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动作与姿势要领
太极拳基本动作与姿势要领
太极拳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练太极的八大注意事项
1、手法柔缓轻松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架子愈慢愈好。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的大致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2、要做好准备
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3、速度要均匀
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八十八式太极拳”需要20分钟左右。
4、呼吸深匀细长
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老年人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行气结合要慢慢来,操之过急是万万不行的。
5、架势高低均衡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
6、姿势中正平衡
习拳者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古书有传,拳术精湛者头顶碗水、书本而不震荡溅出和翻落。说明姿势中正的习拳者能始终保身躯平衡,久而久之,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东摇西摆。
7、适当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运动量比较大。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
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
8、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老年人在操拳时,最好能选择一个安静避风的环境,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轻松自在地练习,切不可过于用力伤了自己,不小心跌倒就更是不划算了。
太极拳是否会损伤膝盖
在各种运动中,太极拳对膝关节的压力算是相对较小的。在太极拳的基本动作研究中发现,它的步法对膝关节最高的反作用力是体重的1.2倍,而步行与慢跑时最大的反作用力可达体重的3倍以上!美国风湿病学会是世界上知名的骨关节疾病学会,他们根据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在2012年刊出文章,推荐太极拳作为干预膝骨关节炎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重要的理由是太极拳可以改善老年人肌肉力量、下肢关节活动度、姿势稳定和平衡。
最新的研究认为,太极拳可以改善下肢踝关节,特别是膝关节深部的肌群和神经控制灵敏性,当关节遇到潜在的力伤害时提供一种反射性的保护。掌握好太极拳拳架的要点是保护膝关节的关键。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拳谱要求:注重阴阳虚实的转换,以意领气,精神内敛,拳架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无力;上虚下实,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用现在科学的语言解释为,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肌肉和关节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用力,使下肢关节保持适当的压力,不能使关节压力太大,也不能不用力。在步法虚实转换时一侧肌肉关节收缩为主,而另一侧适当放松但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全身的力量来源于脚,而不能把力量集中在膝关节。
太极拳的力量刚柔并济,精神内敛,既能增强下肢膝骨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又能增加下肢关节神经的敏感性而保护膝关节,同时使我们心神更宁静平和。
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神经病学教授,推荐给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竟然是打中国的太极拳。“这并不稀奇,很多文献都有报道打太极拳能让帕金森病患者获益,在美国的临床流行病学书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张振馨解释说。
帕金森病患者给人直观的印象是不停抖动,医学上称为运动症状或是运动并发症,主要有震颤、僵直、少动、姿势平衡障碍,不少患者要长期吃药,目的就是控制这四组运动症状。然而,来自奥地利的神经病学教授Werner Poewe却认为,药物并不是惟一的治疗手段,锻炼等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他尤其推荐打中国的太极拳。
为什么练太极拳膝关节痛
1、下肢承担重量
练太极拳强调全身肌肉放松,关节松开。但这种放松必须建立在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和正确位置的基础上。练太极拳时,由于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担,所以少有人诉说上肢疼痛的,说膝关节疼痛者居多。如果肌肉松懈,姿势又不中正合规,很多人甚至会关节损伤。
练拳架的过程中拳架下盘未达到正确要求,下肢在运动过程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导致膝关节内两条交叉韧带所承受的负荷不平衡,而引起的膝关节炎(多为髌前滑囊炎),此种情况在练完拳后的感觉尤为明显,感到关节酸痛、酸胀,严重者患侧关节可比健侧关节肿胀,但休息过后可缓解。
2、练拳姿势过低
练太极拳姿势越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越大,必然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才能支持膝关节维持支撑。所以我们说,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练太极拳姿势高一些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尽量避免一足承重,虚步的两足承重可三七开,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练习者本身下肢肌肉力量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但练拳时却要求过高,拳架练的很低,负荷过重引起,此种情况有的人在膝关节稍上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一段的酸痛会比较明显,膝关节囊的酸胀感没前种情况那么明显。
3、脚的位置不对
各式太极拳对脚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弓步,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顺,即脚尖向前,后脚外撇约四十五度角。而吴式太极拳要求所谓“川字步”,两只脚尖都朝前,虚步也如此。如果做错了,就都会造成膝关节损伤。
练太极拳膝关节痛怎么办?
