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1、用过的药不引起过敏。两次以上用药才能测出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摄入药物次数越多,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第1次用药没出现过敏反应,不意味着终生“免疫”。
2、过敏反应会在短时间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1~2天内发生,但有的药物潜伏期很长,最多可达20天以上。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
3、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减少剂量来缓解,但药物过敏反应与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的用量也会引起强烈反应。
4、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引发过敏反应,滴鼻、点眼、外敷、吸入、滴耳、栓剂等同样可致过敏。总之,凡曾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严禁以任何形式再使用。
5、出现过敏停药就行。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同时要多喝水,以帮助患者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要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出。
抗结核药物过敏怎么办
01建议患者去大型医院做个身体检查,是那种权威的抗结核医院,因为正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了过敏反应。现在对哪一种药物过敏还不清楚,因为应用的是组合药物,医生要停药这是有点不妥的。
02建议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和排除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若是没有其他疾病和上述检查正常的话,且过敏症状不严重的,建议应用氯雷他定对症治疗的同时,继续应用目前抗结核药物。
03若是过敏症状比较重,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发热,建议停用抗结核药物,积极进行对症治疗。若是过敏症状不是太重,且结核病比较轻,可以到上一级结核病治疗医院如传染病医院请医生结合病史和过敏史确定如何调整药物。
注意事项:
注意服药规律不间断,加强营养和休息,多吃水果和蔬菜,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一般疗程需要6个月以上,平时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如果真是抗结核药物过敏的话,可以仅吃异烟肼利福平,疗程适当延长。
通过上面的介绍,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如果出现了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了吧。如果说过敏的不严重,大家可以调整一下用药的程度和方法。但是如果过敏很严重,就一定要到医院去询问医生解决方法。
过敏症的8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过敏症不会遗传
事实: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高,但这只是部分原因;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基因。
2013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10%的遗传标志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澳大利亚一家世界级医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曼纽尔·费雷拉估计这些遗传标志物在所有被确诊的过敏症中发挥了至少25%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患有过敏症,不要责怪大自然,而要归咎于自己的父母。
误区二:食用本地产的蜂蜜能缓解过敏症状
事实:并没有证据表明蜂蜜(即使它产自于本地蜂巢)能够缓解过敏。事实上,2013年发表在《北美耳鼻喉科诊所期刊》上的一篇文献回顾指出:与食用玉米糖浆相比,食用蜂蜜并不能明显缓解过敏症状。
蜂蜜之所以无效,是由于经由空气传播的草木花粉引起了春季过敏症,而并不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花粉。
误区三:床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事实:如果你对尘螨过敏,床罩并不能保证你睡得更轻松。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学者通过对24项临床试验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床罩对减轻过敏症状并无显著影响。发表在《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年鉴》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使用床罩并不足以降低改善过敏症状的尘螨水平。
误区四:过敏症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会更高
事实:这种观点只能说部分正确:某些过敏源在某些地区会更为盛行。
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驳斥了居住地会成为过敏性疾病重要发病因素的观点。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科学部主任达里尔·泽尔丁博士解释:过敏症的发病率并不会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差异的是人们对什么物质过敏。不论环境如何,过敏症患者从先天上就容易过敏。
误区五:服用药物是减轻过敏症状的唯一办法
事实:学会减轻压力也会起到帮助作用。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你所感觉到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会越为恶化。
美国过敏与哮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大卫·斯图克斯说:“神经系统与免疫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联系;你所承受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越为严重。”斯图克斯建议过敏易感人群可以采用的减压方法包括:睡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冥想或瑜伽,它们能减轻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误区六: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摆脱过敏症的困扰
事实:人们对过敏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并不会消失。事实上,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3%—15.4%的人报告说他们患有过敏性鼻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过敏症发病率的确较低。
然而,泽尔丁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被削弱,过敏症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对过敏源的反应并不会降至为零。
误区七:宠物会引起过敏
事实:这并不能归咎于宠物的过错。
发表在2013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生长在饲养了宠物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降低患过敏症的风险。研究者认为从生命早期就接触宠物能降低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
误区八:只有医生才能检测出过敏症
事实:有很多检测工具在家中就能检测出过敏症,而且其检测依据是可靠的。这类检测工具用一滴血就能查明人们对十种常见过敏源的敏感程度,其中包括鸡蛋、尘螨、小麦、猫、霉菌和豚草等。
食物过敏症状
1首先敏感性皮肤患者多表现为痒、刺痛感、针刺感、烧灼感、紧绷感,一部分的患者身上甚至还会疙瘩的出现,但是这也可能会是一些皮肤病导致的,具体的情况患者可以去医院进行检查。
2其次是有时可见皮肤干燥、面部红斑、细小鳞屑。面部容易潮红,这也是属于过敏的情况,然而出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食物过敏而导致的,但是化妆品也有可能会导致这种情况。
3最后是对环境的过敏,这也是经常出现一种皮肤过敏的情况,常见于肤色白、干、薄的皮肤,主要对环境因素出现反应,患者经常会出现频繁性的脸红,然而这种过敏是属于比较常见的。
药物过敏的症状
药物过敏症状有哪些?药物过敏一般也是会被叫做药物变态反应,主要的是因为人们用药而引起的过敏反应。药物过敏的临床症状表现是有很多的,它是可以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且在很多的情况下,它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那么药物过敏症状有哪些?
