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电图u波的诊断

心电图u波的诊断

1.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2.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3.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4.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5.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6.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7.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1.可有血脂升高 典型有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2.部分病人可有血糖增高。

心肌缺血发生后,心肌细胞会出现一系列代谢与功能的变化,采用多种无创及有创方法可以发现这些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反映心肌缺血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

1.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诊断SMI的依据是: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伴或不伴T波倒置,但无症状。持续性ST-T波异常者多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

2.动态心电图监测 其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它是目前研究日常生活中无痛性缺血的最好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性及可定量等优点,能准确反映出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在动态心电图中,约30%的心肌缺血发作是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约68%~84%的缺血性ST段压低是无症状的。暂时性心肌缺血的标准是:在j点后80ms,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min以上,发作相隔时间1min以上。而ST段上斜型抬高和T波改变可频繁地发生在正常人,不作为暂时性缺血指标。动态心电图很少有假阳性,且能提供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利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

3.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 它已广泛应用于筛选和初步诊断冠心病缺血患者。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病人缺血发作时缺乏主观症状,因此在诊断时缺血激发试验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也是筛选高危病人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评价药物、手术疗效,预测病人预后的重要方法。

用于检测平时心电图正常而存在有SMI危险因素的人群。但存在假阳性高和特异性低的缺点。运动试验出现下列变化提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①运动时间<10min,ST段压低≥1mm,且持续≥6min;②女性病人运动时间≤3min;③男性病人>40岁,运动时间<5min,ST段压低1mm或R波振幅增加;④收缩压下降≥1.33kPa(10mmHg);⑤运动心电图出现u波倒置;⑧开始ST段压低时的心率<140次/min。

4.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灌注减低,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扫描显示无症状性室壁运动异常,均有助于心肌SMI的诊断。

5.超声心动图检查 静息或运动超声心动图显示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SMI的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与201铊(201Tl)心肌显像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似。但运动超声由于病人过度换气等影响,虽对心尖及前壁观察较好,但对下壁观察较差。采用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超声进行检查,可消除运动引起的不良影响,但敏感性低。

6.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确诊价值,疑有冠状动脉痉挛因素者可作麦角新碱激发试验。

甲亢做什么检查确诊 心电图检查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者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T波低平及出现高大U波等低钾改变。

哪些方法检查心律不齐比较准确

常用心电图技术

(1)体表心电图:

是心律不齐诊断的最主要手段。临床上采用12导联心电图。可以从心脏的立体结构方面判断心律不齐的性质和部位。临床上采用P波清楚地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更有助于捕捉到心律不齐的发生。

(2)食管心电图:

可以清晰描记P波,对12导联心电图P波记录不清楚的患者或诊断不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很容易获得P波信息,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3)心电图监测:

为克服心电图描记时间短,捕捉心律不齐困难的缺点,人们采用心电图监测的方法诊断心律不齐。

①床边有线心电图监测:适用于危重患者。

②无线心电图监测:便于捕捉患者活动后心律不齐。

③动态心电图:也称Holter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它的出现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不齐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不齐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不齐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不齐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缺点是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不齐。

④电话心电图:将心电图经过电话的途径传输到医院或监控中心,有助于了解患者工作和生活时的心律不齐情况。

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哪些方法检查心律不齐比较准确?临床电生理检查是有创的检查手段,采用将多根电极导管送到不同心腔的不同部位,记录心脏内各部位的局部心电图,并且用脉冲电刺激不同部位心肌组织诱发和检测心律不齐的研究方法。电生理检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正常和异常心脏电活动的情况,对复杂心律不齐做出诊断,判断心律不齐的危险程度和预后,选择治疗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方法可以十分准确地反应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激动的传导顺序,对于临床诊断困难或用其他方法无法发现的心律不齐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诊断重症肌无力的方法有哪些

1、药物试验:系确诊本病患者可予新斯的明0. 5 ~ 1. 0 mg肌注,以观察肌无力的恢复情况。观察注射后15~30 min,若症状有改善则系阳性反应。

2、疲劳试验:按临床表现,可针对某部分受累肌进行试验,如令患者进行提睑肌或肢体肌反复动作以观察其活动是否易于疲乏。

3、周期性麻痹:主要表现四肢无和,每次发病持续数日,发病时血钾低,心电图出现U波,补钾治疗有效;

4、肌电图:神经重复刺激为诊断本病敏感而实用的办法。本病患者对低频率(3Hz)刺激诱发电位下降较大(衰减约10%以上),出现递减反应支持本病诊断。单纤维肌电图可出现颤抖(Jitter)增加且出现阻滞,其阳性率可达85%~90%。