有人对某地坚持练太极拳者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近30%的人膝关节半月板有程度不同的损伤。损伤的原因是练拳时姿势不正确。所以要婚介膝关节痛,就要纠正错误姿势。
1、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要求,膝关节与足尖方向要一致,练拳先要慢慢练,放松练,即使是发力的动作如掩手弘锤也不要发力打出,只要打出发力的意念就好了。
睡前练习太极拳,改善健忘失眠
睡前练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的练习,即“腹式呼吸”,通过腹腔压力的改变,使胸廓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高,上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由于腹腔压力的规律性增减,腹内脏器活动加强,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便秘。
科学研究表明,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肌肉运动,可使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氧的供给充分,心肌营养加强,收缩功能提高,同时全身皮肤、肌肉、内脏中储备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间发生心脑血管急症。
练太极拳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拳养神,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
可见,睡前练太极拳,既能有效地改善睡眠,又能防治多种疾病,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上乘方法。
在具体锻炼时,练太极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青少年儿童最适合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小学课堂,由于青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思维等方面正处于模糊发展阶段,早期运动兴趣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体育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儿童是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机,男孩与女孩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女孩子发育较早一些,练习太极拳的年龄更可以提早到4至5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其套路中包含着旋转、屈伸、回环、跳跃、翻腾、静止、平衡及起伏等动作,需要人体各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从而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太极拳套路中都有许多动作,对青少年儿童身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以及柔韧性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太极拳还讲究气息运作和攻防意念活动,这些锻炼方法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气养血,疏通经络,强健脏腑都十分有益,从而达到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地。
有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练习太极拳后,平时反应灵敏了,注意力集中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记忆力增强了,视力改善了,食量增加了,晚上入睡也快了,孩子身体素质提高了。这与太极拳讲究意识与呼吸活动密不可分。
练习太极拳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练习太极拳基本功时,要通过肌肉酸痛关、枯燥乏味关,树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树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识。练习套路时,要通过体力透支关,养成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参加比赛时,要通过心理胆怯关、消极逃避关,磨炼勇敢无畏、自尊自信、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这样经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青少年儿童就会养成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耐心细致、虚心好学和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青少年不一定非要学习什么动作强度大的运动,想什么拳击、散打、跆拳道等,其实太极拳是个不错的选择。
练太极拳的副作用有哪些 关节疼痛
练太极拳的时候,经常会有要求重心下放或者是移动双腿的动作。当姿势要求保持越低的时候,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这也必然要求有更多的肌纤维来参与正常的工作,才能支持膝关节维持支撑。经常进行练习,或者是在练习时动作幅度过大,都可能导致关节出现疼痛的情况。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太极拳是非常好的健身方式,现在打太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要知道打太极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人体的各项系统。但是,太极拳虽然看着简单,练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开始最好有专人指导,并且,打太极要长期坚持,才能逐渐看到效果。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习太极的同进也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黄帝内经》道家学说。
自然太极拳:
以京城吴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的八十三式为基础,吸收了大江南北各派吴式太极拳之精华编著而成,根,仍然植在吴式太极拳上。早年吴式太极拳是八十一式,被杨禹廷大师增加了二式,成为八十三式。八十三式第一段有两个提手上势,两个白鹤亮翅。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老子《道德经》云:虚极,守静;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要虚极守静,太极拳修炼到神明境界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自然是修太极拳大道。吴图南大师说,太极拳要顺先天自然。杨禹廷大师说,练太极拳不要拿劲,要自然,越自然越好。
心意太极拳: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拳种众多,心意太极拳是其中上乘的攀法之一。心意太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心意太极攀的理论源于道家、儒家、医家、兵家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陈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者……古之神圣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所以,心意太极拳文化中包含有阴阳太极、四象八卦等的“天人合一”的内容。
陈式太极拳:
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具体参见《杨禄禅太极拳谱》)。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根据拳的特点,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改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四隅捶、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其中太极拳中架有四个套路,太极拳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杨禄禅经过多年的演练,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具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得以形成。杨式太极拳十五个套路的拳谱如下。
1、学习太极拳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拳谚云:“理明拳法精”。在练习太极拳之前首先要学习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起源、特点、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对太极拳的全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前热后冷,虎头蛇尾,自动放弃的结果。
2、掌握太极拳的手型、步型、步法、身法、眼神练习。
常言说:“练拳不懂手眼身法步,由如划船行路眼上蒙着布”,举手投足,前进后退不知所云,没有方向。
3、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入门功法、基本套路、攻防含义。
拳谚云:“拳无功一场空”。不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直接去练套路,必定是时倍功半,始终不能掌握太极的精髓,永远入不了太极拳之门;如果不懂得太极拳招式的攻防含义,太极拳就失去了其灵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含、健身价值和乐趣。
4、跟明师学拳(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老师)。
