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连的药方选录

黄连的药方选录

《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伤寒论》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参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直指方》黄连安神丸:治心烦懊依反复,心乱,怔仲,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黄连25克生甘草12.5克。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局方》泻心汤:治心经实热:黄连35克。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本草经集注》:恶菊花、芜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

《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

《本草求真》:大泻心火实热。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金银花的临床应用

温病初期:常与;连翘、薄荷、淡豆鼓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作用,可用以温病初期,发热微恶寒风寒,口微渴,如银翘散;

痈疽疔毒:常与蒲公英、紫地丁、野菊花等同用,能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以痈疽疔毒,红肿疼痛,如五味消毒饮。

温病中期:常与黄芩、栀子、石膏、竹茹、芦根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以邪热壅阻,胃气不和,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脉象滑数。

赤痢:常与黄连、赤芍、木香、马齿苋等同用,具有清热理肠、化滞和血作用,可用以湿热中阻、损伤肠络脂膜,下痢脓血,血多于脓,腹痛,里急后重。

疫痢:常与生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作用,可用以疫毒侵袭肠胃,与气血搏结,痢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

处方用名:用生药写银花、二花、双花、金银花、二宝花、忍冬花、河南花、山东花;用炒药写炒银花、炒双花、炒忍冬花;用炭药写银花炭、二花炭等。

用量:生药10~30g;炒药10~20g;炭药10~15g。

药方选录

①预防乙脑、流脑:金银花、连翘。大青根、芦根、甘草各15g。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五天。(《江西草药》)

②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50g,银花50g,苦桔梗30g,薄荷30g,竹叶20快,生甘草25g,荆芥穗20g,淡豆豉25g,牛蒡子30g。上杵为散,每服30g,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③治痢疾:金银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25g。红痢以白蜜水调服,白痢以沙糖水调服。(《惠直堂经验方》忍冬散)

④治热淋:金银花、海金沙藤、天胡荽、金樱子根、白茅根各50g。水煎服,每日一剂,五至七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

⑤治胆道感染,创口感染:金银花50g,连翘、大青根、黄芩、野菊花各25g。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⑥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金银花连枝叶(锉)100g,黄芪200g,甘草50g。上细切,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活法机要》回疮金银花散)

⑦治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并疔疮便毒,喉痹乳蛾:金银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积善堂经验方》)

⑧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250g,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100g,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洞天奥旨》归花汤)

⑨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200g,甘草150g。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医学心悟》忍冬汤)

⑩治大肠生痈,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金银花150g,当归100g,地榆50g,麦冬50g,玄参50g,生甘草15g,薏仁25g,黄芩10g。水煎服。

北沙参药方选录

1.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沙参12克,玉竹、石斛、天花粉、党参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症见口干舌燥,舌红少苦者有良效。

2.糖尿病:北沙参、生地各12克,石斛、麦冬、天花粉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糖尿病,口干口渴明显者。如尿糖多者,加山药12克,黄芪9克;血糖高者,配玄参、苍术各9克,则疗效更好。

3.脾胃气阴两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神疲乏力,口干少律:北沙参15克,淮山药15克,炒扁豆12克,莲子10克。水煎,水沸1小时后,取汤温服,每日1次。有一定疗效。

4.肺胃阴虚,见有咳嗽咯血,咽痛口渴:北沙参20克,鸡蛋1~2个,冰糖适量。加清水共煮,10多分钟后蛋熟去壳再煮,20~30分钟后,取汤温服。亦治肺结核属肺阴不足者。

5.阴虚咳血: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一起煮汤,鸭肉熟后饮汤食肉。亦治肺结核咳血。

6.慢性迁延性肝炎:北沙参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川楝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肝肾阴虚,两胁作痛,口于舌燥者有较好疗效。

地黄药方选录

1.贫血: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阿胶15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天1剂。用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显增高,症状消失。

