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橘皮汤的摘要
竹茹橘皮汤的摘要
《金匮要略》卷中:橘皮竹茹汤
【别名】 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处方】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枣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参3克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页首
《重订严氏济生方》:橘皮竹茹汤
【拼音名】 Jú Pí Zhú Rú Tāng
【处方】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门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汤洗7次)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金鉴》卷六十二:橘皮竹茹汤
【处方】 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功能主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摘录】《金鉴》卷六十二
页首
《活人书》卷十六:橘皮竹茹汤
【处方】橘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活人书》卷十六
防止宫外孕2次发生的食疗方
1、土金双倍汤
原料:人参9克,苏子9克,茯苓9克,谷芽9克,巴戟天9克,菟丝子9克,白芍9克,白术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神曲6克,砂仁1粒,甘草0.6克,柴胡1.5克。
做法:将上述原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服即可,每日一剂,连续白天服用2次。
功效:土金双倍汤具有健脾益肾、降气安胎之功效,尤其对胃阴不足型女性治疗效果更佳。
2、安胎凉膈饮
原料:知母6克,麦冬6克,人参3克,芦根12克,葛根9克,黑山栀4.5克,竹茹4.5克,葱白2根。
做法:将上述原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服即可,每日1剂,连续白天服用2次。
功效:安胎凉膈饮具有养阴轻微之功效,尤其对胃阴不足型女性治疗效果更佳。
3、竹茹汤
原料: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做法:将上述原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服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竹茹汤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效,尤其对痰湿化热型女性治疗效果更佳。
新生儿经常打嗝吃什么
1、橘茹饮:橘皮30克,竹茹30克,柿饼30克,生姜3克,白糖适量。以上诸品,加水煎熬2次,了250克,加入白糖即成。本方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尤宜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呕吐之功效、嗳气频繁、心烦易努者服用。
2、芦根竹茹汤:芦根50克,竹茹30克。上两味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饮服。本方有清热和胃止吐之功效。适用于胃热呕哕、反胃、口渴、心烦等症。
3、竹茹粳米粥:竹茹50克,粳米50克,将竹茹水煎15-20分钟。
竹茹橘皮汤的按语
呃逆之证皆由胃气上逆而致,但有寒热虚实之分。
本方证系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热则宜清,气逆宜降,治当降逆和胃,益气清热。方中用橘皮辛苦性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两药相伍,既能降逆止呕,又可清热安胃,且用量俱重,共为君药。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为呕家圣药;素体胃虚,故用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行中有补,共为臣药。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助人参补益脾胃,奠安中土,以治胃虚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
本方特点是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竹茹橘皮汤的制作方法
橘皮竹茹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义
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禁忌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参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出处:《症因脉治》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3]
2、方论选录吴昆《医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桔子皮的选方
①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食前。(《鸡蜂普济方》宽中丸)
②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橘皮枳实生姜汤)
③治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橘皮汤)
④治哕逆: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橘皮竹茹汤。②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⑤治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仁斋直指方》)
⑥治痰膈气胀:陈皮三钱。水煎热服。(《简便单方》)
⑦治大便秘结:陈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软,焙干为末,复以温酒调服二钱。(《普济方》)
⑧治卒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取半盏,热服。(《食医心镜》)
⑨治疳瘦:陈橘皮一两,黄连一两五钱(去须,米泔浸一日)。上为细末,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无时。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小儿药证直诀》橘连丸)
⑩治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即散。(《纲目》)
⑾治鱼骨鲠在喉中:常含橘皮即下。(《圣惠方》)
竹茹橘皮汤的简介
1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2 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3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5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打嗝不止怎么办-经常打嗝是什么原因
打嗝不止怎么办-经常打嗝是什么原因
橘皮治呃逆,关键时刻怎能打嗝
橘皮1个,生姜3片,加2碗水煎至1碗时喝下。适用于胃中寒冷型呃逆。
橘皮、竹茹各12克,大枣6枚,生姜4片,甘草6克,人参3克。加水1升,煮至300毫升时停火。早、中、晚各1次,温热服用。适用于胃火上逆型呃逆。
鸡内金6克,食盐少许。共研细末,然后用温水送服。每天1次,连服数天。
将手掌搓热,左右手心重叠置于脐上,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共转81圈,转到小腹微热为止。每天随意随时操作。
吃饱了饭,打个嗝很正常。但如果“嗝”个不停,那就让人头痛了。打嗝在中医学上叫“呃逆”。关于呃逆的原因,古代医书曾有很详细的论述。《丹溪心法*咳逆》就说:“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可见,胃寒是导致呃逆的原因之一。哪些原因会导致胃寒呢?比如经常吃生冷食品,大口吸入凉风,过度吹空调。患者除了打嗝外,还会有胃胀、大便不成形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生活中有一样常见的物品可以帮上忙,就是橘皮。