药物过敏症状
1.药物热: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 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
* 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而首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由于间隔时间长,患者往往不认为与前次用药有关,或者根本想不起用药史,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C,甚至40。C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 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2.药物疹:药物过敏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 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 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退,或甚至终生不退。引起这类皮疹的药物主要有酚酞(通便药),巴比土类(镇静药),磺胺药,重金属盐(如铋剂,锑剂),砷剂等。 但多数药物疹的形态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药物疹的形态来确定致敏药物
3. 血清病样反应: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因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天后急性症状消失,其它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由于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问世,现在需要应用血清制剂治疗的病已限于有数的几种。但是非血清类制剂也可通过类似的机制引起这些临床表现,特别是合成药物。因此也把这类病称为血清病或血清病样反应.
4.其它系统性损害: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损害(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药物过敏的认识误区
误区1: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甚则有的患者只要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误区2: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原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误区3: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有人认为只有西药才会引起过敏,中药不会过敏。虽然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但是,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误区4:过敏反应都发生在用药时或用药后不久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
误区5:出现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就行了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患者从小便中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需要大量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
误区6: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胸闷气短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的用药禁忌多数药物都有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较易引起过敏的药物为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催眠镇静药(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呋喃唑酮等)呋喃类抗菌药物等。
药物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
一般说来,没不论何种药物,只要引起过敏,都可能同时产生心肌损害,尤其是用磺胺类药、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消炎痛、保泰松等药发生过敏时,更易损害心肌。发生药物过敏性心肌炎时,除了有一般的过敏症状外,患者常有面色苍白、胸闷气短、乏力身困、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
预防药物过敏的主要措施,是不随便用药。轻度伤风、咳嗽常可不药自愈。系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用药种类不宜过多。服药前最好做过敏试验。药物过敏者用药时,不要只注意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还要留心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及时检查心电图,以防患于未然。
药物过敏是一种经常的现象,且危害性很大,严重地话会导致死亡。一般来说,药物引起的过敏大都会有发热现象,一旦停用引致过敏的药物,体温就会下降。
1.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会询问你对某种药物是否过敏,了解药物的成分、功能、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尤其要看看药物会引起什么样的副作用,看看所开的药物是否含有过敏的成分。
2.不要滥用药物,有时候药物过敏是因为滥用药物所引起,因此使用药物的时候,要严格参照医嘱和说明书进行操作。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一定要询问医生两种药物会不会产生反应。
3.一旦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发生皮肤瘙痒、发热或皮疹等现象,就极有可能是药物过敏了,要马上停止使用该种药物。但是药物过敏是有潜伏期的,有时候这种药物过敏了,却在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后反映出来。
小儿药物过敏症状有哪些
小儿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几种:
固定性红斑型
发于嘴周围皮肤,肛门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阿鲁片、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约疹。
红斑性发疹
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安必林等。
荨麻疹型
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力青霉素、痢长、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大疱表皮松解型
为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也是小儿最严重的皮肤病之一。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皮疹往往初发于患儿的面部、颈部及胸部,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红色至暗红色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1-2天内皮疹发展全身,部分红斑中央出现小水,本病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嗜睡及心肝、肾等内脏伤害。患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小儿,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因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肾衰或脑出血而死亡。此型药疹较常见的致敏药物为安痛定、鲁米娜等。
引起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
(1)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
(2)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
(3)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要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介绍,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痛经的五个错误认识
痛经错误1:吃止痛药缓解痛经
有些女性不明自己痛经的原因,单纯的靠吃止痛药等来缓解痛经问题。其实这也是痛经治疗误区。因为构成女性痛经的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痛经,其解决的方法也会不同,滥用药还可能加重痛经,或产生一种依赖性。
痛经错误2:痛经会自动痊愈
痛经会自动痊愈吗?痛经需要治疗吗?如果女性的痛经并不存在器质性的病变,则大部分人可能会自动痊愈。但如果女性是由于存在器质性的病变的话,就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找出引起痛经的原因,避免拖延病情,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痛经错误3:温热疗法治疗痛经
很多女子痛经了,就抱着一个热水袋。其实,温热疗法治疗痛经并非适合所有人,因为我们正常人的体质是分为虚、实、寒、热的,对于虚寒型体质采用温热疗法治疗才有功效,而对于其他体质的女性则不宜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痛经。
痛经错误4:婚姻是痛经的休止符
结婚后就不会痛经了吗?有道理吗?专家表示,痛经和结婚生育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一些女性婚后痛经有所缓解,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内分泌没有规律,尤其是很多痛经都发生在刚来月经的第一年,随着发育,以后就不再痛了。
少女长期痛经,容易引起病变,发展成继发性痛经,因此婚姻不是痛经的休止符,如果女性长期痛经还是应该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痛经错误5:按摩方法治疗痛经
女性千万不要通过按摩方法治疗痛经,医生指出,女性在月经期间不宜进行激烈的按摩,因为过度的按摩容易刺激子宫内膜,甚至会加重出血的情况。
由此看来,痛经错误认识会让原本的痛经疼痛更加严重,5大痛经错误让女人越来越痛,女人们可要注意!
解开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用过的药不引起过敏:两次以上用药才能测出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摄入药物次数越多,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第1次用药没出现过敏反应,不意味着终生“免疫”。
过敏反应会在短时间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1~2天内发生,但有的药物潜伏期很长,最多可达20天以上。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
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减少剂量来缓解,但药物过敏反应与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的用量也会引起强烈反应。
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引发过敏反应,滴鼻、点眼、外敷、吸入、滴耳、栓剂等同样可致过敏。总之,凡曾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严禁以任何形式再使用。
出现过敏停药就行: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同时要多喝水,以帮助患者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要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