2.高血压:熟地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能降低血压,改善自觉症状。

3.糖尿病:生地黄15克,黄连3克,天冬12克。水煎服,每日l剂。可使患者的尿糖、血糖逐步恢复正常。

4.关节炎:生地黄100克,水煎,分l~2次服用。能使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5.传染性肝炎:生地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能改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鼻出血:鲜生地黄、鲜侧柏叶、鲜艾叶各30克,鲜荷叶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白头翁汤的注意事项 凉血止痢

根据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中的记载:“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可知白头翁汤能凉血止痢,适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中医治疗肠炎

对于肠炎的治疗,现在的医学上面的许多方法都是非常有效果的,一般的西医治疗肠炎,效果是很快的,但是很多时候是会反复发作的。而中医治疗肠炎,和西医就不同了,中医对于肠炎的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而且还可以治标治本,这对于所以患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中医认为肠炎属于“胃脘痛”范畴,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所致。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早期多为实证,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30g、连翘15g、麦芽10g)。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10g、陈皮12g、芍药l0g、丹皮l0g、泽泻10g、贝母15g)。

④因湿热内蕴,阻滞中焦引起的湿热中阻证:症状见胃脘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为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选黄连温胆汤(黄连6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2g、竹茹10g、蒲公英30g、甘草6g)。

⑤瘀血阻络证:症状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无华,唇暗,有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9g、五灵脂9g、丹参10g、檀香10g、砂仁6g)。

中医治疗肠炎的方子有很多,而且其中的大部分药方对于肠炎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的肠炎患者们以后不妨尝试下中医治疗肠炎吧,相信很快就会看到效果的。此外,对于肠炎患者来说,除了必要的治疗之外,还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要经常乱吃食物,也不要经常熬夜等等。

知母的药方选录

⑴治伤寒脉浮滑 表有热 里有寒;或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 里有热:知母300克 石膏500克 (碎) 甘草(炙)100克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⑵治伤寒狐惑 咽喉涩痛 口唇破 吐脓血:知母 (焙)50克 石膏50克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 粗捣筛.每服15克 水一盏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⑶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 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匀.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药 细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泻一行 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⑷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 切)25克(隔纸炒)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25克.以水一钟半 煎一钟 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汤下 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⑸治肺家受燥 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⑹治伤寒胃中有热 心觉懊恼 六脉洪数 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甘草5克.水煎热服. (《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⑺治肺劳有热 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⑻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 动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烦热 下午身凉气爽 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 黄柏15克 人参10克麦冬25克 广皮5克 甘草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中医中药积极调理发低烧

一般来说,对于阴虚内热型低热儿童的调理可选用沙参麦冬粥作为食疗方。选取沙参、麦冬各15克,加水煎汤,去楂取汁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对于讷呆少食、面色萎黄的气血两虚型低热儿童可选用黄芪首乌粥作为食疗方。选取黄芪、首乌各15克,加水煎汁,取汁去渣,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

正确对待长期低热

建议家长在带患儿就诊前应详细记录小儿的体温,一般每4-6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最好在早、中午起床前及睡觉时各测一次,并持续记录1周以上。

此外,家长还应观察小儿低热外伴随的其他症状,如食欲改变,有无乏力、盗汗、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咳嗽、尿频、尿痛、关节疼痛、便秘、神萎等等。要督促低热患儿多注意休息,为其营造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低热小儿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饮食以营养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为主,不吃油腻食品。以下是不同低热类型的调理方案,供家长参考。

1、伤食低热

可用调理脾胃、消称除滞法。常用中药有胡黄连、山楂、槟榔、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白术、山药等。

2、暑热症

可用清热养阴消暑法,常用中药有水牛角、芦根、藿香、玄参、地骨皮等。

3、病后低热

可用调气补虚、养阴退热法,常用中药有太子参、白术、黄芪、葛根、黄芩、知母等。

相关推荐

治疗更年期外阴瘙痒的中药

1、痰咳净片。该药由桔梗、远志、五倍子、冰片、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通窍顺气、清热解毒的功效。更年期外阴瘙痒患者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取0.2克(1片)的痰咳净片,将其研为细末,将此药末涂抹于外阴瘙痒处。然后再取0.1克(半片)的痰咳净片,将其塞入阴道,可每日用药1次,连续用药7天为个1疗程,可连续治疗1~2个疗程。 2、六神丸。该药由牛黄、珍珠、麝香、冰片、蟾酥、雄黄共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炎的功效。更年期外阴瘙痒患者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取15粒六神丸,将其塞入阴道内,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6天为1