5、线粒体肌病:表现为乏力和肌肉酸胀,常在轻微活动后加重,感极度疲乏,休息后症状好转,血乳酸升高,肌活检可见不整红边纤维,电镜示线粒体损害,线料体增大、数量和结构异常。

6、AChR抗体测定:为诊断本病的较特异性实验室指标,80%~90%患者血清中有这种抗体存在。尚应注意有无并发甲亢、胸腺瘤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进行胸部X线片、胸部CT、MRI检查及心电图、甲状腺功能(T3、T4、TSH) 等相应检查。

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

1.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诊断SMI的依据是: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伴或不伴T波倒置,但无症状。持续性ST-T波异常者多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

2.动态心电图

监测 其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它是目前研究日常生活中无痛性缺血的最好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性及可定量等优点,能准确反映出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在动态心电图中,约30%的心肌缺血发作是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约68%~84%的缺血性ST段压低是无症状的。

暂时性心肌缺血的标准是:在j点后80ms,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min以上,发作相隔时间1min以上。而ST段上斜型抬高和T波改变可频繁地发生在正常人,不作为暂时性缺血指标。动态心电图很少有假阳性,且能提供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利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

3.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

它已广泛应用于筛选和初步诊断冠心病缺血患者。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病人缺血发作时缺乏主观症状,因此在诊断时缺血激发试验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也是筛选高危病人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评价药物、手术疗效,预测病人预后的重要方法。 用于检测平时心电图正常而存在有SMI危险因素的人群。但存在假阳性高和特异性低的缺点。

运动试验出现下列变化提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①运动时间<10min,ST段压低≥1mm,且持续≥6min;②女性病人运动时间≤3min;③男性病人>40岁,运动时间<5min,ST段压低1mm或R波振幅增加;④收缩压下降≥1.33kPa(10mmHg);⑤运动心电图出现u波倒置;⑧开始ST段压低时的心率<140次/min。

4.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灌注减低,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扫描显示无症状性室壁运动异常,均有助于心肌SMI的诊断。

5.超声心动图检查

静息或运动超声心动图显示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SMI的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与201铊(201Tl)心肌显像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似。但运动超声由于病人过度换气等影响,虽对心尖及前壁观察较好,但对下壁观察较差。采用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超声进行检查,可消除运动引起的不良影响,但敏感性低。

6.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确诊价值,疑有冠状动脉痉挛因素者可作麦角新碱激发试验。

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

心肌缺血发生后,心肌细胞会出现一系列代谢与功能的变化,采用多种无创及有创方法可以发现这些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反映心肌缺血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

1.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诊断SMI的依据是: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伴或不伴T波倒置,但无症状。持续性ST-T波异常者多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

2.动态心电图

监测 其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它是目前研究日常生活中无痛性缺血的最好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性及可定量等优点,能准确反映出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在动态心电图中,约30%的心肌缺血发作是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约68%~84%的缺血性ST段压低是无症状的。

暂时性心肌缺血的标准是:在j点后80ms,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min以上,发作相隔时间1min以上。而ST段上斜型抬高和T波改变可频繁地发生在正常人,不作为暂时性缺血指标。动态心电图很少有假阳性,且能提供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利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

3.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

它已广泛应用于筛选和初步诊断冠心病缺血患者。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病人缺血发作时缺乏主观症状,因此在诊断时缺血激发试验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也是筛选高危病人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评价药物、手术疗效,预测病人预后的重要方法。 用于检测平时心电图正常而存在有SMI危险因素的人群。但存在假阳性高和特异性低的缺点。

运动试验出现下列变化提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①运动时间<10min,ST段压低≥1mm,且持续≥6min;②女性病人运动时间≤3min;③男性病人>40岁,运动时间<5min,ST段压低1mm或R波振幅增加;④收缩压下降≥1.33kPa(10mmHg);⑤运动心电图出现u波倒置;⑧开始ST段压低时的心率<140次/min。

4.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灌注减低,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扫描显示无症状性室壁运动异常,均有助于心肌SMI的诊断。

5.超声心动图检查

静息或运动超声心动图显示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SMI的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与201铊(201Tl)心肌显像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似。但运动超声由于病人过度换气等影响,虽对心尖及前壁观察较好,但对下壁观察较差。采用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超声进行检查,可消除运动引起的不良影响,但敏感性低。

6.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确诊价值,疑有冠状动脉痉挛因素者可作麦角新碱激发试验。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可靠实用方法。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意义如下:(1) P波: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2) PR间期: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 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超过正常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4) 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下移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上抬见于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5) S-T段: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6) T波: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T 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见于急性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T波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 可见于心梗超急性期、高血钾。(7) Q-T间期: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8) U波: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服用强心药洋地黄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检查人群:作为心血管健康体检和各种心肌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经常感到胸闷,心悸、心慌、头昏、眼花、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时都应做心电图检查。