人们吃橘子时喜欢将橘皮随手扔掉。其实,橘皮的用处可是很大的。李时珍就指出:“橘皮苦能泻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并指出:“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呆也指出:“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性温便可驱除体内寒气,理气则胃气不逆,嗝自然也就止住了。用的时候,可取橘皮1个,生姜3 片,加2碗水煎至l碗时喝下即可。别看这个方法简单,它的来头可是不少的。此方脱胎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橘皮汤: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不但是胃寒,胃热也会引发呃逆。如果过于吃辛辣之物,或用一些温热的补药,嗜酒等都会导致燥热内生。《景岳全书*呃逆》就说:"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这种嗝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响亮,并且伴有口臭、大便干燥、舌苔黄。这时也可以用橘皮:橘皮、竹茹各12克,大枣6枚,生姜4片,甘草6克,人参3克。将以上药加水l升,煮至300毫升时停火。早、中、晚各l次,温热服用。其中橘皮行气和胃,竹茹“凉能去热,苦能降下”。再加上人参扶正气,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止呕。甘草、大枣助胃气并调和诸药。几味药合用,既能补胃虚,又能清胃热,降胃逆,治疗呃逆效果很好。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如果觉得这个办法过于复杂的话,再教一个办法:取鸡内金6 克,食盐少许。将两者~块研成细末,然后用温水送服。每天1次,连服数天。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对竹茹的功效与作用也是有着很多方面,所以在选择它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进行选择,而且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需要在使用它的时候,有着一些很好的方法。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1.涤痰开郁:①用于胆虚痰热郁结、烦闷不宁、不得眠等证,可与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温胆汤。②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可与胆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红、枳实、人参、甘草、生姜同用,如涤痰汤。
2.清热止呕: ①用于湿热呕吐,可与黄连、半夏、陈皮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②用于胃虚热所致的呕吐或哕逆,可与橘皮、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同用。
3.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心烦意乱,可用竹叶、石膏加竹茹、芦根。
鉴别应用: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反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凡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的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通过以上介绍,对竹茹的功效与作用也是有着一些认识,那选择它也是要注意不能随意乱用,尤其是对身体不好的人,也是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这样使用的时候,才不会危害到人体健康,使得它能够发挥很好的功效。
竹茹橘皮汤的方析
1.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以呃逆,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若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以养胃阴;胃热呕逆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3.幽门不全梗阻,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可加减使用之。
若呃逆呕吐属虚寒者或实热者,不宜使用。
《医方考》:“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芦根竹茹粥
芦根竹茹粥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止呕的食物,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清热、除烦、生精、止呕,制作的过程很简单,主要用到芦根、竹茹两大主材料,那么你知道竹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今天就从芦根竹茹粥的做法开始介绍。
芦根竹茹粥
主要原料
新鲜芦根约150克,竹茹2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
制作方法
将鲜芦根(活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欲熟时加人生姜2片,稍煮即成。
效用说明
清热、除烦、生精、止呕。适宜于因高热引起的口渴、心烦、胃热呕吐或咂逆不止、妇女妊娠恶阻、肺痈、痰热咳喘,咳吐脓性浊痰等症。
芦根成份
芦根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门冬酰胺0.1%。芦苇含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
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另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以及苜蓿素。
芦根还可以去除口臭
1.芦根性凉,能清热祛火,对虚火口臭,有明显效果,可以配合生地,甘草。使煎出药汁好喝,有加强效果。
2.生芦根粥,专治因舌干或牙龈肿烂造成的口臭。选取材料:芦根30克,大米50克。做法:芦根洗净后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15分钟,隔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每日1剂,宜每早空腹服用,约5剂见效。
3.用中药芦根薄荷治疗口臭, 用中药芦根、薄荷、藿喷鼻煎液,或1%的双氧水、2%的苏取水、2%的硼酸水等,选择其中一种含漱,可减轻或消弭口臭。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1、涤痰开郁
①用于胆虚痰热郁结、烦闷不宁、不得眠等症,可与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温胆汤。
②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可与胆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红、枳实、人参、甘草、生姜同用,如涤痰汤。
2、清热止呕
①用于湿热呕吐,可与黄连、半夏、陈皮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②用于胃虚热所致的呕吐或哕逆,可与橘皮、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同用。
结语:通过上文的阅读,大家对于芦根竹茹粥的做法,以及竹茹的功效与作用,都应该清楚的了解了吧。大家可以在家学着做一下,方法是简单易学的,生活中可多多的食用,适宜于胃热呕吐或咂逆不止等症。
打嗝的中医食疗
1.橘茹饮:橘皮30克,竹茹30克,柿饼30克,生姜3克,白糖适量。以上诸品,加水煎熬2次,了250克,加入白糖即成。本方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尤宜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呕吐之功效、嗳气频繁、心烦易努者服用。
2.芦根竹茹汤:芦根50克,竹茹30克。上两味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饮服。本方有清热和胃止吐之功效。适用于胃热呕哕、反胃、口渴、心烦等症。
3.竹茹粳米粥:竹茹50克,粳米50克,将竹茹水煎15-20分钟去渣留汁,再放入洗净粳米煮为粥。可做早外主食,本方有清热益胃止呕之功效。尤其适用于胃虚积热的反胃呕吐。
4.竹茹公英饮:竹茹30克,蒲公英30克,白糖适量。将竹茹、蒲公英加水煎汁,滤煎液中加入白糖适量即可。本方有清热消炎。降逆止呕之功效。二药性较平和,清热而不伤胃,故为治疗胃热呕吐反胃之良药。
5.青梅酒饮:青梅酒适量,色泽青绿,味美香醇,随意饮服之,治疗肠胃炎呕吐、腹疼等病症。
6.乌梅橘皮茶:乌梅5枚,橘皮5克,开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食服之。本方有和胃消食之功效。可治烦渴、呕逆等。
7.乌梅冰糖饮:乌梅12克,冰糖30克,上两味,加水适量,入瓦锅煎汤饮服。适用于胆道蛔虫症引起的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