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是什么病 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的症状
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是什么病 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的症状
最初发病时不会出现脑膜炎特有的病征,并会迅速由发热、突发性剧烈头痛及恶心、畏光、颈部僵直发展至昏迷及死亡。病发的死亡率约为10%。怀疑患有脑膜炎会是临床急症及须接受立即的检查。
临床表现
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溶血性链球菌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痛等。
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宝宝嗜睡当心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且危险性强,如果新生儿光睡不吃奶,不爱动不哭闹,家长应警惕脑膜炎“潜伏”体内。
细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细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脑内,引起的急性炎症。炎症发生部位一般在脑和脊髓软脑膜、蛛网膜及脑脊液。从理论上讲,所有细菌都可以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其中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脑膜炎最多见。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其鼻咽部存在脑膜炎双球菌,这些脑膜炎双球菌可以通过呼吸飞沫或者密切接触在人群中传播。而在成人中,肺炎双球菌是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可能在出生后两三天就发病,而且容易和败血症一起发作。但是不发烧,白细胞也没有增多,因此会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在出生后2~4周才发病,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光睡不吃奶,不吃不动不哭闹,那么就要警惕是否患上脑膜炎。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发热、呕吐、易激动、抽搐发作、尖声哭闹等都属于常见的脑膜炎症状。但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和普通的感冒发热极其相近,因此早期较难鉴别,也容易误诊。
由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尤其是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可以在数小时内引起生命死亡,必须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紧急治疗。因此,当怀疑到细菌性脑膜炎时,应立即给予治疗。
脑膜炎怎么治疗好
治疗方法
B组链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建议用青霉素G或氨卡青霉素,加上庆大霉素。
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治疗较为困难,典型的用药氨卡青霉素加一种氨基糖甙类药物死亡率达20%-30%。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是治疗已证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或败血症)或那些肯定的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辅助治疗
因为脑膜炎发病快且有生命危险,所以在采用选择疗法前应接受急诊治疗。选择疗法的意图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重建免疫系统以防复发。进行生物反馈疗法,进行全身治疗或看中医。中医可能建议患者针刺和针压法,或结合中草药疗法以增加免疫力。按摩师或按骨术师也可以帮患者恢复体力。
宝宝嗜睡当心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且危险性强,如果新生儿光睡不吃奶,不爱动不哭闹,家长应警惕脑膜炎“潜伏”体内。
细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细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脑内,引起的急性炎症。炎症发生部位一般在脑和脊髓软脑膜、蛛网膜及脑脊液。从理论上讲,所有细菌都可以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其中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脑膜炎最多见。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其鼻咽部存在脑膜炎双球菌,这些脑膜炎双球菌可以通过呼吸飞沫或者密切接触在人群中传播。而在成人中,肺炎双球菌是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可能在出生后两三天就发病,而且容易和败血症一起发作。但是不发烧,白细胞也没有增多,因此会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在出生后2~4周才发病,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光睡不吃奶,不吃不动不哭闹,那么就要警惕是否患上脑膜炎。
淋球菌感染的表现
淋球菌感染的表现
淋病淋球菌感染主要表现:
1:淋菌性败血症。患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达40℃,但通常是在38℃-40℃之间,寒战却不常见,有部分病人发生皮肤丘疹,瘀斑,脓疱性、出血性或坏死性皮肤损害,部分皮损处有疼痛症状。
2:淋菌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为一个或数个化脓性关节炎。一般不对称,很少累及髋、肩和脊柱关节。关节液化验有淋病双球菌存在,可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纤维化,骨关节强直。
3: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于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损中找不到淋球菌,常与淋菌性关节炎并发,皮损好发部位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块,呈圆锥形,黄色,或铜红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损呈角质增生,大片角化。
4:淋菌性心内膜炎。抗生素使用前几十年中,淋球菌是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淋菌性心内膜炎几乎见不到,淋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类型心内膜炎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心内膜炎时,常累及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因瓣膜的快速破坏所致的亚急性或急性心内膜炎,而导致死亡。
5:淋菌性脑膜炎。淋菌性脑膜炎临床不是很常见,一般多伴有关节炎和典型皮疹,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以上就是淋球菌感染后的症状表现的介绍,最后提醒:淋病淋球菌感染发病率近为淋病患者的1%左右,虽然患病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现有关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淋病,预防淋球菌感染。
流脑是如何引起的
1、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2、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3、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4、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5、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
由于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致病菌种也有所改变,1950年前,以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为多见,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次是绿脓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及真菌性败血症也在增加。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能损伤血管及心脏等,从而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荚膜,可拮抗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小儿肺炎有什么危害
肺炎球菌性疾病正在成为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每年全球大约有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肺炎球菌引发的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是该年龄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肺炎导致儿童死亡人数大于因艾滋病、麻疹、疟疾导致儿童死亡人数的总和。在亚洲,每小时有49名儿童因肺炎球菌疾病导致死亡。同时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中耳炎等疾病的高致残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严重的损害。在中国同样是一种常见的、高危害的疾病。根据1996年~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肺炎是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9%,远远高于腹泻和意外窒息等儿童常见致死原因。而肺炎球菌也是引起儿童肺炎的重要因素之一。肺炎球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唯一有效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肺炎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增加了治疗上的难度。根据2000年至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家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1个月至5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肺炎球菌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达88.7% 。
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是什么病 脑膜炎球菌血症怎么引起人发病的
脑膜炎双球菌从上呼吸道入侵人体后,是哦福引起人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抵抗力。当人体健康,病原体可局限在鼻咽部繁殖,成为带菌状态或产生上呼吸道炎。当人体抵抗力降低而细菌毒力增强时,则病原体就从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液产生败血症,部分病原菌继续进入脑脊髓膜产生化脓性炎症。因此,人感染脑膜炎球菌后绝大部分成为健康带菌者,仅少数病人产生典型的败血症和脑脊髓膜炎。
淋病淋球菌感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淋病淋球菌感染会出现哪些症状?性病专家介绍:淋球菌感染是淋病晚期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淋球菌通过血行播散到患者全身,而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全身感染。一般来说,淋病淋球菌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病淋球菌感染的症状:
(一):淋菌性败血症。患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达40℃,但通常是在38℃-40℃之间,寒战却不常见,有部分病人发生皮肤丘疹,瘀斑,脓疱性、出血性或坏死性皮肤损害,部分皮损处有疼痛症状.
(二):淋菌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为一个或数个化脓性关节炎。一般不对称,很少累及髋、肩和脊柱关节。关节液化验有淋病双球菌存在,可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纤维化,骨关节强直。 (三):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于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损中找不到淋球菌,常与淋菌性关节炎并发,皮损好发部位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块,呈圆锥形,黄色,或铜红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损呈角质增生,大片角化。
(四):淋菌性心内膜炎。抗生素使用前几十年中,淋球菌是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淋菌性心内膜炎几乎见不到,淋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类型心内膜炎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心内膜炎时,常累及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因瓣膜的快速破坏所致的亚急性或急性心内膜炎,而导致死亡。
(五):淋菌性脑膜炎。淋菌性脑膜炎临床不是很常见,一般多伴有关节炎和典型皮疹,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专家提醒:淋病淋球菌感染发病率近为淋病患者的1%左右,虽然患病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现有关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淋病,预防淋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