相关推荐

心电图检查分类

一、动态心电图 正常范围: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检查介绍: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又称Holter监测。 二、心电图 正常范围:正常心电图。 检查介绍: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临床意义:心电图对冠心病其诊断有重大意义。

室颤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2.帮助诊断心律失常。3.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4.诊断心脏扩大、肥厚。5.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6.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2.室颤: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致完全失去排学功能;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现象。 3.心电图: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每分。 (2)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①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常由室扑转变而来,波幅>0.5毫伏称粗波型心室颤动,10

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做哪些检查

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疾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在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了行走困难,走小儿路且摇摇晃晃,那么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患上了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那么如何确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呢?这要通过以下检查。 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检查: 1.血清生化检查肌酸磷酸激酶(CK)明显升高,达1.5万~2万U/L,甚至更高。血清CK升高可出现于出生时,疾病后期略有降低。 2.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有散在的退行性变和坏死肌纤维。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肌内膜

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

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心电图特点为: t波:t波高度降低(称低平),进一步则t波方向向下(称倒置)。 st段:下降大于0.05毫伏与r波的夹角等于或大于90度。有时在 心前区疼痛发作时st段呈“弓背样”抬高,称变异性心绞痛。 二、急性心肌梗塞 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突然阻塞而造成心肌坏死,其心电图特点为: ① 缺血型改变:t波倒置。 ② 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方向的曲线。 ③ 坏死型改变:出现大的q波,即q波深度大于1/4r,宽度大

低钾临床表现有哪些?

血清钾低于3.5mmol/L即为低钾血症。见于长期进食不足,应用速尿等利尿剂、肾小管酸中毒等肾排钾过多,静脉补液中钾盐不足及呕吐、肠瘘等消化道失钾过多。 诊断要点 1.轻者倦怠,烦躁不安,可有吞咽困难,重者反应迟钝,精神不振,嗜睡,甚至谵妄或昏迷。 2.血钾低于3mmoI几时可出现软瘫,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呼吸肌麻痹。 3.慢性重度缺钾,可呈弥漫性肌痛,伴肌纤维萎缩及肌球蛋白尿。 4.可有腹胀、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佳或肠麻痹。 5.心悸,第 l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可发生室扑、室颤而心跳骤停、死亡。亦可血

一氧化碳中毒致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1例

本例青年女性CO中毒较轻,在无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引起AMI,临床上较为少见。本例由于CO中毒程度不重,脑组织损伤较轻,故昏迷时间短,可能对心血管损伤较重,主要是冠状动脉的损伤,使局部血管缺氧严重造成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引起AMI。…… 患者,女,20岁。发育良好,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史,无烟酒嗜好。于1999年5月15日晨6时起床在住屋内生起煤球炉,后继续入睡。8时被其亲属发现卧于床上,口吐白沫,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有小便失禁。随即于上午8时30分急诊到我院,到急

癫痫病的确诊方法

1、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痫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40%~50%的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歇期的首次脑电图检查可见棘波、尖-慢波、棘-慢复合波等痫性放电波形,癫痫发作患者出现局限性痫样放电提示局限性癫痫,普遍性痫性放电提示全身性癫痫。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也会有一些癫痫患者多次检查脑电图始终正常。 2、临床诊断:癫痫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癫痫患者的发作病史,特别是可靠目击者提供的详细的发作过程和表现,同时辅助以脑电图痫性放电即可诊断。 3、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磁图、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等

周期性麻痹能检查出来吗

1、血清钾 低血钾性周期麻痹血清钾低,可低到1.5mmol/L,但降低水平可与临床肌无力征象不一致,尿钾减少,恢复时可大量排钾。高血钾性周期麻痹发作时血钾、尿钾均升高。血清钾上升可达7~8mmol/L。正常血钾性周期麻痹血钾正常。 2、血清肌酸激酶亚单位B(S-CKB) 活性升高,血清肌球蛋白含量升高,见于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3、心电图改变 (1).低钾型 心电图出现低钾改变,表现P-R间期、Q-T间期延长,QRS波加宽,S-T段下移,出现高耸u波,重时出现不同程度房室阻滞,室性早搏或其他心律紊乱。肌电

心侓失常从心电图上怎么看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有多种,具体一般体表的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便捷的一个方法,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性质的一个重要依据,正常的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 如果出现异常P波或无P波,节律不规整,频率未在60~100次/分之间,均可考虑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是通过二十四小时连续记录心电图,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等,可弥补体表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鉴别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急性心梗的一种,是冠心病病发的严重类型。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对老年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应考虑是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①心绞痛性质轻,时间短,硝酸甘油有效,血压升高,全身症状少,ST段暂时性压低。 ②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 ③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右心衰为主,心电图Ⅰ导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