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有哪些方法

病症轻微的红眼病患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药方: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桔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病症严重的红眼病患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粘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药方: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

凉血的常见方剂

《痘科金镜赋》卷六:凉血解毒汤 【处方】当归1钱1分,白芷5分,升麻4分,紫草1钱5分,红花1钱,赤芍1钱,桔梗8分,连翘1钱。 【功能主治】女人非经期出痘发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20根,水煎服。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痘科金镜赋》卷六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凉血解毒汤 【别名】凉血地黄汤 【处方】当归、生地黄、牛蒡子、红花、木通、赤芍、牡丹皮、连翘、桔梗。 【功能主治】痘疮血热毒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金鉴》卷五十六:凉血解毒汤 【处方】当归、生地黄、紫草、

补气养血的中药材

一、人参——抗氧化,抗衰老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 二、车前子——祛痰止咳 能利水消肿,养肝明目,祛痰止咳。特别对于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尿道炎、膀胱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黄芪——补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

手足口病的偏方 偏方三

药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手足严重红肿者。

睑缘炎的偏方

睑缘炎的偏方(1)黄连20克,捣碎,加水煎熬,滤取药液。另将炉甘石150克煅烧,烧红后蘸黄连药液,再烧再蘸,直到黄连药液用完。然后将炉甘石研成极细粉,用香油调和,搽涂眼睑。每日3次~5次。 睑缘炎的偏方(2)蚕沙3克、生甘草0.6克,共研极细末,用开水调成糊状,搽涂眼睑。每日3次~5次。 睑缘炎的偏方(3)黄蜡、黄连、黄柏、姜黄、生地黄、当归尾各9克,加香油120毫升,加热至油沸20分钟,去除药渣,用黄蜡药膏搽涂眼睑。每日3次~5次。 睑缘炎的偏方(4)鸡蛋3个,放水中煮熟,取出蛋黄,放铜勺内煎炒,并不断

食管炎的中医疗法

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引起的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从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 肝郁化热型症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瓜蒌各20克,石决明30克,竹茹12克。 脾虚胃热型症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半夏、黄芩、元胡、大枣各10克,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克,乌贼骨20克,茯苓15克。 情志不畅型症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15克,乌贼骨15克,郁金、元胡、制香附、苏梗、半夏、枳壳各

手足口病喝板蓝根行吗 手足口病板蓝根药方

药方:金银花6克、板蓝根6克、连翘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功效:具有宣散风热,清解血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 药方:板蓝根10克,黄芩6克、白藓皮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功效: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尤其适用于出现牙龈肿痛症状者。 药方:生地10克、丹皮10克、板蓝根10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功效:用于小儿手足口病,表现瘙痒者。

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治疗后无变化。 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处方:生地、山药各15克,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白芍、首乌各12克,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加减:血压高加珍珠母;腰痛加川断、桑寄生;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选用一贯煎、六味地黄汤加味;或左归饮加味(药用生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茯苓、炙甘草、制首乌、龟板、白芍、桑椹等)。 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

解暑汤的功效与作用

解暑汤 中药方剂的种类有很多,它们都是由常用的养生药材混合制成的,解暑汤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解暑汤的药效有哪些吧。 【处方】 连翘 金银花 赤芍 天花粉 滑石(飞)车前子(炒,研)甘草 泽泻 【功能主治】 清暑利湿。治暑天常服,防治疖肿。 【用法用量】 上加淡竹叶10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处方】 香薷1.5克 扁豆4.5克(炒)法夏3克 茯神2克 蔻米1.5克(炒)滑石3克 熟军I.5克 黄芩1.5克 生草1.5克 【功能主治】 治小儿夏季受热,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