度抑郁)。已有非典型抑郁的描述,特征是带有焦虑和惊恐发作(Schiffer等,1988)。轻度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与PD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更易被忽视。
临床医生应记住这样的概念,即一些抗帕金森药物(包括:金刚烷胺、溴隐亭、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可加重抑郁和精神障碍。在大量病历报告及非对照研究中,在拟交感药物如:匹莫林(Pemoline)撤药时,病人也出现了抑郁症状和抑郁障碍(Oswald等, 1971)。
处理会涉及到抗PD药物、抗抑郁药物或ECT,后者也可减轻PD的运动症状。如果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无锥外副反应的氯氮平或奥氮平是有用的。TCAs或SSRIs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状;帕罗西汀对伴发惊恐发作的抑郁障碍尤其有效。在左旋多巴或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治疗期间,绝对禁用 MAOIs (Silver等, 1990)。
头部损伤
头部挫伤的三个主要后遗症状是头痛(见第九章)、眩晕和精神障碍(Bannister,1992)。Lishman(1987)注意到,在康复和社会适应中,精神病的后果远超过躯体的后果。
诊断创伤性脑损伤(TBI)病人患抑郁障碍时,应考虑一些因素。轻到中度损伤比重度损伤的病人描述更多的抑郁症状;情感脆弱(而不是抑郁障碍的症状)也是TBI的结果。脑实际损伤程度、病前人格及个体的年龄也应加以考虑(Prigatano和 Summers,1997)。
处理涉及到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以及神经心理康复。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使用抗抑郁剂,尽管,在这些患者人群中还没有双盲抗抑郁剂试验。已观察到,既往存在的抑郁障碍在患TBI后对抗抑郁剂的反应不同,但尚未做系统的研究(Prigatano和Summers,1997)。由于自杀的高危险性,超剂量要相对安全,可使用副反应较少的抗抑郁剂,SSRIs可以是可选择的药物。
多发性硬化(MS)
直到近来,欣快都被认为是MS的主要症状,但现在普遍认为,抑郁障碍是这些病人的最常见的情绪紊乱。据认为,欣快反映了额叶的脱抑制。
尽管,MS病人可因为第二章描述的许多原因而发展为抑郁障碍,例如,失落和无助感,但是重要的是,MS的本身可在早期表现为抑郁症,事实上在疾病发病和MS确认之间,一些病人已转诊并接受精神科治疗(Robertson等,1997)。因此,先出现抑郁障碍并不能保护病人不出现躯体障碍。
MS病人的抑郁障碍的治疗还未得到广泛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和集体治疗已显当前的TCAs剂量(而不是使用其他抗抑郁剂)来治疗抑郁症状是可取的。
其他神经科疾病
抑郁障碍也可发生在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中,如表4.2所列,表现有或主诉有抑郁心境及伴发抑郁障碍症状的神经科疾病患者以及那些存在动机和康复问题的神经科病人,应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Silver等(1990)建议如下:
抗抑郁剂的选择应主要根据副反应,优先使用镇静、低血压和抗胆碱能副反应最少的药物。
如果可能,抗抑郁剂血浆浓度应予监测。若病人出现严重低血压、意识混乱和镇静反应,应降低药物剂量。
出现临床改善(病情减轻)后,继续用药至少六个月。
更年期抑郁的鉴别诊断
1、神经症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也往往与病人的个性偏离有关;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幻觉、妄想,生活工作不受严重影响。
2、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又称内源性抑郁症,无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而起病,病情较重,常为精神运动迟滞;抑郁症状时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自罪自责;尚有生物学方面改变,如抑郁情绪常有昼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早醒性失眠,非躯体因素所致明显体重下降;严重的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历史及家庭史,既往的双相发作史,或3次的单相抑郁发作史,易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3、神经衰弱:有时有抑郁症状,但神经衰弱临床表现为主要以兴奋与易疲乏为特征,抑郁症状不是首发症状,而是继发性症状,很少有兴趣减退、轻生观念、自我评价过低等,抑郁不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易于识别。
4、精神分裂症:常有特殊的思维障碍和常见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尽管伴有抑郁症状,也不难与抑郁性神经症状相鉴别。
5、焦虑症:常伴抑郁症状,鉴别困难,有人甚至称为焦虑抑郁综合征。但首先分清谁是原发症状颇为重要。焦虑症以焦虑症状为主。如果有时有急性焦虑发作,或参考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试结果,则更易与抑郁性神经症鉴别。
产后抑郁的鉴别
1、产后精神病
产后30天内易发生精神疾病,表现情绪不稳,言语紊乱,行为怪异,幻觉、奇怪的想法等,上述表现,不符合产后抑郁的表现,诊断应归类于其他相应的精神科类别。
2、继发性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继发性抑郁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抑郁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3、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抑郁障碍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障碍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躁郁症是如何引起的
1、生化研究
当前最为流行的病因学假说认为单胺类物质与心境障碍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是人们所了解最深的一个领域。大量的研究报道躁郁症患者存在着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物质水平和单胺类神经通路功能的异常改变。
2、神经内分泌
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等系统在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同心境(情感)的改变关系密切。
3、遗传学
遗传学因素在心境障碍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同双相障碍的关系更为密切。家系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高8~18倍,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后者高2~11倍。
4、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尤其抑郁障碍的发病过程中的起到不亚于遗传因素重要作用。
5、神经影像学
神经影像研究包括结构影像研究和功能影像研究两个部分,结构影像研究发现部分双相I型(既有躁狂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脑室扩大,但抑郁症患者的脑室扩大不如前者明显。