拳谚云:“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如今练习太极拳者多如牛毛,会练者少如麟角。因此,大家在初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找一个名门正派的,具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明师,这样会较快的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运动规律,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5、要做到心平气和,松静自然,不急不躁。
能静则气能通达;能静则能集中精力,全心贯注;能静则能做到放松舒展。练习太极拳不可不和,不可不静。
虽然现在很多打太极的都是些老年人,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健身方式,其实,太极拳本质还是一种武术,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简化过了的,从而适应大多数人练习,但就算是简化过的太极拳,如果没有专人指导,练习错了的话,不仅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
打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 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每次练习40~60分钟,休息20分钟左右为宜。如果体质较弱,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缩短练习时间,延长休息时间,以不疲劳为准。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老人练太极拳有哪些注意事项
不同的人,在锻炼过程中,都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调控运动强度和量,强身健体,预防损伤。
作好准备活动在正式练拳之前,应做好准备活动,适当慢跑、徒手操使身体微微发热,再适当压压腿、拉拉韧带,做几次半蹲起,尤其要把膝、踝关节充分活动开。
从简单入手刚学太极拳时,最好是从简单的入手,即先学简化的太极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掌握了动作要领,才可以过渡到学习传统的太极拳。
低重心运动要适宜太极拳特有的运动形式是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姿势,下肢运动负荷比较大,长时间、低重心的运动,很容易造成膝关节软骨、韧带损伤,引起疼痛。因此,在打拳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太极步伐”的低重心行拳姿势,可把重点放在“走架”和精、气、神的统一上。
时间不要过长练习时间也不宜过长,套与套之间要有一定的休息,不要把一套拳连续打好几遍。
太强拳如何强身健体
一、注意放松,不用拙力:放松不等于松懈,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太极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钭,两臂该圆的就要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
二、虚实分清、重心稳定:初步了解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要领后、就要进一步请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问题,一个姿势到一个姿势牵扯到姿势的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贯穿着步法的穿换和重心的转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即要分明,又要连贯不断。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上下相随,就是下肢和上肢的动作要协调一致,不要下肢的动作完成了,上肢的动作还没有完成,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知道要以腰部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完成动作,但做起来往往不能密切配合,所以先通过单式练习,以求四肢的协调,然后再通过全部动作的连贯练习,逐渐达到全身的协调和完整,从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均衡的锻练和发展。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呼吸急促,初学时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呼吸和动作不要相互约束,待动作熟练之后,再根据个人锻练体会和程度,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与动作自然配合。
五、瘦臀动作心得:练拳时要求垂臀或敛臀,这是为避免臀的突出破坏身体的自然形态,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太极拳动作均要求有开胯和合胯的变化,经常锻炼,有利消除下腹部的脂肪,增加下腹部及腹股沟附近的肌肉力量。促进肠胃蠕动,消耗脂肪,排除糟粕,除去赘肉,增加肌力,起到减肥之效,实为老年人减肥最好的有氧运动。
如今太极拳已经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北京四合院里,上海外滩边上,陕西黄土高原上,中国大地上到处可见打太极拳的身影,这项运动为我们带来了强健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青少年儿童最适合练习太极拳
我们看很多成功的武术家,基本上都是从小开始学习武术的,鲜见有武术家是从中年或老年开始学有所成的。如果要培养孩子在武术上有所启蒙,必须从小开始。
太极拳在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小学课堂,由于青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思维等方面正处于模糊发展阶段,早期运动兴趣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体育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儿童是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机,男孩与女孩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女孩子发育较早一些,练习太极拳的年龄更可以提早到4至5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其套路中包含着旋转、屈伸、回环、跳跃、翻腾、静止、平衡及起伏等动作,需要人体各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从而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太极拳套路中都有许多动作,对青少年儿童身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以及柔韧性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太极拳还讲究气息运作和攻防意念活动,这些锻炼方法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气养血,疏通经络,强健脏腑都十分有益,从而达到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地。
有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练习太极拳后,平时反应灵敏了,注意力集中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记忆力增强了,视力改善了,食量增加了,晚上入睡也快了,孩子身体素质提高了。这与太极拳讲究意识与呼吸活动密不可分。
练习太极拳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练习太极拳基本功时,要通过肌肉酸痛关、枯燥乏味关,树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树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识。练习套路时,要通过体力透支关,养成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参加比赛时,要通过心理胆怯关、消极逃避关,磨炼勇敢无畏、自尊自信、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这样经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青少年儿童就会养成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耐心细致、虚心好学和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练习太极拳基本的注意事项
1、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在练习的时候如果动作不规范,就不仅会影响你的发挥,还会影响你的体悟内在感觉。
2、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3、运动量坚持循序渐进
太极拳极为关键的是体悟,贪快贪多对体悟是不利的,过度的运动量会导致体力不支,动作变形,影响“内听”身体内部感觉,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体悟感觉。
4、专业人士指导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学拳,包括极为重要的帮调桩,纠正动作,指导体悟内在感觉。
太极拳助你肝肾两不亏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练太极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学太极拳的好处 防身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练习好了,掌握了动作、要领之精髓是可以将其以柔制刚的本领发挥出来的。当然,若是只是以健身为练习目的,可不能异想天开地去制敌,毕竟,习武之太极拳与健身之太极拳还是不一样的。