心慌焦虑心神不宁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病理性焦虑能使人陷于长期的高度不愉快和不舒服之中:模糊的恐惧感、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常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出汗、肠胃不适、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与呼吸有紧压感等全身症状;常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运动性不安状态。很多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人,实际上就是焦虑障碍。老年人、学生、妇女等均可患此症。
为此,许多患者曾多次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或请专家会诊,但各种先进仪器均检查不出病症的所在,而病人却备受身心痛苦。由于焦虑障碍会引起长期的负性情绪障碍,因此可使人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躯体疾病。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这是一种更严重的病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两组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目前,专家们的研究发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与单纯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相比,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患者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故有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疾病。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增加了疾病治疗难度、医疗费用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我国临床医师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此病症的研究、防治和管理。
通过上述,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一旦发现自己有异状就应该马上上医院急诊,这是不能拖拉的哦。最后小编希望大家看了这些后对自己都有功效。
抑郁症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病因分类
抑郁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其原因尚未完全查明,目前临床上根据抑郁障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抑郁障碍:前者为病因尚不清楚的抑郁障碍;后者为继发于物质(成瘾或滥用物质、药物和有毒物质)或躯体疾病造成的抑郁障碍。
社交恐惧症鉴别诊断
1.正常人的恐惧: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
2.与其它神经症性障碍鉴别: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社交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强迫症的强迫性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恐惧。疑病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这类患者认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
3. 抑郁障碍:某些抑郁障碍伴有短暂的恐惧,某些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伴有抑郁心境,恐惧症与抑郁并存可加重恐惧。诊断则根据当时每一个障碍是否达到诊断标准。若恐惧症状出现之前已经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抑郁障碍的诊断应优先考虑。
4.颞叶癫痫: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恐惧并无具体对象,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抑郁症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症状特征分类
1.忧郁症(有忧郁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目前或最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的症状具有忧郁特征。
2.精神病性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目前或最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或妄想。有妄想者,又称为妄想性抑郁症。
3.紧张症性抑郁症(有紧张症性特征的抑郁症):目前或最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有紧张症性症状。以木僵为主要表现者,又称为木僵性抑郁症。
4.非典型抑郁症(有非典型特征的抑郁障碍):目前或最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或恶劣心境障碍有不典型特征。
5.双重抑郁症:指叠加在恶劣心境障碍上的重性抑郁发作。
6.隐匿性抑郁症:指躯体症状明显而似乎掩盖了抑郁情绪的抑郁症。
抑郁症的分类
传统的分类方法
1、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
外源性抑郁症所谓外源性,通常是指由外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抑郁症,是对挫折、生活中的不幸事件、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精神刺激事件反应的结果。如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而内源性则是由躯体"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抑郁症,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如遗传成分比较突出,是抑郁症的一种常见类型。
2、精神病性抑郁和神经症性抑郁
精神病抑郁症不仅有抑郁症的症状,也有精神病的症状,比如:如自责,自罪,被害等妄想,自杀企图都很明显的病人。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也往往与病人的个性偏离有关;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严重程度可起伏波动;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幻觉、妄想,生活工作不受严重影响。
现在的分类方法
抑郁症比较常用的分类标准有以下三种,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1、CCMD-3,中国精神病症诊断标准(The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2、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
3、DSM-IV,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